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飲食方式也會影響腸道菌群

2021-01-10 生物谷

2020年3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長期以來,人們已經認識到了生活方式對於調節體內的微生物的重要性,並且闡明了它們對我們全身健康的複雜協同作用。現在,日本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正常飲食對於我們個體口腔和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平衡的重要性。

在2019年12月發表在《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東京醫科牙科大學(TMDU)的研究人員表明了正常飲食對於在口腔和腸道中建立和維持適當細菌的重要性。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我們的身體是人類細胞和微生物的共生單位。這種微生物菌群不僅有害,而且現在被認為是眾多生理功能的重要調節劑,例如消化,情緒,睡眠和對藥物的反應,以及對糖尿病,自閉症,肥胖症和癌症的易感性。

中風後恢復的患者通常會出現吞咽困難,因此需要通過導管餵食以繞過口腔。 「我們假設恢復口服食物攝入量可以改變管飼患者的口腔和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組成,」文章作者, TMDU牙科學和口腔修復副教授Haruka Tohara解釋說。 「為了測試這一點,我們比較了八名中風患者在恢復口服食物攝入前後的口腔和腸道微生物組特徵。」

「我們通過對採集來自患者經管飼餵和轉回正常飲食後收集的唾液和糞便樣本中的16s rRNA進行測序,評估了口腔和腸道微生物群的分布。

研究人員發現,由口腔攝入食物會極大地改變口腔和腸道微生物組,並使之多樣化進一步提升。儘管組成差異很大,但兩者均顯示出食肉桿菌科和Granulicatella屬的增加,這表明經口攝入的細菌可能直接調節腸道菌群,從而影響全身健康。儘管口腔微生物群改變比腸道改變更為顯著,但元基因組預測顯示腸道中的差異途徑更加豐富,特別是與脂肪酸代謝相關的途徑。(生物谷Bioon.com)

資訊出處:Not only what you eat, but how you eat, may affect your microbiome原始出處:

Sayaka Katagiri et al,

Re-initiation of Oral Food Intake Following Enteral Nutrition Alters Oral and Gut Microbiota Communities,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2019). DOI: 10.3389/fcimb.2019.00434

相關焦點

  • 兒童時期的飲食模式及其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亞洲人群的過敏分析
    這一增長與快速的城市化和相關的生活方式變化相吻合,如抗生素過度使用、超衛生的生活條件、氣候變化和空氣汙染。從傳統飲食向西化飲食的轉變會引起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和功能變化,並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西方生活方式」疾病發病機制的基礎。一項涉及從東南亞移民到美國的亞裔少數民族的大型隊列研究表明,生活在西化環境中與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本土腸道菌群物種和植物纖維降解功能的喪失有關。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菌群常被認為是人體後天獲得的一個重要器官,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可以保護宿主免受病原菌的侵襲,促進宿主的消化吸收、藥物代謝和致癌物、影響脂肪的吸收和分布、調節能量代謝、調節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系統等[1,2]。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組成、結構和比例,與人體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係。一旦腸道菌群的這種微生態平衡被破壞,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也會造成各種胃腸道及全身性疾病。
  • 關於飲食對調節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你了解多少?
    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取決於多種原因,其中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飲食可以對腸道微生物產生重大影響,新的飲食習慣可以重塑腸道微生物群落,而且這些變化是協調的和可逆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調節腸道菌群,以達到改善腸道健康的目的。
  • 熱量限制(間歇性禁食、隔日限食、「5:2 飲食」)對衰老機體腸道菌群的影響
    熱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CR)對衰老機體腸道菌群的影響熱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CR)是一種在保證必要營養素,不引起營養不良的前提下減少 20%~40% 熱量攝入的飲食方案,在此基礎上,研究者探索出了新的CR方式,如間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隔日限食(every-other-day fasting,EODF)、「5:2 飲食」等。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Rothschild等[5]研究顯示,飲食和生活方式是塑造微生物組組成的最主要因素,宿主遺傳因素僅導致人與人之間微生物組差異的2%。而腸道的深度測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學揭示了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126個外源性和內源性宿主因素,包括12種疾病,31個內在因素,19個藥物組,60個飲食因素,4個吸菸類別[6]。而早在腸道菌群作為疾病相關性因素走進人們視線之前,T2DM就因發病率逐年增加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研究強調了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考慮腸道菌群的作用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可以解釋與藥物使用相關的某些副作用的新假設。鑑於腸道菌群在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許多藥物的廣泛使用,需要對這些關聯進行功能上的研究。藥物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會增加腸道感染和肥胖的風險。校正多元因素後,七種藥物類別仍與46種腸道類群和途徑的變化顯著相關。
  • 神助攻|通過飲食調節腸道菌群 可以提高運動員耐力表現
    人體腸道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統稱為腸道菌群,這些微生物對宿主營養、代謝功能、腸道發育以及免疫系統和上皮細胞的成熟都有顯著影響。在人體中,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結構受代謝生態位(主要是飲食、抗菌藥物和生活方式行為)、宿主遺傳學、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炎症狀態和宿主—微生物串擾的調節。耐力運動會導致α-多樣性的增加,α-多樣性是指個體內一個樣本中種類分類群或譜系的數量盒分布。
  • 如何飲食可保持腸胃健康?腸道菌群若失調,可以這樣調理
    飲食是否規律影響著腸胃的健康程度,而腸道菌群保持平衡才能使腸胃正常運作。腸道菌群構成複雜,細菌種類繁多,正常情況下,絕大多數細菌對於人的腸道是有益的。例如我們常聽到的益生菌,它是腸道內優勢菌群,與腸胃內的黏膜形成天然屏障,可以有效地抑制有害菌,為腸道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當然它們在進行防禦的時候還可以激活人體免疫力。那麼怎樣的飲食能保持腸胃健康,腸道菌群如何保持平衡?
  • 科學網—飲食和演化歷史塑造鯨魚腸道菌群
    本報訊 《自然—通訊》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鬚鯨的腸道菌群和陸地上食草動物較為相似。
  • Nature等多篇論文揭示生命早期的TLR5表達會影響長期的腸道菌群組成
    隨後,在腸道菌群變化期間,微生物物種的增加和減少連續地發生,其中在人類中,這一變化持續大約18個月的時間[3]。生命早期的營養狀況和免疫系統發育都會影響腸道定植,這將對隨後的生長和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可悲的是,全球有1500多萬5歲以下的兒童遭受營養不良和嚴重消瘦。
  • 腸道菌群與疾病
    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只是相對穩定的,它們受飲食、生活習慣、地理環境、年齡及衛生條件的影響而變動。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宿主和外部環境建立起一個動態的生態平衡,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而小腸細菌過度導致結合膽酸分解為游離膽酸,影響脂肪的吸收造成脂肪瀉,同時脂溶性維生素也會吸收不良;由於引起腸黏膜各種寡糖酶和酞酶缺乏。影響糖和蛋白質吸收造成低蛋白血症,加重腹瀉;又由於細菌代謝產生短鏈脂肪酸、H2、CO2,造成腹脹、腹痛;並且由於細菌過度增生,爭奪食物中維生素B12造成大細胞性貧血等[4]。
  • 最新研究:糖會破壞腸道屏障,而生酮飲食會使腸道更健康
    在腸道裡面,有數以億計的微生物生活在那裡,一旦腸道菌群的穩態被打破,就很容易引發腸道疾病,比如,結腸炎。 傳統的理念認為,吃肉會引發結腸炎,或者吃脂肪會引發結腸炎,增加腸癌的風險。
  • Cell:改變腸道菌群和腸道間的共生關係或可延長機體壽命
    文章中,研究者Heinrich Jasper表示,儘管當前針對老年個體腸道中菌群的組成和老化疾病之間關係的研究非常多,但是並沒有相關研究系統性地闡述機體的腸道從年輕健康到老化產生疾病的過程。Jasper表示,果蠅腸道中的細菌載量會隨著果蠅機體老化而劇烈增加,最終引發炎性狀況;而由壓力效應基因FOXO的慢性激活就會誘發腸道菌群失衡,這就會抑制一系列特殊分子(PGRP-SCs)的活性,而這些分子可以調節果蠅機體對細菌的免疫效應。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腸道微生物群作為健康衰老可能的介質,通過對抗炎症、腸道通透性以及認知和骨骼健康的惡化來保持宿主環境的穩態。健康老年人的腸道菌群如何定義?考慮到大多數老年人都患有腸道相關合併症,因此在該人群中定義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極具挑戰性。腸道環境的變化,例如炎症,腸道滲漏,活性氧的產生以及藥物的使用,都可能影響腸道微生物組。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正常分娩的新生兒腸道菌群幾乎完全來自於母體,刨宮產的新生兒腸道內會定植一部分醫院環境中的細菌。新生兒出生2小時後,腸道菌群迅速增殖,4-6個月時達到成年人的水平。腸道菌群隨著人年齡的增長、飲食結構的豐富,其多樣性不斷增加。1歲以後腸道菌群的種類趨於穩定,健康人整個成年期都保持穩定,進入老年後,雙歧桿菌的數量顯著下降,梭桿菌、擬桿菌數量增多。
  • 今日Nature:聚焦飲食和菌群等對血液代謝物的影響
    Nature:血液代謝物,飲食和菌群是關鍵源頭?Nature——[42.778]① 測量491名健康人的1251個血清代謝物,通過機器學習構建基於遺傳、腸道菌群、臨床參數、飲食、生活方式和人體測量數據等的模型,能顯著預測76%的代謝物;② 飲食、臨床參數和菌群的預測力較強,分別能顯著解釋335、337
  • Cell | 異硫氰酸鹽在腸道菌群代謝中的操縱子
    很多腸道微生物與許多這樣的過程有關,經過它們的加工,改變了這些物質的反應性,生化功能和上皮細胞吸收的傾向。但是這些生物我們往往只了解它的生物分類,但不知道其遺傳和生化水平的特殊性。例如食用十字花科植物時,產生的異硫氰酸鹽(ITC)被認為可以有效地降低胃腸道癌症,並作為預防該疾病的有效措施。
  • 胡柚黃酮對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
    寧波大學食品與藥學學院,浙江省動物蛋白精深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的王方傑、吳祖芳*、翁佩芳等人擬採用高脂肪飲食(HFD)誘導建立高脂肥胖小鼠模型,應用16S rDNA測序技術,探究胡柚黃酮對HFD小鼠腸道菌群的影響及對肥胖的調控作用,為胡柚資源的深度開發和黃酮類化合物作為功能性成分的應用提供參考。
  • |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這常常與一系列疾病有關,甚至會降低機體的壽命,儘管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他們仍然並不清楚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機體健康的。Nat Commun:高脂肪飲食導致糖尿病,腸道微生物或是罪魁禍首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飲食選擇會削弱我們的腸道免疫系統,導致糖尿病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肥胖期間,我們的免疫系統經常對通過腸道組織"滲漏"並導致炎症的細菌成分做出反應。反過來,炎症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從而使人容易患糖尿病。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以及如何應用可能影響腸道微生物的藥物(如抗生素和質子泵抑制劑)。 ▲糞便菌群移植、益生菌和活性生物製品、飲食和益生元都能對腸道原有菌群產生一定影響(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