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內最大抹香鯨標本要「洗澡」了
抹香鯨剝製標本和骨骼標本陳列在上海海洋大學博物館中 本版圖片晨報記者 陳徵
工作人員拿噴槍為抹香鯨表皮除塵
■上一次還是在十年前,洗一次用時半個月
■該鯨2001年死亡,製成標本後2002年展出
給一頭體長18.4米的抹香鯨標本「洗澡」,是什麼樣的場面?昨天,上海海洋大學在軍工路318號隆重啟動國內最大抹香鯨標本維護保養工作。據悉,這個大傢伙上一次「洗澡」還是在十年前,這一「洗」就要用時半個月。
清洗相當於重複製作一次
在「洗澡」現場,只見帶著白口罩的工作人員,正拿著噴槍、小刷子等專業工具,細緻地為抹香鯨的表皮和骨骼除塵、補裂以及保色等工作。
抹香鯨陳列於開放式空間,直接暴露於空氣中,容易受到空氣中的雜質、灰塵等汙染,會造成標本的磨損,此外灰塵等夾帶微生物和蟲卵,會對標本直接產生損害,因此標本的除塵尤為重要。當標本表面有灰塵時,要用吸塵器除去灰塵,有深凹處用洗耳球吹塵,切記不能用溼布擦拭標本表面。
抹香鯨標本長期暴露在空氣中,還會存在皮膚乾燥失脂,也可能導致標本表皮和骨骼出現開裂的現象。對於標本表皮出現的裂縫,可用等量的甘油和肥皂混和調成溶液,然後塗於裂痕處,待裂處皮膚完全溼潤後,再用針線在裂縫處縫好,同時要注意給標本整型。若是骨骼標本出現裂縫,首先選用化工用的不飽和環氧樹脂作為修復材料,在修復時需要選取該材料3種溶液(樹脂、促進劑、固化劑)不同比例調和使用。其次,用調和好的材料固定一些部位已經脫離或脫落的標本。
最後,光線照射會使標本褪色,在本次保養中,要對個別出現明顯褪色的區域用與標本主體顏色一致的顏料進行補色。同時要在標本表面塗抹保色防腐劑(乙醇、乙酸鉀、硫酸鈉、甘油、水等物質按比例配製成混合液)。
上海海洋大學的專家表示,抹香鯨清洗無異於重複一次製作過程,其過程非常精細,加上標本本身體量巨大,整個維護保養初步估算需半個月左右。
抹香鯨「遊」入海大十四載
2001年5月14日,北海漁民在瓊州海峽發現一條死亡的抹香鯨。國家農業部漁業局得知消息後,決定由上海海洋大學(原上海水產大學)將抹香鯨製成標本,供教學科研用。
經過解剖、脫脂、乾燥、假體模型製作、整形、染色、塗膜等一系列工序,歷時一年多,標本終於製作完成,並於2002年11月1日正式展出。自此,抹香鯨正式「遊」入上海海洋大學,至今14載。
抹香鯨平均壽命在70歲左右,成年雄性抹香鯨,體長可達15-20米,成年雌性抹香鯨體長為11-17米。大多數抹香鯨不論雌雄,體長一般在12-15米之間。海洋大學抹香鯨體長18.4米,重約60噸,死亡時大約40歲,可謂正處青壯年的大塊頭,為國內最大的抹香鯨標本。
標本陳列在軍工路318號上海海洋大學博物館中,分為兩個:抹香鯨剝製標本和骨骼標本。標本生動重現了抹香鯨不對稱的特點:方型的頭部約佔體長的三分之一,但一對「鯨眼」卻只有桌球大小,S形的鼻孔遠遠地偏離身體的中軸線,位於頭部的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