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伯凡時間 來源|伯凡時間(ID:bofanstime)
1
閱讀的四個層次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是一本書的書名,該書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艾德勒。在艾德勒教授看來,閱讀有三種目的:一是娛樂消遣,二是獲取資訊,三是增強理解力、鍛鍊大腦機能。與之相對應,他將閱讀的過程分成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第一層閱讀——基礎閱讀。一個人只要能夠識字、可以將一句話完整地讀下來,就達到了基礎閱讀的標準——這個層級的閱讀練習通常是在小學完成的。
第二層閱讀——檢視閱讀或略讀。這種閱讀是在短時間內通過目錄、標題等關鍵信息以及重點段落掌握主要內容,可以快速地、系統化地了解書籍的骨架和核心意思,不至於 「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避免因抓不到頭緒而帶來的閱讀疲勞。
第三層閱讀——分析閱讀或解剖式閱讀。這種閱讀沒有時間限制,只為仔細地咀嚼與消化一本書,最終將書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讀者在踐行這種閱讀方法的時候,多少會有一些吃力感,因為書中的信息正在與自己既有的知識建立連結,二者在讀者思考過程中持續地發酵。當然,以娛樂消遣與獲取資訊為目的的閱讀完全不需要經過這個層級——前兩個層次的「淺閱讀」就足夠了。
第四層次——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稱之為主題閱讀。這種閱讀不限於某一本書,而是為了鑽研某個主題去閱讀很多與之相關的書籍。閱讀者需要反覆比較不同書籍中存在差異的價值主張,各種觀點會在讀者腦中相互碰撞、產生風暴,知識就這樣得以「生長」,閱讀者最終得出一個綜合性結論,或是提出一個全新的立意。顯然,這種閱讀最為困難,也最耗費精力——此時的閱讀者已然變成了一個沉浸其中的研究者。
艾德勒認為,閱讀是一種主動性活動。閱讀的四個層次是逐級漸進的——層次越高的閱讀對主動性、專注度以及忍耐力的要求就越高。主題閱讀是所有閱讀過程中最有收穫的一種方式,它能夠鍛鍊讀者的大腦機能,幫助其重塑心智、提高認知。
2
胡適讀書的「四到」
前人曾有「三到」的讀書方法;但民國大師胡適主張讀書必須 「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就是認得每一個字;口到,就是遇到精彩的詩歌或文章,能夠背誦下來;心到,要藉助於參考書或工具書認真揣摩每一字、每一句話的意思,甚至通過文法分析努力將知識融會貫通;而手到,就是隨時記錄感悟,反覆整理、比對相關內容,甚至通過撰寫文章使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胡適所主張的「四到」讀書法與艾德勒讀書的四個層次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心到」、「手到」與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都是能夠鍛鍊思維、提高認知的深層閱讀。
3
閱讀習慣的形成與生活品質的差異
在日常生活當中,手機上的碎片化內容是否佔據了我們過多的閱讀時間?這些大都是缺乏系統性的「快餐」式信息,使得我們的思維也逐漸呈現碎片化。如果長期停留在這樣一種狀態,不僅無法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頭腦將慢慢喪失那種深入鑽研、探究本質的能力,很多機能在不知不覺當中被「閹割」。
雖然閱讀是一件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但是不同類型的閱讀卻具有不一樣的意義。消遣式閱讀是在消磨時間當中獲得短暫的歡愉——你在消費書中內容的時候,書中的內容也在消耗你的時光與心智;而深度閱讀是一種對心智的投資——你在努力鑽研的時候,書中的內容也在反向打磨你的心智。
淺層閱讀雖然容易掌握,不用絞盡腦汁去思考,但也不會帶來太多的獲得感,就如同坐著一條順流而下的小船,毫不費力,但最終走向下遊;深度閱讀看起來勞神費力,效率極低,卻是在逆流而上,最終會站在高處俯瞰世界。看起來筆直而平坦的路也許是最大的彎路,而崎嶇之路卻是一條通往山頂的捷徑。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紅桃皇后對愛麗絲說:「如果你想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你就必須快速地奔跑;如果你想突破現狀,就必須以兩倍的速度跑得更快。」——也許這就是我們的世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不同的閱讀方式帶來結果的差異就像使用不同的攝像頭拍攝同一個物體。停留在淺層閱讀的大腦就像30萬像素的攝像頭,雖然拍攝出來的照片也能識別其中的物體,但是畫面粗糙,影像模糊,毫無美感可言。而經過深度閱讀打磨的大腦,就像是多個千萬級像素的攝像頭,從不同的角度捕捉同一個畫面,然後進行降噪處理,最終合成一張清晰、逼真、優美的照片,甚至比肉眼看到的實物更加真切、傳神。當兩張照片擺在一起的時候,就能感覺到生活品質的巨大差異——閱讀的習慣當中竟然深藏著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4
深度閱讀還能帶給我們什麼?
深度閱讀能夠鍛鍊獨立思考能力,通過深入分析挖掘真相與本質,將事情看穿、看透、看破,不會在浮躁的社會當中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每每需要作出決定的時候,不是僅靠一腔熱情,而是找到證據和理由,用嚴謹的理性思考和縝密的邏輯分析作出決定。只有這樣,才能掌握生活的主動權,不至陷入被動的泥潭。
我們不用對所有的圖書都深度閱讀,但對經典著作的反覆閱讀卻必不可少,因為經典著作會帶給讀者「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的感覺。隨著讀者生活經驗的豐富與認知的提高,重複閱讀經典的時候一定會發現,自己在跟著這本書共同「成長」——這其實是在藉助於書籍穿越時光,觀照自己的成長曆程,幫助自己走好未來的路。
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張載說:「讀書先要會疑,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意思是能在一般人沒有疑義的地方發現問題,這才能夠讓人進步。這樣的讀書習慣可以鍛鍊我們 「見微知著」的能力,在生活的細微處覺察到事物的發展趨勢——這其中暗藏著一個人的創新能力。管理大師德魯克曾經說過,一項創新所能贏得的最大讚美莫過於人們說:這麼顯而易見的事,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深度閱讀帶給我們的改變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這其中潛藏著對人生的態度。因此,讓我們一起在深度閱讀中塑造心智,在持續的自我迭代中提高對世界的認知。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伯凡時間(ID:bofanstime),作者:伯凡時間
本文來源伯凡時間,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