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藥企密集砸重金研發腫瘤靶向藥物

2020-11-24 中國證券網

  上證報訊(記者 張雪)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癌症的發病人次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國內的腫瘤靶向藥物研發近年來也取得突出進展,靶向新藥研發成為企業追逐熱點。考慮到研發成本、成功率和政策等因素,國內企業研發扎堆情況較為突出,EGFR、HER2等熱門靶點已有過熱苗頭。這是記者從日前閉幕的第三屆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獲悉。

  會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與零氪科技聯合發布了《中國肺癌藥物研發與醫療市場競爭態勢分析報告》。《報告》中提到:「對比美國肺癌靶向藥物的上市情況及研發管線,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肺癌部分靶點上的藥物選擇已經比較豐富,但我國在新藥可及性上與美國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在不同作用機製藥物分子的研發中,我們往往集中在肺癌常見靶點的新藥研發,對少見或罕見突變患者精準治療的研發管線不足,從而缺乏對疾病進展全程中出現的治療新需求的考慮。」

  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數據,我國每年新發癌症患者430萬人。對此,多名與會的專家與產業人士也表示,「這對本土創新技術和藥物的發展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行業人士介紹說,近年來,對創新研發風險的考慮使得國內靶點研究扎堆現象突出,因為藥物研發推進到II期與III期過渡階段失敗率非常高。目前國內靶向藥物研發扎堆集中在激酶抑制劑等熱門靶點,其中EGFR、VEGFR、HER2等熱門靶點集中申報較多,而Raf、MEK、JAK 等今年來國外熱門靶點則研究較少,機制創新及新靶點探索不足。

  針對我國當前腫瘤藥開發的形勢,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表示:「我們的藥物創新,不是單純為了顯示出我多麼有能力,而是為了滿足臨床未被滿足的需求。有些靶點,其實處於市場飽和狀態,就算做出新藥,對社會的貢獻也比較小,邊際效益也在下降,相比之下,有些靶點沒有人做,那就是未滿足的需求。」

  某藥企研發團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癌症發展的基礎特徵是遺傳不穩定性,以單一基因變化為目標的研發思路不具有持續性。涉及更加相應於靶點治療的設計和開發是科研者不斷的追求。 在實際臨床研發過程當中,不僅考驗各公司的研發能力,研發策略的選擇也考驗著立項人員對科學進展的把控。

  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吳曉濱認為:「未來5-10年,幾款讓全世界人民都受益的藥物將出自中國。醫藥『中國發明』和『中國製造』將造福全世界,這是中國創新藥、生物製藥一定會實現的願景。」

  如此充滿底氣的發言背後,是公司在領域上的初現鋒芒。在日前召開的中國腫瘤臨床大會(CSCO)上,百濟神州發布了包括替雷利珠單抗在內的自主創新藥物的多個臨床試驗研究進展:8月3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受理其在研抗PD-1抗體替雷利珠單抗作為治療復發/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新藥上市申請。截至目前,同處於第一梯隊的4家研發PD-1的藥企——百濟神州、君實生物、恆瑞醫藥和信達生物均已提交其新藥上市申請,適應症包括黑色素瘤、霍奇金淋巴瘤等。

  此外,百濟神州的另一款BTK抑制劑zanubrutinib(BGB-3111)也已經於8月27日得到NMPA受理針對套細胞白血病的新藥上市申請。百濟神州還計劃在2019年遞交zanubrutinib在美國針對治療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首個新藥上市申請。此前,這一藥物曾先後獲得FDA的3項孤兒藥資格認定和針對WM的加速通道資格。

  本土市場是研發投入能力、臨床與註冊能力、市場準入能力、學術推廣與銷售能力「四位一體」的綜合競爭。國內一幹藥企已形成百舸爭流之態,倍道而進。

  恆瑞醫藥擁有國內最寬、最深的靶向藥物管線,吡咯替尼國內上市申請已獲批准,美國臨床順利推進,PD-1單抗屬於本土第一梯隊;麗珠集團生物藥子公司麗珠單抗擁有本土臨床進展最快的HER2 domain II單抗, 其他在研產品PD-1單抗、RANKL單抗等入組進程順利,另還有多個原創新藥儲備;藥明康德作為亞太第一、國際領先的研發平臺, 涵蓋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及開發、臨床研究及開發、原料藥、製劑生產服務,擁有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化學研發團隊之一。

  貝達藥業已上市品種埃克替尼是我國首個國產EGFR-TKI,二代ALK抑制劑 Ensartinib處於全球多中心III期、MIL60項目、Vorolanib 腎癌適應症均處於III期臨床階段,Vorolanib 眼科適應症、埃克替尼銀屑病適應症等臨床研究也在有序推進中。

  中國生物製藥的新型小分子多靶點TKI抑制劑安羅替尼上市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三線治療,可有效抑制多靶點,具有抗腫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腫瘤生長的雙重功效。後續PD- L1已經進入臨床,同時公司還有6個二類生物藥在研。

相關焦點

  • 抗腫瘤新藥主流——靶向藥物發展現狀及未來市場預測
    1997年FDA批准了第一個靶向腫瘤藥物:利妥昔單抗,開啟了腫瘤治療的新時代;1997年至2005年間有少數靶向小分子和大分子單抗上市,靶向藥物正在快速發展中;2005至2017年間FDA批准的抗腫瘤藥物中,靶向藥物所佔比例逐年升高,2015年批准的14個抗腫瘤藥物中,靶向藥物達到12個,2016、2017年批准的全部都是靶向藥物。
  • 體外新藥篩選系列(一):KRAS篩選助力靶向腫瘤藥物研發
    在眾多癌基因中,RAS基因家族在人類腫瘤中突變概率最高。RAS突變腫瘤佔人類所有惡性腫瘤的三分之一,其中KRAS作為RAS基因家族中的主要亞型,促發人類多種致死性腫瘤,如肺癌、結腸癌和胰腺癌等。 KRAS編碼一種小型GTPase膜結合蛋白,這種蛋白以兩種不同的形式出現,非激活狀態下的GDP結合形式以及激活狀態下的GTP結合形式。
  •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將掀起下一波重磅藥物上市潮?多家藥企已布局!
    >(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s,PROTAC)相關的藥物研發正變得火熱。 超越傳統小分子抑制劑 PROTAC 被業界認為是小分子藥物研發的大殺器。 它看起來就像一個啞鈴:一端是靶向目標靶蛋白的配體,另一端是結合 E3 泛素連接酶的配體,再通過一定長度的 linker 連接。
  • 全球腫瘤十大熱門靶向藥物和療法
    上一期我們盤點了腫瘤市場十大熱門靶向藥物和療法點中的(PD-1抑制劑、HER2抑制劑、CDK4/6抑制劑、BTK抑制劑、VEGF/VEGFR抑制劑),這一期我們著重介紹(CAR-T療法、EGFR抑制劑、ALK抑制劑、PARP抑制劑與ADC抗體偶聯藥物),了解它們的作用機制、臨床療效、市場走向……一、CAR-T療法CAR-T,全稱chimeric antigen
  • 新藥研發僅次於美國 日本這33款藥物只在本土上市!
    新藥研發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日本作為全球第二大創新藥研發國家,僅次於美國,在1996年至2019年11月,累計批准新藥406個。10年內僅在日本上市的新藥也被日本公司所包攬。
  • 全球首個治療晚期胃癌小分子靶向藥物艾坦正式上市
    艾坦,即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目前晚期胃癌靶向藥物中唯一一個口服製劑。經臨床研究證實,顯著延長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時間。同時,阿帕替尼也是全球第一個被證實在晚期胃癌標準化療失敗後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
  • 目前熱門藥物靶點有哪些?研發趨勢是什麼?
    EGFR抑制劑或抗體藥物是腫瘤靶向治療領域的熱點。第一代EGFR抑制劑 吉非替尼:由阿斯利康(AZ)原研,2005年在我國獲批上市。埃克替尼:由貝達藥業研發,2011年在我國上市,是我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藥。第二代EGFR抑制劑 阿法替尼:由勃林格殷格翰研發,2017年在我國獲批上市。目前我國僅有豪森的仿製藥上市,另有多家企業已遞交上市申請,包括科倫、齊魯製藥、揚子江、正大天晴、江西香山、石藥集團等。
  • 藥企授權交易頻繁 國內藥企研發實力日益獲得國際認可
    授權合作是新藥研發產業鏈中非常重要的環節,License in 項目可以彌補企業產品線短板,豐富企業產品管線,而 License out 項目可以將企業研發成果順利推入更廣的市場,或者利於企業整合業務。今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但國內外藥企間的授權合作似乎並未受到影響。
  • 國內外抗腫瘤藥物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同時,單抗、激酶抑制劑等新型抗癌藥物持續推向市場,助推抗癌藥物市場快速擴張。據IMS數據統計,抗腫瘤藥自從2007年超越降血脂藥後,一直是全球醫藥市場的領頭羊,2012年的銷售額超過了700億美元。儘管有一些重磅藥品面臨專利懸崖的困境,然而由於各大藥企熱衷於腫瘤藥物研發,後續產品及時補充,使得抗腫瘤藥物在疾病治療領域將繼續佔據絕對優勢。
  • 研發投入最多,這十家藥企榜上有名
    2019年也是生物醫藥產業積極投入產品研發的一年。研發投入最多的十大生物醫藥公司總計投入了820億美元開發創新藥物、診斷方法和疫苗,比2018年增加40億美元。今日,「FierceBiotech」公布了2019年研發投入最多的10大藥企名單。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與讀者分享這些大型藥企在研發投入方面的最新進展和布局。
  • 婦科腫瘤靶向藥物治療的現狀
    片中提到的伊馬替尼Imatinib(格列衛,Glivec),是針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胃腸道間質瘤的分子靶向藥物。靶向治療,顧名思義就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明確的致癌位點設計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後特異性選擇致癌位點或針對特定的病變部位,在目標部位蓄積或釋放有效成分,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在提高藥效的同時抑制毒副作用,並減少對正常組織、細胞的傷害。
  • 百濟神州擬2021年登陸科創板,或將成為首家三地上市藥企
    繼成為首個美、港兩地雙重上市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後,百濟神州即將變成首家在三地上市本土藥企。11月16日,百濟神州早間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批准可能發行人民幣股份並將該等股份於科創板上市的初步建議,建議發行人民幣股份預計將於2021年上半年完成。百濟神州於2016年赴美上市,成為首家登陸納斯達克的的中國創新藥公司,後於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
  • 腫瘤NGS檢測公司與藥企掀起合作潮 誰將成功挖掘第一桶金?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導隨著腫瘤賽道愈來愈熱,靶向藥及創新免疫類等藥物開發激增,腫瘤NGS檢測的「頭部玩家吉因加副總裁兼藥企服務負責人李清林亦告訴本報記者:「總體上來看,我們跟藥企的合作有很多的點。我們希望能更多地參與到藥物臨床試驗方案設計中,加速藥物上市進程這個點上來。」基因檢測是精準診療的基石。如果說人類的基因中隱藏著生命的密碼,基因檢測便是解密的鑰匙,能夠根據每個人基因位點的不同,為其尋找最有效的藥物。
  • FDA共批准45個小分子靶向藥物,僅有13個在國內上市
    實體腫瘤的信號通路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一般同時擁有多個通道,單靶點的阻斷可促使腫瘤細胞啟用替代信號途徑以獲得拮抗能力,因此,多靶點治療研究也成為了抗腫瘤藥研發的新方向。比如索拉非尼,可以用於治療肝癌、腎癌和甲狀腺癌。自從2001年諾華開發的第一個替尼類藥物伊馬替尼上市以來,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就一直成為研究熱點。本文一共統計了45個小分子靶向藥物。
  • 17種抗癌藥終納醫保:深度解讀腫瘤治療的靶向時代-虎嗅網
    事實上,伴隨基因組學、蛋白組學、表觀遺傳學以及腫瘤免疫學等基礎科學探索不斷深入,腫瘤靶向藥物研發近年來已經取得了突出進展,目前已上市靶向藥物達百餘種、涵蓋27種常見癌症治療,在非小細胞肺癌、白血病、乳腺癌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作為新藥研發皇冠上的明珠,靶向腫瘤藥將是未來相當長時間內醫藥研發的最重要方向之一。
  •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將掀起下一波重磅藥物上市潮?​
    (proteolysistargeting-chimeras,PROTAC)相關的藥物研發正變得火熱。超越傳統小分子抑制劑PROTAC被業界認為是小分子藥物研發的大殺器。它看起來就像一個啞鈴:一端是靶向目標靶蛋白的配體,另一端是結合 E3 泛素連接酶的配體,再通過一定長度的 linker 連接。
  • 腫瘤NGS檢測公司與藥企掀起合作潮 誰將成功挖掘基因大數據第一桶金?
    隨著腫瘤賽道愈來愈熱,靶向藥及創新免疫類等藥物開發激增,腫瘤NGS檢測的「頭部玩家」正在走上一條新路——與藥企合作,加入到新藥試驗與伴隨診斷環節。   多家頭部腫瘤NGS檢測公司向《華夏時報》記者表達了對這塊業務的重視。
  • 全面解析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群像
    原創:菜菜作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癌症,肺癌一直是各大藥企研發的重點。從早先的阿法替尼、吉非替尼到現在的奧西替尼、奧美替尼以及大熱的O藥、K藥,可以發現這幾個藥物雖然都獲批肺癌這個適應症,但是具體獲批的肺癌類型卻不同。那麼,作為有著"第一大癌症"之稱的肺癌,到底有哪些分類,治療藥物又有哪些呢?今天,筆者來全面解析一下。
  • 從跨國藥企2019年報,看未來醫藥行業研發趨勢
    【製藥網 行業動態】開年後,全球頭部跨國藥企陸續發布年報。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所統計的17家跨國藥企2019年合計業務收入就超過4800億美元。   從跨國藥企研發投入,看行業未來研發趨勢   事實上,從各大藥企年報中很明顯可以發現,這些全球頭部藥企取得龐大市場規模是建立在不斷研發創新基礎上的,不僅研發水平較高,研發投入力度也非常大。2019年17家核心藥企平均研發費用率為20%,總體較前三季度提升3%。
  • 盤點新一代靶向HER2大分子藥物中的潛力藥物
    HER/EGFR/ERBB family [1]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恩美曲妥珠單抗作用機制[1]該領域內除了羅氏的多款單抗和抗體偶聯藥物外,新一代靶向HER2大分子藥物的開發從未停歇,同時仍有著極大的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目前值得關注的產品包括Trastuzumab Deruxtecan,margetuximab,BAT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