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南澗無量山發現白腹針尾綠鳩,屬中國鳥類新記錄種

2021-01-15 瀟湘晨報

10月12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一隻白腹針尾綠鳩10日凌晨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刷新了我國鳥類新記錄,南澗無量山也成為國內首次記錄到該鳥種的地方。

10日下午18:25分,這隻白腹針尾綠鳩經工作人員仔細體檢,確認健康後環志放飛。

白腹針尾綠鳩,雄鳥整體呈橄欖綠色,胸部、腰部及尾上覆羽的綠色較淺;頸部兩側沾淺橙黃色,頸背部灰綠色;翼上腕部具紫紅色小斑塊,飛羽黑色,次級飛羽的羽緣鵝黃色,飛羽下部及翼下覆羽為深灰色,腹部白色,尾羽灰黑色,中央一對尾羽特化延長而尖,臀羽及尾下覆羽鮮黃色夾雜橄欖綠色,虹膜的內圈為淺藍色,外圈為紅色,眼睛周圍的裸皮及喙基部呈鮮豔的天藍色,喙尖灰色,跗蹠及腳趾紫紅色。雌鳥似雄鳥,但肩羽無紫紅色斑塊,頸側不沾淺橙黃色。

白腹針尾綠鳩主要分布在寮國北部、中部,越南北部、中部和南部,泰國西北部至東南部。一般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山地、丘陵地帶的原始森林及常綠闊葉林,多活動於海拔400至800米,高可至1525米,冬季也會遊蕩到海岸附近的平原地帶。

南澗縣鳳凰山位於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北端,是我國西南境內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具有鳥類飛行範圍廣、數量大、時間長、種類多、飛行高度低等特點,是鳥類環志和研究的理想場所。

自1999年起到現在,南澗鳳凰山已連續開展候鳥環志21年,共環志放飛鳥類60415隻,隸屬14目,30科,239種,在候鳥保護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也為野生候鳥科研監測工作提供大量翔實的數據資料。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楊質高 通訊員 時國彩 文 通訊員 時國彩 攝

【來源:開屏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生態雲南 | 大理南澗首次發現中國鳥類新紀錄種——白腹針尾綠鳩
    生態雲南 | 大理南澗首次發現中國鳥類新紀錄種——白腹針尾綠鳩 2020-10-17 1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隻白腹針尾綠鳩出現在無量山,該鳥種分布在東南亞,也是國內首次記錄到
    近日在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就發現一隻白腹針尾綠鳩,該鳥種已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一種珍稀的鳥類,同時該鳥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也是國內首次記錄到。而白腹針尾綠鳩雌鳥是肩羽無紫紅色斑塊,頸側不沾淺橙黃色,兩者的外形很接近。
  • 雲南發現白腹針尾綠鳩 已被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這是10月10日拍攝的白腹針尾綠鳩。錢程 攝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鳳凰山候鳥遷徙通道。段建偉 攝  新華社昆明10月14日消息,近日,一隻白腹針尾綠鳩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引發鳥類專家關注。  「白腹針尾綠鳩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此次在我國境內發現,既可能是個體遠距離飛行,也可能是該種群因氣候、棲息地環境變化等因素整體北移的結果,還需要持續跟蹤觀測。」
  • 雲南發現白腹針尾綠鳩,已被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這是10月10日拍攝的白腹針尾綠鳩。 錢程 攝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鳳凰山候鳥遷徙通道。 段建偉 攝新華社昆明10月14日消息,近日,一隻白腹針尾綠鳩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引發鳥類專家關注。
  • 大理州南澗鳥類圖庫集錦,讓您認識更多南澗鳥類品種,方便您查找
    南澗的野鳥種類繁多,僅無量山就有鳥類446種,其中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鳥類37種,這些野鳥,不斷吸引著無數觀鳥拍鳥愛好者,他們從全國各地前往鳥類較多鳳凰山拍鳥觀鳥。
  • 再添新成員!大理南澗無量山發現5個蜘蛛新種
    我國蜘蛛又添新成員!科研人員在大理南澗無量山新發現5個蜘蛛新種。近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官網獲悉,貴州銅仁學院米小其教授團隊,從2015年8月到南澗無量山指導開展蜘蛛資源監測歷時五年,科研團隊對採集到的蜘蛛標本進行了分類研究,目前發現並報導了南澗無量山五個蜘蛛新物種:雲南無量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多樣的氣候類型,孕育了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 漂亮而優雅的針尾綠鳩
    針尾綠鳩(英文名:Pin-tailed Green Pigeon,學名:Treron apicauda),是鴿形目鳩鴿科綠鳩屬的鳥類。
  • 雲南南澗首次近距離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雲南南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巡護過程中,首次近距離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的珍貴圖片,黑頸長尾雉帶領著一群寶寶在林間玩耍非常罕見。每年的3—7月是黑頸長尾雉的繁殖期,鳥類監測人員普朝柱在南澗屆山也拍攝到黑頸長尾雉媽媽帶領7個寶寶在林間漫步的圖片,據介紹,這也是首次在非自然保護區記錄到黑頸長尾雉活動影像。
  • 德宏鳥類升至712種!|德宏|針尾鴨|瑞麗市|世界自然保護...
    12月2日,德宏自然生態攝影師張海鈺在瑞麗市弄麼湖拍攝到3隻針尾鴨,經香港觀鳥會前主席張浩輝博士等人核查確認,這次記錄是針尾鴨在德宏的首筆記錄。▲本次拍攝到的針尾鴨至此在德宏觀測、拍攝到的鳥類種類由711種升至712種更加逼近全國鳥類種數的50%▲本次拍攝到的針尾鴨針尾鴨(學名:Anas acuta)是中型遊禽,屬水鴨類。
  • 西藏發現鳥類分布新記錄種黑腹濱鷸
    新華社拉薩11月19日電(記者劉洪明、田金文)記者19日從西藏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獲悉,其研究人員今年在拉薩市林周縣發現2隻鷸科鳥類,查閱相關文獻確認黑腹濱鷸為西藏鳥類分布新記錄種。這一新發現的相關文章近日已刊登在《動物學雜誌》上。
  • 資料:《中國鳥類野外手冊》PDA版
  • 哈巴湖發現2隻黑尾塍鷸 今年有3種新記錄鳥類進入視線
    新發現的黑尾塍鷸(chéng yù)  隨著近日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新發現了2隻黑尾塍鷸[chéng
  • 德宏鳥類升至712種!
    ,經香港觀鳥會前主席張浩輝博士等人核查確認,這次記錄是針尾鴨在德宏的首筆記錄。▲本次拍攝到的針尾鴨至此在德宏觀測、拍攝到的鳥類種類由711種升至712種更加逼近全國鳥類種數的50%▲本次拍攝到的針尾鴨針尾鴨(學名:Anas acuta)是中型遊禽,屬水鴨類。體長43-72釐米,體重0.5-1千克。廣布於歐亞大陸北部、北美西部。
  • 2015年南澗第一次植物資源調查圓滿結束
    從6月26日至7月5日,歷時10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與南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開展了對南澗縣範圍內的植物資源綜合調查,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食蟲植物-茅膏菜Drosera peltata
  • 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
    圖為此次發現的西藏新記錄種。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中新網昆明1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等4個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等24個西藏新記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