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名人堂】特別邀請到了文學系畢業生、電影《八佰》、電影《東京審判》的編劇、熱播劇《隱秘的角落》劇本策劃胡坤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以下為本次訪談的文字輯錄。
胡坤
1991級文學系劇作方向本科
代表作品:
電視劇《愛是一顆幸福的子彈》編劇、導演
電影《東京審判》編劇
電影《八佰》編劇
網劇《隱秘的角落》劇本策劃
訪談正文
1. 您是《隱秘的角落》的劇本策劃,在項目開發的過程中,您遇到了什麼困難嗎?您是怎麼克服的?
其實一個戲要做到精準,每一步都是困難的。《隱秘的角落》創作過程中最大的困難還是在對於原作小說的改編。
因為原作《壞小孩》當中的三個孩子的人物動機是有些單薄的,在價值取向上也有些問題,秦昊扮演的張東升的人物動機也略顯單薄。因此,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時候就需要我們有一個顛覆性地改動或者說需要我們在原小說的基礎上去完善這些人物。在改編的過程中,我們從價值觀以及觀眾的角度把控,對三個孩子的人物設定重新定位,從孩子善良的角度展開,並對人物進行了梳理、改變。
對於張東升這個人物,我們覺得小說中他的人物動機是不太有力度的,也是不太能夠讓觀眾相信和接受的。所以我們後來還是從人物本身出發,重新梳理張東升的前史,去找到他行為的心理動機。包括周春紅這個人物,在原作《壞小孩》當中她的設定有些「工具人」,並沒有真的參與到故事裡面來,我們覺得這樣是不可以的,太浪費這個人物了。雖然她沒有直接參與到整個案件裡面來,但她是為主題服務的,所以我們又重新做了調整。在《隱秘的角落》當中,所有的大人都有秘密,三個孩子也有他們的秘密,那我們就想到了也給周春紅這個人物做一個秘密,因此想到了給她做一個私情。這樣的話,她也有了秘密,並且她不願意讓兒子知道這段私情,這樣的一個隱瞞其實是在為母子關係和主題服務的。
這個劇的第一類型是家庭,其次才是成長、懸疑和犯罪,所以我們需要全部重新找到人物的心理動因。這當中的每一步都不容易。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完成了的作品,但在創作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去摸索、思考,需要不斷去豐富這些東西,這個過程和爬山一樣,每一步都是艱難的,但是作為創作者需要和團隊一起來完成這個任務。
2. 您認為在劇本開發階段,一個優秀的劇本策劃需要具備什麼素質?需要把控什麼?
我認為作為一個劇本策劃,首先需要有寫作經驗,需要懂戲,並且能夠迅速找到主題、風格以及定位。
我個人一直認為,在創作過程中,在萬一陷入困境的時候,劇本策劃應該要儘快梳理出一個方向。在方案不夠精準之時,作為策劃就需要把握全局,讓項目往精準的方向走。
「大破大立」,在破的時候一定要給出自己的方案,用你的方案去破方案。除此之外,作為策劃還需要了解市場,了解素材,為不同題材找到最合適的形態和模式。
另外,作為一個策劃還需要研究觀眾的觀影心理學,簡單地說,就是觀眾想看什麼和觀眾要看什麼。我覺得劉和平老師說得很正確,「創作不是把已經發生的和將要發生的告訴給觀眾,而是將已經發生和觀眾想要看到的創作出來給觀眾」。
我也比較認同黑格爾的理論,「所謂的藝術是把人類歷史上沒有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創造出來」。這個「有可能」其實是基於人物、故事的主題與核心,作為創作者就要有創新精神並且精準地抓到當中的內容。總的來說,作為一個策劃需要有審美,需要研究觀眾的觀影心理學和市場,並且需要對戲、人物和情節有著準確、真實的把控和考量。
3. 在創作《隱秘的角落》時,您是如何與編劇、導演、平臺等三方溝通的,有無任何的心得或者方法論,能供研習創作的後輩們分享借鑑?
在與編劇溝通過程中,當遇到困難和瓶頸時,我需要跟團隊一起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另外需要對團隊內編劇寫作風格和各自的長處、短板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認知,對項目的方向、定位、主題有清楚的認知和把握,從而把控作品質量並且讓團隊可以快速、高質量的完成任務。在每一個項目開始合作的時候,我都會和導演溝通,不急於編故事,要先從人物出發,把人物立住。因為我一直覺得,不管多麼宏大的敘述,人物是最重要的。寫人、寫事、寫情,人物立住了,事件才能對,事件對了,情感才能出來。反著推,如果情感沒有打動到觀眾,那一定是事件有問題,事件不對,那一定是人物出了問題。所以說在整個合作的過程當中,我就提出不要急於編故事,需要先把人物吃透。我們最後呈現給大家的只是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但其實海底下的冰山是更龐大的,它是人物所有的成長軌跡和人物的前史,雖然這些內容是不會在影片當中呈現的,但是作為創作團隊我們是需要非常了解這些部分的。
從與導演合作角度來說,首先需要編劇團隊迅速與導演進行深入溝通,對主題、風格、走向、質感、細節等內容都需要進行詳盡地溝通,要明確導演需求。因為不管是與導演合作,還是與投資方合作,我們都需要進行判定,避免與不知自己需求的合作者合作。因為當合作者既不知自己要什麼,也不知自己不要什麼時,合作會出現問題,會沒有方向。所以在前期的時候一定要和合作者明確需求。在明確需求之後,再進一步判定雙方需求是否有差異,方向是否一致。如果有差異,則需要找到原因是什麼,進行溝通,結果往往是要麼認同合作者的方向,要麼說服合作者選擇你的方案。這其中也許有共同成長,把兩方的優秀之處融合起來,從而做出一個各方都認可的作品。所以說,從一個編劇的角度來說,與導演溝通時,編劇需要迅速理解項目和主題,與導演溝通並一同找到合適的方向、達成共識,從而才能披荊斬棘,克服戰勝一個個的創作難關。
與平臺或者說與資方的合作,首先要明確項目的類型、風格和質感,其次需要了解平臺或資方的需求。所以我覺得在真正進入項目的時候,要有良好的溝通,了解不同的團隊、編劇、導演、平臺或資方的訴求是什麼,標準是什麼,然後再去思考如何落實和完成。
6. 可否談談在您體會中的文學系的教學體系對您的最大助益?現在回看,有無新的發現?
首先要感謝文學系,感謝老師們當年給我們打下的基本功。進校時,我們幾乎是一張白紙,但這張白紙怎麼描畫,前提是需要打好基礎。
編劇這一行,其實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能不能迅速的開悟,需要有紮實的基礎和自己不斷地累積。這個東西說起來挺玄妙。開悟就像是一張紙,這張紙看起來很薄,但是你能不能穿透過去。可能在很多年過後還沒有開悟,那就是需要把基礎打好並鞏固,不斷地累積,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後,也許就會開悟,明白原來戲是需要這樣寫的。
我之前走了很多彎路,所以回頭去看,真的非常感謝文學系和當年的老師們以及學校提供的良好氛圍讓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在學校的創作學習和畢業後進入到社會去真正面對一個又一個的項目時的狀態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從一個學習的狀態進入到實際創作的狀態,這是每個人必經的路。這時你會知道自己的基礎和累積是否紮實或充足,自己能否勝任和駕馭不同題材。就像那句話,作為一個編劇「你要給觀眾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否則難以做到有效的創作輸出。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可能變成另一個人,每個人的風格喜好和寫作習慣以及人生閱歷都是不一樣的,世界上沒有第二個跟你一模一樣的人。所以我非常感謝電影學院、文學系還有所有老師們給予了我們一個自由的空間,讓我們自由的、自然的去生長、發展。
8. 可否分享一部最近您比較喜歡的影視作品?
電影《小偷家族》。
本次訪談根據錄音整理
整理:仲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