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地球演變歷史 創造多維感知體驗——浙江自然博物院詮釋生態哲思

2021-01-15 雲南網

原標題:重現地球演變歷史 創造多維感知體驗——浙江自然博物院詮釋生態哲思

◎洪恆飛 本報記者 江 耘

由海百合化石、千年陰沉木、灰鯨骨骼、鯨鯊、北極熊等標本組成的展示牆, 揭開地球46億年生命故事的序幕;採用場景、多媒體和互動裝置等展示手段,引導公眾聆聽綠水青山的召喚……通過差異化發展,圍繞「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這一主題,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館、安吉館形成合力。

作為「兩山」理念誕生地、全國首個生態省,在浙江,生態科普惠民已成社會風尚。「累計有20多萬件藏品,往年兩館年均客流量近300萬人次。」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長嚴洪明表示,博物院致力於生態文化的傳播,幫助公眾從館舍天地邁向大千世界。

縱使身居鬧市 亦可開展野外探險

拍下面部圖像,計算機會推演出你 「從猿人進化至今」的影像;穿行於地球「內部」,感受巖漿流淌的視覺衝擊;一室之內看遍浙江大地的特色景觀……在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館內,遊客可完成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

地處市中心,2009年建成開放的杭州館,由地球生命故事、豐富奇異的生物世界、綠色浙江等五大展區組成,以地球及生命誕生與發展為主線,再現了生命大爆發、鸚鵡螺海洋、魚類時代、蕨類森林、恐龍世界、哺乳動物時代至人類登上生命舞臺等復原場景。

「望著南極生態場景,讓人聯想到紀錄片裡海豹與企鵝對峙的畫面;下一個轉角處,就看見母象帶領幼仔在熱帶雨林行進;路過溼地生態系統,一定要蹲下身觀察充滿奇趣的水下世界……」講解人員告訴記者,城市不只是有鋼筋水泥,也有壯美自然,遊客移步換景,仿佛穿梭於電影場景。「有的遊客會自己開發參觀路線,體驗堪比探險。」

「主線故事之外,綠色浙江展廳則讓遊客將目光投向腳下的浙江大地,通過穿越海島、溼地和山地等生態場景,領略浙江美麗的景觀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普服務部副主任徐昳昀介紹,展示策劃設計人員進行了廣泛的實地考察,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模特地進行專題調查,通過還原性模擬設計和實物分模逼真再現的野外生境,使觀眾身臨其境。

徐昳昀介紹,除了供遊客參觀,目前杭州館共設有科普活動八大類,涵蓋80多項,每年舉辦活動超500場次。「博物院去年發起了線上徵集,精選深受網友、市民歡迎的主題活動,科普活動今後將更加精品化。」

響應自然呼喚 深入踐行「兩山」理念

區別於杭州館對「自然·生命·人」縱深層次的敘事,定位為「休閒體驗」的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以生態館、地質館、海洋館、貝林館等專題展為特色,在廣度上與杭州館形成互補。

「安吉館的建設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現實詮釋,場館基本保持選址地塊的真山真水,打造『自然中的博物館』,於2018年底試開館,半年內客流量即突破百萬人次。」嚴洪明介紹道。

「從高山凍原到濱海溼地,從北美灰狼與駝鹿的捕食關係到美洲河狸與食葉甲蟲的共生關係,通過生態館內的十餘種生態系統場景都能看見。」講解人員介紹,場館運用多媒體互動裝置,嘗試將自然的呼聲呈現給遊客,加深觀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同感。

此外,記者注意到,貝林館通過「炎熱非洲」 「寒冷北美」 「兄弟源緣」等五大板塊,將非洲和北美洲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動物種類予以對比,詮釋著尊重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點開音樂軟體、搜索治癒系音樂,聽自然界的天籟之音自我治癒,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解壓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安吉館在國內自然博物館界首設的自然藝術館展廳匠心獨具,在牆面設有若干喇叭狀試聽裝置,供遊客聆聽來自自然界的聲響——風聲、鳥鳴、泉湧,頗為治癒。

「即便受疫情影響,2020年兩館接待觀眾仍超110萬人次,講解6867場次,博物院也在探索疫情環境下的參觀模式,發揮數字優勢,打造優質線上內容。」嚴洪明表示,位於「兩山」理念誕生地,安吉館將發揮文旅融合的優勢,打造科普研學項目品牌,爭創長三角地區「研學遊」特色基地。(江耘)

相關焦點

  • 重現地球演變歷史 創造多維感知體驗
    由海百合化石、千年陰沉木、灰鯨骨骼、鯨鯊、北極熊等標本組成的展示牆, 揭開地球46億年生命故事的序幕;採用場景、多媒體和互動裝置等展示手段,引導公眾聆聽綠水青山的召喚……通過差異化發展,圍繞「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這一主題,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館、安吉館形成合力。
  •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試開館 約起來
    都市快報 記者 嶽雁 攝影 江玥 今天,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新館區——安吉館,將開門迎客。 這座館舍面積達到6.1萬平方米,據說是目前亞洲單體建築最大的博物館。45億年來,地球歷史發展和生命演化的奧秘,都能在其中一窺究竟。
  •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22日正式開館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建設是浙江省411重大文化基礎設施項目,是推進「文化浙江」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樣板。試開館10個月來,已接待觀眾150萬人次。據旅遊中介機構初步估算,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對安吉縣旅遊的貢獻度:品牌貢獻度約10%,提供社會福利約3.5億(免費開放),帶動安吉縣旅遊經濟約9億元。獲得了社會的普遍認可,成為了新晉「網紅」博物館。
  • 「植物界大熊貓」百山祖冷杉 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就可以欣賞到
    移植到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的百山祖冷杉 11月9日,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舉行百山祖冷杉遷地保護植樹儀式,3株百山祖冷杉嫁接樹子代樹苗正式亮相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區。本次活動由浙江自然博物院聯合浙江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百山祖管理處主辦。 浙江自然博物院植物保護科研團隊自2016年參與百山祖冷杉保護與種群增強項目,目前原生境保存自然更新幼苗200餘株,在人工改良生境和促進天然更新上取得階段性成果。
  • 探尋自然壯美 踐行「兩山」理念(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灰鯨骨骼標本 本文圖片均由浙江自然博物院提供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外觀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館展示的寒武紀澄江動物群暑假來臨,浙江自然博物院人氣又旺了起來。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前來參觀,感受生物的多彩,探索自然的奧秘。
  • 溼地玉鳳花再現浙江,「滅絕」巨龜為何重現地球?
    important}作者:文/虞子期大家都知道,地球的生態系統需要動植物的維護,只有它們存在地球的生態系統才可能更加穩定,而近些年來,在全球範圍之中,不少的動植物逐步消失或滅絕,主要原因就是生態系統的破壞,動植物的入侵等等表現最為嚴重,同時由於氣候變化不斷升級,所以導致如今的這種問題越來越強
  • 溼地玉鳳花再現浙江,「滅絕」巨龜為何重現地球?
    作者:文/虞子期 大家都知道,地球的生態系統需要動植物的維護,只有它們存在地球的生態系統才可能更加穩定,而近些年來,在全球範圍之中,不少的動植物逐步消失或滅絕,主要原因就是生態系統的破壞,動植物的入侵等等表現最為嚴重,同時由於氣候變化不斷升級,所以導致如今的這種問題越來越強。
  • 人類的多維潛能
    但是,關於人類心理所經歷的多維和超空間現象,人類文化是豐富的,這類似於一些新的科學模型。文化和經驗證據有力地表明,多維類型可以在超維之間「遊走」並具有自覺的可視化和感知。關於超空間信息的傳輸和訪問的技術是可能的。這項技術可以重組人類的注意力和活動。有史以來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旅程是在人類心靈的領域內進行的。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自然的形成和發展
    ,是中國共產黨人關於人與自然思想的歷史新高度。探求「兩山論」在浙江的形成過程,即可感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經歷的自然的、歷史的孕育、形成、成熟和走向世界舞臺的過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的提出和時代昭示。早在2004年7月,習近平同志就提出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關係範疇。
  • 自然博物館觀「飛羽之美」,浙江自然博物館精美院藏北京展出
    今天,由北京自然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共同製作的「飛羽之美——鳥類科學藝術展」開展。此次展覽,浙江自然博物院的精美院藏鳥類標本配以鳥類主題的繪畫和攝影,共同解讀鳥類的自然生態,展示鳥類的藝術之美。其中,「鳥類標本」區通過形態各異的標本幫助觀眾認知鳴禽、涉禽、飛禽、猛禽等鳥類生態類群的分類依據;「鳥類標本製作」區介紹了鳥類標本分類和製作的相關知識。在「鳥類羽毛顏色的奧秘」部分,大量製作精美、形態逼真的鳥類標本,展示了不同生態環境下,鳥類羽毛色彩與其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繫。
  • AI技術如何幫助研究人員重現歷史的氣味?
    歐盟已經向這支計劃使用AI技術重現歷史氣息與嗅覺要素的研究團隊提供使用人工智慧創造氣味歷史 通過開發這部氣味百科全書,該團隊致力於為歷史提供更為多樣的感官體驗。他們將使用人工智慧採集到的氣味數據重現各種氣味,並將其應用於博物館及文物古蹟當中。
  • 體驗「造紙」、感受「引力波」,元旦北京精品展覽接連開幕
    體驗「造紙」秘密、感受「引力波」世界、欣賞「飛羽之美」……元旦假期,中國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的展覽接連上新,給觀眾帶來一場文化盛宴。中國科技館:探訪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紙張從古代到現代發生了怎樣的演變?從技藝到紙意,紙為當下生活帶來了怎樣的美感和創意?
  • 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坤輿萬國全圖》亮相浙江美術館
    這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唯一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被歐洲人稱之為「不可能的黑鬱金香」,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一直以來,這張地圖從未外借過,據說每次公開亮相後,都需要至少休整三年才能再展。昨天,縱168釐米、橫382釐米的《坤輿萬國全圖》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在浙江美術館館慶10周年首個特展「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中重磅亮相。
  • 浙江消失30多年的「神獸」小靈貓重現,我國大地更綠了?
    而在2020年,我們已經相繼發現了一些特殊動植物重現情況,例如:消失近90年的枯魯杜鵑(Rhododendron adenosum)植物重現地球。「神獸」小靈貓重現根據科學報告指出,本次發現小靈貓的區域是位於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是浙江省野生小靈貓的首筆影像記錄,這個在浙江大地銷聲匿跡30多年的「神獸」終於回到了我們的視野,所以這也說明了該物種群體在很好地適應環境。
  • 身心平衡,感知自然 I 平衡感知公園
    生態水池、拖船、水上扁帶、木質高山動物攀爬塔等設施組合成了多種平衡和遊樂項目。家長們可以與孩子一起嬉戲,公園也提供了大量的躺椅讓他們盡情享受阿爾卑斯美景。公園位於齊勒河谷徒步線路上,徒步者通常把這裡作為徒步的起點,小徒步者們經過平衡和體力的挑戰更能輕鬆應對徒步路上的困難。
  • 地球氣候的演變歷史
    他開創了測量冰芯包裹氣體性質的古氣候研究領域:建立了冰期與間冰期生物圈生產力與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關係,發展了海盆全球尺度碳通量與生態系統生產力的檢測系統,為進一步認知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百度百科推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 200億像素讓歷史纖毫重現
    百度百科推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 200億像素讓歷史纖毫重現 2017,百度百科打造的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首次以200億像素的「超高清級別」將兵馬俑呈現給觀眾, 成為世界八大奇蹟中首個採用百億級像素進行網絡展出的歷史景觀。
  • 水土生態理論詮釋「道法自然」的宇宙觀
    水土生態理論詮釋"道法自然"的宇宙觀一一深圳水務學會水土生態專業委員會成功舉辦「水土生態專家論壇""華媒聯盟(訊)地球上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們說人要與自然和諧,歸根結底還是要人與水的和諧、人與土壤的和諧、人與植被的和諧,也就是說人與水土生態的和諧。
  • 體驗大數據 感知新科技
    原標題:體驗大數據 感知新科技 當地市民近距離接觸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詮釋的大數據信息技術及相關應用,感受新科技帶來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變化。   圖為市民在呼和浩特玉泉區大數據應用產業體驗中心內參觀體驗。
  • 消失6000年的生物重現地球,意味著什麼?人類會受到影響嗎?
    消失6000年的生物重現地球,意味著什麼?人類會受到影響嗎?在自然界中,很多生物的演變和進化,其實都有跡可循。每一種生物的出現,都需要一些特殊的條件。每一種物種的消失,與自然的法則也息息相關。只不過這種現象,在人類出現之後,開始慢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