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論會讓你陷入失敗的漩渦無法自拔
記得某年的國慶期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放了一組在街頭隨機採訪平凡百姓的新聞。記者向採訪對象發問:「你幸福嗎?」答案千奇百怪,有的可以堪稱是神回答,比如,「我姓曾」,「我耳朵不好使」,「沒時間去考慮自己幸福不幸福」。什麼是幸福,怎樣才是幸福,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幸福的味道應該是甜蜜的,可從人們的回答中,很難體會到幸福的喜悅與甜蜜。
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們的幸福感為什麼這麼低呢?比起上一代人,我們的收入比他們高,生活條件比他們好,娛樂的方式也比他們多,按理說,我們沒有理由不幸福啊?可事實卻恰恰相反,生活壓力大,沒有幸福感,沒有成就感成了現代人的普遍症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是花花世界裡面的誘惑太多,還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抑或是爭強好勝的本能?這些因素固然不可否認,但根本原因還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出現了問題,陷入了二元論的誤區。
閨蜜在一家外企工作,前不久部門經理離職了,公司不打算空降,準備從部門中挑選一個合適的人選。部門裡有十餘人,按照能力來說,閨蜜與另外一個男同事最有實力。一開始,閨蜜信心十足,她比那個男同事早兩年入職,但由於所在的部門剛剛成立沒多久,她也算是元老級的人物了,而且自己的業務能力也不錯,所以,無論是論資排輩,還是按能者上的規則選拔,這個部門經理都非她莫屬。可結果,閨蜜卻敗給了那個男同事。她傷心、憤怒,覺得自己很失敗,一無是處,一時間所有的負面情緒像潮水一般湧出來。為此,閨蜜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最終決定辭職,失去了一份原本很好的工作。身邊的朋友很不理解閨蜜,只不過是沒當上經理,至於這麼大反應嗎?問題就出在閨蜜的思維上,她認為自己當上了經理就是成功者,否則就是失敗者,這是典型的二元論思維。
什麼是二元論呢?
在古典(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中,一個最基本的假設便是,事物非A即B,這就是二元論的兩種基本狀態,也就是說,對於一個問題,我們只能選擇兩種答案,比如,你要麼是成功的,要麼就是失敗的;你要麼是美的,要麼是醜的;你要麼是高的,要麼是矮的……因為二元論的普遍性,很容易讓我們誤認為它就是客觀規律,用以指導我們的生活,而且似乎二元論也是非常正確的,很多問題都可以簡單到只有兩種答案,就像電子開關一樣,要麼是在開啟的狀態,要麼是在關閉的狀態。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來思考問題,事物之間的關係就是簡單的非此即彼的關係了:一個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學生學習成績不是好,就是壞;一個人不是窮人,就是富人。殊不知,就是這種非黑即白的思考問題的模式很容易把我們帶進死胡同。
比如說,一個人要麼是成功的,要麼就是失敗的,沒有第三種狀態。當把自己簡單地化為「成功者/失敗者」的二元對立語境中,我們的心理就會出現波動,甚至產生強烈的衝突。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只有比較才能得出結論,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所以,通常情況下,人們更多地會選擇與比自己強的人比較,在二元論的指導下,就會把自己劃入失敗者的行列。失敗自然是令人不愉快的,特別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很多,哪怕是奮起直追也很難趕上時,就會心灰意冷,產生自卑、傷心等消極的情緒。這些情緒勢必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這是很多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是否幸福的重要標準。
這樣的思維模式只會讓人作繭自縛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種比較是永無止境的,只要心裡存在著這樣的比較,你永遠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感受不到幸福的甜蜜。不可否認,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非此即彼的情況。我們用二元論去分析時,多數時候不會出現問題,但是,二元論「不是/就是」的模式並不完全適用於所有的情況。很多時候,在兩者之間還可能存在著第三種狀態,並非簡單的「不是/就是」就可以完全概括的。用二元論指導生活中的一切事情,是當代人的通病,致使人們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久久無法擺脫。治病治根,釜底抽薪,要想擺脫壓力的困擾,首先就要改變不正確的思維模式。
這個世界不只有黑白兩種顏色。在黑與白之間還有紅、黃、藍、綠、青等很多過渡的顏色。同樣,我們的人生也不是只有成功與失敗、幸福與不幸、悲傷與喜悅那麼單調。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都處在正態分布的位置,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壞的;不是最成功的,也不是最失敗的。人生就像色彩一樣,是五彩斑斕的,雖然我們不能成為最優秀者,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成功的追求,並不影響我們對幸福的渴望,普通人的人生也可以絢爛多姿。「不成功便成仁」、「成王敗寇」、「要做就做最好,要做就做第一」,這些傳統價值判斷裡根深蒂固的成功情結不知道影響了多少人。
如果人們總是用二元論的思維模式來思考成與敗的問題,哪裡還有什麼真正的成功與幸福可言,有誰還會按照自己個人的意願來生活,有誰還會遵循自己的標準來定義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其實,每個人的人生追求都是不同的,每個人對幸福與成敗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認為只有事業有成,做出一番偉業才是成功;有的人則認為不需要有太大的追求,日子過得安安穩穩就是幸福。既然如此,又何必總活在別人的陰影裡,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呢?
我們應該轉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把問題都簡單地一分為二。大學生甲剛畢業那會每個月工資才1000多塊,現在經過努力,工作能力有了提升,每個月能拿到5000塊,這算不算成功呢?大學生乙和大學生甲是同學,剛畢業那會,兩個人工資收入差不多,但現在大學生乙的年薪已經有20萬元,還貸款買了一套兩居室,目前正計劃著買車。這兩個人比較起來,哪個算是成功人士呢?很顯然,大學生甲如果和自己過去比,他算是成功的,但要與同學乙比起來,則算不上成功。現代人的通病就是,喜歡和他人做橫向比較,如果我們轉換思維模式,只和自己做縱向比較,豈不是快樂很多嗎?這就是現代人幸福感不強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當你感到沮喪,感到心裡不平衡,感到壓力的時候,不妨多拿現在與自己的過去做縱向比較,少與他人進行橫向比較。因為你是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標杆來進行比較的,只會讓自己感到壓力與自卑。只有與自己比較,才能讓人感覺到成功的喜悅與幸福的甜蜜。
如果你與他人進行比較時,感到了自卑與壓力,不妨這樣告誡自己:對於我來說,自己已經很成功了,因為我有了自己的住房,成了家,有了可愛的孩子,還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加上一個前綴「對於我來說」,能讓自己的心情平靜很多,能讓自己快樂很多,能讓自己感到價值的提升。實際上,成功也好,幸福也罷,都只是一種感覺,只要不根據二元論的價值標準來判斷,我們的心情就不會出現大起大落。一個強大的人不是有多麼成功,而應該是既有創造積極情緒的能力,又能體會到微小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