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現地球演變歷史 創造多維感知體驗——浙江自然博物院詮釋生態哲思
◎洪恆飛 本報記者 江 耘
由海百合化石、千年陰沉木、灰鯨骨骼、鯨鯊、北極熊等標本組成的展示牆, 揭開地球46億年生命故事的序幕;採用場景、多媒體和互動裝置等展示手段,引導公眾聆聽綠水青山的召喚……通過差異化發展,圍繞「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這一主題,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館、安吉館形成合力。
作為「兩山」理念誕生地、全國首個生態省,在浙江,生態科普惠民已成社會風尚。「累計有20多萬件藏品,往年兩館年均客流量近300萬人次。」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長嚴洪明表示,博物院致力於生態文化的傳播,幫助公眾從館舍天地邁向大千世界。
縱使身居鬧市 亦可開展野外探險
拍下面部圖像,計算機會推演出你 「從猿人進化至今」的影像;穿行於地球「內部」,感受巖漿流淌的視覺衝擊;一室之內看遍浙江大地的特色景觀……在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館內,遊客可完成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
地處市中心,2009年建成開放的杭州館,由地球生命故事、豐富奇異的生物世界、綠色浙江等五大展區組成,以地球及生命誕生與發展為主線,再現了生命大爆發、鸚鵡螺海洋、魚類時代、蕨類森林、恐龍世界、哺乳動物時代至人類登上生命舞臺等復原場景。
「望著南極生態場景,讓人聯想到紀錄片裡海豹與企鵝對峙的畫面;下一個轉角處,就看見母象帶領幼仔在熱帶雨林行進;路過溼地生態系統,一定要蹲下身觀察充滿奇趣的水下世界……」講解人員告訴記者,城市不只是有鋼筋水泥,也有壯美自然,遊客移步換景,仿佛穿梭於電影場景。「有的遊客會自己開發參觀路線,體驗堪比探險。」
「主線故事之外,綠色浙江展廳則讓遊客將目光投向腳下的浙江大地,通過穿越海島、溼地和山地等生態場景,領略浙江美麗的景觀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普服務部副主任徐昳昀介紹,展示策劃設計人員進行了廣泛的實地考察,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模特地進行專題調查,通過還原性模擬設計和實物分模逼真再現的野外生境,使觀眾身臨其境。
徐昳昀介紹,除了供遊客參觀,目前杭州館共設有科普活動八大類,涵蓋80多項,每年舉辦活動超500場次。「博物院去年發起了線上徵集,精選深受網友、市民歡迎的主題活動,科普活動今後將更加精品化。」
響應自然呼喚 深入踐行「兩山」理念
區別於杭州館對「自然·生命·人」縱深層次的敘事,定位為「休閒體驗」的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以生態館、地質館、海洋館、貝林館等專題展為特色,在廣度上與杭州館形成互補。
「安吉館的建設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現實詮釋,場館基本保持選址地塊的真山真水,打造『自然中的博物館』,於2018年底試開館,半年內客流量即突破百萬人次。」嚴洪明介紹道。
「從高山凍原到濱海溼地,從北美灰狼與駝鹿的捕食關係到美洲河狸與食葉甲蟲的共生關係,通過生態館內的十餘種生態系統場景都能看見。」講解人員介紹,場館運用多媒體互動裝置,嘗試將自然的呼聲呈現給遊客,加深觀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同感。
此外,記者注意到,貝林館通過「炎熱非洲」 「寒冷北美」 「兄弟源緣」等五大板塊,將非洲和北美洲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動物種類予以對比,詮釋著尊重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點開音樂軟體、搜索治癒系音樂,聽自然界的天籟之音自我治癒,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解壓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安吉館在國內自然博物館界首設的自然藝術館展廳匠心獨具,在牆面設有若干喇叭狀試聽裝置,供遊客聆聽來自自然界的聲響——風聲、鳥鳴、泉湧,頗為治癒。
「即便受疫情影響,2020年兩館接待觀眾仍超110萬人次,講解6867場次,博物院也在探索疫情環境下的參觀模式,發揮數字優勢,打造優質線上內容。」嚴洪明表示,位於「兩山」理念誕生地,安吉館將發揮文旅融合的優勢,打造科普研學項目品牌,爭創長三角地區「研學遊」特色基地。(江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