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序列定位過程中DNA表面探索和操縱子脫靶效應

2021-01-09 科學網

目標序列定位過程中DNA表面探索和操縱子脫靶效應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8 10:36:23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Sebastian Deindl和Johan Elf小組合作揭示了DNA序列定位過程中DNA表面探索和操縱子脫靶效應。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2020年6月24日出版的《自然》上。

研究人員通過共振能量轉移和螢光相關性測量相結合的方法表徵了單個lac阻遏物(LacI)分子在一維階段DNA尋找過程是如何定位於DNA表面的。為了在微秒級跟蹤滑動LacI分子的旋轉,研究人員使用了實時單分子共聚焦雷射跟蹤結合螢光相關光譜(SMCT–FCS)的方法。螢光信號的波動是通過旋轉耦合滑動精確揭示的,其中LacI每轉橫穿大約40個鹼基對(bp)。這個距離大大超過了DNA 10.5 bp螺旋的節距,表明滑動蛋白經常跳出DNA凹槽,這將導致目標序列的頻繁脫靶。

使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mFRET)研究人員直接觀察到這種脫靶效應。對smFRET和SMCT-FCS數據的組合分析顯示,LacI每200-700μs跳一個或兩個凹槽(10-20 bp)。該研究數據表明滑動過程中需要速度和精度之間的平衡:非特異性蛋白質與DNA間的弱相互作用是操縱子脫靶的基礎,但也可以加快滑動速度。研究人員預期SMCT–FCS可在毫秒級的時間尺度內監測旋轉擴散,同時以毫秒的解析度跟蹤單個分子;該方法將適用於許多其他生物相互作用的實時研究,其可將有效觀察時間範圍提高兩個數量級,這有利於更好的觀察這些相互作用。

據悉,許多結合特定DNA序列的蛋白質通過三維擴散與非特異性DNA上的一維滑動相結合來尋找基因組。

附:英文原文

Title: DNA surface exploration and operator bypassing during target search

Author: Emil Marklund, Brad van Oosten, Guanzhong Mao, Elias Amselem, Kalle Kipper, Anton Sabantsev, Andrew Emmerich, Daniel Globisch, Xuan Zheng, Laura C. Lehmann, Otto G. Berg, Magnus Johansson, Johan Elf, Sebastian Deindl

Issue&Volume: 2020-06-24

Abstract: Many proteins that bind specific DNA sequences search the genome by combining three-dimensional diffusion with one-dimensional sliding on nonspecific DNA1,2,3,4,5. Here we combin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and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measurements to characterize how individual lac repressor (LacI) molecules explore the DNA surface during the one-dimensional phase of target search. To track the rotation of sliding LacI molecules on the microsecond timescale, we use real-time single-molecule confocal laser tracking combined with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SMCT–FCS). The fluctuations in fluorescence signal are accurately described by rotation-coupled sliding, in which LacI traverses about 40 base pairs (bp) per revolution. This distance substantially exceeds the 10.5-bp helical pitch of DNA; this suggests that the sliding protein frequently hops out of the DNA groove, which would result in the frequent bypassing of target sequences. We directly observe such bypassing using single-molecule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smFRET). A combined analysis of the smFRET and SMCT–FCS data shows that LacI hops one or two grooves (10–20 bp) every 200–700 μs. Our data suggest a trade-off between speed and accuracy during sliding: the weak nature of nonspecific protein–DNA interactions underlies operator bypassing, but also speeds up sliding. We anticipate that SMCT–FCS, which monitors rotational diffusion on the microsecond timescale while tracking individual molecules with millisecond resolution, will be applicable to the real-time investigation of many other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and will effectively extend the accessible time regime for observing these interactions by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DOI: 10.1038/s41586-020-2413-7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413-7

相關焦點

  • 操縱子(operator)是指能被調控蛋白特異性結合的一段DNA序列
    雖然不同的啟動子序列有所不同,但比較已經研究過的上百種原核生物的啟動子的序列,發現有一些共同的規律,它們一般長40-60bp,含A桾鹼基對較多,某些段落是很相似的,這些相似的保守性段落稱為共有性序列(consensus sequences)。
  • 如何用機器學習解決「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又一次,計算機科學家和生物學者站在一起,對抗人類向內探索的挑戰——用機器學習預測基因編輯 CRISPR 中的脫靶效應。 今年年初,發表在《自然》生物工程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 Elevation 這項工具。
  • 乳糖操縱子
    摘要:介紹了乳糖操縱子的基本結構、結構基因群、啟動子、操縱基因、調控基因和終止子的結構和基本功能;並介紹了乳糖操縱子通過阻逼蛋白的負性調控和通過CAP的正性調控的過程和機理。關鍵詞:乳糖操縱子、結構、調控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微生物代謝的調節,以大腸桿菌米乳糖苷酶的誘導合成過程為例,簡單介紹了酶合成的調節機理,其內容就是法國分子生物學家雅各布和莫諾於1961年提出的「乳糖操縱子」學說,其本質屬於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調控。
  • Advanced Science | 華中農業大學棉花團隊系統闡述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產生原因、脫靶評估及降低脫靶的策略
    ,脫靶效應的機理,動植物的脫靶效應存在的問題;並總結了如何進行sgRNA設計,脫靶效應的評估和預測,避免和減輕脫靶效應的策略以及對預期基因組編輯結果的影響。脫靶可以導致染色體重排,在不完全匹配的基因組處造成損傷,並限制了GE在人類醫學研究上的應用。除幹擾染色體穩定性外,脫靶效應還可能導致功能基因活性的喪失,從而導致各種生理或信號異常(圖1)。在植物中,CRISPR/Cas9已在超過30種植物物種和數百個基因實現成功編輯。與人類的基因療法和臨床研究不同,植物研究不受倫理學問題的影響,並且對GE的脫靶效應的耐受性可能更高。
  • 脫靶基因組編輯:基因科學和醫學領域的新學科
    乾貨 | 靠譜 | 實用 編輯:Echo隨著基因組編輯技術的不斷發展,基因組編輯設計過程中的非特異性基因突變導致的脫靶效應形成了一門新的基因科學學科和醫學學科。在單細胞水平,基因編輯細胞的脫靶效應的異質性可以在細胞簇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來定義。脫靶效應除了對基因編輯細胞本身產生影響,也會使基因序列、基因結構、基因多維構造和相關調節因子功能改變,從而影響基因編輯細胞之間,基因編輯細胞和非基因編輯細胞之間,或者非基因編輯細胞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作用。因而,在基因編輯臨床應用前,需要對基因組編輯脫靶的控制、檢測、定義、分類和預測,進行標準化和優化。
  • Nature:Editas創始人再破「脫靶效應」,向精準CRISPR時代邁進
    Keith Joung(圖片來源:Editas Medicine官網)在CRISPR系列的基因編輯系統中,Cas9酶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更是「元老級」的成員,但是CRISPR/Cas9的脫靶效應是一直急需攻克的難題。在CRISPR技術向醫學臨床不斷轉化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正想法設法的解決這一重大技術難題,希望形成更精準的基因編輯系統。
  • dsRNA介導昆蟲基因幹擾的專一性脫靶效應規律揭示
    2021年1月4號,RNA領域國際權威期刊雜誌RNA Biology(IF=5.35)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韓召軍教授課題組在昆蟲基因幹擾(RNAinterference, RNAi)脫靶效應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 生化名詞解釋:半保留複製,別構效應,核酶,操縱子,SD序列
    半保留複製(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在DNA複製過程中鹼基間氫鍵先破裂並使雙鏈斷開,然後每條鏈可作為模板在其上合成新的互補鏈。在此過程中,每個子代分子的一條鏈來自親代DNA,另一條鏈則是新合成的,這種方式稱為半保留複製。2.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後面的dna受體可通過做dna晶片credit-sweep來獲得,後面的dna受體包括mirna,smallmrna,circrna和ae等。根據技術的不同,dna晶片可以分為三類:測mirna:測定mirna。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如何解決CRISPR技術的脫靶效應?
    或者研究人員可以用切口插入一個新的DNA序列。鹼基編輯器將引導RNA連接到只切斷一條DNA鏈的CAS9上。這種分子複合物包括脫氨酶,這種酶能在化學上把一種鹼基轉變成另一種鹼基。因為這些編輯器比CRISPR本身更能控制特定的變化,研究人員並不認為它們會導致脫靶問題。事實上,對於CRISP技術脫靶效應是否有解決之道,研究上早有進展。
  • CRISPR技術脫靶效應有了解決之道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12日報導,CRISPR-Cas9技術發明人之一詹妮弗·杜德納參與的研究團隊證實,抗CRISPR蛋白能將CRISPR導致的脫靶效應降低四分之一,其中一種名叫「AcrllA4」的蛋白甚至能將脫靶效應發生率減少4倍,而整個過程中目標位點的基因編輯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 三大基因編輯技術PK及市場分析,CRISPR技術易產生脫靶效應仍是重要...
    醫療市場分析公司Kalorama對基因編輯技術和公司進行梳理,動脈網(微信:vcbeat)為你做了編譯和整理。基因編輯技術目前正在面臨索尼和JVC公司式的困境。在基因編輯領域,很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包括基於鋅指核酸內切酶和TAL效應因子在內的精準有效的基因編輯技術。
  •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在靈長類中不會導致明顯的脫靶效應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已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和醫學研究,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利用這一系統進行人類疾病的基因治療。然而,CRISPR-Cas9系統在臨床前的安全性卻缺少全面的評估。之前有研究表明,CRISPR-Cas9系統在小鼠中會造成大量脫靶突變。
  • CRISPR 技術脫靶效應有了解決之道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 12 日報導,CRISPR-Cas9 技術發明人之一詹妮弗·杜德納參與的研究團隊證實,抗 CRISPR 蛋白能將 CRISPR 導致的脫靶效應降低四分之一,其中一種名叫「AcrllA4」的蛋白甚至能將脫靶效應發生率減少 4 倍,而整個過程中目標位點的基因編輯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 如何克服CRISPR脫靶效應?
    除了改進GuideRNA的設計,Cas9突變體的出現將進一步降低CRISPR介導的脫靶突變。野生型Cas9具有兩個核酸酶結構域,每一個結構域切割一條DNA鏈。突變其中一個域使Cas9轉變成切口酶(nickase),該酶切割DNA形成單鏈斷裂。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 微生物所等首次在真菌中發現操縱子結構
    操縱子是指啟動基因、操縱基因和一系列緊密連鎖的結構基因的總稱和轉錄功能單位。通過DNA和cDNA序列的比對發現在Glarea lozoyensis中存在一個特殊的基因結構,它由1個聚酮合酶基因(glpks3
  • Science:開發出一種檢測CRISPR脫靶效應的新方法---DISCOVER-Seq
    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在治療相關的細胞類型中鑑定潛在的脫靶效應,這仍然是將治療方法轉移到臨床應用的主要障礙。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和瑞典阿斯利康公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靠的方法來實現這一目標。
  • Science:科學家利用新方法「劍指」CRISPR脫靶效應
    CRISPR是通過在特定位點切割DNA來編輯基因組,但有時該工具也會「出錯」,比如說在DNA的其他地方進行切割,即所謂的脫靶效應。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攻克這個將CRISPR技術應用於臨床的「絆腳石」。人類基因組非常龐大,如果完整地列印出所有DNA序列,可能是一本高達16層樓的書籍。而利用CRISPR對DNA進行切割時,就像試圖從書中刪除特定頁面上的一個特定單詞一樣,有點像大海撈針。然而,令人驚喜的是,MRE11竟然可以精確刪除特定單詞的所有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