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元旦快樂啊~好久沒有更新公眾號了,2021年第一天我來水一水吧~
主要是最近物理學的有點累,看看生物和數學放鬆一下腦子,也順便為期末的分子生物學考試複習一下。
眾所周知,除了轉錄、翻譯之外,基因表達的調控對於生命活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操縱子就是一種用於基因表達調控的結構。所謂操縱子,就是一組彼此相鄰、協同調控的基因串,由調節基因、啟動子、操縱基因、結構基因以及終止子組成。
最典型的操縱子就是乳糖操縱子(lac操縱子),它含有三個結構基因lacZ、lacY、lacA,分別用於表達β-半乳糖苷酶、半乳糖苷透性酶、半乳糖苷轉乙醯酶,這些酶有助於細胞利用乳糖。在啟動子lacP的上遊,還有調節基因。基本的結構如下:
乳糖操縱子屬於可誘導的負調控,什麼意思呢?在無乳糖時,調節基因會表達產生阻遏蛋白,這個阻遏蛋白會結合操縱基因,使得RNA聚合酶無法與臨近的啟動子結合,從而使得轉錄水平很低。
但當存在乳糖時,β-半乳糖苷酶會使得部分乳糖反應為異乳糖,異乳糖作為誘導物可以使得阻遏蛋白構象改變,從而脫離操縱基因。這樣,lac基因的轉錄就能進行了,從而細胞便能夠利用乳糖了。反應式如下:
可以發現,這是一個滾雪球效應,一旦有lac基因的表達,就能催化產生更多的誘導物,進而更加促進lac基因表達和乳糖利用。由此我們可以預測,乳糖的利用和誘導物的生成應該具有相同的趨勢。
我們都知道,相比於乳糖,細胞總是會優先利用葡萄糖的,顯然在葡萄糖存在時促進乳糖利用的lac基因的表達會受到抑制。這就是代謝阻遏的正調控[1]。
代謝阻遏的機理是什麼呢?
環化磷酸腺苷酸(cAMP)是其中的正調控因子。cAMP隨著葡萄糖濃度的增加而減少。除了cAMP,正調控因子還有代謝物激活蛋白CAP,二者的複合體cAMP-CAP可以結合到啟動子上遊,募集RNA聚合酶,形成閉合啟動子複合體,並將其轉換為開放啟動子複合體[1],最終促進lac基因的轉錄。
當葡萄糖水平很高時,cAMP的濃度很低,這樣複合體的濃度也會很低,乳糖操縱子關閉,因此細胞會利用葡萄糖而非乳糖。但當環境的葡萄糖用盡後,cAMP會變多,如果有乳糖的話,便會誘導開啟操縱子,讓細胞利用乳糖。
1937年莫諾發現了著名的細菌二次生長曲線,從實驗上展現了乳糖操縱子的魅力。
下面,我們將從數學角度走進乳糖操縱子,建立數學動力學模型,繪出乳糖利用的曲線。
為了正確表述乳糖利用的水平,我們選擇lac基因表達的一個產物,即半乳糖苷透性酶的濃度Y作為代表。這個酶的濃度越高,E.coli細胞便更能利用乳糖,從而細菌個數增加。
首先我們建立關於抑制蛋白的方程。自由的抑制蛋白能和細胞內部誘導物結合,從而從操縱基因上脫落。根據反應:
設抑制蛋白濃度為R,誘導物濃度為I,由於抑制蛋白是四聚體,我們假設一個單位抑制蛋白能結合n個單位的誘導物分子。則結合物RI和R、nI之間的反應式如下:
k1、k2分別是結合和分解反應中的常數,根據質量作用定律[2],結合反應速率為
其中平衡常數K是指k2/k1。(推導留作習題答案略)
第二步來構建mRNA濃度變化的方程。mRNA濃度我們記作M。假設細胞平均的操縱子數目為D,操縱子轉錄速率為kM,p為操縱基因沒有受阻遏的概率。同時考慮mRNA存在降解,降解率為rM,則可以得到細胞內mRNA的方程:
這裡面有個p的表達式還不清楚。我們可以用阻遏蛋白與操縱基因結合的半飽和濃度R0來表示這個概率:
同樣我們設翻譯率為kY,半乳糖苷透性酶的降解率為rY,則酶濃度Y的方程為:
最後,還有細胞內部誘導物濃度I的變化。我們認為誘導物TMG在透性酶Y存在時,是從細胞外部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後起作用的。這裡認為TMG先和透性酶結合再主動運輸進入細胞,相當於透性酶是個載體蛋白。這個反應為:
其中I下標帶e是指誘導物在細胞外的意思,n是指平均一個透性酶可以和n個誘導物結合幫助其進入細胞。實驗上測定,n=0.6。因此根據質量作用定律,滲透速率為:
但是,更加嚴謹考慮,我們認為誘導物也能通過內外濃度差擴散進入細胞,設擴散係數為c,則擴散速率為c▲I。同樣加上降解率rI導致的降解速率,可以寫出內部誘導物濃度I的變化:
OK,現在我們建模成功!現在,就來一起看看結果是不是和實驗一樣吧!
參考[2],我們設置參數:D=1.66mpb, kM=5/min, rM=0.756/min,kY=1.8/min,rY=0.022/min,Rt=2mpb,K=2500(微摩爾/升)的平方,rI=0.012/min,c=0.23min,R0=0.001mpb。
用Matlab數值求解微分方程組:
1)先寫一個M文件:
function fy=vdp(t,x)
p=1/(1+(5000/(2500+x(3)^2))/0.001);
fy=[1.16*5*p-0.756*x(1);1.8*x(1)-0.022*x(2);0.25*x(2)*40^0.6-0.012*x(3)+0.23*(40-x(3))];
end
2)數值求解的代碼:
y0=[0;0;2];
[t,x]=ode45('vdp',[0,500],y0);
y=x(:,2);
plot(t,y)
結果:
從結果可以看到,這和實驗上沒有葡萄糖時第二次生長的曲線一致。除此之外,誘導物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也是一樣的趨勢,和我們的分析一致。
最近太忙了,可能下次更新要過上半年再說了......等大四稍微閒下來好好好好寫點東西。
[1] Robert F.Weaver,分子生物學,科學出版社
[2] 葛顥,(美)錢紘,數學動力學模型,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