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7日電 重達五十噸、兩年前埋屍臺灣省臺南縣北門鄉的抹香鯨即將製成標本,目前已挖掘出95%骨骼、牙齒等遺骸,並逐一編號。由於有部分骸骨受損,增加未來組裝困難。
據臺灣媒體報導,這隻身長十四米的抹香鯨,是於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中午,於北門鄉王爺港汕的海埔新生地被發現。當時抹香鯨已死,由於體積龐大極難拖離,臺南縣政府決議挖深五米巨坑就地掩埋。
掩埋兩年後,相關單位近日開挖,出土的抹香鯨骸骨約二十噸重。
負責承制鯨骨的葉玉成說,依美國鯨魚博物館印製的抹香鯨骸骨組織圖比對,抹香鯨應有十一對肋骨,北門鯨魚肋骨數相同,但有殘缺,此外,頭骨碎裂、顎骨斷折、前肢不齊全、牙齒欠缺、尾鰭骨傷,都增加日後組裝困難度,須全數挖掘後,進行拼湊才能確定。
工作人員謝弘洲表示,出土的骨骼仍殘留皮肉生理組織,已清除腐肉、爛皮、凝脂、殘垢,日後再以藥劑浸泡,烹煮骨骸,反覆進行三四次後,才能確實將油脂逼出骨骸,避免細菌孳生骨髓內,遭到細菌侵蝕。
據悉,組裝工程預計耗時半年,完成後將在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行首展。
(責任編輯: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