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感知研究獲諾獎 4家中國藥企正開發HIF新藥

2021-01-21 健康界

作者:聞亦非

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英的三位科學家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格雷格·塞門扎,獲得這一獎項,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可用性」。 事實上,早在2016年,有著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基礎醫學獎」,就把基礎醫學獎授予了低氧誘導因子(HIF)的發現。

三位科學家的傑出貢獻,最大的受益者當屬相關疾病患者。而全球首款低氧誘導因子藥物新藥研發於2018年在中國獲準上市,當前國內已經有4家藥企正在開展HIF-PH抑制劑開發,首款低氧誘導因子藥物的評審經驗,將為我國其他HIF類新藥研發提供寶貴的經驗。

HIF催生腎性貧血新藥

三位獲獎人的工作,證明了由於氧氣水平改變引發的基因表達反應,與動物細胞內的氧氣水平之間存在直接耦合關係,從而允許透過HIF轉錄因子的作用,實現對於氧化反應的快速細胞層面響應。

這一開創性發現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的機制,為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三位科學家首次發現並完整闡述了缺氧誘導分子(HIF)信號通路在機體應對氧濃度改變中的相關作用機制,為貧血、心血管疾病、黃斑退行性病變以及腫瘤等多種疾病開闢了新的治療靶點。

全球範圍內出現的幾個新藥均以HIF為靶點,這其中,已在中國開展Ⅲ期臨床試驗的自主研發新藥羅沙司他,是全球首個低氧誘導因子藥物。

就在今年7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刊登的兩項由上海瑞金醫院腎臟內科陳楠教授發起的腎性貧血新藥—羅沙司他的臨床試驗,即是得益於三位科學家的研究基礎。作為國家一類創新藥,全球首個口服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HIF-PHI),已於2018年12月在國內上市,用於透析患者的腎性貧血治療。該藥通過抑制低氧通路中HIF2a脯氨醯羥化酶的活性,減少HIF2a的降解,使HIF2a低氧通路持續活化,促進內源性EPO生成,增強鐵利用率,從而改善慢性腎臟病患者貧血。

陳楠教授團隊及其全國多中心合作同仁,歷經8年,克服重重困難,經過確定全國合作單位、討論並制定臨床研究方案、指導各單位進行臨床研究、以及收集數據、數據分析和大量學術分析討論等艱辛過程,對於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HIF-PHI)-羅沙司他治療慢性腎臟病(CKD)患者腎性貧血進行了多中心、大規模的全國臨床研究,確認療效,完成了該藥的II期及III期臨床試驗,肯定了羅沙司他對腎性貧血的療效,推動了藥監局的審批,使其成為首個中國率先批准的國際原創新藥。

中國藥企接力HIF新藥研發

該藥在中國的首發上市,意味著我國首次成為全球首批First-in-class原創新藥的國家,這在新藥註冊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標誌著中國藥品審評審批能力具備國際水平。

這也為中國醫藥企業研發低氧通路新藥創造了有利條件,國內企業中,恆瑞醫藥(600276 SH)、東陽光藥(01558 HK)和三生製藥(01530 HK)的HIF-PH抑制劑已經處於臨床階段或是剛剛IND階段;杭州安道藥業剛被批准臨床。

作為一款全球首創新藥,roxadustat在中國率先實現透析與非透析慢性腎臟病貧血患者的全面應用,為廣大中國慢性腎病群體帶來全新的治療突破。目前在中國CKD患者人數超過1億,其中超過100萬患者是終末期,需要接受透析或腎移植治療,98.2%的透析患者為合併貧血,52.1%為非透析患者合併貧血,治療藥物主要是鐵劑和促紅素,主要的給藥方式均為注射。

因此羅沙司他的潛在市場很大,科睿唯安曾預測該產品在2022年的銷售額將達20億美元,EvalutePharma分析師認為本品的銷售峰值可達58-81億美元。目前國內企業開發的產品仍處於臨床早期,仍需長期關注相關產品開發。

目前,roxadustat正被開發用於多種類型貧血的治療。roxadustat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相關貧血在美國和歐洲處於III期臨床開發階段,在中國處於II/III期臨床開發階段;roxadustat治療化療誘導性貧血(CIA)在美國處於II期臨床開發階段。

相關焦點

  • 諾獎給了HIF,國內藥企也瘋狂
    HIF——缺氧誘導因子,一個讓大眾甚至醫學界人士都感到陌生的詞彙,成為2019年諾獎的「新寵」。 近日,瑞典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獲此殊榮。
  • 新獲「諾獎」的氧氣感知研究:人類抗癌再多「利器」?
    三位科學家的獲獎原因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氧氣和適應氧氣供應,即「生物氧氣感知通路」。科學家們認為,這項基礎研究,可以為很多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支持,尤其是腫瘤治療。因為這項研究,人類未來可能不會再談「癌」色變。發現「生物氧氣感知通路」究竟有多麼深遠的影響?「有問」線上論壇近日邀請三位生物和醫學界的權威人士共同解讀。
  • 他是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多篇關鍵論文的作者,卻和諾獎失之交臂!
    大家不知道的是,這項偉大的研究工作,是Gregg L.Semenza 教授和他的中國學生王廣良在20世紀90年代共同完成的,在諾獎委員會列出的獲獎成果文獻中,王廣良是3篇論文的第一作者、1篇論文的第二作者。和諾獎失之交臂,廣大中國學者都替他表示惋惜。
  • 諾獎得主研究的「氧氣感知通路」是什麼?對人類有何...
    新民晚報記者第一時間專訪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癌症信號轉導與代謝研究組組長高大明研究員,他曾在哈佛大學接受博士後訓練,而他的博士後導師、哈佛醫學院魏文毅教授是本年度諾獎得主威廉·喬治·凱林的傑出學生。   「眾所周知,對地球上的生物體來說,氧氣非常重要。然而,我們的細胞如何感知氧氣的濃度並隨之改變行為的,之前並不清楚。」高大明說。
  • 諾獎得主威廉 · 凱林:正參與 HIF-1 相關藥物研發
    10月29日消息,今天,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本次論壇共持續4天: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本論壇上,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發表了希佩爾·林道症候群相關研究的演講。
  • 一年時間,4個新藥獲9項FDA孤兒藥認證,國內這家藥企做到了!
    2021年1月5日,亞盛醫藥(6855.HK)布,美國FDA日前授予公司在研原創新藥Bcl-2抑制劑APG-2575孤兒藥資格認定
  • 獲4億美元!這家軟銀投資的生物公司通過研究蛋白質運動開發新藥
    該公司的核心技術是一個叫做 「Dynamo」 的新藥設計平臺,平臺的核心是了解蛋白質的構象如何與功能相關。該平臺還使用了 「室溫晶體學」 和冷凍電鏡等實驗技術以及長時間尺度下的分子動態學模擬和機器學習等計算技術,通過對於蛋白質結構和運動的差異化理解,開發針對特異性和效力優化的藥物。
  • 屠呦呦:獲諾獎並不意外
    青蒿素研究獲獎是當年研究團隊集體攻關的結果,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 17個字給世界一個驚喜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出後的當天下午,一則「熱烈祝賀北大校友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消息就迅速在多個北大官方微信公眾號傳播。 屠呦呦是寧波人,老家在寧波市海曙區開明街一帶。
  • 獲諾獎的癌症免疫療法在頒發前就已造福長沙患者
    原標題:斬獲諾獎的癌症免疫療法,在頒發前就已造福長沙患者 △腫瘤免疫治療新藥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歐狄沃)。 你或許會覺得,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還隔十萬八千裡。但實際上,基於他們的研究,一種被稱為 " 免疫檢查點治療 "(以下簡稱免疫療法)的療法已經應用於臨床治療,並從根本上改變了一些特定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結果。而這種療法的部分新藥近兩月已在國內上市,長沙已有患者用上了新藥。
  • 諾獎頒發前已造福長沙患者 腫瘤免疫治療新藥已用於臨床
    諾獎頒發前已造福長沙患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腫瘤免疫治療新藥已用於臨床 你或許會覺得,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還隔十萬八千裡。但實際上,基於他們的研究,一種被稱為「免疫檢查點治療」(以下簡稱免疫療法)的療法已經應用於臨床治療,並從根本上改變了一些特定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結果。而這種療法的部分新藥近兩月已在國內上市,長沙已有患者用上了新藥。
  • 本庶佑獲諾獎:獎是真獎 藥非神藥
    他說,他開展研究工作時,正趕上日本科研經費增長期,從年輕時就能夠獲得研究補助資金,得到周圍人們的各種支持,所以他從來沒有過放棄研究的念頭。他打算把獎金捐贈給支持青年科研人員基礎研究的基金。他認為,日本科研人員退休年齡延長,客觀上佔據了青年科研人員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競爭性科研環境,讓青年科研人員有更多機會,加強培養青年科研群體。
  • 生理醫學獎花落細胞感知氧氣領域 概念股會否再次被...
    Semenza),表彰理由是其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三位獲獎者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按以往經驗,三大獎項通常會掀起「諾獎概念股」的投資熱潮。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藥發明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諾貝爾一生發明研究碩果纍纍,並建造了一個龐大的工業帝國。當諾貝爾1896年去世時,他名下擁有近百家工廠、300多項專利,財產數量在當時可謂天文數字。
  • 基因編輯獲諾獎,其商業化發展3點關鍵
    基因編輯獲諾獎,其商業化發展3點關鍵來源:藥智網|露露君近日,國外兩位女性科學家發現了基因技術中的超級工具——CRISPR/Cas9基因剪刀,一舉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編輯技術再次走入人們視線。
  • 基因編輯獲諾獎,其商業化發展3點關鍵
    基因編輯獲諾獎,其商業化發展3點關鍵來源:藥智網|露露君近日,國外兩位女性科學家發現了基因技術中的超級工具——CRISPR/Cas9基因剪刀,一舉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編輯技術再次走入人們視線。基因編輯技術是通過精確識別靶細胞DNA片段中靶點的核苷酸序列,利用核酸內切酶蛋白對DNA靶點序列進行切割,從而完成對靶細胞DNA目的基因片段的精確編輯。
  • 本庶佑獲諾獎:獎是真獎 藥非神藥—新聞—科學網
    他說,他開展研究工作時,正趕上日本科研經費增長期,從年輕時就能夠獲得研究補助資金,得到周圍人們的各種支持,所以他從來沒有過放棄研究的念頭。他打算把獎金捐贈給支持青年科研人員基礎研究的基金。他認為,日本科研人員退休年齡延長,客觀上佔據了青年科研人員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競爭性科研環境,讓青年科研人員有更多機會,加強培養青年科研群體。
  • 11家諾獎實驗室深圳大集結
    深圳目前已建起11家諾獎實驗室,  這意味著11位諾貝爾科學獎或圖靈獎得主  每年至少在深圳工作一個月。  強化基礎研究,深圳從2017年正式啟動諾獎實驗室建設,決定依託大學、事業單位、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科技型企業等單位,邀請諾貝爾科學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共建實驗室。
  • 中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此前,肝臟及器官移植開拓者、2012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得者託馬斯·斯塔茲爾博士,因發現C肝病毒而獲得2020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哈維·阿爾特博士,美國肝病研究學會主席安娜·洛克博士等,也曾獲得該獎。
  • 我國科學家李文輝獲巴魯克布隆伯格獎,系B肝研究領域最高獎
    目前全世界仍有超過2.4億慢性B肝患者,中國約有8000萬人感染B肝病毒,每年約30萬人死於慢性B肝相關疾病。由於現有藥物不能根治B肝,病人必須終身服藥。B肝和丁肝病毒必須先與肝臟細胞表面的受體分子結合,才能進入到宿主細胞內,實現對人體的感染。因此,找到病毒的受體,對於深入了解B肝的感染機制、建立更好的體外和動物研究模型,以及研發出有效的新藥,都至關重要。
  • 施一公聯合創辦,這家明星藥企的創新藥有望年底上市
    可見新藥研發在技術要求、資金投入、市場風險、研發周期等方面,要面臨的挑戰之大。而中關村有這樣一家生物醫藥企業,成立4年半的時間已擁有9項在研新藥產品,在5年內已有4款新藥獲批臨床,更有一款備受市場矚目的「明星」創新藥有望年底上市。而且,成立不到5年的時間,這家公司已經在港交所敲鑼上市。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中國的蛋白質3D高清照片,全部依賴進口透射式電鏡。目前世界上生產透射電鏡的廠商只有3家,國內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