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訊】據廈門日報報導,4月28日下午,經過18天的浸泡,誤闖深惠海域的抹香鯨的骨骼從長3米、寬1.5米、高1.2米的不鏽鋼池中撈出,首次成型展示。廈大團隊公布了他們的新發現——這頭抹香鯨「孕媽」的上頜有14顆牙齒。該團隊此前解剖過五頭雄性抹香鯨,均未有類似發現。目前,他們正在向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申請,對上齒、下齒做切片對比,進一步確定其科研價值。知悉深圳市民關注抹香鯨近況,廈門日報的媒體同行蘭京特意向深圳商報發來現場情況報導及大量現場圖,以回應深圳讀者對抹香鯨的關切。
抹香鯨「左手」或受傷
4月28日下午,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研教學實踐基地再次迎來關注抹香鯨的媒體記者。該院黃榮福、董仁春老師正按照抹香鯨骨骼結構擺放骨頭。骨頭經過18天的清水浸泡,好似「洗白」了。
經過1個多小時的擺弄,零散的250多塊骨頭出落成一副完整的抹香鯨骨骼。董仁春老師介紹,有趣的是,抹香鯨的鰭指和人的手一樣,有著明顯的五指結構。「這頭抹香鯨右鰭有25節骨頭,左鰭只有24節骨頭,在類似人的小指位置上,兩節骨頭連在一起。」廈大生物博物館館長、廈門市水陸生物研究所所長童慎漢說,很可能,它曾經受過傷。
除了「雙手」,抹香鯨還有一雙嚴重退化的「腳」,叫腰痕骨。和其他骨頭相比,這兩根腰痕骨特別細小且彎曲。「這兩根骨頭嚴重退化,和其他骨頭不相連。」童慎漢說。
6次抹香鯨解剖中首次發現14顆上齒
現場還有51顆狀如香蕉的鯨齒。其中,兩排腰果般的小鯨齒特別引人注目。「這是上頜齒。」童慎漢說,六起抹香鯨解剖標本製作中,這是他們第一次發現抹香鯨上頜有牙齒,兩側各7顆。據了解,前五次都為雄性抹香鯨。此次是他們製作的唯一雌性抹香鯨標本。
據《中國鯨類》等文獻記載,抹香鯨的上頜齒退化,一般埋藏於齒齦內不外露,每側有10-16枚。
「解剖時,我們就發現這頭抹香鯨有牙齒,且有少許外露。」童慎漢說,待骨肉分離後,他們才確定了這一發現。那麼,這次發現會有什麼科研價值?童慎漢說,他們正在代表廈大,申請對牙齒切片研究。「我們會從上齒下齒中,各取1顆進行切片對比研究。」這次也將會是國內少見的案例。
去味需三天一換水約半月晾乾一次
抹香鯨此次成型骨骼,並非最後的骨骼標本。童慎漢說,相較以往,這頭抹香鯨油脂較多,去味去脂還需要三四個月。這可能和它處在孕期、解剖時「鮮活」有關。「剛開始,浸泡幾天,水上就漂著一層油。」黃榮福說。
「浸泡去味去脂,最重要的是清水與油脂的順暢交換。」為了保證清水充分和油脂置換,童慎漢介紹,他們特別定製了這個5.4立方米、千斤重的不鏽鋼池子。每3天清水更換一次,每次水量需要3噸以上。此外,約半月就要將他們撈出晾乾,再放入清水浸泡,「讓他們餓下再吃,才能真的飽」。
這次取出,為再次浸泡外,也是為了方便記錄比對。童慎漢說,之前的現場測量受多種因素影響,通過骨骼標本的數據比對,可以確保準確。經過測量,這頭抹香鯨「孕媽」頭骨長2.78米,脊椎骨長7.2米,總長近10米,與之前體長10.78米呼應。「說明之前的測量還是比較準確的。」除了清水外,必要時,他們也會撒化學劑鹼。「鹼水更易去味去脂。」此外,據了解,童慎漢團隊將根據去脂情況,嘗試一種新技術,暫且保密。
記者注意到,抹香鯨骨骼上還有不少人工痕跡。比如,上頜骨釘著16個鉚釘,每一塊脊椎骨中間都有個6.5釐米的鑽孔。「鑽孔,既可讓清水浸泡更充分,也方便後期標本製作時,用鋼絲串起。」童慎漢說,47塊脊椎骨用金剛鑽鑽孔就花了兩天。鉚釘則為了將數塊上頜骨頭固定。「去味、漂白、烘乾後,上頜骨的骨頭就會黏在一起,鉚釘就不用了。」
據介紹,目前,鯨皮尚在冷庫保藏。待抹香鯨母子標本造型確定後,鯨皮的標本製作也將啟動,預計需要3-4個月。
(深圳商報記者 江曉蠶 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