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增軒:愛姆斯坦將助力中國藥企開發原創生物藥

2020-12-05 中國網生活

2019年9月,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福泰製藥(Vertex)宣布和Semma Therapeutics籤訂最終收購協議,Vertex將以9.5億美金現金收購Semma Therapeutics。這是美國歷史上臨床前階段生物技術公司金額最大的現金收購。2020年11月,諾華與總部位於澳大利亞的Mesoblast達成13.5億美元合作,以開發和生產用於新冠肺炎的remestemcel-L,該藥目前正在III期臨床試驗中被評估用於新冠肺炎相關治療。這兩宗生物醫藥領域的合作交易,顯示出全球原創生物藥市場十分活躍。為了探討原創生物藥的研發與合作最新趨勢,搶佔未來行業制高點,2020年12月15日,首屆國際原創生物藥產業轉化高峰論壇(IBIIS)將在珠海橫琴舉行。

該論壇承辦單位珠海橫琴愛姆斯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門增軒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將迎來原創新藥的春天。愛姆斯坦在再生醫學領域,擁有世界知名專家及前沿專利技術,致力於幹細胞、基因編輯與修飾等生物技術的研發、臨床應用和產業轉化。依託三大平臺技術,可以開發眾多個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新藥,未來,愛姆斯坦將助力中國藥企開發原創生物藥。

中國將迎來原創新藥的春天

2020年 5月14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發布了《關於開展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的公告》;2019年 1月 17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方案》;2020年 9月30日,國家藥監局發布了《醫藥代表備案管理辦法(試行)》。這些政策的出臺一方面激勵醫藥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也預示著醫藥產業正在步入轉型升級的快車道。

門增軒認為,這三大政策支撐我國醫藥產業良性發展,醫藥行業將面臨洗牌,亟需在原創藥物上取得技術突破。那麼,如何能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抓住政策利好,做好原創新藥的研製和產業化推廣呢?

他表示,愛姆斯坦在細胞製藥方面積累了十多年的經驗,不僅匯聚了於再生醫學研究領域的頂級專家資源,而且有能力開發數百個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新藥,已經開展了近 20個適應症的臨床研究,如果能夠牽手上市藥企合作,藉助它們的資本優勢和產業化優勢,將快速推出一批高質量原創生物新藥,造福國內更多的患者。

眾所周知,在藥物審批方面,美國FDA是世界上第一個藥監部門,對新藥的評審非常嚴格。雖然美國FDA陸續批准了200多種幹細胞藥物的臨床試驗,但未批准任何一款幹細胞藥物上市,最根本原因在於這些產品中的幹細胞來源於成體供體,缺乏一致性。我國至今也未有一款幹細胞產品上市。「T-MSC胚外間質細胞」是衍生自人胚胎幹細胞系(hESC),通過愛姆斯坦專利技術,從質量一致、來源無限的細胞系中進一步分化而成的間充質幹細胞(MSC),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可在一致性基礎上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多功能幹細胞藥物。這是全球首款獲得FDA臨床許可的胚胎幹細胞來源的、可用於全身靜脈回輸的間充質幹細胞(hES-MSC)新藥。其生產、質控、臨床方案等技術標準,已經成為美國FDA規管同類新藥的國家標準。

三大平臺技術為原創藥開發提速

門增軒介紹,愛姆斯坦建成了再生醫學三大平臺技術:一是細胞定向分化技術,基於此技術可以開發T-MSC胚外間質細胞原創新藥,有望治癒百餘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二是自體全能幹細胞技術,該技術平臺主要針對幾十種退行性疾病和醫學抗衰老;三是基因編輯與修飾技術,可以治療數千種基因突變及遺傳性疾病和Car-NK治療腫瘤。

其中,依託細胞定向分化技術,經過愛姆斯坦10年科研積澱,「T-MSC胚外間質細胞」已經於2020年3月獲得美國FDA臨床許可,適應症為多發性硬化(MS),這是一種侵犯神經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門增軒說:「在我們研究的疾病模型中,T-MSC可以預防MS的疾病進展,同時在已經發病的模型中降低MS的疾病評分,達到治療效果。」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患者俗稱「漸凍人」,目前該病還沒有根治手段,並且治療費用高昂,不能減緩疾病的惡化,相較其他成體來源的幹細胞,T-MSC可以更高效的通過血腦屏障,修復受損的神經系統,在愛姆斯坦研究的疾病模型中,T-MSC可顯著改善整體疾病評分。在帕金森病(PD)治療上,愛姆斯坦已經啟動了與三甲醫院神經科的臨床備案,獲得了臨床專家的認可。糖尿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高達10.90%, T-MSC通過細胞分化作用、旁分泌作用及免疫調節作用,可能將從根本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理損傷。

門增軒強調,愛姆斯坦的願景是「科技重塑健康、突破生命極限」,讓廣大人民健康地活到100多歲,用顛覆式的創新技術來滿足至今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前景無比巨大。他舉例說,依託自體全能幹細胞技術,可以為高淨值客戶提供個體化定製服務,將客戶已成熟的細胞還原到原始狀態,由於是源於自體,因此基因組完全吻合、不會有免疫排斥,可以進行終身凍存及使用,用於幾十種退行性疾病等難治性疾病及醫學抗衰老。依託基因編輯與修飾技術,可以治療如地中海貧血這類的先天性疾病,愛姆斯坦已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上海科技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籤署了合作協議,以「自體核移植幹細胞結合基因修飾治療β地中海貧血」為課題,聯合申報國家科技部「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大專項,成功建立了β地中海貧血患者的自體全能幹細胞系,為攻克這類難治性疾病打下了基礎。

創新藥開發期待顛覆式創新

「把個性化醫療變成公共化醫療、普惠醫療,可以造福更多的人,這是我們的追求,愛姆斯坦有能力建設200個『純合子細胞系』,造福追求健康和長壽的數千萬人群,」門增軒透露。

據了解,由於「自體全能幹細胞」技術複雜、成本高,前期主要針對高淨值人群,當高淨值客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自體全能幹細胞庫達到一定規模時,可以從中篩選出適合覆蓋絕大多數人群的、排異性低的細胞系,稱之為「純合子」,以較低的成本服務於廣大人民,為大眾提供精準醫療及抗衰老服務,為人民健康做出貢獻。

愛姆斯坦擁有橫琴自貿區澳門青年創意谷獨棟2600平方米政府免租產業孵化基地,建成了研發實驗室、澳門大學共享實驗平臺、細胞儲存中心。完成了中美技術轉移和工藝驗證,引入了美國FDA標準認證程序,標準幹細胞生產、管理及臨床試驗方法;高標準建成了幹細胞研發和生產條件,具備了規模化生產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所要求的臨床應用級別的幹細胞製劑的能力。愛姆斯坦獲得了幾十項核心專利技術,已經取得了歐洲、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中國等地的專利授權。目前,愛姆斯坦在中國和美國已經建立了多中心科研和臨床合作網絡。

愛姆斯坦作為幹細胞和再生醫學領域內技術研發和治療性應用的全球領軍企業,是胚胎幹細胞來源的間充質樣幹細胞治療產品的標準制定者。門增軒透露,首屆國際原創生物藥產業轉化高峰論壇邀請到不少國際頂級專家參會,包括全球最早研究iPS技術應用的專家、現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細胞與再生生物學教授Igor Slukvin教授,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專家、現任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副院長徐仁和教授,人類核移植技術產業化奠基人人YoungGie Chung(鄭永基)教授,美國南加州大學終身教授/世界幹細胞研究領域的最高獎「McEwen Award」唯一獲獎的華裔科學家應其龍教授等;還有來自愛姆斯坦公司科學家創始人王小方博士將分享幹細胞原創新藥申報美國 FDA標準程序,與國內幹細胞和基因治療從業者分享申報成功的經驗,推動與國際接軌,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

門增軒表示,以首屆國際原創生物藥產業轉化高峰論壇為起點,每年組織召開並不斷提升論壇質量,源源不斷地集聚國內外幹細胞和基因治療領域知名專家、先進技術、潛力項目和優秀公司,推動原創新藥管線開發與上市醫藥企業的合作,整合多元主體、藥企與資本形成戰略協同,共同推進原創生物藥在中國的發展。

相關焦點

  • 2020生物藥開發者創新大會圓滿落幕,中國生物藥,我們一起去將世界...
    這就是全球生物藥的大勢。得益於21世紀中國經濟的騰飛、市場容量以及生物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回歸等有利因素,我們乘勢而上,在生物藥研發的全球格局中舉足輕重。中國原研的抗體藥已國內應用,走向世界;CAR-T臨床研究數量全球第二;產業容量巨大且持續快速發展。這,是中國生物藥的優勢。
  • 布局全產業鏈CDMO,臻格生物加速大分子生物藥研發和產業化進程
    目前,公司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擁有2000㎡的生物藥CMC研發中心、培養基小試生產線;在周浦國際醫學園區擁有面積為4500㎡的生物藥研發中心及中試實驗室;在上海奉賢區擁有2000㎡的生物藥GMP中試生產線和細胞培養基GMP商業生產線。公司的研發生產基地均建立了符合中國NMPA GMP要求的質量管理體系,可確保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
  • 全球生物藥市場達3260億美元,抗體藥成巨頭必爭之地
    據悉,2022年全球生物藥市場將達3260億美元。Frost&Sullivan預測中國2021年將達3269億元市場規模,迅疾發展的生物藥無疑將成為最具前景和投資價值的科技領域。在政策鼓舞下,中國生物藥一方面不斷創新超越,一方面能更快獲得藥物審批,不僅促進行業大力發展,也滿足本國百姓對新藥好藥的消費需求。據InSight統計,2017年國內生物藥申報突破近5年來最高水平,總數量達616,其中進口藥為331,國產藥為285。此外從生物製劑受理的內容來看,上市申請約佔生物製劑總申請的7%,臨床申請比例約在44%。
  • 中國藥企研發抗癌藥有多難?-虎嗅網
    與美國藥企百時美施貴寶「O藥」和默沙東「K藥」相比,「拓益」價格十分低廉。這意味著在PD-1抑制劑這一創新藥領域,中國藥企與國際先進藥企展開了正面競爭。雖然新藥給飽受折磨的中國癌症患者帶來福音,但關注PD-1的人群卻主要集中於科研工作者、主管部門、癌症患者家庭、藥企和少數垂直領域投資人。
  • 上市藥企密集砸重金研發腫瘤靶向藥物
    某藥企研發團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癌症發展的基礎特徵是遺傳不穩定性,以單一基因變化為目標的研發思路不具有持續性。涉及更加相應於靶點治療的設計和開發是科研者不斷的追求。 在實際臨床研發過程當中,不僅考驗各公司的研發能力,研發策略的選擇也考驗著立項人員對科學進展的把控。  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吳曉濱認為:「未來5-10年,幾款讓全世界人民都受益的藥物將出自中國。
  • 2020中國生物藥臨床研究高峰論壇「拍了拍」你,鄭州見!
    聽說了嗎,10月16日在鄭州要舉辦「2020中國生物藥臨床研究高峰論壇」啦~ 當然了,這可是行業裡的大事。這次論壇層次高,大咖多,一定要去參加! 2019年2月,中國有了首個生物類似藥漢利康(利妥昔單抗),開啟了中國生物類似藥元年。
  • 2022年全球生物藥市場達3260億美元,預計2018年單抗類藥物崛起成...
    據悉,2022年全球生物藥市場將達3260億美元。Frost & Sullivan預測中國2021年將達 3269億元市場規模,迅疾發展的生物藥無疑將成為最具前景和投資價值的科技領域。總結今後生物藥發展趨勢,不論對全球還是中國市場,生物藥都是蒸蒸日上的朝陽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 CPhI 會展 | 第三屆藥品開發峰會(生物藥方向)
    會議內容近年來,伴隨著國家醫藥產業戰略「轉型升級」,國內開發抗體新藥的熱情空前高漲,成為諸多藥企和資本眼中的「香餑餑」。生物藥研發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12月16日,由丁香園 Insight 資料庫、CPhI China 2020共同主辦,梅斯醫學、生物谷提供媒體支持的「第三屆丁香園 Insight 藥品開發峰會(生物藥方向)」將於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CPhI 會展上舉辦。
  • 助力中國生物藥產業發展 蛋白藥物質量聯盟公益系列培訓在滬召開
    聯盟聯合生物製藥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通過相互促進、共同進步,以期提高我國蛋白藥物的質量水平,保障患者用藥安全,協助國家相關部門完善生物藥質量標準與監督保障體系,提高我國生物藥企業的競爭力。聯盟的共同發起人史晉海博士隨後介紹了聯盟的概況、工作職責、近期完成工作及工作計劃。
  • 百濟神州擬2021年登陸科創板,或將成為首家三地上市藥企
    繼成為首個美、港兩地雙重上市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後,百濟神州即將變成首家在三地上市本土藥企。11月16日,百濟神州早間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批准可能發行人民幣股份並將該等股份於科創板上市的初步建議,建議發行人民幣股份預計將於2021年上半年完成。百濟神州於2016年赴美上市,成為首家登陸納斯達克的的中國創新藥公司,後於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
  • 溶瘤病毒研發藥企,亦諾微醫藥完成C輪融資
    多管線平臺蓄勢共發   亦諾微醫藥是一家專注於開發新一代溶瘤病毒的生物技術公司,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現已進入臨床階段的溶瘤病毒研發藥企。它主要從事溶瘤免疫雙重治療藥物相關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同時運用皰疹病毒進行治療性腫瘤疫苗的轉化,意在為用戶提供出新一代溶瘤病毒產品。
  • 氧氣感知研究獲諾獎 4家中國藥企正開發HIF新藥
    而全球首款低氧誘導因子藥物新藥研發於2018年在中國獲準上市,當前國內已經有4家藥企正在開展HIF-PH抑制劑開發,首款低氧誘導因子藥物的評審經驗,將為我國其他HIF類新藥研發提供寶貴的經驗。陳楠教授團隊及其全國多中心合作同仁,歷經8年,克服重重困難,經過確定全國合作單位、討論並制定臨床研究方案、指導各單位進行臨床研究、以及收集數據、數據分析和大量學術分析討論等艱辛過程,對於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HIF-PHI)-羅沙司他治療慢性腎臟病(CKD)患者腎性貧血進行了多中心、大規模的全國臨床研究,確認療效,完成了該藥的II期及III期臨床試驗,肯定了羅沙司他對腎性貧血的療效,推動了藥監局的審批,使其成為首個中國率先批准的國際原創新藥
  • 淺談國內藥企的現在和未來
    來源:雪球國內醫藥企業的天花板是國際化,只有突破天花板才能成為真正意義的的大藥企。在國內混,以前還能靠仿製藥躺著賺錢,一致性評價和醫保局集採後,仿製藥的市場份額急劇縮水,逼迫著藥企們去創新。於是藥企們紛紛從來錢最快、難度最小的metoo入手,搞同靶點的小分子改造,跟隨國際藥企做同靶點的生物藥,這中間一批手快的新老藥企受益。老藥企以恆瑞醫藥手最快,提前其他藥企5-10年,又搶進了PD1第一陣營;中國生物製藥運氣好,遇到安羅替尼;翰森製藥(豪森)搶了EGFR第三代抑制劑;石藥集團弄了個恩必普。
  • 新型抗體藥物:中國生物藥產業的未來力量——價值、版圖與開發策略...
    新型抗體藥物代表抗體產業新的發展方向,是中國生物藥產業的未來力量。本文對其中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目前的總體情況進行綜述介紹。1.雙特異性抗體藥物基本情況(1) 簡要介紹雙特異性抗體(bispecific antibody, BsAb)是一類是採用抗體工程和基因工程技術構建的,可以同時特異性結合兩種抗原或兩個表位的抗體分子。
  • 科興製藥今日申購 助力生物藥戰略加快發展
    作為中國重組蛋白藥物領域的龍頭企業,科興製藥目前正加大生物藥領域研發投入,此次科創板IPO將為公司打造新的資本平臺,推動公司生物藥戰略加快發展。由於其具有結構多樣性,能夠與靶標選擇性結合及與蛋白質及其他分子進行更好的相互作用,生物藥可用於治療多種缺乏可用療法的醫學病症。此外,中國生物藥市場處於發展初期,具有強勁的增長潛力。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8年,中國生物藥市場規模達2622億元,預計至2023年,中國生物藥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至6412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9.6%。
  • 「2019全球25大生物技術公司」榜單發布,5家中國藥企上榜!
    2019前三季新增4個1類創新藥臨床申報,包含2個1類化藥和2個1類生物藥;截止目前,恆瑞醫藥累計申報的1類新藥數量近50個,在國內一馬當先。   藥明康德(市值1335億元,排名第14)   作為業界備受關注的小分子醫藥研發服務企業,藥明康德主要向國內外藥企客戶提供「研發外包」的服務。
  • 藥聞速遞 |中歐藥企合作研發抗癌新藥,總金額近20億美元
    1、中歐藥企合作研發抗癌新藥,總金額近20億美元中國藥企國際合作創新重磅消息:信達生物製藥集團今天宣布:與全球製藥巨頭羅氏製藥達成一項總金額近20億美元的戰略合作。雙方將在雙特異性抗體和免疫細胞治療領域開展深度合作,造福全球腫瘤患者。
  • 從跨國藥企2019年報,看未來醫藥行業研發趨勢
    【製藥網 行業動態】開年後,全球頭部跨國藥企陸續發布年報。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所統計的17家跨國藥企2019年合計業務收入就超過4800億美元。   從跨國藥企研發投入,看行業未來研發趨勢   事實上,從各大藥企年報中很明顯可以發現,這些全球頭部藥企取得龐大市場規模是建立在不斷研發創新基礎上的,不僅研發水平較高,研發投入力度也非常大。2019年17家核心藥企平均研發費用率為20%,總體較前三季度提升3%。
  • 知名藥企,總裁換人
    加入信達生物後,劉博士將負責集團全球研發、管線戰略、商務合作及國際業務等工作,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俞德超匯報。我們相信劉博士的加入將助力信達生物進一步加強內部研發與創新能力,搭建全球研發平臺和國際化研發團隊,開發出更多具有全球First-in-Class潛力的創新品種,深化產品鏈價值,加快信達創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