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作者:林一南
鄭澄然自己也沒有想到,擔任基金經理的第一年,他和同事孫迪共同管理的廣發高端製造會成為公募基金冠軍的熱門之選,很多基金經理奮鬥了十幾年的榮譽和光環,瞬間加身。
銀河證券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廣發高端製造2020年回報達133.83%;鄭澄然和劉格菘共同管理的廣發鑫享混合也獲得了109.30%的回報。
王爾德說,世界上有兩種不幸,一種是求之不得,另一種就是得償所願。突如其來的成功以及相對年輕的資歷,讓不了解鄭澄然的人開始質疑:集中的持倉、較高的換手,背後是不是代表著基金經理激進的操作,以獲取更高的收益?
對於外界的種種猜測,鄭澄然這位29歲的基金經理明顯還有一些不適應。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是從供需格局出發,在熟悉的新能源車、光伏、化工等領域把握住了拐點行情,給基金帶來了良好的超額收益。
面對外界猜測的年末調倉,他也坦然地表示,持倉股票短期漲幅比較大,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來的成長空間。「這種漲幅超出了我的框架。我追求的是在成長行業賺周期的錢,對勝率的要求比較高,而勝率很注重估值。」鄭澄然說,外界會誤認為年輕的基金經理比較樂觀,但其實他是一個偏保守的理性投資者。他希望在自己能看懂的行業中選擇好公司,賺認知範圍內的錢。
運氣還是天賦?
「我本科學的專業是微電子,輔修經濟學專業。研究生選擇了金融。」鄭澄然說,2015年,他從北大畢業後加入廣發基金研究發展部,成為一名行業研究員,覆蓋的行業是電力設備與新能源,子行業包括光伏、風電、電網設備等。
對此,一位周期研究背景出身的基金經理認為,一批2007年入行的基金經理,只能先從周期行業的衰退中走出來,再重新去研究新的行業,年輕的基金經理入行即碰到好賽道,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基金公司每年新進的研究員很多,能夠做到出類拔萃的,只能是少數。
鄭澄然入行兩年,就在製造業產業研究中找到了感覺。2017年之後,他開始自信地向基金經理推薦股票,在光伏、新能源板塊的勝率比較高。「前兩年推薦股票時,對行業拐點機會的把握其實並沒有現在那麼大,但確實運氣很好,勝率很高,大部分時間都做了正確的判斷。」鄭澄然略帶靦腆地說。
基於他在新能源行業研究方面的紮實研究功底,廣發基金將鄭澄然從研究部調入成長投資部,擔任劉格菘的助理,並先後參與管理廣發鑫享、廣發高端製造兩隻基金。劉格菘的親自指導,給鄭澄然的投資進階之行裝上了加速器。
「他在投資上給我的幫助很多,大到把握行業的方向,細到對單個公司的細節、風險的提示都有非常悉心的指導。」鄭澄然舉了一個例子,2020年上半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海外基本停工了。劉格菘當時在內部會議拋出一個議題,疫情總有過去的時候,到時哪些資產將最受益?
「供給在中國、需求面向全世界的龍頭公司,將在全球復甦過程中最為受益。光伏有90%的供給都在國內,是否符合這個投資邏輯?」明星基金經理劉格菘提出的這一假設,啟發了鄭澄然對光伏行業周期拐點的思考。
鄭澄然在投資會議中分享了自己對光伏行業的兩點認知:第一,光伏行業的需求跟終端組件產品價格顯著負相關。2020年一季度,歐美推出一系列刺激計劃,較大比例投向新能源領域(包括電動車、光伏),這意味著海外光伏的需求很有可能被刺激起來。第二,光伏產業波動比較大,擴產與出清都很迅速。2020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國內中小企業面臨很大的壓力,供給端完成了一輪天然的出清,龍頭公司市佔率大概率會提升。
沿著這一邏輯假設,在部門負責人劉格菘的指導下,鄭澄然與團隊成員一起展開調研工作,一方面與光伏產業的國際專家開電話會議,另一方面則是調研上市公司以及產業鏈上下遊,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討論中堅定了這一判斷。
「在2020年上半年市場最悲觀的時候,公司的基金經理重倉買入光伏。」鄭澄然說,回過頭來看,2020年二季度確實是光伏行業的底部,不管是股價還是基本面,都迎來了觸底反彈。在這波光伏行業的強勢反彈行情中,廣發基金是少數在市場底部布局的機構投資者。
Wind數據顯示,2020年4月1日至9月30日,光伏指數漲幅近46%,同期滬深300漲幅為24.45%。這是自2016年以來,光伏指數表現最好的一段時間。
靈感從哪裡來?
復盤廣發高端製造2020年的操作,除了在光伏板塊提前潛伏,對軍工、化工的精準布局也是基金超額收益的重要來源。為什麼能把握住軍工板塊的這波機會?
2020年二季度以前,軍工板塊已經「沉寂」了5年,上一波軍工行情還要追溯到2015年。鄭澄然此前對軍工行業的研究不算很深入。但巧合的是,2020年端午節前,他出差進行產業鏈調研時,在閒聊中捕捉到一個信息,軍工行業的基本面出現了變化,以往不受關注的業務訂單量增長比較快,工廠最近在加快招人。
在5年的製造業研究過程中,鄭澄然搭建了一套從中觀行業維度出發的研究框架,他對供需有變化、有拐點的行業尤為敏感。日常工作中,他也會對需求端有較高成長性的高景氣產業保持跟蹤,在供需迎來向上拐點時進行積極配置。
當發現軍工行業的需求出現復甦的跡象後,鄭澄然從過往的研究框架分析,軍工行業供給格局清晰明了,只要能印證需求端是否真的出現拐點就可以了。於是他找了主流券商的賣方分析師逐一進行交流,了解行業的趨勢和最新動態。有了初步的框架後,他再去調研上下遊的公司,自己動手搭建財務模型。
經過多次調研、與團隊反覆研究討論,鄭澄然對於軍工的基本面得出了兩個結論。一方面,軍工行業訂單變好、景氣度上升已經得到了確認;另一方面,市場對基本面的認知存在偏差,大多數投資者對軍工行業的認知仍然停留在資產注入的邏輯。但事實上,行業的基本面已經悄然變化,這是一波由需求拐點帶來的機會。
2020年二季度,在鄭澄然的積極建議下,廣發高端製造等基金布局了軍工板塊。Wind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4月1日至9月30日,申萬國防軍工指數上漲34.21%,龍頭公司的漲幅更為可觀。
在周期波動中尋找產業趨勢之花
復盤過去的2020年,鄭澄然在參與管理廣發高端製造、廣發鑫享兩隻基金的過程中,協助投資團隊把握住了幾波機會。除了光伏板塊的精準布局,對軍工、化工機會的捕捉,也是基金超額收益的重要來源。
然而,與「買入並長期持有」的長線投資者略微不同的是,鄭澄然的做法是,當持倉板塊階段性有較大漲幅後,他會選擇兌現,並在市場中尋找下一個機會。體現在組合管理上,他的持股周期並不長,換手率有些高。
「我很在意投資的勝率和確定性,當持倉股票的估值高了,勝率就會降低。」鄭澄然介紹,他在製造業的研究中清晰地見到,製造業是一個周期波動非常明顯的行業,最有效率的投資應該是用產業趨勢的方法,在成長行業賺周期的錢。
在這位29歲的基金經理看來,只要是製造業,不管需求端增速有多快,都離不開周期的影響。即使是在光伏、電動車等長期成長性非常好的行業,也會面臨周期波動。
「製造業的產品有一定同質化。假設我們是做生意的,看別人開店,今年開三家,明年開四家,生意很紅火。很快就會有其他人也想開一家,產能就會擴起來。」 鄭澄然分析,一旦行業連續高速增長,行業龍頭很賺錢,大概率會有一堆資本衝進來。即便行業增長再好,也會在階段性出現產能過剩。
「這樣,即使是龍頭公司,也會面臨行業周期波動,盈利能力會受到影響。」鄭澄然補充道,製造業的周期性,不僅影響盈利,也會影響估值。當行業出現連續幾個季度業績快速提升時,市場情緒會提升,估值也會大幅提升,投資者能賺到業績上行和估值提升的回報。反之,在市場悲觀時,也會出現盈利和估值的雙殺,比如說2018年的電動車和光伏。
在擔任劉格菘助理期間,鄭澄然對於產業趨勢投資的認知變得更加深刻,研究員時期的懵懂認知逐漸形成體系落地。劉格菘也非常認同產業趨勢投資的方法,他認為,從供需入手把握產業趨勢,在產業趨勢大背景下分享龍頭或龍二公司的成長紅利,能為基金帶來顯著的超額收益。
也就是說,從供需分析框架,本質上賺取的是產業的超額收益,這樣的投資機會往往能帶來「戴維斯雙擊」,一方面能獲得產業周期向上時龍頭企業業績高速增長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獲得市場對高成長行業給予的樂觀未來預期所帶來的估值提升收益。
分析基金季報可以發現,廣發高端製造在2020年精準握住了幾波機會,包括電動車、光伏、軍工等。而之所以能抓住這些機會,正是得益於鄭澄然對製造業周期的研究積累,對行業拐點的敏銳感知;另一方面也源自他和孫迪的默契合作。
第三方研究機構評價稱,孫迪是價值老將,鄭澄然是成長新銳,兩者風格迥異卻各有所長,這種和而不同的體系相互補強,形成了「雙劍合璧」的效果。基於他們的良好合作,廣發基金為兩位基金經理布局了牛年首隻重磅新發基金——廣發興誠混合(基金代碼 A 類 011121,C 類 011130)。
後記:未來已來
幾年前,投資圈曾流傳幾句話,「投資是認知能力的變化」、「出身決定命運」。
在鄭澄然的身上,我們也能側面看到他的成長經歷、從業背景對其投資行為的影響。
鄭澄然是江西上饒人,他笑著說,那是一個小城市,沒有太多娛樂活動,親朋好友們日常的消遣就是打麻將。鄭媽媽是一位數學老師,平日裡最大的愛好就是打麻將,據說水平高到小區沒人敢跟她打。耳濡目染之下,鄭澄然也是打牌的一名好手,不管是德州撲克還是麻將。
上學時,父母對他的教育更多是發散式思維的訓練。這種思維訓練,無形中給他的研究和投資帶來了一些幫助。一方面,他善於觀察、把握一些別人容易忽略的細節;另一方面,他很愛思考,善於從細枝末節當中去總結、發現規律。
例如,他是看新能源產業出身,先看行業,再看公司。他的方法論是把行業上下遊都跑一圈,判斷景氣度。走上投資崗位後,他也是按照自己熟悉的套路走。無論是熟悉的電動車、光伏,還是軍工、化工,都屬於無意中發現投資線索,但他通過供需框架的方法論,通過紮實的研究驗證了自己的假設,並協助投資團隊把握住了機會。
在組合管理上,他參與管理的兩隻基金具有板塊性特徵明顯、集中度高的特點,外界會認為鄭澄然「風格激進」、「性格有點浪」。但在筆者看來,鄭澄然其實是一個偏保守的理性投資者。
例如,對於半導體行業,微電子專業出身的他,高度認同行業的長期成長趨勢,他的原話是,「半導體行業就是工程師紅利」。但具體投資,他則表示,這是一個值得長期跟蹤的行業,但具體買點,要等「絕對估值調一調才能有更好的機會」。
談及新能源賽道,鄭澄然覺得,長期看是要成功的,但即便是龍頭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面臨階段性的周期,再牛的公司,股價也是階梯式上升。
對於成長,他也不是外界眼中的「激進派」,強調投資要選「真成長」。「從0到1的投資拼的是眼光,那是一級市場做的。二級市場一定不要炒概念,而是要尋找從1到100的機會,有業績,有估值。」鄭澄然說。
作為一名90後基金經理,鄭澄然私底下和大多數年輕人也沒有什麼不同,他非常討厭獨處,覺得跟別人在一起,熱熱鬧鬧才好玩。同時,他也不喜歡拘束自己,喜怒顏於表,自己買的股票跌了就很不開心,忍不住要吐吐槽。
言語生動、表情鮮活,在這個被中生代基金經理把持的圈子裡,鄭澄然就是破土而出的新苗子,我們無法預測他是不是「出道即巔峰」,但他的成功或許並不僅僅是偶然。
正如一位中生代基金經理評價的那樣,鄭澄然管理基金的時間不長,假定2020年重來一次,他不一定能比現在做得更好,每一步都踩對節奏,這簡直是理想型的選手。
我們想說的是,未來已來,新生代的投資人正在用他們的個性在基金行業打上90後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