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全固態電池中界面問題?

2021-01-09 第一電動網

《中國製造2025》確定的技術目標是2020年鋰電池能量密度到300Wh/kg,2025年能量密度達到400Wh/kg,2030年能量密度達到500Wh/kg。

目前市場上用的液態電解質體系的電池能量密度約250wh/kg,也有少部分的企業宣稱達到了300Wh/kg的目標,但是這都是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在材料選型、電解液調整、結構設計上的,可能犧牲了部分的電池穩定性和壽命。如果想要達到更高的能量密度,在未來達到《中國製造2025》確定的技術目標,則需要在革命性的正負極材料、電池體系上進行革新。

固態電池是被看做下一代最有希望替代液態鋰電池的動力來源。固態電池與現有量產的動力電池相比,採用了固態的電解質。不同於液態電解質易燃的特徵,固態電解質不可燃、無腐蝕、不揮發、不存在漏液問題,在高壓下更穩定,允許電池在高電壓下工作,這樣就會很大程度地提高鋰電池的比能量和安全性。

一、全固態電池存在的問題

目前限制全固態鋰電池應用的主要問題是電池的能量及功率密度低,而決定電池能量及功率密度的主要因素包括電極材料、電解質材料和二者的界面的特性。在無機化學領域,眾多大師已經將無機電解質研究了個遍,這為鋰電池電解質的選擇打下了結實的基礎。

例如,最近無機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就因為其高的離子電導率而備受關注。其離子電導率可以與有機液態電解質相媲美了。但是,全固態電池中的界面問題一直未能有效解決。

界面問題:

電解質由液態換成固體之後,鋰電池體系由電極材料-電解液的固液界面向電極材料-固態電解質的固固界面轉化。區別在於,固固之間無潤溼性,其界面的更易形成更高接觸電阻。固體電解質/電極界面存在難以充分接觸、組分相互擴散甚至反應及形成空間電荷層等現象,造成全固態鋰離子電池內阻急劇增大、電池循環性能變差。

關於如何在活物質和固態電解質之間建立緊密的結合,目前有三種方式:

一是利用脈衝雷射沉積,該方法雖然效果較好但是處於實驗室階段,而且想要用此種方式進行規模化生產時不切實際的。

二是行星球磨技術,利用該種方式雖然可以實現大規模量產,但是粉體之間相互摩擦,顆粒破壞不可避免,材料結構的破壞對電池的負面影響不言自明。

三是熱壓技術,熱處理會破壞固態電解質,所以目前還沒有特別理想的方式。

二、固態電池中界面問題的解決

1.原理

近日,《PowderTechnology》上刊登了一篇文章,TakashiKawaguchi利用一種衝擊-混合設備對電解質和活物質的界面接觸問題進行了研究。該設備的原理如圖1所示。

圖1.衝擊-混合設備的原理圖,a前視圖b側視圖

其目的是利用混合設備通過幹法包覆的形式,以較大顆粒的正極材料(NCM11)為宿主顆粒,以較小顆粒的電解質顆粒為寄宿顆粒,將小顆粒包覆在大顆粒表面。考慮到經濟問題,研發者使用了一種硫化物電解質的模型顆粒材料硫酸鈉。兩種原材料的形貌是這個樣子的:

圖2.(a)NCM111的SEM(b)Na2SO4的SEM

顆粒分析結果顯示,NCM顆粒中位徑為5.4μm,硫酸鈉為0.95μm。NCM顆粒是剛性的且易碎的,而硫酸鈉顆粒正好相反具有相當的韌性。NCM作為混合導體,具有導電性而硫酸鈉是不導電的。同時,經過壓痕實驗也確認了硫酸鈉的機械性能和硫化物電解質((75mol%Li2S·25mol%P2S5)是相仿的。

2.實驗方式和結果

a.形貌特徵的不同

採用三種混合方式進行了對比:A.簡單的振動混合B.研磨混合C.研磨混合後用衝擊-混合幹法包覆。如圖3所示。

圖3.實驗方式

通過以上三種方式將NCM三元材料和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模擬顆粒進行混合之後,將三種方式獲得的顆粒物進行相應的場發射掃描電鏡分析和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儀分析,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

(1)第一行是三種混合物的電鏡圖片,可以看出振動混合後,三元材料和硫酸鈉沒有很好的混合,硫酸鈉出現了大塊的團聚物。經過研磨混合後,雖然團聚物有所減少,但是還是在三元材料顆粒表面呈堆積狀,沒有很好的包覆在其上面。包覆效果最好的是第三種幹法包覆方式,硫酸鈉均勻地包裹在三元顆粒表面。

(2)第二行圖片和第三行圖片分別代表混合顆粒中S和Mn的映射圖片,代表著硫酸鈉和三元材料在混合顆粒中的分布狀態。可以看出,其包覆結論和(1)是相吻合的。研磨後進行衝擊-混合的幹法包覆的顆粒表面有均勻連續的硫酸鈉顆粒存在。

圖4.三種不同粉體的FESEM和EDX圖像

那麼,通過以上的分析結果可以得到第三種方式可以很好的解決電解質和活物質之間的緊密接觸問題。為了驗證這樣的混合強度會不會對活物質顆粒造成破壞,將C粉末中的硫酸鈉衝刷掉,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到三元顆粒表面還是如最初的狀態一樣,是完整的。

同時,將粉末C進行剖面分析,可以看到NCM顆粒表面有連續的層狀物質硫酸鈉存在,厚度約為0.5μm。種種結果均顯示,這樣的混合設備並不會破壞電極材料的顆粒完整性和形貌特徵。電解質和電極材料混合後結構不被破壞,這對電池性能來說是很重要的。

圖5.C粉末在衝刷掉硫酸鈉後的SEM圖片(a)低倍率下(b)高倍率下

圖6.粉末C顆粒的剖面FESEM和EDX圖像

通過以上的分析結果,提出了幹法包覆活物質的模型:最開始,經過研磨之後,寄宿顆粒硫酸鈉粘附在宿主顆粒NCM111上。經過衝擊、摩擦、混合,接著寄宿顆粒發生塑性形變和聚集,在此過程中不會損壞NCM的結構。這主要還是由兩種粉磨的性質差異決定的,硫酸鈉的韌性和延展性正好適合用來包覆剛性和脆性的活物質顆粒。

b.電阻係數的比較

文章剛開始時就介紹了電解質和活物質顆粒的性質,電解質是不導電的,而活物質是導電的。這也就意味著,活物質顆粒如果被硫酸鈉顆粒包覆的越好,顆粒的電阻係數就越大。將粉末A、B、C在360Mpa的壓力下壓製成片狀,進行電阻係數分析,具體的分析結果見圖7所示。

圖7.電阻係數分析結果

從圖7中可以清晰看出,硫酸鈉顆粒的電阻係數最高,隨後是粉末C-粉體B-粉體A,最好NCM顆粒的電阻係數最低,這意味著粉體C的包覆效果最好,其結果與上述的SEM、EDX、FESEM結果是相同的。

將粉末A、B、C在360Mpa的壓力下壓製成片狀,分別進行FESEM和EDX分析,圖片如圖8所示,其中深灰色為硫酸鈉,淺灰色為NCM。可以看到粉末A中,大面積的NCM團聚在一起,硫酸鈉顆粒也沒有包裹在NCM表面。同樣在EDX分析結果中看到,三個粉末樣品中,C粉末中硫酸鈉緊緊包裹在NCM表面,也同樣驗證了此種混合方式的可行性。

圖8.三種粉末壓縮後的截面進行FESEM和EDX分析

為了對三種粉體的混合程度進行量化的比較,而不是單純的肉眼觀察,利用統計辦法對壓縮片中NCM-NCM間的接觸數目進行累加比較,得到圖9的結論。可以看出對於粉末C中,60%的NCM是沒有與NCM直接接觸的,電解質與電極材料的接觸效果遠遠好於粉末A和B。

圖9.壓縮丸截面中每個NCM顆粒的NCM-NCM接觸點

三、結語

通過寄宿顆粒(電解質)幹法包覆宿主顆粒(活物質)的方法可以製備出連續的,均勻的電解質塗層。同時,此種方法並不會造成宿主顆粒的破壞,電解質顆粒可以均勻分散開,並降低混合粉末的孔隙率,完成了電解質和電極材料的緊密接觸。兩種顆粒的緊密結合,能夠有效降低界面電阻,提高鋰離子的遷移速率,這也代表全固態電池可以擁有更好的電化學性能。

當然,這個學術文章只是在實驗室的條件下針對模擬電解質顆粒與電極材料的接觸展開的,全固態電池在充放電反應中還存在更複雜的情況,例如熱處理中出現的元素相互擴散、充放電體積效應等,全固態電池的量產還需要時間和技術的積澱,面臨的問題會更多。

來源:高工鋰電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jishu/66476

返回第一電動網首頁 >

以上內容轉載自高工鋰電,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繫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並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d1ev.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

相關焦點

  • 全固態電池中界面問題為何一直未能有效解決
    一、全固態電池存在的問題 目前限制全固態鋰電池應用的主要問題是電池的能量及功率密度低,而決定電池能量及功率密度的主要因素包括電極材料、電解質材料和二者的界面的特性。在無機化學領域,眾多大師已經將無機電解質研究了個遍,這為鋰電池電解質的選擇打下了結實的基礎。 例如,最近無機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就因為其高的離子電導率而備受關注。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由於採用耐高溫的固態電解質代替常規有機液態電解質,故安全性好於傳統鋰離子電池。同時,由於固態電解質的機械性能遠優於電解液,所以其理論上可以有效阻擋金屬鋰負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產生的枝晶,使得全固態鋰離子電池可以採用金屬負極,進一步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 然而, 固態電解質的本徵電化學性能及其與正、負極的界面穩定性等多個方面的問題限制了全固態電池的實際應用。
  • 學術前沿|全固態電池、鋰硫電池、電解液、電極界面頂刊文獻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界面】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原位Li3P層助力聚合物電解質/金屬鋰界面快離子傳輸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具有更好的柔性和電極接觸性,是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具有前景的發展方向之一。
  • 固態電池什麼時候可以商用_全固態電池電極材料
    另外,能量密度也不能滿足大型電池的要求。對於電極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電極材料及其界面進行改性,改善電極/電解質界面相容性;二是開發新型電極材料,從而進一步提升固態電池的電化學性能。   正極材料   全固態電池正極一般採用複合電極,除了電極活性物質外還包括固態電解質和導電劑,在電極中起到傳輸離子和電子的作用。
  • 基於硫化物電解質的鋰/硫化物全固態電池
    在早期研究中,由於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較低,全固態鋰電池在與有機電解液鋰離子電池的競爭中並不具備優勢。但近年來,科研人員在固態電解質電導率方面取得了突破,尤其以LGPS為代表的一系列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傳統液態電解質。
  • 關於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的淺析
    快隨小編來了解一下關於動力電池的知識吧。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7/383965.htm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有機液態電解液,有望從根本主解決電池安全性問題,是電動汽車和規模化儲能理想的化學電源。
  • 上海矽酸鹽所在固態電池界面激活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摻雜的石榴石型Li7La3Zr2O12(LLZO)固態電解質,由於不存在氧化還原活性元素(例如Ti、Ge)而具有陽極穩定性優於其他氧化物(例如NASICON型Li1.3Al0.3Ti1.7(PO4)3和鈣鈦礦型Li0.33La0.56TiO3)的優勢。然而,考慮到自然形成的Li2CO3對陶瓷顆粒的鈍化作用,鋰金屬和石榴石型電解質之間的界面問題仍然存在,這導致LLZO表面的潤溼性差並且界面電阻大。
  • 全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現狀如何?
    解析一:半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道路進展如何?全固態鋰電池具備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柔性化等優勢,同時又存在離子電導率低、界面阻抗大等問題短期無法商業化,這個已經得到市場普遍的認可,我們不再贅訴。我們本篇報告將深度解析市場最關注的三個問題:1、半固態鋰電池對現有產業鏈的影響?2、全固態鋰電池體系的產業化進程如何?
  • 專家稱固態電池大規模應用要在2025年後,技術與成本問題仍待解決
    而李斌接受媒體採訪時則表示,「蔚來選擇的是最好的、最先進的、能夠量產的固態電池技術。」「蔚來發布的150kWh固態電池並不是全固態電池,而是含有少量電解液的半固態電池。」伊維經濟研究院研究部總經理吳輝告訴記者,從當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全固態電池要實現產業化至少還需要5~10年的時間。而蔚來發布的半固態電池實現產業化的時間則相對較短,未來2~3年內可能搭載上車。
  • 固態鋰電池或將解決電動汽車燃燒事故問題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是規模化儲能理想的化學電源。」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儲能技術研究組陳永翀教授表示。 專家認為,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有機液態電解液,有望從根本上解決電池安全性問題,是電動汽車和規模化儲能的理想化學電源。
  • 什麼是固態電池,全固態電池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
    而為了解決電池安全問題,提高能量密度,目前科研界和工業界都在研發以及生產全固態電池,也就是把傳統的鋰離子電池的隔膜和電解液,換成固態的電解質材料。 那麼說來說去,相比於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普通鋰離子電池,全固態電池的優點主要有哪些呢?首先,我們要知道—— 影響普通鋰離電池的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中泰證券:全固態電池商業化尚早 半固態電池鋰和碳納米管用量增加
    全固態電池在技術、工藝和成本上均存在一系列難題,技術指標在實驗室條件下扔處於不穩定狀態,距離商業化尚早。1、技術全固態電池目前在循環壽命、快充性能、界面阻抗上尚不達標。循環壽命上看,目前很多實驗室產品循環次數只有300-500次,QUANTUM SCAPE產品的循環次數也只有800次; 由於固體電解質的離子導電率較低,全固態電池目前無法實現快充;由於電解質是固態的,且正負極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變化率高達10%+,界面阻抗問題難以解決。2、加工工藝難度大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對生產環境要求苛刻、需隔絕水和氧氣,加工工藝和大規模量產技術尚未解決。
  • 技術 | 新能源電池技術之固態電池
    如果通俗地講,全固態電池就是裡面沒有氣體、沒有液體,所有材料都以固態形式存在的電池。而考慮到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電池為鋰離子電池,我們在這裡將默認把「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當做全固態電池的代表(暫時忽略全固態鋰硫等新型電池)。一般來說,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結構殼體等部分組成,其中電解液使得電流可以在電池內部以離子形式傳導。
  •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近期研究成果及國內電池供應商布局
    一、超薄柔性聚合物電解質助力高效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目前,對聚合物電解質的研究多聚焦在提高其離子電導率。離子電導率由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對電解質厚度和面積進行標準化處理計算得到。不同固態電解質的厚度相差較大,因此,即使電導率相近,厚度的差異導致了鋰離子在固態電解質中遷移距離的不同,直接影響了全固態電池電化學性能和能量密度。
  • 最新研究表明,現在可以實現最高能量密度的全固態電池
    圖片來源:Sangryun Kim和Shin-ichi Orimo 東北大學和高能促進劑研究組織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複合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該導體可能導致迄今為止的全固態電池具有最高的能量密度。研究人員說,這種新材料通過設計氫簇(複雜陰離子)的結構而獲得,對鋰金屬具有很高的穩定性,這將使其成為全固態電池的最終負極材料。
  • 固態電池將商用,其他動力電池新技術進展如何?
    被稱為下一代的電池技術有很多,除了固態電池,還有鋰空氣電池、鋰硫電池等等。這些技術的進展如何?優勢和短板又有哪些?2021年1月9日,國軒高科第十屆科技大會第二天,中科院物理所研究院李泓、廈門大學教授董全峰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春華就對上述三種技術的進展狀況進行了闡述。
  • 固態電池即將商用,其他動力電池新技術進展如何?
    可以看到,作為最有希望的下一代電池,固態電池似乎已經到達產業化應用的前夜。被稱為下一代的電池技術有很多,除了固態電池,還有鋰空氣電池、鋰硫電池等等。這些技術的進展如何?優勢和短板又有哪些?首先,原位固態化技術,解決固固界面問題,讓固態電池充放電更快捷、持久和安全;其次,採用原子級鍵合技術,讓固態電池循環過程更穩定;第三,採用複合金屬鋰技術,讓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更高,全壽命體積膨脹更小,循環壽命更長;第四,固態電解質技術,讓固態電池能在高溫狀態下工作
  • 三星固態電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解決三大行業難題,離量產不遠了
    日前,三星高等研究院與三星日本研究中心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雜誌上發布了一篇名為《通過銀碳負極實現高能量密度長續航全固態鋰電池》的論文,展示了三星對於困擾全固態電池量產的鋰枝晶與充放電效率問題的解決方案。
  • 鋰電池宿命:繞不過的固態電池
    沒有良好的離子導電率,研發者難以知道各種嵌入型電極材料與固態聚合物電解質的電化學穩定性如何,也無法得知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在電池實際循環中的表現如何。後來的研究指出,離子導電率不是讓固態聚合物電解質止步不前的唯一原因。1994年,Armand發表了有關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在鋰電池中的應用前景評論,從電池設計到電池工程各個方面提出擔憂。
  • 《JPS》探索全固態鈉電池枝晶生長機制
    導讀:金屬負極與電解質的反應性和多次循環後的枝晶生長問題,是阻礙高能量密度Li/Na金屬電池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建立了金屬自擴散係數、電流密度和面積容量之間的數學模型,表明全固態Na電池比全固態Li電池有更高枝晶的容忍性,其原因是由於鈉的高自擴散係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