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影響仍在繼續,海外航空和旅遊業遭受的衝擊尤為嚴重。
一份由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發布的報告顯示,從1月到5月,世界各地的國際遊客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56%。國際旅行的減少導致旅遊業出口損失3200億美元,是2009年經濟危機造成的損失的三倍多。根據這份報告,亞太地區受到的打擊最大,國際遊客減少了60%,其次是歐洲(58%)、中東(52%)和美洲(47%)。
旅遊業遭受如此沉重的打擊,則意味著航空業的日子不會好過。
早在今年3月24日的預測中,航空運輸協會(IATA)就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航空業收入損失將達到2520億美元。在4月14日的預測中,損失則上升至3140億美元,2020年客運總收入將比2019年下降55%。而在最新的預測中,該協會又一次上調收入損失預期,升至4190億美元,航空公司們損失的利潤也將達到843億美元;另外,全球將有3200個跟航空相關的崗位將被裁掉,到目前為止全球已有23家航空公司倒閉。
預測的收入損失水平從2520升至3140、再升至4190億美元,不僅顯示航空業如今遭受到的衝擊之大,也暗示著回歸正常運營水平的道路將極為艱難。國際航協理事長兼執行長亞歷山大·德·朱尼亞克說:「2020年將是航空史上最糟糕的一年,平均每天損失2.3億美元。」
因此,航空業在疫情期間成為美國政府的重點「幫扶對象」。包括美國航空公司在內的多家航空公司3月獲得總額250億美元的聯邦政府援助,用以支付員工薪酬,避免員工在疫情期間遭解僱,但這一救助預計將於9月到期。與全年收入損失相比,聯邦政府的援助其實只是杯水車薪,各大航空公司只能靠自己度過難關。
1: 航空業巨頭如何「自保」?
:
新冠肺炎疫情主要是通過需求端來影響收入。在暫時不能完全攻克疫情之際,航空公司只能選擇從自身的運營入手,最大化地削減成本,以保持流動性。從大的分類來看,航空公司的「自保」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第一,大規模裁員。裁員是疫情期間很多公司的選擇,因為這樣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省下一大筆支出,航空公司也不例外。
例如,美國航空公司8月25日表示,由於新冠疫情導致需求銳減,一旦聯邦政府援助到期,今年10月公司的員工人數將減少4萬人,其中包括1.9萬個無薪休假崗位。
當地時間9月2日,美國聯合航空表示,由於航空旅行近期不見反彈,聯邦政府暫無意再次提供資金支持,該公司將對其20%左右的員工進行停薪處理,該決定將影響約1.6萬名美聯航員工。波音公司此前也表示,將削減10%的的勞動力,此次裁員可能意味著波音商業部門將減少數千個工作崗位。
第二,尋求政府援助。航空業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飛機停飛意味著沒有收入來源,但是折舊維修、飛機租賃、工資乃至銀行利息等都是必須支付的固定成本。單靠裁員很難維持公司內部的資金流動。於是,很多航空公司向政府申請援助。
例如,美國聯邦政府3月向包括美國航空公司在內的多家航空公司發放援助共計250億美元;法國政府近期宣布一項約150億歐元的航空業救助計劃,以幫助法國航空業應對危機、避免大規模裁員。據國際航協估算,截至5月中旬,各國政府共承諾向航空公司提供約1230億美元的財政援助。
但政府的援助帶來的不僅是幫助,也徹底改變了航空業的財務狀況。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發布的分析報告顯示,到2020年年底,全球航空業債務將達到5500億美元,比年初增加約1200億美元,激增28%。其中,670億美元新債務中,包括500億美元政府貸款、50億美元遞延稅和120億美元貸款擔保;520億美元商業債務中,包括230億美元商業貸款、180億美元資本市場債務、50億美元新經營租賃債務和60億美元現有信貸。
償還政府和私人借貸機構的債務,則意味著行業遭遇的危機比客運需求恢復所需的時間要長。
2:航空業復甦之路將遇哪些阻力?
今年以來,美國航空公司股價累計跌超55%,達美航空跌近48%,西南航空公司跌近31%,美歐聯合航空公司跌超61%,相較於屢創新高的科技股,主要航空公司的行情著實有些「悽慘」。
就連「股神」巴菲特也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上回答提問時表明,他已清倉手頭所有航空股,退出了美國最大四家航空公司的投資。
披露的文件顯示,伯克希爾·哈撒韋於4月7日清空了達美航空的股票;4月8日清空了美國航空的股票;4月20日清空了美國聯合航空的股票,4月21日清空了西南航空的股票。清倉前1個月,伯克希爾才以46美元每股買入了97.65萬股達美航空。這次出售,使得1個月前的這筆抄底虧損48%。即使虧損也要迅速拋售,顯示出巴菲特對航空業未來復甦之路的擔憂。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7月29日發布報告顯示,全球航空客運恢復比預期更慢。預計到2024年,全球客運量才可能恢復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的水平,這比此前預測的晚一年。
那麼,具體是什麼在拖累航空業的復甦之路呢?
首先,消費者心理是否能有所轉變。疫情爆發初期,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還不夠了解,沒有太多畏懼心理,那時航空業受到的影響並不大,但在了解其極高的傳染性,尤其是在各國實行封鎖措施後,消費者對遠距離出行的需求大大減弱。
而在疫情得到控制的國家,消費者心理則會逐漸恢復正常。例如,疫情在中國得到有效控制後,中國民航業漸漸復甦。7月,春秋航空、吉祥航空、華夏航空、青島航空等運輸量就已經實現同比增長,成都機場、深圳機場、三亞機場等實現航班量同比增加。8月底,中國民航日均旅客運輸量達約160萬人次,國內航線恢復至去年同期的近九成,客座率升至75%左右。
國內國慶假期的客運量將有助於國內的航空公司緩慢從疫情衝擊中恢復,但其他國家的航空公司復甦前景則仍不明朗。
其次,跨境限制和檢疫措施何時放鬆。除了消費者心理會對航空業的需求造成影響,各國的封鎖和檢疫措施也不容忽視,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航空公司的運營環節。
近期,英國新冠疫情加速惡化,英國首相詹森本周一表示,仍在考慮二度「封國」,強制數以百萬計民眾重返居家隔離。與此同時,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第二波疫情有愈演愈烈之勢,而美國等國家則仍處於第一波疫情之中,如果新冠肺炎疫苗未能成功研發,那麼完全放鬆防疫措施將遙遙無期。
國際航協針對航空公司財務長和航空貨運負責人進行的季度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航空業遭受了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衝擊,需求和利潤均出現最大幅度的下滑。航空客運需求大幅下降,貨運需求在一季度大幅下降後,在第二季度略有改善。預計未來12個月,行業盈利前景仍疲軟。
就目前而言,因控制疫情到位,中國民航業成為在疫情重創下率先觸底反彈的「排頭兵」,為國內經濟復甦與發展提振了信心,也向國際社會釋放出積極信號。
航空業的復甦之路道阻且長,且離不開疫苗的問世和廣泛使用。近期,各國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進程都在釋放出積極信號,相信如果疫苗研發進展順利,航空業也將以快於預期地速度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