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豐碑E.J.Corey在JOC發表文章:不可能的夢想

2021-02-28 化學科訊

在網上看到一個好帖,貼過來和大家分享,來源:劉軍濤科學網博客

既然是做有機的, 就不能不提本領域內"活著的豐碑"--E.J.Corey, 這老先生是鼎鼎大名, 光榮事跡就輪不著我說了. 今天我選他2004年在JOC- Perspective上發表的文章---Impossible Dreams---(J. Org. Chem., 69 (9), 2917 -2919, 2004. 10.1021/jo049925d).

其實這篇文章在網上也見到有評價, 大體是說Corey自命不凡,居然在JOC上給自己寫自傳。我倒是覺得老爺子還是蠻可愛的,在其他地方看到一些大牛把Angew.Chem.和JACS當成自己家的後花園撒潑吵架或者當成自家雜誌寫長篇小說連載,覺得那境界也就彼此彼此吧。大家都是人,而且人家是化學界的名人,也要允許顯顯擺嘛,不然一輩子混得什麼勁兒。他首先說小時候自己是波士頓紅襪隊的超級粉絲。做了一輩子的球迷,終於有了回報。十七年前孩提時代的英雄Ted Williams與他交談共處了一個多小時, 然後談到自己的不可能夢想。(插一句嘴, 我怎麼老想著Impossible Mission呢)。我看完了這篇文章也沒鬧明白老爺子嘴裡掛著的Impossible Dreams是什麼東東, 難道是小時候琢磨的"電燈電話, 樓上樓下"?

下面是我的摘錄:You will understand the title at one level by knowing that I have been a fan of the Boston Red Sox for about seventy years. This loyalty was partially rewarded about seventeen years ago when by chance I had the pleasure of spending an hour with my boyhood hero, Ted Williams. At about the time that I started to follow the Red Sox games by radio, I acquired the notion that I would like someday to know in detail how to build from scratch radios, planes, skyscrapers, bridges, and all the other objects of modern life. I sometimes wonder, in retrospect, whether this impossible dream somehow had an influence on the course of my life.

接著講他在MIT的求學經歷, 以及後來到Illinois謀得教職。後來又到哈佛做教授。這些就省略了,反正大家有興趣自己找來看就是,也不用我在這兒囉嗦。我想說得就是文章的末段:在倒數第三段裡, Corey對化學界的年輕人做了"寄語":To them and to those starting careers in chemistry, I would offer the following advice: Never underestimate what you can accomplish if you prepare yourself well, continue to learn, work hard and optimistically, and value your integrity. 這一段話相當精彩,反正我是把它做成自己的QQ籤名了.在Nicholau在Angew.Chem.上寫的一篇全合成綜述裡提到一段話,我把它抄過來:Corey's contributions have turned the art of synthesis into a science....就是說Corey把有機合成藝術變成了一門科學。正文的標題還有一句"Dedicated to Professor E. J. Corey 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organic synthesis"。不光是做學問的,其實很多時候最重要的不是自己吹噓自己多厲害,同行的認可和尊重顯得更為重要。我等小輩在這個時候所能做的就是給予滔滔江水般景仰.I am often asked about my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chemistry, especially synthetic chemistry. As just stated, I believe that chemical synthesis will make enormous contributions to human progress in the next century especially when coupled to biology and medicine. However, those developments will not be fully realized without great and continuing advances in the central disciplines of chemistry. There is so much that remains to be discovered, in my opinion, that today's chemistry will seem archaic to a 22nd century chemist. I envy the young people in chemistry who will experience the excitement and pleasure of making the many discoveries of the next century of chemical research. Yet, at the same time, I worry about whether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of this country and the world will aspire to high creativity and persevere to achieve their impossible dreams.在倒數第二段裡,Corey提到自己經常被問到對有機合成化學的前景。他講道化學合成和生物及藥物結合起來,必定對人類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然而如果沒有化學作為中心學科持續取得很大進展,這些發展就無從談起。在他看來,仍然有許多有待探索的東東,今天的化學在未來22世紀看來可能就是archaic(古代的, 已經廢棄的)。另外他很羨慕這個領域的年輕人etc....還有他擔心下一代會不會有足夠的抱負及高的創造力來堅持去實現他們自己的Impossible Dreams我覺得,他的意思是和"九斤老太"一樣----擔心一代不如一代, 一方面對新來的鼓勵,另外也是吹捧自己吧,呵呵。


原文: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o049925d

 免費領取Chemdraw學習乾貨合集



 《輝瑞總結的400多個藥物合成路線匯總》

 滿分推薦:化學科研必備app

相關焦點

  • 有機大牛Woodward,E.J.Corey和Baran的博士論文
    作為現代有機化學之父woodward,是每一個學習有機化學的小夥伴很熟悉的名字;我們也都熟知一套高等有機化學課本,那就是Corey版本的,雖然我們可能並沒有看多少頁
  • 有機合成大牛woodward,E.J.Corey,Baran的博士論文
    這個領域每個時代總有那麼幾個天才,woodward、corey、AE、DHR Barton到現在的如日中天的KCN,誰是下一代的領軍人?現在看來最有希望的是Baran。
  • Corey-Kim氧化反應
    反應實例一、如圖所示,當β-γ位含有雙鍵時,會發生異構化後形成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 。Dev. 2007, 11, 270-274參考文獻一、化學空間:http://www.chem-station.com/cn/reactions/%e6%b0%a7%e5%8c%96%e5%8f%8d%e5%ba%94/2014/05/%e7%a7%91%e9%87%8c-%e9%87%91%e6%b0%a7%e5%8c%96%e5%8f%8d%e5%ba%94-corey-kim-oxidation.html
  • NMT歷史上的今天丨Int J Mol Sci =、Physiol Plantarum 文章發表
    NMT歷史上的今天018年8月6日,北京林業大學尹偉倫、孟森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發表了標題為Distinct Carbon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of Two Contrasting Poplar Specie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N
  • 藥劑學系陳華兵教授課題組受邀在J Control Release發表綜述文章
    ., 2020: doi.org/10.1016/j.jconrel.2020.10.030.2001年、2008年在華中科技大學獲得學士、博士學位。2008-2012年,分別在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東京大學材料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12年加入蘇州大學藥學院。
  • 【炔烴合成】corey-fuchs反應(官能團轉化)構建中間炔烴
    corey-fuchs反應(官能團轉化)構建中間炔烴與末端炔烴類似,使用corey-fuchs反應在第二步加入親電試劑捕獲炔負離子,即可得到中間炔烴。
  • 超越科學歷史上的豐碑
    沒有認識到看不見的場物質的本質作用,當然也不可能是什麼「時空彎曲」產生了引力的物理。難怪廣義相對論力學從來不被天文、航天、航空技術用來取代牛頓力學計算天體運動。當然是廣義相對論對天體運動的計算不可能正確!只能說明廣義相對論沒有認識到引力的本質,廣義相對論場方程是錯誤的。當然依廣義相對論引力場場方程推出大爆炸宇宙學當然也就是錯誤的,還帶著對神迷信的尾巴,需要違背宇宙守恆律的「神賜奇點」大爆炸。只能是說明大爆炸宇宙學的不科學!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40周年:百年夢想一部書
    40年間,參與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知識分子們不計得失、忘我工作,默默奉獻、頑強堅守。他們在鑄造起一座文化豐碑的同時,也鑄造出一座精神的豐碑——在這座豐碑上鐫刻著自強不息和無私奉獻,鐫刻著實事求是和敢於創新。他們是改革年代的先行者,也是改革精神的踐行者。 而這一切源於一個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夢想,源於重如泰山的使命擔當。
  • 復旦大學新規:碩士生不發表文章也能畢業
    「收版面費已成部分刊物生存之道,這樣的垃圾文章不如不寫、不如不發!」   付兵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碩士一年級學生,幾乎是從研究生入學的那一天起,他就知道「碩士生在讀期間一定要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才能畢業」的規定。「以前就聽學長們談到過這個規定,發文章成了讀研期間必須完成的任務,有些學長對此還是很反感的。
  • 科學家發表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評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5月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和南方科技大學楊天罡博士應邀在《科學》發表評述文章 文章詳細介紹了同期發表的荷蘭科學家關於極低溫量子散射共振的研究工作(Science, 6494, 626-630, 2020)。通過利用斯塔克減速技術產生的NO(j=1/2f)束源和冷He束源結合高分辨的速度成像技術,實現了碰撞能0.3至12.3 開爾文下NO+He體系的高分辨非彈性散射動力學研究,並觀測到了多個共振現象。
  • 南方科技大學學者應邀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發表評述文章...
    5月8日,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化學系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和化學系助理教授楊天罡應邀在《科學》雜誌(Science)發表評述文章「Quantum resonances near absolute zero」,討論趨近絕對零度的原子與分子碰撞過程中量子散射共振研究的進展。
  • 河南大學張立新團隊發表葉綠體蛋白轉運和分選綜述文章
    來源 | 河南大學近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團隊在Trends in Cell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Protein Sorting within Chloroplasts的文章,系統總結和闡述了葉綠體蛋白轉運的研究進展,並對未來該領域研究提出展望。
  • 大連化物所等發表關於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的評述文章
    5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學明和南方科技大學博士楊天罡應邀在《科學》(Science)發表評述文章,討論趨近絕對零度的原子與分子碰撞過程中量子散射共振研究的進展。  眾所周知,原子與分子的碰撞傳能以及化學反應過程是受量子力學的規則控制的。
  • ...課題組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
    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清華新聞網3月8日電 美國東部時間3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p53通過尿素循環調控氨代謝進而控制腫瘤細胞多胺合成》(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 through
  • 《自然·食品》:高彩霞發表觀點文章,利用基因編輯加速作物改良
    of food crops 的觀點文章。文章簡述了CRISPR及其相關衍生技術的發展,回顧了CRISPR技術在作物改良中的重要應用,介紹了CRISPR相關的最新技術突破。同時,文章預測了CRISPR技術將在作物合成生物學及作物馴化中發揮重要作用,文章最後還討論了當前各國針對基因組編輯作物的監管政策。
  • 牛頓的豐碑,萬有引力的故事
    克卜勒提出行星運動第三定律之後,將其發表在《世界的和諧》上。這本書,直到70年後,牛頓在其知名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到之後,才進入人們的視野。他把這一結論發表在《關於託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此時的伽利略只有20歲。在這本書中,伽利略還闡述了牛頓三大定律中的另外一個定律:慣性定律。雖然伽利略的表述還不完善,但是基本上表達了慣性的物理意義。伽利略晚年的時候對拋射物體的運動規律做了非常認真細緻的研究,得出了拋射物體的軌跡是一條拋物線的結論。
  • JOC虛擬專刊:2019年「Featured Articles」文章合集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近日出版了一期虛擬專刊,彙編了本刊2019年「Featured Articles」欄目的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