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氣、血、津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臟腑、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及功能表達。
在中醫中,氣是個重要名詞,應用廣而內涵足。氣,是中國的古人對自然界一切現象本原的高度概括,"氣者,人之根本也",在中醫中,通常"氣"有幾層含義,一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另一種是指氣的本身,以及組織、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一、氣的生成
中醫認為氣的生成來自三個方面,其一稟受於父母,藏於腎中的精氣,這種是先天的;其二是化生於飲食中水谷精微之氣,依賴於人體脾胃運化,從飲食中攝取運化而成的,是後來精氣;其三是由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氣,經由肺而吸入體內;所以先天遺傳身體狀況是否良好,精氣是否充沛,後天飲食是否豐富營養,體內臟腑功能是否協調正常都與"氣"有著密切的關係。
二、氣的運動與運動形式
中醫認為人體之中的氣,始終處在有序而不斷的運動循環之中,行遍全身,無所不在,並完成人體中的各種生理功能。氣的運動稱之為"氣機",其運動的形式可歸為升、降、出、入這四種。人體內的各處均是氣的升、降、出、入場所,生理功能也是通過氣的運動加以表達。例如:肺呼吸,呼為"出",吸為"入";飲食入胃,胃初步消化後再入小腸進一步消化,此為胃氣主"降"的體現;而水谷精微由脾運化,而上輸至肺後再送達全身,這就是脾氣主"升"的意思表達。人體中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各不相同,因此"氣"的運動形式上也各有側重,比如肝氣主升,膽氣主降等。
如果"氣"的運動發生異常而失去協調平衡,比如出入紊亂、升降失調,就會影響到人體各部分的功能活動,則會發生"氣滯"、"氣逆"、"氣閉"、"氣陷"等症;
三、氣的生理功能
中醫將"氣"的主要功能概括為六個方面
1、溫煦作用:氣屬陽,性溫,可溫煦人體而維持人體體溫,而經絡、臟腑、人體組織與津、血的正常功能活動,都須氣的溫煦作用為保證;
2、氣化作用:氣的運動可促體內物質產生各種變化,稱為氣化,人體精、氣、津液、血、新陳代謝及相互轉化都是氣的運動之下促進產生的;
3、推動作用:氣對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臟腑、組織、器官、經絡等的生理活動有推動作用,是人體生命活動推動的基本保證;
4、託舉作用:氣在人體內有託舉維繫各臟腑器官正常位置的作用;
5、防禦作用:氣散於人體肌膚表面,可防禦外邪的作用,氣弱則防禦弱,易生病;
6、固攝作用:氣可固攝約束體內血液、津液、精等液態物質,按正常路徑有序運行循環與分泌排洩,以保證其在體內發揮正常生理作用;
這裡將氣的生理功能從不同的側面進行了簡介,事實上此六個作用之間是相互協調相互統一的,以保證總體功能。
四、氣的分類
中醫將人體內的氣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
1、元氣:人體中最本原的氣,也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最原始動力,又稱為"原氣"、"真氣"。中醫認為以腎所藏的先天之精為基礎,元氣在後天過程需要水谷精氣的維護與補充,以保證其充沛。
2、宗氣:積於胸中之氣,又稱為"大氣",而胸中則稱為"氣海"。是由肺吸入自然清氣,與脾轉輸而至的水谷精微之氣結合而成的,是人體後天所生的氣之宗,體內各處的氣都因此得到補充與維繫。宗氣的主要功能有兩點,其一是走息道以司人體呼吸、發聲與語言;其二是入貫心脈以化血行血,營養溫煦全身。
3、營氣:又稱為"榮氣",源於宗氣,入貫心脈與血並行而遍布周身,與血關係密切,有"營血"的說法。營氣主要是化生血液,營養全身,推動血液運行。營氣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水谷精微之氣,所以營氣以營養作用為主;
4、衛氣:衛氣源於宗氣,運行於脈之外,遍布於皮膚、肌肉、胸腹等處,主要功能有三點,其一是外溫肌膚、內暖臟腑,其二是調節腠理,司汗孔開合,其三是抵禦外邪入侵人體;
中醫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氣",但都在這四大類之中,有的以表達氣的功能所定義的,如臟腑之氣、經絡之氣,有的則表達氣的物質性,如水氣,谷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