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紅軍長徵的歷史上,就在遵義會議召開的同時,蔣介石正調集重兵圍追堵截中央紅軍,總兵力達148個團約40萬人,而中央紅軍只有3.7萬餘人。並且,中央紅軍剛剛經過大戰和長途跋涉,部隊極度疲勞且物資緊缺,因此面臨的軍事形勢非常嚴峻。
遵義會議鑑於貴州貧瘠且多山、多河,戰略周旋不便的情況,做出了紅軍渡過長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據地的決定。根據這個決策,中央紅軍從1月19日開始,分三路縱隊向川黔交界處的赤水、土城地區集中。
一渡赤水的原因
1935年1月27日,中央紅軍推進到赤水河以東地區,並攻佔土城、二元場、習水等地。但川軍已先於紅軍佔領赤水城,並置重兵在土城以東堵擊紅軍。為打開北渡通道,中央軍委決定以紅一、紅九軍團阻擊由赤水、習水南進的川軍,以紅三、紅五軍團為主力圍殲土城地區的川軍。
28日,紅三、紅五軍團向土城的川軍發起猛攻。進攻之前對敵情偵察情況,認為敵只有4個團6000多人,而實際上卻有6個團1萬多人,這是一個始料未及的情況,紅軍經過激戰雖然重創敵軍,但卻未能取得預期的戰果,並遭到川軍瘋狂反撲,損失很大。而且,各路的國民黨軍正快速圍來,中央紅軍的處境變得十分危險了。
鑑這種極為不利的形勢,主席建議紅軍迅速撤出戰鬥,渡赤水河西進。中央接受了主席的建議,於1月29日凌晨3時脫離接觸之敵,西渡赤水河向古藺南部西進,從元厚場、土城南北地區分路西渡赤水河,這是紅軍一渡赤水河。
二渡赤水,擺脫重重危機
中央紅軍西渡赤水河後,向古藺、敘永地區前進,原計劃經古藺南尋機從宜賓以上的金沙江搶渡。但川敵行動非常之快,立即以8個旅分路追截,又以4個旅沿長江兩岸布防;而薛嶽兵團、黔敵和滇敵也分路向川南追來,使紅軍又處於重重危機。
當時,敵人已經加強了長江沿岸的防禦,並以優勢兵力分路向紅軍進逼。這種情況,渡江北上四川的計劃已經完全不可能實現了。於是,2月7日中央紅軍被迫放棄原計劃,改為「以川滇黔邊境為發展地區,並爭取由黔西向東的有利發展」。於是各軍團迅速脫離追敵,改向川滇邊的扎西地區集中。
這時,蔣介石已調集薛嶽兵團8個師、滇軍孫渡4個旅、黔軍王家5個師與川軍潘文華12個旅,從四面八方向紅軍圍來,他們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長江以南、敘永以西、橫江以東地區。
1935年2月10日,中央軍委得知川軍和滇軍正從南北兩面逼近扎西,主席根據形勢的變化,立即揮師向敵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區轉移。2月11日,紅軍分三路從扎西秘密回師東進;18日至21日,紅軍分別由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河,暫時擺脫了重重危機。
黔北建立根據地的希望破滅,紅軍三渡赤水河
紅軍回師東進,大大打亂了國民黨的進攻部署。川敵只得急忙從扎西和貴陽地區圍追而來,但這時他們與紅軍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距離。此時的黔北,僅僅有黔軍一部,且兵力分散。紅軍根據有利形勢,決定乘大批追兵未到達之際,迅速擊破黔軍的阻攔,再取遵義。
2月底3月初,經過連續5日激戰,紅軍接連攻下桐梓、婁山關、遵義等,擊潰和殲滅敵人兩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多人,取得長徵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這些勝利,大大鼓舞了紅軍士氣,補充了物資,還使紅軍得到了寶貴的休整機會。
蔣介石遭到沉重打擊後,於1935年3月2日飛往重慶,親自部署作戰計劃,向中央紅軍發動新的圍攻,企圖以堡壘進攻的戰法,南北夾擊圍殲紅軍於遵義、鴨溪間等狹小地區。
紅軍為實現在黔北建立根據地的計劃,便決定打擊對紅軍緊追不捨的中央軍周渾元縱隊。但由於周渾元縱隊堅守陣地,始終不肯出戰,紅軍為達到目的而被迫於3月15日發起魯班場攻堅戰,結果激戰一天還是未能攻克。由於此戰不勝,且有很大傷亡,而援敵吳奇偉縱隊已逼近,紅軍只得主動撤出了戰鬥。
魯班場戰鬥沒能取勝,紅軍在黔北建立根據地的計劃也就沒辦法實現了。面對蜂擁而來的敵軍,中央軍委於是決定放棄原計劃,命令紅軍全部渡過赤水河西岸尋求新的機動。3月17日,中央紅軍三渡赤水,再次向西進入川南的古藺地區。
四渡赤水河,成功地擺脫危局
蔣介石得紅軍轉移的情報,誤以為紅軍又要北渡長江,便又急忙調集各軍迅速奔集中在川南古藺地區,並得意地聲稱:剿匪成功,在此一舉」。
由於敵軍各部向赤水一帶集結,敵情非常嚴重,特別是川軍已經在敘永、古藺一帶建立以碉堡群為依託的封鎖線,且滇軍3個精銳旅在扎西、鎮雄一帶構築鞏固的陣地,布防嚴密,使得紅軍從敘永、古藺北渡長江或西進的可能性都很小了。主席根據敵情的變化,決定乘敵不備再次折兵向東,在赤水河東岸尋機殲敵。
於是,紅軍在三渡赤水3天後的3月20日,又回師東進,四渡赤水。為了有效迷惑敵軍,紅一軍團派出一個團迅速佔領古藺縣城,還大張旗鼓揮師西進,吸引川軍和滇軍西向調動。而紅軍主力卻在22日從二郎灘、太平渡一帶第四次渡過了赤水河,神奇地從川軍和中央軍的空檔中突圍而去。至26日,紅軍再次進逼遵義城。
其實,紅軍四渡赤水的最終目並非遵義,而是渡過烏江逼近貴陽。為了惑敵軍,紅九軍團偽裝紅軍主力部隊,向西面打鼓新場急進,這果然吸引了烏江地區的國民黨軍全部北上,如國民黨周渾元縱隊便尾追紅九軍團而去。
紅軍主力抓住有利戰機,乘虛迅速南進,於31日向南渡過烏江,把國民黨大軍遠遠甩在了烏江以北地區。而擔任誘敵任務的紅九軍團,在完成任務後又火速西進,順利擺脫了中央軍的追擊。
至此,紅軍四渡赤水戰役結束。戰役中紅軍忽南忽北,聲東擊西,巧妙地迂迴在赤水河之間,通過反覆調動敵軍,最終成功地擺脫了敵人重兵圍追堵截的危局。
四渡赤之後
四渡赤之後,中央紅軍主力南渡烏江後,繼續採取機動靈活的戰術調動敵人。首先是佯攻貴陽,1935年4月2日紅軍前鋒逼近貴陽,這時貴陽的國民黨軍只有4個團,防守力量十分虛弱。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十分驚恐,再次急令孫渡率軍開赴貴陽,速來「救駕」。
當滇軍主力增援貴陽之後,中央紅軍卻迅速繞過貴陽南下,乘虛進入雲南境內。這時滇軍主力東調,雲南後方十分空虛,被紅軍嚇得心驚膽戰的龍雲,又慌忙將駐紮在雲南各地的軍隊調集去昆明守城。
但紅軍的目的也不在昆明,而是雲南西北方向的金沙江。紅軍繞開昆明城,急速向金沙江邊挺進,並於1935年5月9日在皎平渡、洪門渡渡過了金沙江,終於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的危險局面,打開了北上川西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的道路,這是紅軍戰略轉移中的決定性勝利。
這一切,不僅大大出乎龍雲的意料,蔣介石也大呼上當,但他們的「醒悟」為時已晚!
結語
紅軍四渡赤水,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是中央紅軍在危機重重將士們浴血奮戰換來的勝利,也是以主席為代表的偉人們的智慧凝成的經典。因對中國革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而它將被後人永遠銘記。對此,您有何評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