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有,氣和血也。
氣血的重要性,人們知道卻又不知道。說知道,在於女性都知道,氣血足,顏色好,氣血不足,臉色就發黃。
說不知道,是因為氣血的重要性,遠遠不是這麼簡單。氣血更不是女人才需要的,而是每個人生命的基礎。
雖然氣血總是聯繫起來說,但二者實際是分開的。氣是動力,血是養分,血在氣的推動下,運行各處,人體才有營養支撐。
氣是虛的,血是實的。氣存於臟腑之間,充塞身體各處,無形卻又無處不在,血是可見的,經由血管通達身體各處。沒有了氣血,人就好像是空的,沒有了支撐,也就容易得病。
氣為陽,血為陰,對應男女。
女性症狀,往往以缺血為主,如臉色發黃、沒有氣色、血液虧虛等。用中醫的話來說,女性就以血虛為主,通俗點說和貧血類似。
男性症狀,往往以缺氣為主,比如腎氣虛。如頭髮早白、腰酸背痛、牙齒鬆動等,皆和缺氣有關。故而,氣又被稱為陽氣,陽氣失,百病生。老人們常說「人活一口氣」,這口氣也就是指陽氣。
由於氣和血是相互促進,相互關聯的。故而氣虛的人,多少也兼有血虛的問題,血虛的人,一般也會有氣虛。氣血兩虛,就是中醫常說的一種病症,相對應的也就有了氣血雙補的說法。
所以,氣和血沒有更重要之說。對於身體而言,缺一不可。無論是氣和血,哪個缺乏,對身體來說都不是好事。
由於二者的關係緊密,缺血即缺氣,缺氣即缺血,症狀也是相互聯繫的。學會判斷氣血不足的方法,要比在乎氣和血哪個重要,更為緊迫。
一個人氣血是否足,是可以通過皮膚、眼睛、頭髮三個方面觀察出來的。
皮膚
人的皮膚需要血的滋養,而血的滋養則需要氣的推動。
遍布於皮膚上的多個經絡,恰恰就是氣血運輸的管道,使得氣血可達到皮膚表面,起到滋養之效。如果氣不足或者血不足,都會直接導致皮膚無法獲得滋養,從而顯得乾枯。
人們經常會用枯樹皮來形容老年人的皮膚,也就是因為年齡越大,氣血越虛,從而皮膚也變得越差,這和樹老皮枯是一樣的道理。
由於女性對於皮膚關注度要高於男性,氣血對皮膚的影響也就更為明顯。男性則因為缺少護理,不注意防曬,也會導致皮膚很差。這就難以想到是氣血不足的原因,從而疏忽了氣血對皮膚的影響。
眼睛
提到眼睛,就要提到肝血。肝血是眼睛養分的主要來源,既然是血,同樣也離不開氣的推動。
在氣血充足的情況下,人的眼睛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養分,眼睛就顯得炯炯有神,清澈透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眼睛開始變得暗淡無光,或者眼睛內部顯得渾濁,眼睛又經常乾澀,這就可以判斷是氣血不足。
一些老年人,目光比較呆滯,這也是因為年齡的增長而導致眼睛失去氣血滋潤表現。
頭髮
至於說頭髮,在中醫中有句話,名為「發為血之餘」。也就是說,頭髮的生長,實際上是血滋養的緣故,頭髮和氣血的關係要比眼睛皮膚更為密切。
無論男女,在30、40歲以後頭髮都開始乾枯脫落,很顯然是和氣血不足有關係。頭髮發白、脫落,都要考慮是氣血不足的原因。當然,這背後也有可能是各種疾病,但疾病對頭髮的影響依然是通過氣血的影響來實現的。比如說得了肝病的人,肝血不足,頭髮就會脫落。
氣血是否不足,在身上是有很多表現的,而頭髮、眼睛和皮膚是最先能看出來的。調理氣血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根據身體的狀況來判斷自己是否存在氣血虧虛的情況,然後才是調理。調理氣血,其實方法並沒有多麼複雜。
如何補充氣血?
無論一個人氣血多麼足,或者平時多麼在乎保養,最終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使得氣血逐漸流失,這是人體衰老的規律。
所謂的補充氣血,實際上是最大限度的放緩氣血的流失速度,在保養時,這一點就必須認識清楚。
有些人沒有搞清楚這一點,就會把食補以及保健品,過於神話,陷入滋補氣血的誤區。真正懂得補氣血的人,是以調理為主,氣血不堵就是補,有效的方式就是運動。
人只有在不斷運動之中,才能讓經絡處於疏通狀態,並且讓體內的血管有一定的彈性。基於此,氣血更能夠暢通運行,不會出現堵塞的現象。
每天留下足夠的時間,進行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的運動,一周維持四五次左右就可以了。運動方式不拘泥,跑步、瑜伽、打坐等都是比較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