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異硫氰酸鹽在腸道菌群代謝中的操縱子

2021-01-21 王初課題組


     大家好,本周推薦一篇發表在CELL上的文章,文章的題目是A Metabolic Pathway for Activation of Dietary Glucosinolates by aHuman Gut Symbiont。本文的通訊作者是來自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的Elizabeth S.Sattely教授。他們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化學的發現和應用。




       我們吃的水果蔬菜中有很多具有藥理作用的次級代謝產物,這些化合物的多樣性超出了我們對其代謝命運理解的想像。很多腸道微生物與許多這樣的過程有關,經過它們的加工,改變了這些物質的反應性,生化功能和上皮細胞吸收的傾向。但是這些生物我們往往只了解它的生物分類,但不知道其遺傳和生化水平的特殊性。例如食用十字花科植物時,產生的異硫氰酸鹽(ITC)被認為可以有效地降低胃腸道癌症,並作為預防該疾病的有效措施。ITC是一類反應性親電物質,它由植物中的硫代葡萄糖苷代謝生成,ITC通常不會積累在十字花科植物中,他們反而會產生惰性硫代葡萄糖苷(GSs)。對於煮熟的這些植物來說只能通過腸道菌群對GS進行代謝,從而產生對人類有利的ITC。目前已經發現這與腸道菌群的代謝能力相關。目前發現可以代謝GS的菌包括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擬桿菌菌株(Bt)等。儘管如此,人們還沒有鑑定到代謝這類物質的編碼基因。本篇文章利用全基因組轉座子插入篩選技術,找到了硫代葡萄糖苷代謝的操縱子。


       作者選擇擬南芥桿菌(Bt)這種常見的腸道菌進行實驗。為了全基因組中篩選Bt代謝GS的基因,作者想到了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ITC雖然不會抑制Bt的生長,但是對一些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於是作者將Bt插入轉座子的7500個突變克隆的剩餘培養基用於培養大腸桿菌。那些沒有抑制大腸桿菌生長的突變體所在位置,可能就是Bt代謝GS的關鍵基因。



      作者首先培養突變體Bt,篩選出轉座對其生長無恙的突變體。接下來坐這裡應用半隨機PCR的方法鑑定被擊中的基因。被擊中的基因命中率最高的是兩個基因簇,其中BT1220-BT1222包含戊糖磷酸途徑的基因,由於這些基因編碼中心碳代謝的途徑,因此被認為不太可能為代謝GS的基因簇。



       第二個基因簇BT-2159-BT2156的基因,作者進行了生物信息學分析,未能找到更符合的操縱子,因此作者對每個操縱子進行了基因組knockout操作。他們用哪個LC-MS/MS在用過的培養基中檢測GS代謝產物BITC-cys的含量。在結果中BT2160作為轉錄調節因子,對GS代謝有重要作用。而BT2157和BT2158雖然經過實驗發現缺乏將GS轉換為ITC的能力,但是對缺失菌株進行回補WT發現,幾乎不產生ITC的培養基中出現了正常GS的代謝。說明這兩個基因對GS的代謝是重要的,而通過後續的實驗發現,他們是不足夠的。


    經過體外試驗,作者發現BT2158是GS水解的主要蛋白,BT2156,BT2157可以激活其活性。在活體實驗中,作者發現帶有2157突變的小鼠中,異硫氰酸鹽的產量減少。說明了作者找到的操縱子缺失為代謝該過程的調控基因。




       本篇文章,作者找到重要藥理代謝產物異硫氰酸鹽在腸道菌群代謝的操縱子,這些結果提高了對腸道微生物代謝植物代謝物的認知,對疾病的預防有進一步的指導意義。


原文作者:WYK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1.023

原文引用:10.1016/j.cell.2020.01.023



相關焦點

  • Cell:改變腸道菌群和腸道間的共生關係或可延長機體壽命
    來自巴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果蠅進行實驗,改變其腸道中的細菌和吸收細胞之間的共生關係來促進果蠅的機體健康並且可以有效改善其壽命,這就為研究以腸道老化為特性的機體代謝異常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模型,並且為揭示腸道細菌作為延長機體壽命的重要角色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礎。
  • 一種新的腸道菌群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相關
    一種新的腸道菌群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12:49:33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Stanley L.
  • 腸道菌群改變與糖尿病發生相關
    腸道菌群改變與糖尿病發生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3 22:37:36 瑞典哥德堡大學Fredrik Bckhed研究團隊揭示出腸道菌群在糖尿病前期以及糖尿病患者體內的改變
  • 獨特的代謝生態位使菌株能夠植入腸道菌群
    菌株的定植一直是一個重要問題,無論是嬰幼兒的早期定植還是希望通過菌群幹預改變菌群構成或益生菌補充的方式實現益生菌的定植。但是受原有菌群互作和環境影響,如何提高菌株定殖效率和改善定向增殖效果存在很大困難。通過獨特的營養代謝特徵使用稀有營養系統可實現控制菌種移植,並且不受原菌群結構影響。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構建完整雙胞胎 腸道菌群基因集---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聞坤)記者昨日獲悉,由華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國家基因庫、澳門科技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等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完成了首個雙胞胎群體的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鳥槍法測序研究項目,為複雜疾病中腸道菌群的預測、早期診斷、有效幹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據。日前,這一最新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旗下的子刊《Cell Systems》。
  • 腸道菌群與疾病
    1.3物質代謝作用腸道菌群能生產若干酶類,參與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合成,產生小分子的酸類和各種氣體以及臭味物質,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氮作用[8]。影響糖和蛋白質吸收造成低蛋白血症,加重腹瀉;又由於細菌代謝產生短鏈脂肪酸、H2、CO2,造成腹脹、腹痛;並且由於細菌過度增生,爭奪食物中維生素B12造成大細胞性貧血等[4]。
  • |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Cell:揭示腸道菌群產生的咪唑丙酸導致2型糖尿病機制doi:10.1016/j.cell.2018.09.055近年來,腸道菌群(gut microbiota)與健康和幾種疾病的病情有關。然而,僅少數研究探究了發生變化的腸道菌群是否能夠直接影響疾病。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腸道微生物作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慢性腎病、愛滋病、過敏性溼疹、消化道癌症、自閉症、抑鬱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已經成為一系列代謝性疾病防控的新方向。下面就腸道菌群的分布、分類、功能與疾病關係等方面進行介紹。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對腸道菌群來說,人體就是它們的「發酵罐」,它們以未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食物為食,人體脫落的一些上皮細胞等也是它們的營養物質;腸道菌群在生長過程中會代謝產生許多化學物質、激素和維生素,這對於維持人體代謝的穩態和提高免疫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食用的膳食纖維是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的,但卻是腸道菌群中有益菌的「糧食」。
  • Cell:藥物失效?腸道微生物在「作怪」
    最近,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系統的方法,用於評估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如何以影響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方式對口服藥物進行化學轉化或代謝的。新方法提供了腸道細菌如何代謝藥物的更完整的圖像,並且可以幫助開發更有效、副作用更少且針對個人微生物群個性化的藥物。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日益清晰,腸道菌群在人類疾病發生發展中的變化及作用也逐漸明朗。這也開啟了腸道菌群調節能量代謝、炎症和肥胖相關代謝紊亂性疾病研究的新時代。由此,研究人員得出以下結論: 腸道內微生態環境紊亂可導致全身免疫系統過度活躍,進而有可能出現自體免疫性疾病等病態改變。3.2 肥胖 肥胖是一種全身低度炎症性疾病。目前,研究者普遍認為腸道菌群在能量代謝過程中起重要調節作用,肥胖症與腸道菌群失調關係密切[9]。
  • 【Cell子刊】「藥界傳奇」二甲雙胍的剋星居然來自腸道微生物!
    對此,最近有科學家發現,腸道中居然存在二甲雙胍的「剋星」。 眾所周知,腸道菌群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藥物的功效或引起不良反應,從而導致人們對藥物的個體差異反應,因為腸道菌群可以通過產生一些可被人體吸收,或進入循環和周圍組織的生物活性代謝物來改變藥物反應,甚至改變藥物的信號傳導途徑。
  • 腸道菌群重磅裡程碑:20.5萬基因組+1.7億基因被鎖定
    ,但大多數新添加的蛋白質在個體樣本中的豐度/流行率較低;④ 腸道菌群可能包含許多具有重要代謝活性的物種,尚待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培養和功能鑑定;⑤ 各大洲之間有很高的菌株變異性,並且仍有相當程度的多樣性有待發現。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內臟痛產生的環境中即存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腸道菌群可以看作是一種代謝的「器官」,其能很好地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平衡,能維護胃腸蠕動、保護腸黏膜的完整性、防止病原體侵入並啟動免疫應答等;相反,許多胃腸道疾病(如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乳糜瀉和食物過敏等)與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失衡有關。
  • 特殊的腸道菌群如何代謝膽固醇從而影響宿主機體的整體...
    Host Cholesterol Level」的研究報告中,來自MIT博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發現了一類特殊的腸道菌群,其或能代謝足夠的膽固醇來潛在影響人類機體的代謝狀況。研究者表示,相比沒有攜帶這些特殊腸道菌群的人群而言,攜帶這些腸道菌群的人群機體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較低,這一研究發現或許就能夠解釋為何有些人在飲食中攝入了較多膽固醇,然而這對其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卻影響甚微,這同時也提示,通過飲食、益生菌或其它療法來增強這些特殊菌群的水平或許有望未來作為一種有效的療法來幫助降低機體膽固醇水平。
  • Cell. Infect. Microbiol:飲食方式也會影響腸道菌群
    現在,日本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正常飲食對於我們個體口腔和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平衡的重要性。在2019年12月發表在《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東京醫科牙科大學(TMDU)的研究人員表明了正常飲食對於在口腔和腸道中建立和維持適當細菌的重要性。
  •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 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本試驗擬利用基於16SrRNA的MiSeq高通量測序技術找出腸道主要菌群變化,利用糞便上清代謝組學找到顯著差異生物標誌物,揭示羊棲菜酵素對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的影響,探討羊棲菜酵素與腸道微生物菌群之間的聯繫。研究表明:羊棲菜酵素不僅能改善腸道菌群紊亂,還能對其代謝起到回調作用,說明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