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是我們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相對於「陰陽」的抽象來說,它們形象地存在著,可正常情況下,又幾乎不能被觀察到。它們影響到機體的各個方面,大到生命的存在,小到一個動作、一次呼吸,都離不開「氣血」的支撐。
正常情況下,我們人是一個「正氣內存」、「氣血周流」的有機體,既不會被外界的「邪氣」傷害,體內的各個功能也是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所有這些,可以說都是「氣血」的功能。但體內無論哪個方面的機能失調,也會導致氣血不足,我們今天就來討論這個方面。
一、引起氣血虧虛的原因
1.飲食不規律
饑飽不調、嗜食偏食、暴飲暴食、營養不良等因素,均可導致脾胃損傷,不能生化水谷精微,氣血來源不足,而導致血虛。
2.情緒消耗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對人體氣血消耗最大的首先是情緒。我們起心動念,謀慮也好,憂思也好,生氣也好,煩惱也好,都在消耗氣血。
3.熬夜
熬夜是消耗氣血的主因。晚上主陰,白天主陽。血就是陰,晚上不睡,就會氣血虧虛。
二、氣血虧虛的表現
1.皮膚粗糙,面色萎黃,臉上有黃斑暗斑
頭髮乾枯發黃、發白、開叉,甚至脫髮禿頂,掉發黑眼圈,眼袋,視力減退,尤其在昏暗處視力減退明顯白眼球渾濁或發黃,有血絲牙齦萎縮退化,露出牙根,莫名其妙的牙齦出血四肢無力、手腳麻木,少氣懶言,倦怠喜臥指甲面出現豎紋、乾裂,指甲根部的月牙減小甚至消失難以入睡,易驚易醒,打呼嚕,夜尿多手足心潮熱,四肢發涼,頭暈耳鳴,精神不振稍微活動就汗出不止,甚至坐著不動也會「自汗出」 。
2.氣血虧虛的調理
補氣血就要健脾,補氣血最好的方法:減少思慮、清淡適量的飲食、有適度的運動、規律的作息。
三、食補
《傷寒論》的原則:治病首先要守中建中,就是守中土,建脾胃之運化。補氣血要健脾,那麼如何健脾?健脾四味:人參、姜、炙甘草、大棗。
參是平性,是亢奮陰的,生成津液;姜是亢奮陽的,運化脾胃而去寒;炙甘草補中最速;甘草色黃而偏白,偏向於補津;大棗微香,更能幫助脾的運化;色外紅裡黃,兼能補血;這四味藥各司其職,在臨證上可以選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