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深度閱讀認知世界

2020-12-05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伯凡時間 來源|伯凡時間(ID:bofanstime)

1

閱讀的四個層次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是一本書的書名,該書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艾德勒。在艾德勒教授看來,閱讀有三種目的:一是娛樂消遣,二是獲取資訊,三是增強理解力、鍛鍊大腦機能。與之相對應,他將閱讀的過程分成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第一層閱讀——基礎閱讀。一個人只要能夠識字、可以將一句話完整地讀下來,就達到了基礎閱讀的標準——這個層級的閱讀練習通常是在小學完成的。

第二層閱讀——檢視閱讀或略讀。這種閱讀是在短時間內通過目錄、標題等關鍵信息以及重點段落掌握主要內容,可以快速地、系統化地了解書籍的骨架和核心意思,不至於 「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避免因抓不到頭緒而帶來的閱讀疲勞。

第三層閱讀——分析閱讀或解剖式閱讀。這種閱讀沒有時間限制,只為仔細地咀嚼與消化一本書,最終將書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讀者在踐行這種閱讀方法的時候,多少會有一些吃力感,因為書中的信息正在與自己既有的知識建立連結,二者在讀者思考過程中持續地發酵。當然,以娛樂消遣與獲取資訊為目的的閱讀完全不需要經過這個層級——前兩個層次的「淺閱讀」就足夠了。

第四層次——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稱之為主題閱讀。這種閱讀不限於某一本書,而是為了鑽研某個主題去閱讀很多與之相關的書籍。閱讀者需要反覆比較不同書籍中存在差異的價值主張,各種觀點會在讀者腦中相互碰撞、產生風暴,知識就這樣得以「生長」,閱讀者最終得出一個綜合性結論,或是提出一個全新的立意。顯然,這種閱讀最為困難,也最耗費精力——此時的閱讀者已然變成了一個沉浸其中的研究者。

艾德勒認為,閱讀是一種主動性活動。閱讀的四個層次是逐級漸進的——層次越高的閱讀對主動性、專注度以及忍耐力的要求就越高。主題閱讀是所有閱讀過程中最有收穫的一種方式,它能夠鍛鍊讀者的大腦機能,幫助其重塑心智、提高認知。

2

胡適讀書的「四到」

前人曾有「三到」的讀書方法;但民國大師胡適主張讀書必須 「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就是認得每一個字;口到,就是遇到精彩的詩歌或文章,能夠背誦下來;心到,要藉助於參考書或工具書認真揣摩每一字、每一句話的意思,甚至通過文法分析努力將知識融會貫通;而手到,就是隨時記錄感悟,反覆整理、比對相關內容,甚至通過撰寫文章使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胡適所主張的「四到」讀書法與艾德勒讀書的四個層次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心到」、「手到」與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都是能夠鍛鍊思維、提高認知的深層閱讀。

3

閱讀習慣的形成與生活品質的差異

在日常生活當中,手機上的碎片化內容是否佔據了我們過多的閱讀時間?這些大都是缺乏系統性的「快餐」式信息,使得我們的思維也逐漸呈現碎片化。如果長期停留在這樣一種狀態,不僅無法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頭腦將慢慢喪失那種深入鑽研、探究本質的能力,很多機能在不知不覺當中被「閹割」。

雖然閱讀是一件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但是不同類型的閱讀卻具有不一樣的意義。消遣式閱讀是在消磨時間當中獲得短暫的歡愉——你在消費書中內容的時候,書中的內容也在消耗你的時光與心智;而深度閱讀是一種對心智的投資——你在努力鑽研的時候,書中的內容也在反向打磨你的心智。

淺層閱讀雖然容易掌握,不用絞盡腦汁去思考,但也不會帶來太多的獲得感,就如同坐著一條順流而下的小船,毫不費力,但最終走向下遊;深度閱讀看起來勞神費力,效率極低,卻是在逆流而上,最終會站在高處俯瞰世界。看起來筆直而平坦的路也許是最大的彎路,而崎嶇之路卻是一條通往山頂的捷徑。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紅桃皇后對愛麗絲說:「如果你想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你就必須快速地奔跑;如果你想突破現狀,就必須以兩倍的速度跑得更快。」——也許這就是我們的世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不同的閱讀方式帶來結果的差異就像使用不同的攝像頭拍攝同一個物體。停留在淺層閱讀的大腦就像30萬像素的攝像頭,雖然拍攝出來的照片也能識別其中的物體,但是畫面粗糙,影像模糊,毫無美感可言。而經過深度閱讀打磨的大腦,就像是多個千萬級像素的攝像頭,從不同的角度捕捉同一個畫面,然後進行降噪處理,最終合成一張清晰、逼真、優美的照片,甚至比肉眼看到的實物更加真切、傳神。當兩張照片擺在一起的時候,就能感覺到生活品質的巨大差異——閱讀的習慣當中竟然深藏著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4

深度閱讀還能帶給我們什麼?

深度閱讀能夠鍛鍊獨立思考能力,通過深入分析挖掘真相與本質,將事情看穿、看透、看破,不會在浮躁的社會當中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每每需要作出決定的時候,不是僅靠一腔熱情,而是找到證據和理由,用嚴謹的理性思考和縝密的邏輯分析作出決定。只有這樣,才能掌握生活的主動權,不至陷入被動的泥潭。

我們不用對所有的圖書都深度閱讀,但對經典著作的反覆閱讀卻必不可少,因為經典著作會帶給讀者「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的感覺。隨著讀者生活經驗的豐富與認知的提高,重複閱讀經典的時候一定會發現,自己在跟著這本書共同「成長」——這其實是在藉助於書籍穿越時光,觀照自己的成長曆程,幫助自己走好未來的路。

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張載說:「讀書先要會疑,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意思是能在一般人沒有疑義的地方發現問題,這才能夠讓人進步。這樣的讀書習慣可以鍛鍊我們 「見微知著」的能力,在生活的細微處覺察到事物的發展趨勢——這其中暗藏著一個人的創新能力。管理大師德魯克曾經說過,一項創新所能贏得的最大讚美莫過於人們說:這麼顯而易見的事,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深度閱讀帶給我們的改變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這其中潛藏著對人生的態度。因此,讓我們一起在深度閱讀中塑造心智,在持續的自我迭代中提高對世界的認知。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伯凡時間(ID:bofanstime),作者:伯凡時間

本文來源伯凡時間,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不要抱怨深度閱讀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深度閱讀才能看到未知的世界畢飛宇曾在文章中寫到,他看了很多遍霍金的《時間簡史》,但 「沒一次有收穫」。是否能讀懂,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你打開這些書,試圖用自己畢生所學去了解他們卻依然徒勞無功時,你會知道,自己所知道的只是滄海一粟,外面還有個如此廣闊的世界。電影《一一》裡面有一句話:「電影的發明,人類的生命延長了三倍」,讀書,特別是讀有深度的書,何嘗不是如此?
  • 腦科學揭示「屏讀」和「紙讀」差異,影響孩子深度閱讀的是思考
    我們正處於被各種屏幕包圍的世界:電視、電腦、筆記本、手機、電子閱讀器..... 以屏幕為載體的數位化閱讀方式正在成為人們的選擇。;用更多的注釋、筆記先來消除理解困難,用筆將重點劃出來強化記憶這些,都是每一個成功的讀者都閱讀過程中在不厭其煩、樂此不彼做的動作。
  • 百度王海峰出席中國認知計算和混合智能學術大會 深度解析「多模態...
    百度大腦迭代更新 逐步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在大會報告中,王海峰分享了百度大腦的最新進展。王海峰指出,AI技術與產業的結合愈發多元化,單一技術已無法滿足應用需求,具備「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能力的百度大腦通過多技術融合,能讓機器對客觀世界有更深層認知,從而更好的支撐應用。
  • 《好好學習》:8招讓你提高臨界知識與認知深度,做個會學習的人
    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給大家分析了為什麼學不進,是因為認知效率和認知深度未達到,讓你無法掌握臨界知識。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內容。認知深度和臨界知識什麼是認知深度?就是你看問題的本質,尋求到解決的方法,能看得清問題的底層規律。什麼是臨界知識?有一定的認知效率,並且在認識問題上,能看得清背後的實質,能解釋問題的現象。
  • 深度強化學習:阿里巴巴「AI 智能體」認知
    阿里巴巴認知計算實驗室資深總監袁泉在接受新智元專訪時表示,當下,人工智慧的每一個進步,幾乎都受到了神經科學的啟發,尤其是新一輪通用智能發展的中堅力量——基於神經網絡的深度強化學習。本文轉自「新智元」,作者:胡祥傑;經億歐編輯,供業內人士閱讀。
  • 閱讀時,如何讀出深度?
    拿到一本書,不可能一下子就和作者同頻,既捕捉到作者的意圖,又有自己的思考,閱讀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閱讀的過程,就像剝洋蔥,一層一層剝掉,才會離作者的意圖越來越近,而閱讀的效果也越來越好,思想也越來越深,最後達到和作者對話甚至辯論。那麼,拿到一本書,該怎麼一層層剝呢?
  • 認知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思想深度
    認知決定了一個人的思想深度,事業高度和幸福指數,如何判斷自己的認知層級?青白蘿法國託利得定律把認知從低到高分為三層:第一層,一元思維模式,其表現就是以自我為中心青白蘿第三層,認知的多元思維模式,這個認知層級的人能夠兼容外界所有的思想和觀點,可以圓融吸收並隨時提煉使用,外界所有的信息對於他們來講都是有益的
  • 孩子的認知地圖:認知與思維決定了他能走多遠
    你看,這就是「認知地圖」的作用。一般的小孩的認知地圖裡,李子就是李子,是好吃的水果。而王戎的認知地圖裡,在李子樹這一層之外,他還看到了更大的社會網絡。李子樹在道路旁邊,就是深度嵌入到社會網絡裡的,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和其他網絡節點互動的結果。
  • 王林:培養孩子深度閱讀與創意表達,你需要知道這些 蜂蜜閱讀
    「閱讀伴成長」系列公益講座4月18日起至4月24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蜂蜜閱讀助力青少年成長,攜手關工委健體中心、新華社花漾搜索等共同推出「閱讀伴成長」系列公益講座。4月24日下午七點半第七場正式開講,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兒童文學博士——王林老師,給大家分享了:「深度閱讀與創意表達」。
  • 王海峰出席CCHI2018 深度解析「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
    同時,王海峰是百度人工智慧的奠基者和領導者,為百度創建和發展了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語音、視覺、深度學習等AI核心技術,並成立AI技術平臺體系(AIG)擔任總負責人,致力於AI相關技術的研究及其應用落地。百度大腦迭代更新 逐步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在大會報告中,王海峰分享了百度大腦的最新進展。
  • 《認知覺醒》用7個切實科學的方法,重啟自我原動力,助力成長
    下篇,外觀世界,借力前行4.提升專注力-讓事情事半功倍,輕鬆完成分心,是現代人的常態:吃飯看手機,走路想工作,睡覺時大腦不停的翻滾,思浪洶湧。如何才能提升專注力,讓我們心無旁騖的把事情做到底,一氣呵成呢?身心分離是很痛苦的, 注意力無限分散,做事情效率低,身心都疲憊。而且危害很大,這容易形成急於求成,避難趨易,好高騖遠的陋習,心是浮的,事就難成。
  • 2019「WE Cup英語才藝展示」複賽啟動,「閱讀」主題引發關注
    一年一度的「WE Cup」採用國際化的、趣味性的、創意性的開放式題目,引發參賽者用英語邏輯去思考深度問題,再靈活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考察參賽者的語言能力、邏輯能力、創新能力及表達能力。該活動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比賽,讓孩子從用童趣的「思維」去認知世界,到學會用自己的「思考」去讀懂世界,再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思想」。
  • 孩子的語言和閱讀究竟怎麼學?這份最新研究報告顛覆認知
    用鍵盤打字取代手寫的可能性引發了人們對未來手寫技能有用性的質疑的,然而一項研究完全顛覆了這一質疑和猜測。2012年,曾經有個實驗對閱讀時兒童的大腦掃描,發現當孩子們用手寫字母,然後試圖閱讀時,腦海裡關鍵的閱讀線路就會變得活躍起來。當孩子列印或者描出字母時,這種效果基本上消失了。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第一次認知革命的「目標是發現並客觀地描述人類與周圍世界交流時所產生的意義,進而提出與意義生成過程相關的假設。其關注人類在描述和理解整個世界時所進行的符號行為,目的在於加速推動心理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姊妹學科的攜手發展」。然而這場革命之後卻經歷了技術化的發展走向,研究重心從「意義」轉向了「信息」,從「意義的構成」轉向對「信息的處理」。這場革命在不經意間偏離了其最初的目標。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周嶺在《認知覺醒》這本書給我們闡述了一個新知概念:匹配原則。我用簡單的語言總結出來的意思就是:對待任何事情能夠主動降低個人匹配強度和難度,使自己處在最佳承受範圍(拉伸區和舒適區的邊緣)。在既有成就感又有挑戰的心流通道中進步才最快!並且刻意練習的真正核心不是沉浸式深度努力,而是在於難易匹配上!簡言之,就是在制定個人目標或者行動計劃的時候,不要對自己過於嚴苛。
  • Psychological Review | 心理所構建中文閱讀的認知計算模型
    對中文閱讀的認知機理進行研究,並使其更好地為中文閱讀者服務,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與英文等拼音文字相比,中文具有很多鮮明的特點。其中一個顯著特點是中文文本在詞和詞之間沒有空格,這使得現有的閱讀模型面對中文時都無能為力。
  • 神經、認知、計算三學科深度交叉 建開源開放平臺探索人工智慧...
    神經、認知、計算三學科深度交叉建開源開放平臺探索人工智慧「無人區」目前,大數據+深度學習+大算力構成了人工智慧的主要發展模型,但更多的數據、更強的算力和改進的算法卻未必會讓人工智慧更聰明。有專家指出,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關鍵並不是簡單提高算力和增加數據,而是要重新思考智能模型。
  • 繪製中國人的世界認知地圖
    這份調查是《中國城市居民眼中的世界調查》系列調查的最新成員。  該系列調查開始於1994年,至今已歷時10年。零點研究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袁嶽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當初之所以開始這項調查,是因為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想檢驗一下中國人看世界的見識和知識到底夠不夠。
  • 「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認知天性》的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坊間流傳的學習方法大多是錯誤的。《認知天性》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馬克麥克丹尼爾和亨利勒迪格三世是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記憶研究領域的專家;彼得布朗則是一位擅長科普寫作的作家。專業背景和專業作家的相互加持,讓這本書既有滿滿的心理學專業乾貨,語言上也實現了故事性和練達嚴謹的結合。
  • 認知水平越低,人越固執(深度好文)
    再比如,你苦口婆心地跟他人說年輕的時候多學點東西,多增長見識,對自己的事業、人生都有幫助,他卻認為什麼文化、知識都沒有用,遇到事情還得靠錢、靠關係、靠運氣。於是,你所有的建議壓根就不會起作用,他總會固執地尋找理由,固執地放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