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校媒記者 劉辛遙 林斯媛)1957年,16歲的華僑黃錫璆從印尼漂洋過海回到祖國,2年後如願考入東南大學的前身——南京工學院建築系。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有三尊雕像——「中國建築四傑」中的楊廷寶、童寯、劉敦楨,都曾是他的老師。東南大學畢業後,他成為我國第一個專門研究醫療建築的留學博士。學成之後回到祖國,埋頭從事醫療設施設計研究。
2003年的春天,SARS病毒肆虐,北京市緊急決定建設兩家應急性醫療設施,而這個設計任務落到了黃錫璆團隊的肩上。面對重重難題,62歲大病初癒的黃錫璆和他的設計團隊,連夜投入工作,集體討論、分別勾畫、群策群力。經過7天7夜的努力,一座2.5萬平方米的高標準「非典」專科醫院拔地而起。這就是為全國人民所熟知、被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稱為「醫療史奇蹟」的北京「小湯山」醫院。
黃錫璆:中國現代醫院奠基人
2020年這個特殊的冬天,面對新冠肺炎,79歲的黃錫璆主動請纓,再度坐鎮武漢「小湯山」——火神山醫院的設計建造。他在請戰書中寫道,「鑑於以下三點:1、本人是共產黨員;2、與其他年輕同事相比,家中牽掛少;3、具有非典小湯山實戰經驗。本人向組織表示,隨時聽從組織召喚,隨時準備出擊參加(疫情)抗擊工作……」
談及自己熱愛的醫療建築事業,黃錫璆說,「我不過是個普通人,對我而言,只要能學以致用,到一個可以發揮自己專長的地方就好。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第一志願。」從壯志青年,到有成中年,再到如今的白髮老人,「為中國人建造自己的現代化醫院,改善中國人的就醫環境」,成了這位東南大學建築系59級校友一生的信條。
在黃錫璆提出申請的同時,在南京市,也有一批青年東大建築人奮戰在抗擊疫情前線。
1月27日,南京市做出緊急決策,在現有公共衛生醫療中心(市第二醫院湯山分院)的基礎上擴容建設應急工程。這一次南京版「小湯山」的接力棒,傳到了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手中。
1月29日,一支經驗豐富、戰鬥力強的設計團隊迅速到位,連夜開展設計資料收集,任務書擬定、規劃及建築方案討論。1月30日一早,一行人奔赴現場,開始對場地條件進行反覆踏勘比對。環境複雜、時間緊迫,多種因素交織,不容許任何一位設計師有一點疏忽。短短24小時,設計團隊便趕製出480畝用地範圍內的整體規劃和288間應急病房的建築設計方案,之後又在72小時內繪製完成全套的施工圖。2月2日,項目由設計階段正式轉入施工階段。
南京版「小湯山」建成記錄
施工開始,設計團隊兵分兩路——駐場設計團隊針對施工現場出現的各種情況,第一時間調整方案,進行應急處理;後方設計團隊則及時修改完善設計圖紙,確保工程建設時效。最終,14天內完成了先期72間裝配式病房的建設,並做好了3日內迅速擴容至288間的全面準備——2月19日,南京版「小湯山」正式交付,並投入使用。
從北京「小湯山」到南京「小湯山」,將圖紙描畫在戰「疫」最前線,是兩代東大建築人對東南大學「止於至善」校訓的踐行,是他們對「傳承」與「擔當」的特殊詮釋。
圖片素材來源於東南大學
來源:東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