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遊生命只有1天

2020-12-05 奇特動植物

浮遊飛出水面的後,生命只有一天。它們之前是蟲蛹狀態,一隻生活在水裡,但是每年的特定是時候,一部分浮遊就會成熟,然後進化成會飛的昆蟲。

能夠飛之後,它們的生命只有一天,這一天它們要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使命,那麼就是繁殖後代。完成之後,即使沒有被捕獵者捕食,它們也會死在河面上。

一隻浮遊飛出水面,用特定的相機拍攝,細小的它們原來也這麼美麗。非常多的浮遊會在這一天內集體飛出,長長的尾巴沒有人去考證有什麼作用。

這一天,也是很多的生物開始吃大餐的時候,這種浮遊富含脂肪和蛋白質,一隻浮遊裡水面太近,被一隻魚給捉住。

飛到空中的浮遊,也會成為很多的鳥類的捕食對象,非常多的浮遊甚至一天的生命都沒有,但是它們的犧牲是值得的,因為一部分犧牲了,其他的浮遊的生存機會就大了。

有的浮遊剛出水面,就被鳥兒捉住,看來這個空間哪裡都不是安全的,它們要怎麼解決這個事情?難道浮遊沒有機會了?

在匈牙利一條河上,這一天就超過500萬隻浮遊會同時出來。它們採用了數量優勢,短時間內集體出來。它們找到自己的配偶,然後開始交配,產卵。

產完卵,它們的生命也就結束了。他們落在水面上,在一些特別的區域,甚至像一層河面的地毯。它們的蟲生的最後階段,也就結束。

相關焦點

  • 《詩經》專題:生命即使短暫如浮遊,也應該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與浮遊相比,人類的生命就漫長多了。幾十年的日日夜夜,不知道要經歷多少次朝陽和日暮。所以,人們有足夠的理由去可憐「浮遊」,可憐它如此短暫的一生。在《詩經 曹風 浮遊》,多愁善感的詩人早在兩千年前就藉助這短暫的生命唱出了人類面臨死亡時的困惑。
  • 海藻專題 - 綠色浮遊植物
    生命周期是單倍體、二倍體或雙單倍體。草坪式綠藻是水族箱中最令人頭疼的「問題藻類」。他們是無處不在、快速成長、可以忍受各種各樣的水參數、會產生難聞的物質來抵禦食藻生物的啃食、可以窒息珊瑚和其他無脊椎動物。他們也傾向於通過捕捉細絲中的顆粒狀有機物質,利用這一物質的分解產物來促進自身的增殖。
  • 科普:浮遊植物
    浮遊植物生長周期短,只有幾個星期,是水生態系統中佔優勢的初級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換成為新的有機化合物,由此啟動了水體食物鏈。 浮遊植物在大小和體積上差別顯著,一般根據粒徑大小分為三種類型,即小型浮遊植物(Micro,20~200μm)、微型浮遊植物(Nano,3~20μm)和超微型浮遊植物(Pico,0.7~3μm)。
  • 「百慕達」浮遊生物大普查 發現20新物種 圖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科學家在今年4月份在百慕達進行了為期20天的考察,將生活在海面到海底4.8公裡深處的浮遊生物「一網打盡」。在捕獲的數千種生物中,科學家已經對500種進行了分門別類,並對其中220多種的基因序列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目前至少有20種浮遊生物是第一次發現。此外,科學家還發現了120餘種魚類,其中有幾種也是百慕達的「特產」。
  • 水產養殖育苗對浮遊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
    ,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主要分為浮遊動物及浮遊植物。水中浮遊植物多的原因大多是池塘的水體比較肥,細菌、有機碎屑(底部飼料殘餌)豐富而形成。一般魚類在幼魚階段都以浮遊生物為主要食料,人工餌料次之。浮遊植物是鰱魚類的天然餌料,鱅魚類終生都濾食浮遊動物。培水調水工作做得好的池塘,浮遊動物對細菌的攝食量如等於或高於細菌的量時,可以明顯降低魚類的生物性傳染病。水域中天然生長和通過施肥培育的浮遊生物是魚蝦的極好天然餌料。
  • 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浮遊動物:浮遊動物會成為人類未來的食物嗎?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人類從未停止進軍藍色牧場的腳步,逐漸研究開發了多種多樣的水母。很早就有人提出:浮遊動物或將成為人類未來的日常食物。會有那麼一天嗎?通常,霞水母用這些觸手包裹周圍遊過的魚及浮遊動物,使它們麻痺而死,然後進食。雖然這兩種水母經濟價值不高,但它們通過濾食,可以吃掉水中絕大部分浮遊動物、魚卵及幼魚等,且通過觸手的刺細胞麻痺、致死部分浮遊動物和魚類,因此,它們的大量增加會給漁業造成嚴重的危害。此外,水母旺發還會引發另一個重要問題,水母會堵塞發電廠冷卻水的進水口。
  • 研究人員成功地復活了1億多年前的微小生命
    當科學家觀察太平洋海底的微觀生命時,得到了驚人的答案:1億年前被困在海床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只需要一點點食物和氧氣,就可以復活。海床上的微生物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氧氣以及營養物質的缺乏。在這種環境下,通常只需要一百萬年就會形成化石,但這些強大的微生物想辦法存活了下來。有許多研究告訴我們,大陸附近的海底有生命存在,那裡有大量的有機物。生命從海洋底層一直擴展到下面的巖石中。
  • 浮遊動物的生長以及不同的養魚方式對其的影響
    2、輪蟲類輪蟲類體長0.2-0.6mm,世代時間1.25-7天。種類和現存量都較多,是下塘魚苗的適口食物。為小型甲殼動物,一般體長0.5-5mm,營浮遊與寄生生活,分布於海洋、淡水或半鹹水中。橈足類活動迅速、世代周期相對較長,在水產養殖上的餌料意義不如輪蟲和枝角類。體縱長且分節,體節數不超過11節,頭部1節、胸部5節、腹部5節。頭部有一眼點、兩對觸角、三對口器。
  • 北極浮遊植物大爆發 影響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在海水分層和季節性日照的作用下,海中的浮遊植物也迎來了繁殖的高峰。於是,沿著後退的冰緣線,一條狹長的浮遊植物帶形成了。從太空中俯瞰,植物帶在海水中氤氳瀰漫,仿佛一桶淡綠色的顏料倒入了蔚藍的大洋。過去,對浮遊植物暴發的研究主要靠的是坐船出海。但隨著現代衛星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已經可以通過高解析度的遙感圖片來觀察浮遊植物在很長一段時間的生長情況。
  • 池塘中浮遊動物的種類以及對魚類的不同影響
    許多種浮遊動物是魚、貝類的重要餌料來源,有的種類如毛蝦、海蜇可作為人的食物。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可作為水汙染的指示生物。如在富營養化水體中,裸腹溞、劍水蚤、臂尾輪蟲等種類一般形式優勢種群。有些種類,如梨形四膜蟲、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試驗中用來作為實驗動物。1、輪蟲類
  • 繪製全球浮遊植物分布圖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世界海洋浮遊植物的分布圖,並調查了影響這種分布的環境因素。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浮遊生物多樣性只是部分地與以前關於赤道和兩極之間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理論相一致。世界海洋中大約有10000到20000種不同的物種,浮遊植物的多樣性極其豐富。
  • 浮遊動物的定向培養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浮遊動物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這就需要從自然環境中獲取,二是浮遊動物是一個動物類群的統稱,它自然有不同的動物分類,這兩點下文會做分享。同時浮遊動物在漁業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浮遊動物是經濟水產動物;是中上層水域中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對漁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 課外地理 | 什麼是浮遊生物?
    浮遊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北溫帶浮遊植物的數量高峰一般在春季出現,因那時光度增強,營養鹽(氮、磷等無機鹽類)增多,有利於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到夏季,營養鹽消耗殆盡,草食性浮遊動物又大量攝食,導致浮遊植物的數量驟減。
  • 浮遊動物 原生動物
    浮遊動物是一類經常在水中浮遊,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的異養型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幼體的總稱,在水中營浮遊性生活的動物類群。鞭毛的數目較少,有1至4條或稍多,少數種類則具有較多的鞭毛。有些鞭毛蟲體內有色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自己製造食物,這種營養方式稱為光合營養;有的通過體表滲透吸收周圍水中呈溶解狀態的物質,這種營養方式稱為滲透營養;還有的吞食固體的食物顆粒作為營養來源,這種營養方式稱吞噬營養。光合營養也稱自養,而滲透營養和吞噬營養也稱異養。
  • 魚苗培育需要大量的浮遊動物,那麼浮遊動物都是怎樣培養的呢?
    因此,魚苗早期的飼料,一般以天然餌料為主,當然能滿足上述條件的天然餌料,肯定就是各種浮遊動物。既然在魚苗的養殖中,需要大量的浮遊動物,那麼我們該怎樣培養浮遊動物呢?其實在魚苗生產過程中培養浮遊動物。說白點就是培肥水質。其主要方法是通過對魚塘施肥來實現。魚塘施肥後,最先出現的是一些單細胞浮遊植物,接著出現的是一些大型浮遊植物,輪蟲等,最後出現的是枝角類,饒足類等浮遊動物。
  • 歷史上的今天:電子浮遊生物(北美)(1月9日)
    2006:《電子浮遊生物》 《電子浮遊生物(Electroplankton)》可以說是 NDS 平臺上相當早期的作品,2005 年 4 月 7 日於日本發售,第二年 1 月 9 日登陸北美市場。
  • 極地浮遊生物現身日本海 被稱「流水天使」(圖)
    恣意暢遊的「但馬流水天使」  國際在線專稿:據《朝日新聞》7月1日報導,日本兵庫縣但馬附近海域近日迎來一批神秘的「客人」——「冰海小精靈」的浮遊生物。  據了解,這種海洋浮遊生物學名叫做Clionelimacina),通常生活在南極、北極的寒冷海域。由於其喜好寒冷且身體晶瑩透明,於是便有了「冰海小精靈」的美稱。有部分該生物生活在日本最寒冷的北海道地區,被當地人視為吉祥的象徵,稱為「流水天使」。  另外,相似的浮遊生物物種也有生活在溫熱水域的情況,而這次捕獲「小精靈」,屬於日本北海道「流水天使」的近親。
  • 劉光興——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浮遊動物生物學和生態學、生物...
    二、工作、出國進修經歷  1990 ~至今:歷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7 ~ 1999:副系主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海洋生物系。  2003 ~ 至今:副處長,中國海洋大學科學技術處。
  • 大海中的「陽光使者」——浮遊生物
    新華社「科學」號6月11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考船「科學」號正在西太平洋執行海山調查任務,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是不少隨船科學家關注的對象,他們用垂直拖網和多聯網等不斷獲取浮遊生物樣品。浮遊生物都蘊藏著哪些奧秘?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武昌介紹說,浮遊生物泛指水體中那些沒有遊泳能力或遊泳能力很弱的生物。
  • 原來池塘中浮遊動物對魚類有這種影響,我不是最後知道的
    由於很多種浮遊動物的分布與氣候有關,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動物。許多種浮遊動物是魚、貝類的重要餌料來源,有的種類如毛蝦、海蜇可作為人的食物。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可作為水汙染的指示生物。如在富營養化水體中,裸腹溞、劍水蚤、臂尾輪蟲等種類一般形式優勢種群。有些種類,如梨形四膜蟲、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試驗中用來作為實驗動物。1、輪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