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企授權交易頻繁 國內藥企研發實力日益獲得國際認可

2020-12-06 健康一線視頻網

授權合作是新藥研發產業鏈中非常重要的環節,License in 項目可以彌補企業產品線短板,豐富企業產品管線,而 License out 項目可以將企業研發成果順利推入更廣的市場,或者利於企業整合業務。

今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但國內外藥企間的授權合作似乎並未受到影響。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11 月 11 日,2020 年大約有 40 餘個 License in 項目,遠遠高於 License out 項目的數量(約 20 餘個)。

我國藥品研發實力增強,License out 項目激增

自 2007 年 3 月,微芯生物將西達本胺在中國以外的全球開發權益授權給美國 HUYA 公司以來,我國創新藥逐漸得到國際認可,自主研發產品授權給海外發達國家的案例也漸漸多起來。

據不完全統計,2020 年至今國內已有超過 20 個 License out 項目(詳見下表),主要涉及恆瑞醫藥、信達生物、百達藥業、復宏漢霖、基石藥業等國內知名藥企,其中恆瑞醫藥佔 3 個,信達生物佔 2 個。這些 License out 項目主要發生在 2020 年下半年,授權產品主要是單特異性抗體和化藥,適應症覆蓋腫瘤、眼科疾病和自身免疫系統疾病。

2020 年國內企業 License-out 項目情況

(截至 2020 年 11 月 11 日)

創新藥一哥實力不減,一年 3 個藥品出海

卡瑞利珠單抗、馬來酸吡咯替尼和 SHR-1701 在韓國的臨床開發、註冊和市場銷售權授權給韓國的 Crystal Genomics 公司、HLB Life Science Co., Ltd. 公司和東亞公司,而這三個授權項目的交易總額分別為 0.8775 億美元、1.057 億美元、1.3927 億美元。

這三個的產品中,卡瑞利珠單抗和馬來酸吡咯替尼已經在國內獲批上市,而且卡瑞利珠單抗僅今年就斬獲了三個新適應症,遞交了兩個新適應症上市申請。SHR-1701 為恆瑞自主研發的靶向程序性死亡配體 1(PD-L1)/轉化生長因子-βII 型受體(TGF-βRII)的雙特異性抗體,目前在國內已被批准臨床,用於治療晚期惡性腫瘤。

多款國產生物類似物成功出海

近年來,我國生物類似藥市場正處於飛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加快了藥物研發審批的流程後,國內布局生物類似藥的企業已經快達到 180 家,近 400 個藥物,主要靶點包括 CD20、EFGR、VEGF、TNF、RANKL、HER2 等,涉及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貝伐珠單抗、阿達木單抗等 50 餘款原研藥物。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7 月復宏漢霖的曲妥珠單抗喜獲歐盟批准,並順利在海外上市。

為了加速國產生物類似物在海外的上市進程,1 月 14 日,信達生物將 IBI305(即貝伐珠單抗)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商業化權益授權給 Coherus,據悉這筆交易首付款、裡程碑付款達 4500 萬美元。7 月 17 日,百奧泰生物將 BAT2506(即戈利木單抗)在俄羅斯及其他獨立國協國家的獨家商業化權利授權給 Pharmapark。而復宏漢霖更是厲害,3 月份將 HLX02(曲妥珠單抗)在阿根廷、烏拉圭及巴拉圭就腫瘤治療開發和商業化權利獨家許可給 Mabxience,10 月份又將 HLX04(貝伐珠單抗)用於溼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 (wAMD) 等眼科疾病在全球範圍內的監管類開發、製造和上商業化權利獨家授權給 Essex Bio-Investment Limited。

以國產三代 EGFR-TKI 阿美替尼、艾維替尼為代表的多款化藥走出中國

2020 年 3 月,豪森藥業的阿美替尼早於艾維替尼在國內獲批,成為繼阿法替尼之後,國內批准的第二款三代 EGFR-TKI,同時也是首個獲批的國產三代 EGFR-TKI。不過豪森藥業和艾森醫藥已分別於今年 7 月和 5 月將這兩款國產三代 EGFR-TKI 的海外權益授權給了 EQRx 公司和 Sorrento 。

此外,還有多款我國自主研發的化學新藥的海外權益被授權給國外企業。2 月,貝達藥業獨家授權 EyePoint 以局部注射方式開發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Vorolanib (CM082) 來治療 w-AMD 等眼部疾病。5 月,百濟神州將其 BTK 抑制劑澤布替尼在以色列的代理分銷權獨家授權給 Medison 公司。6 月,加科思將其 SHP2 產品組合獨家許可給艾伯維。7 月,葆元醫藥將其下一代 ROS1/NTRK 抑制劑 taletrectinib 在韓國市場的臨床開發和商業化權益獨家授權給 NewG Lab Pharma。11 月,復星醫藥以 4.4 億美元的價格將其 B 細胞淋巴瘤因子-2(Bcl-2)抑制劑 FCN-338 在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外的所有國家及地區的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權利授權給禮來。

除了上述提及的授權項目,天境生物和艾伯維就 CD47 單抗 lemzoparlimab 達成的授權交易更是值得行業關注。這項交易金額高達近 20 億美元,創下中國創新藥企對外授權轉讓的新高。而且臨床研究初步結果顯示,lemzoparlimab 與癌細胞有極強的結合力,且同時能將對紅細胞的影響降至最低。

License in 模式方興未艾,抗腫瘤新藥仍是主力軍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 2020 年至少有 40 餘項 License in 項目(詳見下表),主要圍繞著抗腫瘤新藥、眼科疾病、COVID-19、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涉及的國內企業有百濟神州、極目生物、復星醫藥、再鼎醫藥等。

2020 年國內企業 License-in 項目情況

(截至 2020 年 11 月 11 日)

新冠疫情催生 COVID-19 疫苗研發,企業合作激增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用於預防 COVID-19 的疫苗成為企業研發的新方向,這也進一步加速我國醫藥企業與海外企業之間的合作。

3 月份,復星醫藥與 BioNTech 達成合作,獲得後者基於其專有的 mRNA 技術平臺研發的、針對 COVID-19 的疫苗產品在中國的獨家開發、商業化許可權,交易金額高達 8500 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輝瑞與 BioNTech 合作研發的 mRNA 新冠疫苗在三期臨床試驗的首次中期有效數據證明了超過 90% 的有效性,高於預期,這一消息引起復星醫藥股票漲停。而且,近日復星醫藥獲許可的 mRNA 疫苗 BNT162b2 的臨床試驗申請獲 CDE 受理,擬主要用於 18-85 歲人群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8 月,康泰生物與阿斯利籤署中國內地市場獨家授權合作框架協議,通過技術轉讓推進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合作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 AZD1222 在中國內地市場的研發、生產、供應和商業化。

此外,和鉑醫藥、君實生物、三葉草生物、艾棣維欣等公司也分別與不同的公司達成了關於新冠病毒疫苗或抗體的合作。

抗腫瘤新藥仍是 License in 的主力軍

從治療領域看,授權產品主要用於治療腫瘤,包括化藥、單特異性抗體、雙特異性抗體、抗體偶聯藥物(ADC)。

引進的化藥作用靶點包括 CDK4/6、BTK、MET 等,其中嘉和生物和先聲藥業分別從 G1 Therapeutics 引進一款 CDK4/6 抑制劑 lerociclib 和 trilaciclib(lerociclib 開發用於與某些類型的乳腺癌和肺癌中的其他靶向療法聯合使用,trilaciclib 用於改善癌症患者化療預後的創新藥)。

單特異性抗體的作用靶點包括 PD-1、PD-L1 和 CTLA-4 等,其中貝達藥業和百濟神州分別從 Agenus 公司和 BioAtla 公司引進一款 CTLA-4 抑制劑 zalifrelimab 和 BA3071。而雙特異性抗體和三特異性抗體可結合多個靶點從而介導一系列免疫反應,目前國內企業除了自主研發,也從外企引進,如再鼎醫藥從再生元引進靶向 CD20 和 CD3 的雙特異性抗體 REGN1979,開拓藥業和澤璟製藥分別從 Gensun Biopharma Inc 引進靶向 PD-L1/TGF-β的雙特異性抗體 GS19 和三特異性抗體 ZGGS001。

ADC 是近年來抗體藥物領域研究的新方向,目前全球已經批准 10 款 ADC,而國內僅批准了維布妥昔單抗和恩美曲妥珠單抗這兩款 ADC。2020 年約有 4 家企業從外企引進 ADC,即賽生醫藥從 Tarveda Therapeutics 引進微型藥物偶聯物 PEN-866(2020/03),齊魯製藥從 Sesen bio 引進 EpCAM 靶向免疫毒素藥物 Vicineum(2020/07),華東醫藥從 ImmunoGen 引進 FRα靶向 ADC 藥物 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2020/10),基石藥業從 LCB 引進 ROR1 靶向 ADC 藥物 LCB71(2020/10)。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企業還從外企引進了 2 款溶瘤病毒產品。1 月份,普米斯生物從芬蘭的 TILT Biotherapeutics 引進 TILT-123,該藥是一種人類 5/3 嵌合腺病毒,僅能選擇性地在大多數人類腫瘤細胞中複製並起到溶瘤作用。2020 年 5 月,天士力醫藥從 Takara Bio 公司引進一款溶瘤病毒產品 C-REV,該產品是一種 1 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減毒菌株,可在腫瘤細胞中選擇性複製並分解腫瘤細胞,而不會損壞正常細胞,目前被開發用於治療胰腺癌和黑色素瘤。

眼科領域一片藍海,國內企業紛紛布局

近年來,人口老齡化、電子產品廣泛使用、用眼不當等因素使得國內各類眼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眼部感染、結膜炎、黃斑變性、乾眼症、近視等眼部疾病發病率增加顯著。數據顯示,2013 ~ 2017 年我國眼科診療市場規模由 467 億元增長至 866 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 16.7%。

除了國內眼科領域的龍頭企業如愛爾眼科、歐普康視和愛博醫療,國內其他企業也開始該領域。1 月份,歐康維視獲得 EyePoint Pharmaceuticals 公司 9% DEXYCU®(地塞米松眼內懸液)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用於治療眼科手術後炎症的開發和商業化權益。8 月份,致力於眼科新療法的極目生物從美國 Eyenovia 公司引進治療進展性近視的創新療法 MicroPine 以及治療老視(又稱「老花眼」)的創新療法 MicroLine。10 月份,兆科眼科與 Nevakar, Inc 訂立一份獨家特許經營協議,獲得後者緩減兒童近視加深藥物 NVK-002 在中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南韓及東南亞地區其他國家內開發、製造及商業生產的權利。

除了上述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間的項目授權交易,2020 年國內企業之間也發生了多項授權交易,如翰森製藥獲得了拓臻生物 BCR-ABL 蛋白別構抑制劑 TRN-000632 在大中華區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益,麗珠醫藥獲得同源康醫藥一款 ROS1/NTRK/ALK 多激酶小分子抑制劑在大中華區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利,君實生物獲得志道生物授權在全球範圍內對 IL-2 藥物(LTC002)進行開發和商業化並使用相關專利技術的獨佔許可,上海醫藥獲得亦諾微醫藥溶瘤病毒 MVR-T3011 在大中華區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益。

相關焦點

  • 淺談國內藥企的現在和未來
    來源:雪球國內醫藥企業的天花板是國際化,只有突破天花板才能成為真正意義的的大藥企。在國內混,以前還能靠仿製藥躺著賺錢,一致性評價和醫保局集採後,仿製藥的市場份額急劇縮水,逼迫著藥企們去創新。於是藥企們紛紛從來錢最快、難度最小的metoo入手,搞同靶點的小分子改造,跟隨國際藥企做同靶點的生物藥,這中間一批手快的新老藥企受益。老藥企以恆瑞醫藥手最快,提前其他藥企5-10年,又搶進了PD1第一陣營;中國生物製藥運氣好,遇到安羅替尼;翰森製藥(豪森)搶了EGFR第三代抑制劑;石藥集團弄了個恩必普。
  • 武田製藥管線被藥企新秀海森收購,背後有怎樣的戰略新布局
    連續瘦身的武田製藥,終於開始剝離國內管線這起交易事件雖然是武田製藥在國內少有的大動作,但是在全球範圍內,類似的事件卻已經頻繁發生。2019-2020年,武田製藥一直在通過出售產品權益的方式重塑自己的產品管線布局。
  • 奧銳特:立足研發及市場優勢 力爭10年內成為國內外一流藥企
    這家成立於1998年的企業,主要從事特色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所處行業為醫藥製造業,公司主要產品為呼吸系統類、心血管類、抗感染類和神經系統類藥物,並且主要業務都來自於海外,與國內的其他藥企有一定區別。
  • 成都藥企上榜全球製藥公司百強
    本報訊 (記者 程怡欣) 近年來,成都生物醫藥企業在製藥、生物科技高附加值領域「走出去」,不僅在全國競爭中站穩腳跟,國際競爭力也日益增強。 這份榜單按照所有製藥企業2018年集團總收入(包括製藥業務外收入)進行排名,以便更充分地對醫藥行業進行基準分析,中國共有8家藥企上榜。 科倫集團是一家年銷售收入超過400億元的高度專業化創新型醫藥集團。截至今年5月,在申請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和基藥過評品種數量上,科倫集團排名全國第二。
  • 跨國藥企怎麼了?
    具體來看,削減成本、聚焦優勢業務以及戰略架構調整,成為了這些跨國藥企對外宣布的裁員主要原因,但從更深層次看,跨國藥企頻繁裁員的背後,更多的是產業格局的劇烈變動以及市場格局的重新塑造。可以預見的是,不管是因為全球戰略調整,還是大型併購交易,在接下來的2019年,「裁員」仍然會是整個醫藥產業的一個關鍵詞。
  • 中國藥企研發抗癌藥有多難?-虎嗅網
    與美國藥企百時美施貴寶「O藥」和默沙東「K藥」相比,「拓益」價格十分低廉。這意味著在PD-1抑制劑這一創新藥領域,中國藥企與國際先進藥企展開了正面競爭。雖然新藥給飽受折磨的中國癌症患者帶來福音,但關注PD-1的人群卻主要集中於科研工作者、主管部門、癌症患者家庭、藥企和少數垂直領域投資人。
  • 國內百億藥企巨頭陷入虧損困境,葡萄糖酸鋅以後喝不到了?
    在2018年的胡潤中國富豪榜上,恆瑞醫藥的孫飄揚、鍾慧娟夫婦,以825億元的財富位列榜單第20位,同時這對夫婦連續第三年蟬聯國內的醫藥首富之位,在驚嘆恆瑞在醫藥領域的成就之外,外界也傳出了許多質疑聲,那就是醫藥行業到底有多高的利潤?
  • 知名藥企,總裁換人
    我國的生物創新藥企要趕上國際創新的腳步,需要引進國際頂尖人才——信達生物此次換帥,就是其中一個縮影。信達生物,總裁換任10月15日,信達生物宣布,任命生物醫藥行業世界著名科學家劉勇軍博士為集團總裁。加入信達生物後,劉博士將負責集團全球研發、管線戰略、商務合作及國際業務等工作,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俞德超匯報。
  • 韓國15家藥企著手研製新冠疫苗和藥物;日本藥企AnGes開始研發新冠...
    韓國製藥生物協會3月9日表示,國內有15家生物製藥企業已開始或正準備研製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和藥物製劑,但預計完成研發和臨床試驗至少需要數月甚至數年。韓國GC綠十字和SK生物科技等5家藥企宣布開始研發新冠疫苗,賽爾群等10家藥企也已著手或準備研發相關藥物。賽爾群通過分析治癒者血液研發藥物,醫企Immunemed則正在研究使用抗流感藥物治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國立保健研究院、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韓國化學研究院、韓國生命工學研究院4家機構也為研發新冠疫苗和藥物正在積極推進民官合作。
  • 【熵周刊】醫藥行業增速放緩 國內藥企頻扮「接盤俠」
    上周,跨國藥企巨頭阿斯利康再次將旗下業務進行出售。而從年初至今,阿斯利康旗下產品在部分地域的商業許可權已經有了6次出售交易,同時也有多家國內藥企作為接盤俠出現在了跨國藥企業務剝離的事件中。從側面看,跨國製藥巨頭們加快非核心業務的剝離,無外乎想儘快降低運營成本,更好的在經濟下行趨勢下進行業務整合和轉型。不過,對於國內藥企來說,其中的確蘊含著許多待挖掘的機會。
  • 上市藥企密集砸重金研發腫瘤靶向藥物
    與此同時,國內的腫瘤靶向藥物研發近年來也取得突出進展,靶向新藥研發成為企業追逐熱點。考慮到研發成本、成功率和政策等因素,國內企業研發扎堆情況較為突出,EGFR、HER2等熱門靶點已有過熱苗頭。這是記者從日前閉幕的第三屆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獲悉。  會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與零氪科技聯合發布了《中國肺癌藥物研發與醫療市場競爭態勢分析報告》。
  • 研發投入最多,這十家藥企榜上有名
    2019年也是生物醫藥產業積極投入產品研發的一年。研發投入最多的十大生物醫藥公司總計投入了820億美元開發創新藥物、診斷方法和疫苗,比2018年增加40億美元。今日,「FierceBiotech」公布了2019年研發投入最多的10大藥企名單。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與讀者分享這些大型藥企在研發投入方面的最新進展和布局。
  • 最新| 10大跨國藥企業績公布|賽諾菲|默沙東|藥企|業績|-健康界
    瑞德西韋目前已經在全球50個國家批准/授權使用,FDA於10月21日正式批准瑞德西韋用於治療COVID-19住院患者,歐盟於7月3日有條件批准了該藥上市。另外,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mAb)候選產品VIR-7831的三期試驗正在進行,有望在2020年底獲得初步結果。
  • CAR-T賽道競爭火熱,國內藥企研發正呈三大趨勢
    CAR-T賽道競爭火熱,國內藥企研發正呈三大趨勢(來源:製藥網) 根據全球多家市場調研機構及商報預測 我國從2016 年起,國內醫藥巨頭就已經陸續通過和海外成熟CAR-T產品公司合作,將 CAR-T產品引入國內。2016 年 4 月, 藥明康德宣布和 Juno Therapeutics 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藥明巨諾,共同開展 CAR-T 和 TCR 療法的研發和生產。
  • 2500億天價收購:靠中國市場逆天改命,百年藥企阿斯利康做對了什麼...
    當地時間12月12日,阿斯利康宣布,以「現金+股票」形式,收購美國製藥商Alexion Pharmaceuticals(以下簡稱「亞力兄製藥」),總交易價值約為390億美元,交易預計於2021年第三季度完成。這筆交易不僅是2020年度全球醫藥界最大手筆併購案,亦是阿斯利康有史以來最大一筆交易。
  • 門增軒:愛姆斯坦將助力中國藥企開發原創生物藥
    這兩宗生物醫藥領域的合作交易,顯示出全球原創生物藥市場十分活躍。為了探討原創生物藥的研發與合作最新趨勢,搶佔未來行業制高點,2020年12月15日,首屆國際原創生物藥產業轉化高峰論壇(IBIIS)將在珠海橫琴舉行。該論壇承辦單位珠海橫琴愛姆斯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門增軒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將迎來原創新藥的春天。
  • 吸入製劑國內藥企崛起大潮即將到來,誰家被看好?
    由於吸入製劑的仿製壁壘高、審評審批嚴格、產業化投入高,目前在國內的吸入製劑市場上,超過90%被跨國製藥巨頭壟斷。國內哮喘和COPD用藥市場也主要被外資藥企佔據。數據顯示,國內哮喘和COPD用藥市場約170億元。其中外企佔比78%,吸入劑型佔比67%。在吸入劑型中,外資佔比93%,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和葛蘭素史克三家佔據90%以上的市場。
  • 從跨國藥企2019年報,看未來醫藥行業研發趨勢
    【製藥網 行業動態】開年後,全球頭部跨國藥企陸續發布年報。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所統計的17家跨國藥企2019年合計業務收入就超過4800億美元。   這三家跨國藥企2019年業績排名前3   從年報來看,17家跨國藥企2019年業績排在前3的分別是強生、羅氏和輝瑞。   2020年1月,強生公布財報顯示,公司2019財年全年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為151.19億美元,同比下降1.16%,營業收入為820.59億美元,同比增長0.59%。
  • 深度報告:從成熟市場看港股研髮型藥企價值重估|中生製藥|石藥集團...
    我們認為創新藥研發時代已經來臨,藥物研發逐步與國際接軌,國內製藥產業核心將向創新藥轉移。從長遠看,創新藥研發的沃土將會孕育具有強大研發能力和豐富研發成果的製藥巨頭。港股上市新規有望使研髮型藥企估值體系得到重估:隨著港股醫藥公司不斷增加投入布局在研管線、港交所拓寬新規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二級市場對於在研管線的合理估值尤為重要。
  • 國內藥企早已布局 涉及這些上市公司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所做出的貢獻。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勵頒給了PD-1抑制免疫調節癌症治療研究者,我國相關研發企業卻是喜中有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