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賽道競爭火熱,國內藥企研發正呈三大趨勢

2020-12-05 騰訊網

製藥網 行業動態】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中文全稱叫做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是細胞治療領域中非常熱門的分支療法之一。簡單地說,CAR-T療法是通過基因改造技術,在T細胞(人體內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上加入一個嵌合抗原受體,從而讓免疫T細胞不僅能夠特異性地識別癌症細胞,同時可以激活T細胞殺死癌症細胞。

CAR-T賽道競爭火熱,國內藥企研發正呈三大趨勢(來源:製藥網)

根據全球多家市場調研機構及商報預測,未來五年內(至2025年)CAR-T全球市場CAGR介於34.5-58.5%之間,2025年市場規模介於52.5-87.2億美元之間。

因此,由於Car-T療法為代表的細胞及基因治療具有更有效,更低毒,更廣譜等優勢,以及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近年來其全球研發進展迅速。目前,除了已上市的Yescarta和Kymriah外,另有兩款CAR-T療法在2019年底向美國FDA遞交了上市申請。

我國從2016 年起,國內醫藥巨頭就已經陸續通過和海外成熟CAR-T產品公司合作,將 CAR-T產品引入國內。2016 年 4 月, 藥明康德宣布和 Juno Therapeutics 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藥明巨諾,共同開展 CAR-T 和 TCR 療法的研發和生產。2017 年 1 月, 復星醫藥宣布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成立中外合營企業,在中國引進 Kite Pharma 的 CAR-T 治療產品 KTE-C19 等。2018 年 9 月,諾華與西比曼生物科技集團(CBMG) 宣布達成戰略許可和合作協議,為中國患者生產製造 CAR-T 細胞治療藥物。

有業內專家曾表示,中國的技術存在便捷性的特點,加之病人數據的優勢,隨著國家政策的放開,大量資金已經或者正在湧入細胞免疫治療領域,中國有希望實現彎道超車,佔據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

事實上,目前國內CAR-T臨床研究的確正呈「理性」增長趨勢,2018年至今,臨床研究共有148個,涉及的臨床在研CAR-T品種共計131個,其作用靶點主要集中在治療血液瘤的CD19靶點,其次是治療實體瘤的BCMA和Mesothelin靶點。

綜合來看,在開發靶點中,研究較多的是治療血液瘤的靶向CD19的品種,其次是治療實體瘤的靶向BCMA和Mesothelin的品種。其中,國內針對CD19的CAR-T品種多達50餘個,佔所有試驗的近70%。進展較快的是國外已上市的Yescarta,國內暫定名為益基利侖賽注射液,目前已在國內申請上市。此外,有5個中國1類品種處於臨床II期。

其次,國內針對BCMA的品種共計14個,其中南京傳奇(金斯瑞子公司)的研發實力較強,其靶向BMCA的CAR-T品種LCAR-B38M在美國已經進展到臨床III期(NCT04181827)。據悉,2017年12月,楊森獲得與南京傳奇共同開發、生產和銷售LCAR-B38M的全球化權益。

另外,在實體瘤治療方面,以間皮素(Mesothelin)為靶點的CAR-T臨床試驗數量也不少。當前靶向Mesothelin的CAR-T品種共計有5個,其中進展較快的是上海細胞治療研究院的PD-1Antibody Expressing mesoCAR-T Cells和浙江大學的Anti-MESOCAR-T cells,兩者均處於臨床I/II期。

總的來說,在CAR-T方面,國內正呈現百花爭鳴的局面,國內有近百家不同規模的公司都在從事自主或合作研發。未來,免疫細胞治療將成為一片紅海市場,早一步上市的產品可佔有搶佔市場的先發優勢。若能先外資企業產品在國內上市,更有利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相關焦點

  • 研發費用破億搶跑國產CAR-T空白賽道 藥明巨諾上市「補血」拼速度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研發費用破億搶跑國產CAR-T空白賽道 藥明巨諾港交所上市「補血」拼速度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孫源 於玉金 北京報導繼11月3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首日破發後,藥明巨諾-B(02126
  • PD-1/PD-L1研發火熱,全球在研臨床試驗超4000個
    從以上數據可以明顯看出,PD-1、PD-L1新藥研發賽道的確正變得越來越火熱。而在國內,欲進軍PD-1/PD-L1市場隊伍其實也在不斷壯大。有數據顯示,2020 上半年國內共有 484 項新藥臨床試驗初次公示。
  • 國內首款CAR-T產品有望上市:賽道或「過熱」 大規模商業化存挑戰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國內首款CAR-T產品有望上市背後:賽道或「過熱」,大規模商業化存挑戰華夏時報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導在未來幾個月之內,國內有望迎來首款CAR-T產品。1月12日,復星凱特的益基利侖賽注射液的國內上市申請在沉寂近一年之後,悄然轉為「在審批」階段。
  • 國內首款CAR-T產品有望上市背後:賽道或「過熱」,大規模商業化存挑戰
    1月12日,復星凱特的益基利侖賽注射液的國內上市申請在沉寂近一年之後,悄然轉為「在審批」階段。 CAR-T療法是一種細胞免疫治療,全稱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由醫療機構採集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細胞,再送往藥企,藥企通過基因修飾技術「改造」T細胞,並進行擴增生產,最終回輸給病人,這就構成了一次完整的CAR-T細胞治療。
  • 中國CAR-T細胞治療研發趨勢
    圖1 全球兩大CAR-T上市產品銷售額(百萬美元)數據來源:公司年報;藥渡諮詢整理分析如圖所示,兩款CAR-T產品的銷售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在具體銷售額上,吉利德的優勢表現得較明顯。吉利德Yescarta®2019年全年收入達到4.56億美元,年增長率為72.7%;諾華Kymriah®2019年全年收入為2.78億美元,年增長率為265.8%。
  • 盤點:國內CAR-T產品最新進展
    國內CAR-T研究進展目前國內 CAR-T 類產品申報上市的有兩個,分別為復星凱特的 3 類藥益基利侖賽注射液以及藥明巨諾的 1 類藥瑞基侖賽注射液。此外不得不說上海科濟生物研發出的國際上首個靶向Claudin18.2的實體瘤CAR-T療法,Claudin18.2(CLDN18.2)是一種胃特異性膜蛋白,被認為是胃癌和其他癌症類型的潛在治療靶點。CT041已被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和美國FDA批准進入臨床試驗。
  • 新股解讀|藥明巨諾:4年「燒」出7款 CAR-T產品
    這也意味著繼傳奇生物成為中國第一家CAR-T細胞治療上市公司後,藥明巨諾也即將緊隨其後,即將成為第二家同賽道的上市公司。 眾所周知,因在血液瘤治療中的顯著效果, CAR-T療法在近年來成為生物醫療領域最火熱賽道之一,但這也引發了眾多公司和研究機構湧入該賽道。
  • 中國藥企研發抗癌藥有多難?-虎嗅網
    與美國藥企百時美施貴寶「O藥」和默沙東「K藥」相比,「拓益」價格十分低廉。這意味著在PD-1抑制劑這一創新藥領域,中國藥企與國際先進藥企展開了正面競爭。雖然新藥給飽受折磨的中國癌症患者帶來福音,但關注PD-1的人群卻主要集中於科研工作者、主管部門、癌症患者家庭、藥企和少數垂直領域投資人。
  • 藥企授權交易頻繁 國內藥企研發實力日益獲得國際認可
    授權合作是新藥研發產業鏈中非常重要的環節,License in 項目可以彌補企業產品線短板,豐富企業產品管線,而 License out 項目可以將企業研發成果順利推入更廣的市場,或者利於企業整合業務。今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但國內外藥企間的授權合作似乎並未受到影響。
  • 研發趨勢是什麼?
    目前第一、二梯隊已漸漸成型,國內賽道逐漸擁擠。但PD-1/L1抗體的單藥有效率以及耐藥性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與之聯合使用的各靶點藥是各研發藥企的一個新選擇。此外,VEGF抑制劑與PD-1抑制劑的聯合使用也是研發方向。貝伐珠單抗國內生物類似藥競爭激烈,不久前,信達生物的該品種價格已創新低,對於後來的同品種企業來說,拼價格是基本,渠道更為重要。
  • PD-1/PD-L1再進醫保 中國創新藥企研發&商業化能力大PK
    2018年,作為抗癌創新藥賽道的種子選手——O藥和K藥在中國審批上市的消息如火如荼,這一年,中國跨時代的藥政改革、港交所向非盈利企業放開、生物醫藥投資環境蓬勃發展,以及上百家企業在PD-1/PD-L1賽道上的競爭,抗癌創新藥領域的火熱競爭打響了國內醫藥創新PK的第一槍。國內me too行列的第一梯隊:信達、君實、恆瑞和百濟神州的PD-1/PD-L1的研發布局逐漸清晰。
  • 繼PD-1、CAR-T後的下一類劃時代藥物,雙特異性抗體賽道如何?
    從研發進展來看,這些候選的雙抗藥物同樣有近8成處於臨床I期。以輝瑞、羅氏、強生、諾華等17家排名靠前的大型MNC藥企的在研腫瘤管線為例,這17家藥企臨床II期、III期雙抗類項目極少,而臨床I期雙抗類藥物佔比達到了25%。由此可見未來雙抗藥物的重要地位。待到這些候選品種「瓜熟蒂落」,全球雙抗市場想必又是一番激烈的角逐。
  • 另闢蹊徑切入CRO賽道,解構麥迪衛康(02159.HK)的潛力股基因
    當前伴隨全球藥物研發服務產業鏈向國內轉移疊加國家正處在由仿製藥向創新藥戰略轉型的關鍵窗口期,國內市場新藥研發需求快速增長,然而新藥研發並非一蹴而就,極低的成功率以及巨大的研發成本和風險對於眾多創新藥企而言可謂「亞歷山大」,以化藥研發為例,平均進入藥物開發管道 5000 –10000 個先導化合物中,只有一個能最終獲得監管部門的新藥批准,而這其中的研發成本是20億美元以上,平均需要10-15年。
  • 從跨國藥企2019年報,看未來醫藥行業研發趨勢
    【製藥網 行業動態】開年後,全球頭部跨國藥企陸續發布年報。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所統計的17家跨國藥企2019年合計業務收入就超過4800億美元。   這三家跨國藥企2019年業績排名前3   從年報來看,17家跨國藥企2019年業績排在前3的分別是強生、羅氏和輝瑞。   2020年1月,強生公布財報顯示,公司2019財年全年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為151.19億美元,同比下降1.16%,營業收入為820.59億美元,同比增長0.59%。
  • 跨國藥企重金押注基因治療賽道,國內早期市場持續升溫丨青桐資本 x...
    預計未來3年,會陸續看到國內基因治療方案獲得臨床批件,真正進入臨床治療。 此外,基因治療的CDMO環節非常重要,關係著病毒載體能否成功達到預期有效濃度、感染效率等。載體的汙染、空殼率高等問題有時會大大減慢公司產品管線推進的速度,導致落後於競爭對手。
  • 諾獎加持,跨國藥企重金押注基因治療賽道,國內早期市場持續升溫
    到了2019年5月,FDA再批准了一款基於AVV病毒載體的基因療法——諾華研發的Zolgensma,用於治療兩歲以下脊髓性肌萎縮症兒童。該款藥物上市僅4個月便到達1.6億美元銷售額。由此可見,在基因治療賽道中,AAV病毒是最先實現產業化、商業化的病毒載體。
  • 諾獎加持,跨國藥企重金押注基因治療賽道,國內早期市場持續升溫丨...
    幾類病毒載體的對比03 國內的基因治療行業:處於早期探索階段,資本關注度不減從基因治療的概念來看,國內從事基因治療的企業屈指可數,甚至提供基因治療相關外包服務的CRO企業都與基因治療企業數量相當。基因治療是一個高壁壘且高風險的賽道,在國內市場還未成熟的階段,從事基因治療相關CRO服務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業直接運營研發基因療法的風險。
  • 繼PD-1、CAR-T後的下一類劃時代藥物,雙特異性抗體賽道如何
    從研發進展來看,這些候選的雙抗藥物同樣有近8成處於臨床I期。以輝瑞、羅氏、強生、諾華等17家排名靠前的大型MNC藥企的在研腫瘤管線為例,這17家藥企臨床II期、III期雙抗類項目極少,而臨床I期雙抗類藥物佔比達到了25%。由此可見未來雙抗藥物的重要地位。待到這些候選品種「瓜熟蒂落」,全球雙抗市場想必又是一番激烈的角逐。
  • 國內CAR-T再添新軍 其他企業都進展到哪了?
    面對百億級蛋糕,國內有哪些企業布局?CAR-T研發進展都到哪了?再添新軍!國內CAR-T臨床項目數量位居榜首5月28日,綠葉製藥發布公告稱,公司已與Elpis BiopharmaceuticalsCorp.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探索和開發雙靶點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CAR-T)及生物候選藥物,用於下一代腫瘤免疫治療。
  • 諾獎加持,跨國藥企重金押注基因治療賽道,國內早期市場持續升溫丨2020年終盤點
    基因治療是一個高壁壘且高風險的賽道,在國內市場還未成熟的階段,從事基因治療相關CRO服務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業直接運營研發基因療法的風險。動脈網簡單盤點了國內目前涉及到基因治療相關業務的企業,並對其進行了簡單的歸類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