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外是否有類人生物?這部小說帶給我不一樣的科幻!

2021-01-15 看小說分享
浩瀚宇宙,叢林法則,戰爭中生滅

今天想分享的小說名字叫《超級重生之戰艦》,作者彩虹之門,已完本,字數約330萬,是我三年前看的一部小說,當時這個作者還在讀高中,據了解作者對天文學有極其濃厚的興趣,具備豐富的天文學知識,各種宇宙物理變化原理信手拈來。

單看小說名字,我第一感覺是反感,特別不喜歡那種重生的主角以一種幼稚的行為方式處理人、物、事,既然是重生,那麼思維應該相當成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維體系,而不應該牽強附會重生的環境,但具體看了這部小說後,發現這個帶有「重生」字眼的名字用的容易引起誤會,雖然主角是重生,但跟一般的修仙玄幻的重生不一樣。

這部小說屬於完全科幻的那種,不涉及玄幻,是我看過的小說中獨樹一幟的類型,非常奇特,科技發展、文明擴張非常有邏輯,尤其是科技層次十分鮮明,能源的獲取方式的演變是基於當前現實的原理,讓我感覺講得特別有道理、邏輯,尤其對空間的認知上非常精妙。

總結一下,這部小說的優點有:幾乎不涉及人類,小說字數夠多,科技發展邏輯十分清晰,宇宙生物的描述十分到位,做到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主角的個人感情十分專一,目標明確,整個都是圍繞科技發展、文明升級寫的,沒有其它小說中的那種亂七八糟的扯淡的東西。至於這部小說的缺點,由於其類型的特殊性,以我有限的審視能力,個人認為不能算是缺點,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科幻小說,能夠大大拓展自己的宇宙天文知識,提高自己對天文宇宙學的興趣,擴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想像能力,同時感受到生命的奇蹟、人類的渺小、科技發展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在三十八歲回憶十九那年,科幻世界帶給我的《流浪地球》
    太陽,木星,地球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科幻的閱讀旅程是從科幻世界這本雜誌開始的。為孩子們有限的精力是否放在無限的課本學習中去而嚴防死守的家長們不會允許你去讀一些閒書,科幻世界是不多的漏網之魚,他們以為我們看的是科學,其實我們看的是披著科學外衣的小說,當然這些小說不同於尋常,他們確實能夠打開眼界。
  • 看完流浪地球不過癮?下面這些科幻類災難小說值得一看
    本期為大家推薦的小說都是以科幻災難為主題的,相信大家都還記得今年的賀歲電影《流浪地球》吧,這可是給我們這群科幻迷們大飽眼福了,而《流浪地球》其實是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這樣類型的小說會給人帶來非常強烈的內心震撼,在災難面前,人是那麼的微不足道,那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呢?
  • 《異常生物見聞錄》網絡科幻小說界的翹楚,老書蟲說堪比《三體》
    一棟偏僻陳舊的大屋,一堆不怎么正常的人外生物,還有一份來自「神明」的勞動合同,三要素加起來讓郝仁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忙碌的房東和最高能的保姆,最混亂、最奇怪、最不正常的房客房東的故事就此開始。  「自打在勞動合同上摁手印那天起,我就知道自己是上賊船了……」精彩書評:大眼珠子人如其名。一看就不是正經的眼珠子。這部小說徹底將大眼珠子無節操的套路推向了頂峰。
  • 美國人都在看什麼樣的科幻小說?
    國外科幻大多即便創意一般,想像力不出色,但好歹是一部文筆流暢,結構清晰,人物塑造完整的小說;而且如果是硬科幻的話,通常會很謹慎地選擇近未來類的硬科幻,因此不會有太多技術硬傷。而中國科幻則總有一些出色的構思,但是落於文字便總感覺差強人意。
  • 看了這部小說,我才知道了我與硬核作者的距離!
    短評:這部小說從參考文獻開始,就已經拉開了與我等凡人的距離!我剛剛看到地球炸了。書名和簡介:書名對於我來說可能不太吸引人,但是這個文是專欄主群裡面推薦的,再一看簡介,地球炸了,喲,有意思,就去看了。自從以前在科幻分類找小說,找到的是吞噬星空,現在起點終於有硬核的,能稱得上「科幻」的科幻小說了。往常都是看主角祭天,第一次看到地球都炸沒了的。怎麼炸的?不知道,咱也不敢問。(作者和硬核書友解釋了。
  • 流浪地球出漫畫了!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漫畫,三體動畫還有多遠?
    《流浪地球》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但是漫畫版的《流浪地球》已經來了,科幻巨匠劉慈欣的四部作品已經改編成了漫畫,你有沒有看呢?《流浪地球》電影在佔據了2019年那個春節檔,大家都在討論著《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也帶火了網上的一批又一批段子,特別是那句臺詞「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都已經快成了交通標語了。這部電影是改編於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科幻巨匠。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與人交流,網絡讓我們能與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保持聯繫。我在1975年寫道:「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閱讀和觀看比以往都要多的科幻。更多的科幻圖書出版了,更多的科幻電影問世了,更多的科幻電視劇正在籌劃之中……」僅在1972年,就有348部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面世。
  • 科學家發現了現實中的三體世界,竟和科幻小說描述的一模一樣
    科學家發現了現實中的三體世界,竟和科幻小說描述的一模一樣讀過劉慈欣三體小說的任何人都知道,三體是虛構的外星智慧文明。在這個科幻小說中,深刻描繪了距離地球4光年遠的三體文明生活環境、科技水平,以及宏大璀璨的宇宙。
  • 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威爾斯在這部作品中描寫的月球表面的奇幻景象,與60多年後美國太空飛船阿波羅11號登月時發回的照片很相似。此外小說還生動地描寫了宇宙航行的失重現象以及人類在月球上軟著陸、飛船返回地球時在海中濺落等情景。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幻想細節,卻包含著科學性,均被登月的太空人證實是正確的。其實,威爾斯和當時的主流科學界一樣,覺得月球上住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科幻小說都講些什麼?給科幻小白的入門指南
    常看科幻小說的人對於科幻小說該怎麼分類都有自己的認識,雖然有時不能準確地說出這些類別的名稱、涵義,但潛意識裡時時刻刻都在使用這套分類標準:挑選科幻書時、關注科幻作家時、跟人聊天時、下載科幻電影時……無不受自己心中分類的影響。最愛的科幻類別總是第一時間關注,不喜歡的類別基本不予理睬。總而言之,就跟大家看異性時一樣,是不是你的「菜」,第一時間就能知曉。
  •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科幻的原教旨主義,來自「永遠」的無盡思考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原來科幻可以如此之軟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已經一萬四千歲了,從舊石器時代活到現在,而他的外表不過三十五歲的樣子,你一定以為他是瘋子,如果這個人是你一向相信的朋友,而且你這個朋友從來都嚴肅認真,很少開玩笑,你一定想從各個方面驗證他的說法是否正確。
  • 企鵝科幻小說系列來啦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提普奇無疑是科幻小說眾星中最耀眼的一位。」——《紐約時報》「她的作品帶給科幻作品抒情與創新的結合,仿佛一位詩人寫了一系列科幻小說標準,又傳承給了一位精神分析師」——布萊恩·阿爾迪斯「這位以男性筆名寫作的女作家為女性主義反烏託邦文學做出的貢獻堪比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 為尋找父親而飛向宇宙,這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硬核科幻電影不簡單
    這部其實2017年就已經拍攝完成的電影,拖延了許久才上映,這似乎都在暗喻著,《星際探索》不是一部普通的太空冒險電影──身兼主演與監製的皮特,不會為了一部只是打太空異形的電影而投資這麼大。皮特飾演一名輕度自閉的航天工程師羅伊,他的父親在20年前離開地球前往海王星,尋找外星智慧生物。不料任務失敗,有去無回。
  • 《流浪地球》帶起科幻風潮,本土科幻小說的春天來了
    在微信讀書發布的數據統計中,七天假期,《流浪地球》成為春節最受歡迎書目,與其同登榜單前列的還有劉慈欣的代表作《三體》。而在當當網的圖書暢銷榜上,近7日圖書銷量的前五名中,有三名都是劉慈欣的著作,兩個不同版本的《流浪地球》小說分列第二和第四位……電影的大火,直接推動了中國科幻小說的傳播,仿若一夜春雨,中國科幻文學的土壤爆發新綠點點。
  • 《流浪地球》帶動圖書熱,科幻文學是否真的迎來黃金時代?
    近來大劉更是迎來了其作家生涯的收割期,據近七日來噹噹圖書榜單大數據顯示,《三體》和《流浪地球》分別位居噹噹小說榜第三、第四位,而在近七日來噹噹小說榜TOP15中,大劉作品佔據六席之多。噹噹出版物事業部文學小說品類總監蕭恩銘說,「這個春節期間《流浪地球》的熱映帶動超過上百萬人來噹噹搜索『流浪地球』『劉慈欣』等關鍵詞,相關圖書訂單同比漲幅超12倍。」
  • 看完《流浪地球》除了震撼就是沉默,不知道你的感受是否和我一樣
    對於影片的BUG我並不懂,那些專用術語我也不懂,也不知道它們的工作原理能不能行得通,但我想這是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又不是紀錄片,真實可能性真的那麼重要嗎?想當年嫦娥奔月的傳說誕生時,你會想到幾千年後變成現實嗎?當年大清閉關鎖國,民不聊生的時候,你讓他們想像一百多年後中國人的幸福生活,他們能想到今天這麼現代化的一切嗎?
  • 5本完結科幻小說,每一本都不輸《流浪地球》!
    最近因為吳京的一部新電影《流浪地球》又颳起了一股科幻風,這也是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可以說是裡程碑式的科幻電影。電影從最初的影院拍片率僅為10%,到後來破20億的票房,這也可以看出中國科幻電影的潛力,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吳京的選片能力,從戰狼到流浪地球,吳京一次次的讓我們看到他對電影的執著,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從小編的書單中,看出小編對於小說的執著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推薦5本精彩好看的科幻小說,緊追這股科幻熱潮!
  • 「西部世界」驚悚重現——「驚悚科幻小說之父」麥可·克萊頓
    這些類人機器人開始覺醒,隨後「揭竿而起」,殺死了大部分遊客,只有主角在逃離過程中與「牛仔終結者」鬥智鬥勇,最後僥倖獲勝。《西部世界》電影版海報您瞧,這部電影的主題,與前一陣子炒得轟轟烈烈的「人工智慧是否會危及人類」的話題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擁有強人工智慧的類人機器人,在獲得自主意識後能否與人類善意共存?對於A.I.技術這柄雙刃劍,如何防範其反噬人類?
  • 為兩個女兒寫科幻小說的清華生物學家,榮獲了銀河獎中篇小說銀獎
    」 「在我看來,所有的小說都是關於人的,發現人性,反思自我。」在葉盛眼裡,科幻小說中所描述的關於未來科學的恢宏而極致的場景,也不過是搭建了一個舞臺,探討著科技發展到某一個高度時可能對人性產生什麼樣的改變。「我在寫作時更感興趣的是人,個體的人,所以我可能永遠寫不出來《流浪地球》或《三體》那樣思考整個地球命運的鴻篇巨製。」
  • 除了坐飛船和流浪地球,劉慈欣在這部小說中又揭示了另一種可能性
    在以往,我們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可能只有一種想法,那就是坐著宇宙飛船逃走,然後移民到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類地小行星上去。但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被搬上熒幕後,我們大家現在又知道了另一種躲避災難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在大陸板塊上安裝地球發動機,帶著地球去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