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起源:事物如何從無意識變為有意識

2020-08-28 聯盟喵喵君

意識,也許是自然界最大的謎團,它長久地困擾著我們的科學家。我們每一個人都想知道,人類最初的意識到底來源於哪裡,或者說起源於哪裡?意識使我們可以意識到周圍的環境,自我的存在,它也讓我們可以進行思考學習,明白是非對錯,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了時間的概念,所以有這樣一句話,時間是意識的產物。


可是,令人懊惱的是,雖然我們可以直觀地感覺到我們意識的存在,但每當我們想要去描述它的時候,就像用手抓住了一把空氣。即使哲學家和科學家都在努力去定義意識,但從沒有人弄明白。而且,最讓人抓狂的是,我們仍然無法得知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和整個世界。


如果我們簡單點來追溯意識的起源,那就是它是自然選擇進化的產物。經過數億年無數微步驟DNA序列的積累,最終形成了意識階梯。但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第一步是什麼呢?我們拿起一塊石頭,大多數人都覺得石頭是沒有意識的,但是有一些瘋狂的物理學家認為巖石可能有其內在的生命。


令人遺憾的是,巖石並沒有其自身的行為,因此我們也無法證明其存在意識。所以還要從生物來研究意識。科學家推測,意識的原始功能可能是移動自己去尋找食物以用來供給自己所需的能量。在極微觀的世界中,我們不必需要知道如何找到食物。比如,黏絲盤蟲,它是目前已知的最簡單的生物之一,在沒有食物的時候它會加速移動,有食物存在的情況下減慢。而且它所進行的是無目的的移動,從沒有具體的方向和目標。


於是,當這種無目的移動轉變為定向移動時,這或許是走向意識的第一個重要步驟,這時的生物會朝著有益自己的方向走。例如,虎斑三角渦蟲,它有時候很餓,有時候不餓,所以這意味著當它移動的時候,不僅僅是根據外部的刺激,還取決於其內部的生理因素。當它吃飽了,就不會移動,當它感到餓了,就會往有食物的方向移動。它利用頭上的化學感知器,朝著食物氣味最濃厚的地方前進。


但是僅僅依靠嗅覺前進的生物仍然沒有意識到它前進的方向,於是意識階梯的下一階就是視覺。視覺給我們提供了空間感,依靠眼球這樣的視覺感知器,我們可以確定食物並鎖定它,這樣我們朝著食物前進就會意識到確定的方向。而意識更進一步就是,我們出現了關注食物並且想要獲得它的欲望,這是意識內在的進化。


當有了獲得食物的欲望後,生物就會出現記憶。由於擁有了記憶,我們就不再只依靠感官來辨別食物,只用自己的記憶也可以來辨別食物,因此即使我們可以在食物面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幾秒鐘,仍然可以確定這是食物,這種現象稱為對象持久性。這種現象是在描述即使我們意識到我們看不到某些事物,但事物依舊存在。這種認知技能被一些鳥類、哺乳動物以及其他的動物掌握,我們人類的嬰兒在八個月大的時候就傾向於發展這種能力,而雞寶寶則是在出生一到兩天內表現出這種技能。


意識階梯的更進一步就是時間感,時間能使我們向前看,期待自己的未來。比如一隻雞如果想要更大的一餐,它就會抵抗住放在它面前的這一餐的誘惑,作為暫緩延時的獎勵。這樣就會出現延時滿足感,而在這之後就會陸陸續續出現一些其他的意識產物。比如未來感,思維能力,而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最常用的,例如語言。


所以意識到底來源於哪裡?我們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點。首先是無意識的移動,然後是有目的的移動,之後陸續出現了嗅覺,視覺,時間感,延時滿足感等更高級的產物。但是說起來好笑的是,這一切都來源於我們對於食物的渴望。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科學知識就關注我吧!走之前記得動動小手點個讚哦!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人類意識之謎 ①追尋意識的起源
    許多人甚至認為,這類問題不可能有正確的答案。其實,不!倘若我們擺脫就事論事的思維方式,繞個彎子,譬如去追溯爭論中涉及的事物(或者概念)的起源,那麼有的時候答案就會很快水落石出。事實上,近些年,一些進化生物學家通過追溯意識的起源,為回答「什麼是意識」提供了許多洞見。
  • 新模型解釋大腦如何產生意識 意識並不是連續生起的
    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網站報導,該校與其他大學研究人員合作,提出了一種兩階段模型,解釋了大腦是如何處理無意識信息,並把它們從無意識轉入有意識的。按照這一模型,意識並不是連續生起的,而是每隔一段時間生起一瞬間,意識之間是長達400毫秒的無意識狀態,在這段間隔裡沒有時間感。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最近《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上的論文中指出,人們感覺周圍的世界是流暢無間的,但這是一種幻覺。近來一些實驗表明,外界信息並非連續地進入意識認知,而是大腦在離散的時間點收集這些信息,經處理後呈現出來。
  • 新模型解釋大腦如何產生意識
    ,並把它們從無意識轉入有意識的。  研究人員研究了以往發表的心理和行為實驗的數據,用一個兩階段模型描述了意識的信息處理過程。首先是無意識階段:大腦處理某個事物特徵,如顏色、形狀、持續時間等,在無意識狀態以很高的時間頻率分析它們,在此期間沒有時間感,也感覺不到事物特徵的變化,時間特徵被編碼為數字標記,就像編碼顏色、形狀那樣。
  •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新課教學]  第二節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板書)  一、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板書)  1.什麼是意識?(板書)  故事:老馬識途、丟不掉的狗等。  馬和狗是不是有意識?你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學生發言,提出各種判斷依據。
  • 交易夜讀129 | 無意識的習慣如何「毀掉」交易者?
    今晚,我們就來聊聊交易中常見人性缺陷,以及該如何克服它們。1、決定你的行為的其實是無意識我們常說『我無法控制住自己』。這個我就是有意識的頭腦,這個自己則是內在無意識的衝動。我們內在有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部分,我們既是控制者,同時又是被控制者。人的意識只佔10%,無意識卻佔90%。無意識就像冰山隱藏在水下的那部分。
  • 人類意識是連續的,還是離散的?
    人類意識是連續的,還是以不連續的組塊形式出現?乍看之下,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對於我們來說,生活就像一部電影,在我們清醒的每一個時刻都能感知和意識到事物發生的變化。  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大腦與心理物理實驗室的一支科學家小組評估了現有的研究報告,他們提出一個結合了連續和離散意識的模型,進一步闡明我們如何產生意識、何時產生意識。
  • 人類意識是宇宙第一意識?意識能否讓人類更長壽?更有意義?
    意識是有層次和級別的,尤其是人類的意識,是最有能動性和主觀性的意識,但並不一定是最高級別的意識,我認為最高級別意識可能是宇宙意識,他在主宰宇宙的演化。所謂廣義層面是指一切物質信息對本質元素的表達,譬如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組合和演化。石頭之所以是石頭的含義等等。
  • 神經學教授:人的意識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編者按:意識和思想的產生應該是人類的終極問題之一了吧。大量研究都把意識看成一件事物作為研究的方向。但惠康基金會神經影像中心研究員兼科學主任,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學教授Karl Friston卻認為,思想不過是一個類似進化或者天氣的過程罷了。
  • 「意識」究竟是什麼?
    ……動物腦中出現的內心圖像(mental images),並被用來調控其行為,事實上給出了意識的實用運作定義」。Searle(2006)通俗地將意識解釋為「從無夢的睡眠醒來之後,除非再次入睡或進入無意識狀態,否則在白天持續進行的,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態」。
  • 高二政治教案: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討論: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一個學校有什麼影響?如何對待網絡時代?   (請同學們聯繫本校和自己的實際,分組討論,回答時應運用理論說明問題,教師歸納。)   總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可以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 如何讓 AI 產生意識?
    人工智慧研究員正在研究如何通過神經科學來構建更智能、更強大的神經網絡。建立該項實驗的研究人員認為,機器人的「自我意識」就是在這種不連貫的時刻出現的。遇到往常無法處理的情況時,機器人就必須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以決定如何處理衝突。這種關於自我意識的概念很早就出現了,自我意識指的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做推斷,例如當我們面對意料之外的信息時,必須重新評估環境,然後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這種概念可以追溯到是20世紀初德國哲學Martin Heidegger的研究。
  • 如何讓 AI 產生意識?
    遇到往常無法處理的情況時,機器人就必須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以決定如何處理衝突。這種關於自我意識的概念很早就出現了,自我意識指的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做推斷,例如當我們面對意料之外的信息時,必須重新評估環境,然後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這種概念可以追溯到是20世紀初德國哲學Martin Heidegger的研究。
  • 什麼是自我意識療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有三個支柱,即潛意識的心理機制、抗拒和壓抑的作用以及性的重要性。潛意識就像是隱藏在水下的冰山,而意識就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比如你容易被別人的話激怒,大多是因為你表面在否認,你潛意識卻在認同;發怒其實是另外一種方式的同意。
  • 你怎麼確定自己有意識?
    我們之所以要研究意識,正是因為意識是一切描述和討論的起源——進而,是一切事物知識與價值的起源。我們能、且只能通過意識把握自我和世界。在特麗案裡,變成植物人之後的特麗再也沒有說過一句話,也無法對外部刺激做出絲毫反應。她的大腦皮層早已萎縮成了正常水平的一半大小,幾乎所有的神經元都陷入了死寂,腦電波平靜沒有波瀾。
  • 四本關於意識問題的英文新書
    科赫描述了這個理論如何解釋了許多關於意識神經學的事實,以及它如何被用來建立一個臨床上有用的意識測量方法。這個理論預測,許多,也許是所有的動物都經歷過生命的景象和聲音; 意識比傳統假設的更廣泛。然而,與公認的觀點相反,科克認為可編程計算機不會有意識。即使是一個完美的大腦軟體模型也是無意識的。它的模擬是虛假的意識。意識不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計算ーー它不是一種聰明的技巧。意識是關於存在的。
  • 意識是如何在大腦中產生的?非常複雜的全腦動態互動
    然而,今天的我們仍然不知道意識是如何在大腦中產生的。意識代表了我們體驗和了解世界的能力。事實上,儘管科學家在許多世紀以來一直試圖理解意識,但它仍然是現代神經科學中最重要的未解謎題之一。近日,在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一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揭示了當我們意識清醒時大腦中正在運作的神經網絡。意識不僅僅是一個哲學問題。
  • 自我意識概述,是個體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意識
    自我意識概述,是個體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意識,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意識包括了三個層次,即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自我意識的發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不同發展階段,自我意識的形成各有特點。3歲以後,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上。
  • 意識的起源之謎:如果意識不存在,還需要起源嗎?
    「意識」的起源,是個神秘的話題。從物質上說,意識是不存在的。意識的複雜程度沒有人能說清楚,但是其中的道理,和在物質層面上,電流不存在是一樣的。我通常用電流來類比意識,電流是電荷的定向運動。不論導體中有沒有電流,電荷就在那裡,不多不少。
  •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高考政治哲學難點解析:怎樣理解「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義?   對這一問題學生幾乎沒有從理論上思考過,屬於知識空白;對這一理論的表述,學生一下子也難以適應。   對這一難點,著重應從以下五點加以突破。
  • 人類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發現對意識至關重要的兩個大腦網絡
    意識是真實存在的嗎,抑或只是幻覺?它以何種方式起源自何處?我們又為什麼需要擁有意識?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都在對大腦進行研究,試圖解開關於意識的諸多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