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朋友問了三個問題:
1: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PDADMAC,見圖1)和聚胺(PA,一般指DMA-EPI共聚物,見圖2)的電荷密度哪個高?
2:哪種對白水中陰離子中和效果更好?
3:化學成分相同的電荷控制劑,其不同分子量對電荷中和效果的影響如何?
圖1.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結構圖
圖2. 聚胺結構圖
今天只答一下問題1。周末了,不想寫太多。
對於問題1,建議先計算一下各自的理論電荷密度。
那這些控制劑的理論電荷密度怎麼計算呢?建議先掌握其中一個理解上需要的訣竅,在之前的一篇推文「陰、陽離子標準滴定液的配製」中。
如果不想特意去理解我所謂的訣竅,那麼以PDADMAC為例,是這樣計算的:
∵單體DADMAC或圖1中重複單元的分子量為162,而每個重複單元帶一個正電荷,
∴PDADMAC的電荷密度 = 1mol (1000mmol)/162g = 6.17mmol/g。
寫外文論文或專利時,一般得寫成6.17meq/g。
關於meq/g和mmol/g 的差別,請參考「摩爾濃度還是當量濃度?談談電荷需求量/電荷密度的單位問題」。
至於圖2中PA的電荷密度,煩請自己動手算一算。勇敢一點的話還可以在留言處寫下你的答案。明晚公布答案。
實際PA產品和PDADMAC產品的電荷密度是多少(固含量折算成一樣的情況下),還得看合成製備時的反應是否完全,或副反應的嚴重程度,一般都會比理論計算量小一些。
感謝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