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來自信息技術研發中心的王玉祥,今天的德開在線由我來為大家分享,我分享的主題是如何高效的學習。
德開是一個快速成長、不斷變化的企業,而當今我們又處於一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各種科技、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相信大家為了跟上時代和公司的發展腳步,都在不斷地學習、汲取知識、提升自己。但是我們已經從校園走出、沒有大把時間系統性的學習和提升、大部分人的工作又特別忙,留給自己的可支配時間本來已經很少了,那麼如何抓住這些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個人的成長和提升呢?
最近響應青雲(德開總裁夏語)讓大家培養高效學習能力的號召,結合自己最近的學習經驗,將我所了解到、有共鳴的一些方法和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德開在線分享會現場)
我們將學習知識的過程進行歸納和簡化,會發現其實和計算機系統對信息的處理非常類似,計算機的信息化就是人類對於信息存儲利用各類經驗理論的總結實踐,而我們學習知識也是同理:都分為信息獲取、處理存儲、融合利用三個階段。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如何細化這個過程:
我們要學習獲取知識,就要保證我們的大腦處於一個正確的打開狀態,大多人會忽略這一點,或者會覺得這是一句廢話,但是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我們有時候看書、看文章學習,結果眼裡看到內容都是自己想看到的,沒興趣、看不懂的會直接跳過,甚至會罵罵咧咧的對與自己認知不符的觀點進行批判。
其實一個人的認知狀態分成四個維度: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很多人是處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中的,這個狀態其實很可怕,因為你完全無法意識到自己處在這種無知的狀態中,以前考試做不出題目,那我就知道了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可是,現實情況是連問題都沒有了,你怎麼知道你不知道什麼呢?
你面對著百度,都不知道自己該輸入什麼...
心理學上,有一種達克效應,是一種類似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這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你我都有可能正身在其中,這種心理聽起來是無解的,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初心
初心是禪修裡的一個概念,意為一顆初學者的心,像一個孩子一樣,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的心。
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把初心這兩個字給誤讀了,以為初心是指你最初做某件事情的那個起心動念,不忘初心是不忘記最初的心願,那個不叫初心,那個叫初衷。
市場是變化無常的,你最初的想法,很可能沒過幾個月就過時了,你必須得調整,認死理是會撞南牆的。
保持初心就是保持一顆初學者的心,在變化的市場裡,永遠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不斷調整,你才能方得始終。
承認自己的無知,就是不要分辨什麼是知道的,什麼是不知道的,而是要對所有的事情都充滿好奇,讓自己回到孩子的狀態,讓自己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那是不是指什麼都能往腦子裡塞?
那你的大腦就變成垃圾場了。並且,進入大腦的東西是很難被拿出來的,被汙染了很可能就是影響終身的,你必須要有所防範,怎麼辦?
在計算機系統裡,每個帶有信息的請求會分配給相應的控制器和對應的方法去處理,而在這些處理的前前後後如果想再加一些額外的邏輯處理(比如驗證數據,拒絕惡意、無效請求等),這時候就用到了過濾器。
對於學習知識,我們也需要對知識內容進行過濾:
一、我們要區分信息與知識
信息是指一切聽到的、看到的、聞到的、感覺到的都可以稱之為是信息。知識是指那些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被人們相信的概念、規律、方法論。規律是事物背後的運行法則,比如用戶需求不變,產品的供應量降低,價格就會升高,這就是規律。而方法論,就是我們俗稱的套路,是一套被驗證過的,解決某一特定問題的,最有效率的執行流程。信息有真假,有時效,而知識有積累,有迭代,你要學習的是知識,而不是信息。二、區分經驗和規律
我們經常聽成功人士的分享,他是如何通過艱難困苦,最後創業成功的,聽得自己熱血澎湃,也想照搬模仿,結果發現他那個時候的時代背景,現在不是,他找到的那個創始團隊,自己沒有,他開發的那個產品服務,已經過時。
他們分享的內容,叫做「經驗」。
經驗,並不是規律,因為倖存者偏差,成功的經驗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樣的事情重複做一遍。
哪怕是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再次成功,我們要學習的是規律,而不是經驗。
規律是什麼?
規律是能夠導致重複成功的因果關係。
具體怎麼得到呢?
我們需要先歸納,後推演:從成功經驗中推導出原因,這個過程叫做歸納法,得到原因後,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這個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確的結果,能不能重複2、3次成功,如果可以,才是規律。
三、區分優質知識和劣質知識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能獲取到的知識太多了,分不清楚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進而產生了信息過載的焦慮感,怎麼辦?
信息過載,真的是因為信息太多了嗎?恰恰相反,這是因為你知道的太少了!是因為你的知識量,還不足夠擁有分辨內容優劣的能力。
1 、如何獲得分辨內容優劣的能力
其實跟古董鑑賞行業非常相像,那就是見真識假,好的看多了,自然就能分辨什麼是差的了。那好的東西在哪呢?如果你想學習某個領域裡的內容,那就先去找這個領域裡最出名的經典書去閱讀,可以按各類圖書榜單的排名裡去挑選,也可以找行業內的牛人去推薦,這樣找到的書你會發現來來回回說的就是那幾本,這些就是好書。
看完這些書後,再去看同行業的其他書,你突然發現,這時候你只需要看目錄和序言,就能大致判斷它是否值得閱讀了。
2 、知識從哪裡來
有兩個途徑:
第一:庫伯學習圈
剛才也有說過,經驗不能指導行動,因為經驗有很多的偶然性,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不一定能成功,別人成功了,同樣的方式自己未必可以。
只有把經驗升華成了知識、規律,才能指導我們的行動,這就是著名的庫伯學習圈,如圖所示。
通過自己的行動,形成經驗,對經驗進行反思,提煉出內在的規律,並通過這個規律驗證同樣的行動是否能夠得出樣的結果,如果可以,那這個規律就是知識。
第二:向巨人學習
通過自我實踐獲得的經驗,再把經驗提煉成知識的方式非常好,有切身的體會,有自我的案例作證,但是效率太低。
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經驗都自己經歷一遍。
你所遇到的99%的問題,前人們基本都已遇到過,並且已經將他們的經驗總結成了知識,變成了一本本圖書,你只需要拿來學習即可(結合庫伯學習圈)。
3 、知識太多記不住啊,想不起來怎麼辦
翻箱倒櫃找筆記本… 確發現不知道放哪了或者沒有帶在身邊。
用百度、谷歌、知乎嗎?
那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的,還摻雜著廣告,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為自己的大腦建立一個圖書館,就像我們所用的信息系統都有一個資料庫一樣。
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錄的,大腦的記憶能力很不靠譜,而在這方面計算機是強項,現在網際網路技術這麼發達。
市面上的雲筆記產品也很成熟,我們就可以利用計算機的這個能力,給你的大腦外接一個硬碟,來幫助你儲存知識,類似「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等的產品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選擇,功能都差不多。
有了類似的工具幫助我們存儲知識,我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知識的存儲策略上:
首先我們日常收集、記錄的知識可能是很零散的,特別是在如今的移動網際網路,看到的內容多而雜,如果不做管理,很難進行查找、加以利用。
所以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要學習的主題,來自定義設置自己的知識分類目錄。
其次,若我們想讓知識在一起形成體系,還需要將知識結構化!
4 、為什麼我們需要有結構化的知識?
同樣的要素,組成不同的結構,就會擁有不同的功能,那麼這個整體的價值就會大不相同,我們之所以感覺在網際網路上,看了很多知識,但感覺用處不大,就是因為這些知識都是碎片化的,彼此之間沒有結構。
就像我們買了一堆汽車零件回來,每一個零件看上去都很好,但是堆在一起,依然是一堆零件,而不是一輛車。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比較反對在網際網路上碎片化學習,更願意看書的原因,就是因為一本好書,它的知識是結構化的,學完一本書,就像裝配上了一件已經組裝好的武器,能夠解決一系列問題。
那麼,我們就不能在網際網路上學習知識了嗎?並不是,而是你需要有把零碎知識組裝起來,讓他們成為結構化知識的能力!
5 、如何把這些零碎內容,變成結構化的知識呢?
第一、我們可以,根據MECE法則自己拆解、組裝:MECE法則,是麥肯錫諮詢顧問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個思考工具,意思是對一個問題進行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分類,也常被稱為不重疊,不遺漏。
比如我們想學習一個主題,中國歷史,我們可以按「時間線:夏、商、周、秦…」+ 「空間線:中原、西域、草原、海洋…」+「主題:人文、商業、軍事等….」進行拆分,再組合,形成結構化的知識。
如果按照這樣的分組把知識填滿,那麼在未來,講到中國的任何一個事件,你都可以從當時的時間、空間、主題等不同角度,從他們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出發,綜合性的分析一件事,而不是單單對獨立事件看熱鬧式的侃大山,這就是結構化知識的力量。
(德開在線分享會現場)
第二、有些領域知識的結構化已經非常成熟了,你可以直接拿來使用,比如一些經典書籍的目錄,一些領域的全局思維導圖等等,都是把這個領域裡所有的分類,和彼此之間的邏輯關係給劃分好了,我們直接拿來使用即可。
知識的結構化,還要需要建立知識的連接,新知識和舊知識連接的越多越深,知識的增長就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型的。
這方面我們也可以藉助工具來完成,許多相關產品也提供了文章間的超連結功能,我們可以很方便的從一篇文章快速跳轉至相關的延伸閱讀中去,這能幫助我們從多個角度理解同一個問題,提升看問題的全局性。
本期分享會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大家分享了從知識獲取到知識處理、存儲方面的學習技巧。
其實如何學習、獲取知識是一個開放性的話題,有許許多多學習能力優秀或者知識淵博、高成就的人物,他們的學習方法不盡相同,
所以正如我前面說到的,我的出發點是儘量跳出經驗,總結規律、將自己的所得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的思考和成長有一點小小的幫助,謝謝大家!
最後總結
01、保持初心: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不斷調整,你才能方得始終。
02、過濾:區分信息與知識、經驗和規律、優質知識和劣質知識。
03、獲取知識:站在巨人肩膀上,結合庫伯學習圈(行動、經驗、反思、知識/規律)。
04、擴展知識存儲:善於利用信息化工具。
05、知識的分類、結構化、連接:
MECE法則拆解、組裝。使用書籍目錄、思維導圖等簡歷知識體系。進行知識與知識間、知識與人之間的連接。本期主講人:王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