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網 行業動態】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中文全稱叫做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是細胞治療領域中非常熱門的分支療法之一。簡單地說,CAR-T療法是通過基因改造技術,在T細胞(人體內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上加入一個嵌合抗原受體,從而讓免疫T細胞不僅能夠特異性地識別癌症細胞,同時可以激活T細胞殺死癌症細胞。
CAR-T賽道競爭火熱,國內藥企研發正呈三大趨勢(來源:製藥網)
根據全球多家市場調研機構及商報預測,未來五年內(至2025年)CAR-T全球市場CAGR介於34.5-58.5%之間,2025年市場規模介於52.5-87.2億美元之間。
因此,由於Car-T療法為代表的細胞及基因治療具有更有效,更低毒,更廣譜等優勢,以及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近年來其全球研發進展迅速。目前,除了已上市的Yescarta和Kymriah外,另有兩款CAR-T療法在2019年底向美國FDA遞交了上市申請。
我國從2016 年起,國內醫藥巨頭就已經陸續通過和海外成熟CAR-T產品公司合作,將 CAR-T產品引入國內。2016 年 4 月, 藥明康德宣布和 Juno Therapeutics 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藥明巨諾,共同開展 CAR-T 和 TCR 療法的研發和生產。2017 年 1 月, 復星醫藥宣布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成立中外合營企業,在中國引進 Kite Pharma 的 CAR-T 治療產品 KTE-C19 等。2018 年 9 月,諾華與西比曼生物科技集團(CBMG) 宣布達成戰略許可和合作協議,為中國患者生產製造 CAR-T 細胞治療藥物。
有業內專家曾表示,中國的技術存在便捷性的特點,加之病人數據的優勢,隨著國家政策的放開,大量資金已經或者正在湧入細胞免疫治療領域,中國有希望實現彎道超車,佔據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
事實上,目前國內CAR-T臨床研究的確正呈「理性」增長趨勢,2018年至今,臨床研究共有148個,涉及的臨床在研CAR-T品種共計131個,其作用靶點主要集中在治療血液瘤的CD19靶點,其次是治療實體瘤的BCMA和Mesothelin靶點。
綜合來看,在開發靶點中,研究較多的是治療血液瘤的靶向CD19的品種,其次是治療實體瘤的靶向BCMA和Mesothelin的品種。其中,國內針對CD19的CAR-T品種多達50餘個,佔所有試驗的近70%。進展較快的是國外已上市的Yescarta,國內暫定名為益基利侖賽注射液,目前已在國內申請上市。此外,有5個中國1類品種處於臨床II期。
其次,國內針對BCMA的品種共計14個,其中南京傳奇(金斯瑞子公司)的研發實力較強,其靶向BMCA的CAR-T品種LCAR-B38M在美國已經進展到臨床III期(NCT04181827)。據悉,2017年12月,楊森獲得與南京傳奇共同開發、生產和銷售LCAR-B38M的全球化權益。
另外,在實體瘤治療方面,以間皮素(Mesothelin)為靶點的CAR-T臨床試驗數量也不少。當前靶向Mesothelin的CAR-T品種共計有5個,其中進展較快的是上海細胞治療研究院的PD-1Antibody Expressing mesoCAR-T Cells和浙江大學的Anti-MESOCAR-T cells,兩者均處於臨床I/II期。
總的來說,在CAR-T方面,國內正呈現百花爭鳴的局面,國內有近百家不同規模的公司都在從事自主或合作研發。未來,免疫細胞治療將成為一片紅海市場,早一步上市的產品可佔有搶佔市場的先發優勢。若能先外資企業產品在國內上市,更有利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