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
乾旱天氣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我省氣象部門在人工增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程智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東亞位勢高度場呈西高東低的距平配置,不利於西南氣流向北輸送,導致黃淮—長江中下遊大範圍地區的水汽輸送偏弱,我省降水異常偏少。
「通俗地說,就是大氣運動變化導致西南水汽輸送偏弱,致使我省8月份以來降水偏少。」程智說。此外,到目前為止,今年的北方冷空氣一直整體偏弱,這是氣溫顯著偏高的主要原因。
全省平均無降水日數為65天,較常年同期偏多11天,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此外,北方冷空氣一直偏弱。有限的幾次冷空氣在南下過程中不斷削弱,對江淮一帶影響有限,導致我省氣溫顯著偏高。」8月中旬以來,全省平均氣溫22.8℃,較常年同期偏高0.9℃,其中阜南、潁上、肥東、潛山、懷寧、宿松、望江、石臺等8個市縣為歷史同期最高。氣溫高,蒸發快,再加上降水少,這是今年的氣象乾旱出現的最主要原因。
面對嚴重旱情,省減災救災委、省應急管理廳於10月21日將省救災應急響應從Ⅳ級提升至Ⅲ級。
10月份以來全省共開展飛機人工增雨作業7架次,累計飛行21小時32分鐘,燃燒煙條112根;組織合肥等15市和九華山風景區開展地面人工增雨作業共212點次,發射火箭彈327枚,燃燒煙條180根。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淮北北部旱情得到一定緩解,但其他地區旱情仍然持續。
鳳臺縣氣象局組織開展地面人工增雨作業。鳳臺縣氣象局供圖
目前,省氣象部門正密切監視天氣變化情況——網格化分析氣象條件,並充分做好人工增雨作業彈藥、裝置準備。目全省地面火箭發射架和地面催化劑播撒裝置狀態良好,彈藥準備充分,3架增雨飛機駐場待命,一旦發現有利天氣條件,立即組織開展飛機地面立體人工增雨作業。
10月30日,省防辦召開抗旱會商會,傳達貫徹落實李錦斌書記批示和李國英省長在省防指旱情會商會講話精神,分析研判旱情,安排部署抗旱工作。省水利廳副廳長兼省應急廳副廳長、省防辦副主任王榮喜主持會議並講話,省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水利廳、應急廳、氣象局、消防救援總隊等省防指成員單位聯絡員參加會商。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會商意見
一、落實部門責任。要樹立抗大旱、長期抗旱思想,立足秋冬春連旱最不利情況,分類摸清情況,編制供用水方案,確保城市供水和農村人畜飲水安全。
二、加強技術指導。及時派出工作組和專家組,了解掌握情況,開展技術服務,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
三、加強會商調度。應急響應期間,省防辦每周會商一次,通報旱情信息,加強抗旱調度,落實抗旱措施,形成工作合力。
四、加強水源調度。科學配置水源,加強水質監測,統籌協調配合,儘快落實高塘湖引水工作,保障抗旱用水需要。
這兩天我省最高氣溫仍將達20℃線,
江南等地最高氣溫將達到25℃以上。
安徽省氣象臺預計,
11月1日前我省以晴到多雲天氣為主~
感覺下雨無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