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題目:高二政治教案:社會發展的主體學案
【學習目標】
了解 人民群眾的含義 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理解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學習重點、難點】
重、難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作業反思】
【基礎梳理】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1)依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決定社會發展。
(2)內容:社會歷史首先是 發展的歷史,是 創造的歷史。
2、人民群眾
(1)地位① ②
(2)作用
① 的創造者
⑵ 的創造者
③ 的決定力量
拓展提升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與傑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關係
(1)區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二是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三是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傑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中對歷史發展起過重大推動作用的偉大人物。
(2)聯繫:傑出人物對社會歷史發展的促進作用總是以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為基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是產生傑出人物的源泉,傑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終地依賴於人民群眾,才能有所作為。
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我們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1)堅持 、 。
(2)堅持 為民所用、 為民所系、 為民所謀。
(3)實現好、 好、 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 。
2.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
(1)相信 自己解放自己。
(2)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一切 ,虛心 。
3.群眾路線
(1)地位: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 和 。
(2)基本內容:一切 群眾,一切 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4.堅持的意義
(1)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 勝利的重要保證。
(2)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並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
【合作探究】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
◇課堂探究:(1)沒有身後的眾多士兵和民眾,拿破崙能夠成就舉世矚目的業績嗎?
(2)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1、正確認識人民群眾這一概念。
(1)人民群眾的地位與作用。
①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歷史的創造,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正確認識人民群眾的含義。
①人民群眾是指:
②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範疇:
③我國現階段人民群眾的範圍: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課堂探究:(1)誰是社會物質生產的主體?
(2)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什麼作用?
(1)勞動群眾生產實踐的重要性:
(2)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課堂練習:下面對勞動群眾的認識,正確的有( )
①是物質生產的承擔者②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③是人民群眾中的主體部分④勞動群眾就是指體力勞動者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n①②③④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課堂探究:(1)這部長篇史詩所反映的內容是從哪裡來的?
(2)《格薩爾王傳》的創作和流傳說明了什麼哲學道理?
此知識點教材從三層論證了為什麼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1)
(2)
(3)
教材插圖說明了我國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都來源於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都是人民群眾勤勞、智慧和艱苦奮鬥的結晶。
◇課堂練習: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設立茶館,通過群眾講故事來搜集素材。這說明了( )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②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③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④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課堂探究:(1)以上論述說明了什麼道理?
(2)聯繫我國改革的具體實例,說明人民群眾在推進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提示:
該知識點教材分三層分析,首先,說明了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然後,就階級社會分析了人民群眾的作用;最後,分析了人民群眾這一作用的實現方式。
(1)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
(2)此作用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
(3)實現方式: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係,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群眾是通過改革實現社會變革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改變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政治關係,只變革具體制度。不像在階級社會中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推翻舊的生產關係、舊的社會制度來實現。
◇課堂練習: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必須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這說明了( )
①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之源、執政之基、勝利之本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AE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_②③④
小結: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所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議一議:英雄史觀與群眾歷史觀的主要區別。
(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如何看待人民群眾
◇課堂探究:(1)為什麼邱娥國會受到群眾發自內心的愛戴?
(2)結合身邊的事例,談淡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自己與群眾的關係。
(1)黨的群眾觀點。
①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②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
(2)黨的群眾路線
①黨的群眾路線的地位:
②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
注意: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作為方法論,是由「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主義世界觀決定的。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
議一議:為什麼說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傳家寶?
【課後練習】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中,總結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經驗時指出:「堅持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回答1~3題。
1.下列對人民群眾的認識正確的是 ( )
①指廣大勞動群眾②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③在不同的國家範圍不同
④在同一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範圍不同
A 、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n①③④
2.「堅持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表明 ( )
A.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B.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C.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D_先進的社會意識推動社會的發展
3.「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表明 ( )
A.社會存在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B.社會意識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C.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I).群眾的首創精神解決了社會基本矛盾
4.「革命是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的盛大節日。人民群眾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夠像在革命時期這樣以新社會秩序的積極創造者的身份出現。」列寧這一論斷主要表明 ( )
A、人民群眾的力量在革命時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B.革命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決定力量
C.生產實踐是人們從事其他活動的基礎 D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5.「大人物心裡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這種觀點錯在 ( )
A沒有認識到傑出人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B.沒有認識到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C.沒有認識到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D.沒有認識到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
6、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的哲學依據是 ( )
A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B.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C.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D.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7.「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繫群眾的;凡屬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 的群眾要求不相適合,都是脫離群眾的。」毛澤東這段話說明 ( )
A 人民群眾的要求都是正確的、合理的
B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是判斷我們方針、 政策、工作得失的重要標準
C.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D.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
8.下列選項中,體現群眾觀點的是 ( )
①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先天下之憂
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④橫眉冷對幹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要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特別是為社會困難群體、下崗職工等切實解決實際困難。這表明堅持群眾路線,必須做到 : ( )
A、相信群眾B依靠群眾 ?C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鬥D.支持群眾
10.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並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下面屬於黨的群眾路線內容的是
①相信群眾②一切為了群眾③一切向群眾負責④一切依靠群眾⑤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A 、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11.各級政府工作人員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及時解決群眾反映強烈和不滿意的問題。上述要求所符合的哲理是( )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②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進行的 ③人民群眾
是改造規律、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④認識對實踐具有決定作用
A、①② B③④C.②④ D_①③
12.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都要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汲取智慧、經受檢驗,都要依靠人民群眾付諸實踐才能取得實效。這體現了 ( )
①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②認識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13.「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群眾利益著想。這是因為
①黨的群眾路線完成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②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最終目的
是增強黨的政治優勢 ③人民群眾是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實踐的主體④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
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
14.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要把共同建設、共同享有貫穿於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論本身所蘊涵的哲理是 ( )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②人民群眾可以創造真理 ③人民群眾的實踐是認識和發展的動力 ④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創造者
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
15.溫家寶總理在回答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關於網際網路的問題時說:「我想先引用兩句話,一句是蕭伯納說的,『自由意味著責任』,一句是你們美國的老報人斯特朗斯基說的,『要講民主的話,不要關在屋子裡只讀亞里斯多德,要多坐地鐵和公共汽車。」』溫總理的回答蘊涵的哲理是( )
①矛盾雙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②民主政治建設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③要尊重群眾,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④民主政治建設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A、 ①③B③④C.①④ D②③
16.人民群眾在監督生產過程的環境汙染控制、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旱在2l世紀初,廣東省人大代表開始就環境生態問題對政府職能部門進行依法監督,這被稱為「廣東現象」。2005年,廣東省政府提出建設「綠色廣東」的口號,人民群眾環保意識大為增強,積極參與綠色廣東、生態廣東的建設,2006年全省建成汙水處理廠88座,日處理能力達到669萬噸,居全國第一。同年,廣東單位GDP節能降耗和汙染減排雙雙達標。從2009年到2013年,廣東省將建成10 000個林業生態文明村,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農村林業生態體系。廣東省正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推進現代林業建設,為逐步構建起生態文明的長效機制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合材料,從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角度談談你對建設生態文明的看法。
高二政治教案:社會發展的主體學案答案
【當堂達標】
1.B 2.A3.D
課後練習
1.A 2.C 3.B 4.B 5.B 6.C 7.B 8?B 9.C 10.B
11.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我國現實勞動關係存在的問題在客觀上需要法律保護,《勞動合同法》的制定有其客觀必然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勞動合同法》的制定和實施有利於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勞動合同法》合理地規範了勞動關係,有利於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