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一次CT「兩年內不可生育」?放射診斷啥後果?

2020-12-05 百家號

兩枚戒指

威廉.康拉德.倫琴發現X光的時候,整個倫敦的貴族圈子都開始為這神奇的光沸騰。這光居然能透視倫琴夫人那戴戒指的手。

自X光開始的放射診斷,發展得如火似荼。我有位好朋友,前段時間為了種植一顆牙,在口腔科做了一次CT。結束後被醫生告知,「兩年之內最好不要生育」。姑娘正值花信年華,結婚生子都在計劃中,聽到這句話簡直如五雷轟頂,戴戒指的手一直抖,沒膽量揪著大夫領口咆哮,就跑來諮詢我。

借著這兩枚戒指的故事,我們今天就聊聊和放射診斷有關的那些事兒。口腔科的CT真的有這麼可怕嗎?除了CT,放射診斷還有哪些手段呢?現在放射診斷是否存在濫用的情況呢?我們究竟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放射診斷呢?

放射診斷都有哪些種類呢?

首先,除了CT,放射診斷都有哪些種類呢?

自倫琴1895年發現X線後不久,X線即被用於人體疾病的檢查,並形成了放射診斷學。20世紀50年代,又相繼出現了超聲成像跟核素顯像;70-80年代,又相繼研發了X線計算機體層(CT)、核磁共振成像(MRI)。這極大地簡化了疾病的診斷,形成了包括X線診斷(普通平片照相)、超聲診斷(各器官、組織的超聲檢查)、核素顯像診斷、CT及MRI診斷在內的醫學影像診斷學。而自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介入放射學是在影像監視下對某些疾病診斷或治療的新科技,已成為同內科學、外科學並列的三大診療體系之一。

目前,常用的放射診斷手段中,X線、超聲、CT是經過驗證投入使用的;而核磁共振成像(MRI)還沒有經過完全驗證。

常見放射診斷手段詳解

下面,我們將以X光,CT,核磁共振為例,說明它們都能實現哪些功能,以及它們是如何實現這些功能的。

1. X線:

這是目前使用最多、也是最基本的檢查手段。

X線圖像是由黑到白的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組成,密度高者,X線圖像呈白影,密度低者,X線圖像上呈黑影,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反應了人體組織結構的解剖或病理狀態。

因此通過X線圖像上的顏色,結合人體解剖學基礎,便可分辨器官組織的結構變化或病變狀況。

X線之所以能使人體組織結構形成影像,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強大的穿透性、感光效應及螢光效應,同時也因為人體組織結構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別,導致X線穿過人體不同組織結構時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達X線膠片上的X線量出現差異,從而呈現黑白不同的影像。

2. CT:

CT圖像是由一定數目從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陣排列所構成的灰階圖像。

與X線顯示的黑白影像一樣,黑影表示低密度區(比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密度區(比如骨骼)。但與X線圖像相比,CT具有更高的密度解析度,可以非常清楚地顯示軟組織構成的器官,如腦、脊髓、肺、肝、膽囊、胰腺等,並在良好的解剖圖譜背景上顯示出病變的影像。

CT成像包括數據採集、圖像重建、圖像顯示三個基本過程。球管發射的X線束經準直器準直後確定被檢體層面的厚度,X線對這一層面進行180度範圍的多個方向透射,通過被檢體層面的射線強度被探測器檢測並記錄,獲得一組完整的投影值,轉化成可見光後,由光電轉換器轉換為電信號,然後轉換為數位訊號,由計算機進行數據重建處理,最後以不同的灰度等級顯示在膠片或螢光屏上,構成CT圖像。

3. MRI(核磁):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場內共振產生信號經重建成像的技術。

這種技術的強大之處在於它的多方位、多參數,這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定位、定性診斷具有較大的優越性,對腦幹、脊髓、椎間盤的顯示明顯優於CT。舉例來說,與其它手段相比,它更易於觀察縱隔腫瘤及其與血管的解剖關係;在肝臟病變的鑑別診斷中,它的多參數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多方位、大視野成像,可以清晰顯示盆腔的解剖結構,對四肢軟組織內的腫瘤及血管畸形也有很好的顯示效果……

為什麼去口腔科檢查也要做CT呢?

現在說回文章開頭的故事,為什麼去口腔科也要做CT呢?

牙是高度鈣化的組織,是人體內最堅硬的器官,具有咀嚼及輔助發音等重要作用。由於它與口腔及喉內其它組織的密度差異較大,因此臨床上一般採用X線檢查。但是,如果涉及到口腔整形,或者牙齒病變複雜,則需要進一步做CT檢查,以便清楚地顯示牙冠、牙頸、牙根的各層結構,分辨頜骨細微結構,展示牙與頜骨的位置關係,有助於醫生判斷病情的複雜程度、制定治療方案、了解治療效果。

口腔CT的「後果」真得這麼嚴重嗎?

沒有絕對的無風險檢查,口腔CT確實是存在風險的。但由於口腔CT掃描層數相對較少,因此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神經系統的CT檢查相比,患者的放射線暴露相對較少,放射線損傷的風險相對較低。似前文中所說「兩年之內不要生育」是極為保險的說法,但有些誇大風險了。

放射診斷領域現狀

事實上,似乎每個人都知道抗生素濫用的情況很嚴重,但少有人想到,放射診斷濫用的情況也很嚴重。

很多人說,放射診斷是一把雙刃劍。

不得不承認,隨著各種輔助檢查的不斷更新與發展,放射科在醫院的地位不斷提高,而且醫生越來越依賴放射科的檢查手段。理論上來講,這種趨勢無疑使得疾病的診斷更加方便、準確。也許與過去更多地依賴醫生經驗的診斷相比,放射診斷讓檢查顯得簡單粗暴起來,但它確實能讓骨科傷情、胸部、腫瘤病灶都無所遁形,大大減少了臨床醫生的工作量。

但是,作為更重要的疾病檢查手段——體格檢查遭到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不同程度的棄用,這讓醫生不能對病情產生深刻的主觀認識。長此以往,醫生面對患者的主訴,往往不假思索地讓其去放射科進行影像學檢查,若未能明確病情,則繼續讓患者進行其它的影像檢查。這種情況在各級醫院的門診工作中屢見不鮮,且大有繼續泛濫之勢。

如何對待放射診斷?

放射醫療的範疇正在不斷擴大,診斷水平正在不斷提高,已成為臨床醫學中發展最快、作用最大的學科之一。那麼我們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它呢?

從醫生的角度來說,臨床醫生必須最大化得利用它的優勢,結合所學知識,為每位患者選擇合理的放射檢查手段,儘可能少的讓患者遭受放射線損傷。

此外,切勿盲目相信、過度依賴影像檢查結果、濫用影像檢查技術,更不能丟棄傳統的體格檢查手段。只有以自身對疾病的主觀認識為基礎,以放射學檢查手段為輔助,才能對患者的病情提出更好地診斷與治療措施。

最後,由於放射線的危害,臨床醫生及放射科技術操作人員應該按照相關規定對醫生及患者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應用鉛衣等高密度物質作為屏障進行屏蔽防護,增加X線源與人體間距以減少照射量,儘量縮短檢查時間、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檢查)。

而從患者的角度來說,雖然放射線對身體有一定危害,但其在對疾病的診斷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患者,對其心存戒備無可厚非,但不能因為心中的「恐懼」,排斥醫生建議進行的放射學檢查,畢竟臨床醫生在此方面的判斷,要比普通大眾專業得多。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移動端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照一次CT「兩年內不可生育」? 除了CT放射診斷都有哪些種類?
    照一次CT「兩年內不可生育」? 除了CT放射診斷都有哪些種類?時間:2016-09-10 13:40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照一次CT兩年內不可生育? 除了CT放射診斷都有哪些種類?
  • 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醫生來告訴你!
    相信很多人對於ct檢查都有聽說過吧,可能有些人雖然聽說過,卻不怎麼了解,只是認為CT對人體的傷害很大。因此我在問診時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病人在聽到需要做ct的時候就突然很猶豫或者直接拒絕,生怕這對身體有什麼傷害。那麼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到底有多大呢?
  • 【影像科普】做一次CT 輻射有多大?
    很多人都認為ct掃描的輻射太強,做ct次數多了容易導致癌症發生。CT真的有那麼可怕嗎?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什麼是CT檢查?我國放射防護標準中規定: 放射工作人員每年劑量限值是50mSv 五年內每年接受的平均輻射上限是20 mSv 也就是說,只要接受的總輻射量控制在安全數值內,就是安全的! 生活中哪些事情存在輻射呢?
  • ct技師考試題庫全套!
    ⅹ線與其他電磁波一樣,具有波動和微粒的二重性,這是ⅹ線的本質考點二、ⅹ線的特性(掌握1.物理效應:穿透作用;螢光作用;電離作用;幹涉、衍射、反射與折射作用。(熟悉)1.線性衰減係數:將X線透過物質的量以長度(m)為單位時,X線的衰減係數,稱作線性衰減係數2.質量衰減係數:將ⅹ線透過物質的量以質量厚度(kgm2)為單位時,X線的衰減係數稱作質量衰減係數
  • 做一次CT,到底「吃」了多少輻射?
    「醫生,我們單位每年體檢都要照胸片,胸片照多了會不會得癌症?」說起輻射帶來的危害,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致癌。因此,常見的檢查項目如X線照片、CT掃描等,總是被人們潛意識地排斥。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做一次CT、照一次胸片,到底「吃」了多少輻射呢?長沙市第三醫院放射影像科主任張秀萍解釋,衡量輻射是否對人體產生危害的前提,是接受輻射的劑量多少。
  • 動不動就做CT真的好嗎?對身體有沒有傷害?聽聽醫生怎麼說
    隨著醫療科學的發展,醫院的檢查儀器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沒有你想不到只有你沒見過的,以前醫生看病只能憑藉自己的看病經驗和學到的知識來進行判斷,後來出現了一些醫療器械輔助檢查減少了對一些惡性腫瘤的誤診,以至於發展到今天的高科技,什麼疾病只要一照就能很快給出結論。
  •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
    皮膚ct做局部還是全身_三維皮膚ct是全身照嗎?白癜風是皮膚病的一種,白癜風在早期的時候肉眼有時候難分辨出區別,很多患者就是因為誤判漏判導致病情加重,對於這種沒有把握的疾病症狀,患者還是應該到專業的白癜風醫院進行檢查。檢測過病情之後,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對於白斑白點,只有更為先進的技術才能做到更的檢查。
  • 科普 | X光、CT、核磁共振…你了解嗎?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為什麼有時候要做昂貴的核磁共振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做一次CT,對一般人的傷害有多大?終於有人肯說實話了
    如果在短時間內頻繁照射,就容易引起白血球降低,從而出現疲勞乏力、眩暈嘔吐等症狀。特別是孕婦、新生兒和身體虛弱的患者在照射後很容易出現身體器官出現癌變等不良反應。,大部分情況下,對於肺癌的肺部疾病篩查一年做一次就足夠了,如果做CT沒有發現任何病灶,在之後的一年內患晚期肺癌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如果肺部已經發生了病灶,在評估治療效果和病灶變化時,該做CT的時候就應該做,甚至一周做兩次也需要,特別是對於重症肺部疾患比如重症肺炎患者來說。
  • 科普 | X光、CT、核磁共振 究竟哪個能把你看透?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為什麼有時候要做昂貴的核磁共振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 檢查需要注意這些
    做ct能檢查出什麼神經系統病變顱腦外傷、腦梗塞、腦腫瘤、炎症、變性病、先天畸形等,為應用最早的人體系統,尤其是創傷性顱腦急症診斷中屬於常規和首選檢查方法,可清楚顯示腦挫裂傷、急性腦內血腫、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腫、顱面骨骨折、顱內金屬異物等,而且比其它任何方法都要敏感。
  • 做一次CT,對身體的傷害有多大?
    如果是寶寶要照,爸媽心中就更加惶恐了......圖片來源:抖音截圖CT真的有那麼可怕嗎?��CT是啥?把人切片仔細看這麼說吧,X光片就是把人壓扁了看,超聲就像挑西瓜前敲一敲,核磁共振則是搖一搖再看。根據國家發布的《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成年人診斷參考水平》,機智如小編,算術666,直接幫你們換算成簡單的表格,這樣人體各部位做CT檢查時,承受的輻射量,一算便知。
  • 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對照《輻射劑量表》,心裡有數了
    其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對頭顱、肺部、四肢等多個部位都可以很好的做出診斷。 但是它也有令人抗拒的缺點,那就是輻射。因為這種X線在穿透人體時,有的會直接穿透受檢者身體,有的卻會被受檢者身體組織吸收並積存與體內,如果短時間內多次進行該檢查,就可能導致大量的X線積聚在體內,給人體帶來不利的影響。
  • 做一次CT,人到底可以「吃」進去多少輻射?專家這樣說
    「醫生,我們單位每年體檢都要照胸片,胸片照多了會不會得癌症?」說起輻射帶來的危害,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致癌。因此,常見的檢查項目如X線照片、CT掃描等,總是被人們潛意識地排斥。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做一次CT、照一次胸片,到底「吃」了多少輻射呢?長沙市第三醫院放射影像科主任張秀萍解釋,衡量輻射是否對人體產生危害的前提,是接受輻射的劑量多少。
  • 體檢照CT和x光有多傷身體?輻射會致癌?這3點希望你能早知道
    相信大家去醫院檢查時,難免會遇到一些帶「輻射」的檢查,比如照X光、CT等等。這些檢查,我們在檢查室就能看到醒目的輻射警告標牌,不僅要體檢的人"提心弔膽",仿佛連醫生們也不願在檢查室裡逗留,都要遠遠地坐在隔壁的小房間裡。
  • 放射診斷防護最新要求發布,你的醫院不一定都合規!
    》、GBZ/T 184-2006《醫用診斷X射線防護玻璃板標準》、GBZ 264-2015《車載式診斷X射線機的放射防護要求》、GB 16348-2010《醫用X射線診斷受檢者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 制定並落實放射防護管理制度、實施放射防護質量保證大綱,採取合理和有效的措施,將可能出現的故障和失誤的後果減至最小;h) 制定相應的放射事件應急計劃,應對可能發生的事件,宣傳該計劃並定期進行實際演練;i) 對受檢者出現的放射損傷應及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
  • 通過ct掃描機,全球每年或可致癌2.9萬人,這是真的嗎?
    通過ct掃描機,全球每年或可致癌2.9萬人。這個調查結果是來自於美國雜誌《消費者報告》網站上的披露。 一發到網站之後,很多人看到感覺觸目驚心,感覺很害怕,造成了心理上很多的困擾和擔心。
  • 人民日報:「增強CT」診斷腎癌準確率高
    兩年前,48歲的王先生到門診就診,述說自己體檢時竟被告知右腎長了一個直徑2釐米的腫瘤,而他自己沒有覺得任何不舒服。剛開始他並不相信這個結果,後來進一步的CT檢查證實了腎癌的存在。他聽取醫生的建議,隨後住院接受了手術治療,術後病理提示腎腫瘤為最常見的腎透明細胞癌。因發現較早,腫瘤尚未擴散,手術只切除腫物而保留了健康的部分腎臟。術後恢復很快,不久就重返工作崗位。
  • 兩年內3次墮胎,最後一次捅破了子宮和腸子……人工流產,不是想得...
    ①兩年內3次墮胎,最後一次捅破子宮……以後想正常懷孕估計就難了這是一位30歲姓方的未婚女患者,又懷孕了,此次已經是第三次懷孕了。2年前,跟男友同房後不久,方女士便發現懷孕,由於暫時沒有結婚的打算,在男朋友的陪同下到了一家醫院做了人流手術,這是方女士接受第一次人流手術,術後恢復不錯。
  • 【放射之光】王梅雲教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影像學診斷與鑑別診斷
    健康大河南訊:歡迎由恆瑞醫藥影像事業部與河南廣播電視臺健康大河南聯合推出的【放射之光】欄目,本期節目我們有幸邀請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教授、主任醫師、博導、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河南省醫學影像中心主任、河南省神經疾病影像診斷與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梅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