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核磁共振有輻射,不能做?確實有,但跟大家想像的不一樣

2021-02-22 重慶東華醫院

核磁共振雖然已經廣泛應用於現在醫療中,但是一提起它,

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它叫核磁共振,

那它一定有輻射,

而且輻射性一定很強

核寶只能說都是誤會啊!誤會!

從字面上看,核磁共振既有「核」,又有「磁」,

看起來輻射就大得驚人。

不少人都會質疑:

「這項檢查會不會產生輻射有害健康?」

MRI譯為「核磁共振」,

其實「核」字源於受檢者體內的氫質子核,

所以核磁共振稱為磁共振更為準確,

檢查無任何放射性,

不用擔心輻射。

既然沒有,為什麼磁共振的門那麼厚,

上面還有「危險」二字?

核磁共振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

1、 這個鐵門的第一個作用是隔離幹擾,必須要隔離周邊的電磁信號,才不會讓外界幹擾內部信號的採集。

2、 第二個作用是隔離噪音,磁共振的噪音很大,堪比精神汙染,關上鐵門,外面就清淨了。

3、 尤其重要的是隔離「智障」!雖然磁共振對你沒有危害,但你對它卻極大的威脅,包括氧氣瓶、輪椅等金屬物品。

東華醫院放射科是診斷檢查的重點醫技科室。科內配有先進的飛利浦1.5T超導磁共振(MR)、飛利浦64排128層CT、美國GE公司高頻照片機、直接數字攝影(DR)、日本富士CR系統、C臂X光機等,快速為臨床提供清晰、準確的影像學資料。

服務範圍:常規X線數字攝影、各臟器疾患CT檢查、全身各部位常規磁共振(MR)檢查、CT三維後處理、CTA、冠脈血管成像,尤其是神經系統、骨骼關節、前列腺、乳腺、腹部各臟器等。

服務特色:CT低劑量肺癌篩查、CT及MR動態強化檢查、顱腦及前列腺波普分析、各部位彌散成像、肝硬化磁共振評價及肝癌MR診斷、MR心臟成像等。

MR全身成像技術(類PET成像)—適用於體檢的腫瘤篩查及腫瘤是否全身轉移的檢查。

諮詢電話:65135751    65137179(磁共振室)

▶重磅!重慶東華醫院正式成為首醫大三博腦科醫院「十百千」工程醫聯體成員!

▶包皮要不要割?你關心的問題都解答在這裡了——東華醫院暑期優惠活動

相關焦點

  • 磁共振有輻射不能做?這3類人確實不適合,3點事項要先知
    磁共振與CT以及X線一樣均是放射科檢查常用的技術,但常常被患者們唯恐避之不及。其具體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磁共振檢查的費用較高、花費的時間長,還在於部分患者認為磁共振檢查有輻射,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那麼磁共振到底有沒有輻射,還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 磁共振對人體有哪些危害?為什麼有幽閉恐懼症的人不能做磁共振?
    原標題:磁共振對人體有哪些危害?為什麼有幽閉恐懼症的人不能做磁共振?   磁共振是放射科的三大法寶之一,但人們卻是唯恐避之不及。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磁共振檢查的費用高、用時長,還在於人們認為磁共振檢查有輻射,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這是真的嗎?磁共振對人體有哪些危害呢?
  • 核磁共振有輻射不能做?提醒:2類人人群,還真不適合做
    但是有些人在做核磁共振時,都會發現醫生會走開,並不會站在核磁共振旁邊,是因為有輻射嗎?也有些人因為傳言核磁共振輻射大,拒絕接受檢查。今天醫生就針對核磁共振進行詳細的講解,核磁共振到底有沒有輻射,能不能做?首先核磁共振是通過原子核在外力的磁場作用下,共振吸收一定頻率的輻射的過程,是一種新型的影像檢查技術。但是別以為裡面提到了輻射,核磁共振就存在輻射。
  • CT與MR(核磁共振)的區別
    CT與MR(核磁共振)究竟是什麼,想必有很多家長不是很明白,孩子有病做什麼檢查好,是不是MR一定比CT強。下面我們談談CT與MR(核磁共振)的區別  CT是X線束圍繞人體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透過該層面的X線小部分身體被吸收,大部分穿透身體被探測器吸收,後經計算機重建生成圖像。CT的優勢在於檢查速度快,對於不配合的兒童要求低,易於完成檢查。
  • 核磁共振有輻射,不能做?醫生忠言:三類人真不適合,別自找麻煩
    核磁共振、CT和X射線作為放射科的三大法寶,很多人一聽到放射,最先就是想到輻射,但是核磁共振,一聽就是輻射比較大的,但是作為磁共振的成像方法是利用氫原子在磁場中的作用,發生共振之後產生信號經過處理之後得到的圖像,所以不是平常大家以為的輻射。而且磁共振比其他的檢查相比有很多的優勢,首先磁共振是無創檢查,也就是不需要在患者的身體增加其他的創傷,可以降低對病人的傷害。
  • X線、CT、B超、核磁…哪個檢查輻射更大?你絕對想不到!
    但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什麼情況下適合做X線,什麼情況下適合做CT呢?1輻射大小X線檢查的輻射劑量差不多是0.02-0.1mSv,跟坐一次飛機接受的輻射差不多。磁共振(MRI)就是常說的核磁,因為名字裡帶個核字,大家老誤解它可能有放射線和輻射,其實這個核指的是氫原子核。
  • 兒童做ct,x光,核磁共振對他們身體生長發育有多大影響?
    有時候孩子生病了,特別是好長一段時間都沒辦法痊癒,尋求醫生幫助時只想儘快讓孩子好起來,但是一聽到醫生說要做CT、X光、核磁共振等等檢查時,家長們又會猶豫了,生怕這些檢查會對孩子身體造成影響。兒童做ct,x光,核磁共振對他們身體生長發育有多大影響?
  • 磁共振有輻射危害嗎?為何醫生會離開,反而部分親屬被要求留下?
    我們自身及親屬或多或少都有過做磁共振的經歷,作為普通市民的我們,雖然沒有專業知識,但仍然很疑惑,磁共振到底有沒有輻射?會不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什麼危害?畢竟一般家屬都在外面,看著那一扇大門上的各種標誌,不禁開始擔憂起來,別到時候病沒治好,又因為磁共振的原因得了其他病。
  • 彩超,X光,CT,核磁,都有什麼不一樣?醫生和你講一講
    只不過它也有著一些缺點,如果醫生的經驗不足的話,拍攝出來的影像會有著重疊效應,導致底片模糊不清,這時候就需要重新在多角度拍攝x光片了,這也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需要注意的是,x光總是有著一些輕微的輻射的,所以對於孕婦來說,大家還是不要做x光了,否則的話會嚴重影響你孩子的成長。
  • 貼了4個暖寶寶做核磁,差點出大事!醫生:做核磁,美女「事」最多
    前不久,32歲的沙沙(化名)去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當時腰上、肚子上貼了共4個暖寶寶,幸虧放射科醫生及時發現,要不可能被磁共振機器「強吻」呢!其實大家對磁共振的誤解多多,疑問多多,讓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放射科醫生帶您了解真正的核磁共振。
  • CT、核磁、X光、B超,這些檢查手段哪個有輻射?會不會導致癌症?
    通常情況下,除通過症狀分析外,就會涉及到各種各種影像學檢查手段,那麼有人就懷疑了,我們在做這些檢查時,到底有沒有輻射呢,會不會因為這些輻射而導致癌症的發生呢?我們選了四種最常見的影像學檢查來簡單分析。一般情況下,孕婦、備孕人群不建議做X光,以免影響胎兒。有無輻射:X線檢查的輻射劑量差不多是0.02-0.1mSv,跟坐一次飛機接受的輻射差不多。一般而言,X線檢查是安全的。
  • 核磁共振和CT有什麼區別嗎?原理不一樣
    原標題:核磁共振和CT有什麼區別嗎?   人們很難能做到吃五穀雜糧而不生病,或者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容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小問題,這個時候就不得不到正規醫院去做詳細的檢查。如果我們的大腦或者是我們的身體出現一些健康問題,很多醫生都會安排患者做CT或者核磁共振。
  • 擔心有輻射,CT、磁共振多久可以做一次?
    擔心有輻射,CT、磁共振多久可以做一次?這兩種檢查產生的輻射會對身體健康有影響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因為腫瘤是確實存在且可能危及生命的因素,而輻射則是不確定的風險,「兩害相權取其輕」,醫生會在綜合評估風險的前提下,選擇健康效益最大、風險最小的醫療方案。為減少非檢查部位受到的輻射量,醫生一般會在進行CT檢查時採用鉛板遮擋等防護措施,以保護患者。
  • 記漫漫核磁共振譜儀維修之路
    我攻讀博士的時候,基本只是解譜,對核磁硬體並不了解。接管核磁後才逐步了解。開始只是按時加液氮,壓縮機定時排水等常規操作。2010年9月去北京參加了布魯克核磁初級培訓,填鴨式的教學也沒學到太多,倒是解析出了一個結構,據當時的培訓師呂娟說這麼多年,我是第一個解對的。頭幾年核磁還是比較穩定,偶爾關機重啟。2011年夏天,有核磁管斷在探頭裡,諮詢了工程師,拆下探頭將其取出,還好只是頭部斷裂而底部未破。
  • ...到醫院主動要求醫生用它給自己做身體檢查核磁共振一定比CT好嗎?
    原標題:有人認為它是診斷疾病的「神器」,到醫院主動要求醫生用它給自己做身體檢查核磁共振一定比CT好嗎?其實,核磁共振與CT各有各的優勢,不能一概而論誰更好。   一般而言,核磁共振對人體軟組織成像能獲得更多的細節信息,但它對骨質方面的病變檢查不如CT。   核磁共振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病灶檢查具有明顯的優勢,對腦部腫瘤、顱內感染、腦血管病變、腦白質病變、腦發育畸形等也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對顱骨折、急性腦出血以及病灶鈣化並不敏感。
  • 做核磁共振時,為何醫生讓家屬留下自己出去,是因為害怕輻射嗎?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在醫院裡患者做磁共振時,醫生一般都要求有家屬陪同,但在檢查時卻讓家屬留下而自己卻離開檢查室,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輻射太大嗎?其實筆者也有這樣的疑惑,曾經和醫生同事溝通過這個問題,同事還說曾經因為此事被家屬投訴:做核磁共振的檢查時候,醫生居然怕輻射躲在外面讓家屬去裡面陪患者!這樣的醫生一點都不稱職!事實上,醫生是被冤枉的,那究竟事實真相如何?這裡先從核磁共振的檢查原理開始說起。
  • 植入起搏器做磁共振有風險?這個起搏器可轉換核磁、起搏模式
    植入起搏器做磁共振有風險? 心臟起搏器植入後,患者如何更安全地行磁共振檢查?然而據統計顯示,50%-75%的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後有進行磁共振檢查的需求,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會發生參數紊亂、電極穿孔甚至帶來死亡風險。近年來,雖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但其核磁檢查流程非常繁瑣。
  • CT有輻射,核磁共振副作用小,為什麼CT不被淘汰?你可能低估它了
    但大家都知道的是,CT的輻射較強,不適合嬰幼兒、孕婦等特殊人群使用,而核磁共振副作用小,對人體幾乎無害,那為什麼還不淘汰CT呢?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認識一下CT和核磁共振。作為影像學檢查中的老大哥,CT早在1967年就有了初代模型,1972年正式投入到醫學當中使用,經過時間不斷發酵,如今的CT已經經歷了數代變遷與改革,已經是具有成熟功能的檢測儀器,具有掃描迅速,成像清晰,出片快的優點,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各類疾病檢查當中。但相信大家一定也見過,在CT機房前通常都會有一個黃色的輻射警告。
  • X光、B超、CT、核磁,究竟有何區別
    CT、核磁到底有啥不一樣呢?就像挑西瓜一樣,邊敲打邊通過反射回來的聲音推測西瓜熟了還是不熟。核磁共振:搖一搖再看一看核磁共振機使用較強大的磁場,使身體中所有水分子磁場的磁力線方向一致,此時再賦予相應的頻率可使水分子共振而得到能量,當頻率關停時,共振也消失,核磁共振機器能擷取被釋放的能量來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