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檬相對論:「再中心化」是當前直播帶貨的陷阱

2021-01-14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IMS創始人李檬

來源:李檬相對論

近期,只要有人談論新消費、品牌營銷,「紅人帶貨」幾乎就一定是話題中心。確實,開年以來出現了很多標誌性事件:

第一代紅人羅永浩選擇在愚人節的晚間,首秀直播帶貨,跨越幾個圈層、萬人圍觀,最終實現了4800萬累積觀看人數和1.1億成交額。

格力的紅人CEO董明珠在抖音上首秀直播帶貨,收穫20萬的尷尬業績,不久又轉戰快手,3小時成交破3億,「老鐵」消費力刷新了大家的認知,並在全網刷足了存在感。我上一篇講到的《董明珠直播帶貨20萬,其實是賺到了「2個億」》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深圳、廣州、武漢、菏澤等等很多城市,相繼出現了市長、區長(以及不同層級官員)親自出面直播帶貨的歷史盛況,廣州地方政府甚至直接出臺了《廣州市直播電商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

一直以來,紅人直播帶貨面臨一個「69元法則」,即產品價格只要超過69元,銷量就會銳減。過去,直播帶貨被視作一種「口紅效應」,就是消費者為了尋求那種花錢的快感,重複購買那些「廉價的非必要之物」。

可是,今年情況變了,奢侈品、房地產、汽車這些高價值消費品,也相繼進入紅人直播帶貨的軌道。

OK,這是不是表示紅人經濟的增長勢能就暢通無阻?找到了這個營銷套路,就可以高枕無憂?

我想強調一點,《孫子兵法》說過「不盡知用兵之害者,不盡知用兵之利也」,品牌營銷歸根到底是一場跌宕起伏的智力遊戲,考驗了一個公司的綜合素質和資源駕馭能力。

簡單認為紅人帶貨可以靠套路取勝,你很可能會徘徊在天堂與地獄之間。

01

「再中心化」是當前直播帶貨的陷阱

不要簡單以為紅人營銷,就是諸如 「3分鐘、5分鐘帶貨數百萬元」、「一場直播吸引數十萬人購買」等等銷售神話。

若是僅僅以「帶貨能量」看紅人經濟,這可能僅是一小撮人的狂歡。將直播帶貨市場視作一支龐大艦隊,李佳琦、辛有志(辛巴)、薇婭幾乎成了紅人大V當中的旗艦,可是,外界只看到了旗艦,其他的戰艦在哪裡?

品牌公司普遍將紅人大V視作一個「超級導購」,甚至就是一個可以選擇的銷售渠道,跟天貓、京東商城沒啥區別。頂端位置的紅人大V一旦被視作「超級導購」,就會掉進一種「再中心化」陷阱。

最近幾年的新經濟創新,強調「去中心化」,就是不讓少數的明星壟斷用戶的視覺,不讓少數的平臺壟斷網絡的流量。

過去,微信也好,淘寶天貓也好,娛樂圈也罷,都是作為一個中心化的流量入口,然後去做賦能,驅動一個完整的商業生態轉動。這就是「中心化」商業。

近年,隨著紅人經濟的迅速崛起,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發光,影響你我生活方式的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紅人大V,創作優質內容,沉澱忠誠粉絲,釋放商業能量。這就是「去中心化」商業。

原本,紅人經濟代表了影響更廣泛的「去中心化」商業。但是,因為帶貨能量集中在少數幾個頂端的紅人大V那裡,出現了資源、流量的「再中心化」趨勢。

什麼意思呢?就是少數幾個頂端的紅人大V就像一個個商業黑洞,將紅人經濟的發展紅利全部吸走,以至於頂端以外的廣大紅人資源難以參與進來,而品牌公司也將承受極其昂貴的營銷成本。

我認為,其中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

1)為什麼頂端以外的紅人大V,享受到的帶貨紅利十分有限?

實力強大的消費品牌往往青睞頂端位置的紅人大V,因為確定性高。實力一般的消費品牌,寧願CEO親自直播賣貨,或者內部培養紅人導購,也不太願意跟頂端以外的紅人大V合作。

去年,有創業公司想在社交媒體上推廣自家產品,於是找到了一位小有人氣的大V,投錢讓大V發視頻廣告。可是,表面上有幾百萬粉絲觀看了廣告,實際上真正進店的流量幾乎沒有,商品零成交。那個創業公司大呼上當受騙,一怒之下,又是「打假」又是提告。

所以,不是頂端位置的紅人大V,消費品牌往往難以確信其商業效果。退一萬步,就算頂端位置的紅人大V未能給消費品牌帶來好的利潤,至少贏得了高密度的曝光,品牌公司仍可以用直播期間的種種話題進行二次傳播。

如果紅人、品牌之間陷入這個邏輯循環,除了金字塔頂端的紅人,其他大部分紅人大V享受到的直播帶貨紅利十分有限。

2)為什麼頂端位置紅人大V的收費之高可以直逼央視廣告?

消費品牌看見、相信李佳琦可以15秒賣出15000根口紅,薇婭可以一場直播帶貨過億,消費品牌想要參與進去,就要進行成本核算了。

任何營銷支出,都是一種投資,投資都要冒風險的,都有輸贏。

頂端位置紅人大V的帶貨量級節節拉高,2018年「雙11」李佳琦、薇婭的帶貨規模是3億量級,2019年「雙11」就是10億量級了。品牌公司要想將自家產品放進他們的直播間,花費的價錢已經不低於當年央視廣告的收費。

這樣長期下去,廣大中小品牌公司、中小商家將被排斥在直播帶貨紅利的格局之外。

02

直播帶貨的真正破局點是復購率

少數頂端紅人佔據C位,主導消費流量,這更是與新經濟時代的大趨勢背道而馳。

當今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經濟的超級周期,包括AI智能、區塊鏈、納米技術、基因科技這些新的技術驅動力已經逐步進入商業化階段,紅人經濟從一個個垂直行業,開始對傳統消費市場進行改造融合,任何跟品牌、消費相關的東西都會被紅人大V帶入新元素。

可是,「去中心化」是新經濟變局的一個重要主線。

廣州地方政府甚至出臺了《廣州市直播電商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要將廣州打造成為全國著名的直播電商之都。培育100家有影響力的MCN機構、孵化1000個網紅品牌(企業名牌、產地品牌、產品品牌、新品等)、培訓10000名帶貨達人。政府層面已經將紅人大V當作新經濟時代一種重要的資源和要素,著力進行市場孵化,並期待紅人經濟遍地開花,而不是只有少數幾個頂端位置的紅人大V主導粉絲流量。

品牌視角看來,紅人經濟推動了消費品牌由「虛擬人格」向「真實人格」的轉變:

以前,將品牌視作一種虛擬人格,明星代言、廣告轟炸可以不斷強化人們的品牌記憶,以致消費需求出現之時,可以瞬間想像到你。

現今,品牌已經是一種真實人格,紅人大V已經深度切入品牌策略的中心地帶,解決特定場景的特定問題。但這個轉化效率的真正實現,仍需充分考慮產品特性和復購率。

具體操作而言,產品是王道,復購率是根本。我將不同產品品類的復購率分為四個梯度:

A級復購率

比如家電、汽車,一臺可以用好幾年,「復購」的需求不會很高。家裡沒必要放幾臺電視、幾部汽車,畢竟,空間、車位也是有成本的。所以,消費者買這類產品,相對謹慎,不容易受紅人大V的影響,大概只有頂端位置的紅人大V可以瞬間釋放消費者的購買能量,這也僅僅是短期策略。

B級復購率

價格在幾百元、幾千元之間,比如手機、可穿戴電子設備、電動牙刷,可以用一兩年,創新迭代的速度不慢,但也不屬於快消品。紅人帶貨在其中有一定發揮空間,實際效果與明星代言類似,成本也未必很低。

C級復購率

消費者未必每天都去買,但是一旦遇見節假日,或者一些諸如世界盃、中國好聲音等等時刻,就需要釋放心情了。比如周黑鴨、三隻松鼠,你不可能天天吃這些,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買來。這代表著消費者的一種「生活講究」,價格也不貴,這是紅人大V可以充分發揮的消費地帶,因為可以做消費者(粉絲)的品味代言人。

D級復購率

這是復購率最高、紅人大V最容易釋放影響力的地帶。比如咖啡、奶茶、化妝品,價格不貴,只要消費者真喜歡哪個品牌,復購率極高。如果紅人大V切中了粉絲的爽點,對粉絲產生穩定的粘性,紅人與品牌結合,粉絲確實會對這個品牌產生獨特的心理體驗。

綜合看來,A級、B級產品品類的復購率特徵,特別適合羅永浩、明星這類頂端主播去推,而C級、D級產品品類的復購率特徵,則更需要不同層次的紅人資源,建立適合不同品牌調性的傳播矩陣,而廣大紅人將有更多機會參與到這種組合策略當中。

既然是策略組合,那就是去中心化的自由搭配。紅人直播帶貨真正要發揮作用,需要用到一種去中心化的方法並藉助最少的規則來完成。品牌公司如果只是將紅人直播帶貨,當作營銷工具箱當中的一個選項,甚至權宜之計,那是沒辦法發掘這種新經濟方式的真正潛力的。

就像10年前剛有電商的時候,你只是把它當作一種新的營銷渠道,或者就是掛到IT部門下,你怎麼運營得好呢?

長遠看來,直播帶貨的真正價值在於穩定的用戶粘性和復購率。需要針對不同復購率等級的產品,採用調性適合、精準對路的紅人傳播矩陣。

03

「U盤化」:紅人直播帶貨的長遠之計

為什麼紅人直播帶貨成為很多消費品牌的天堂的同時,也會將一些品牌推向地獄?我認為,主要是兩個影響因素——銷售抽成規則更傾向頂端的紅人大V,而紅人大V又會不遺餘力討好粉絲。

1

銷售抽成規則更傾向頂端的紅人大V

目前階段,品牌公司要找紅人直播帶貨,收入抽成是嚴重傾向紅人的。比如,很多頂端紅人給品牌產品直播帶貨,可以抽取幾十個點的銷售分成,有些紅人大V的帶貨抽成可能不高,但是會另外抽取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服務費。

好消息是,如果你賣的是化妝品、保健品,OK,如此之高的紅人帶貨抽成,你還是有利可圖,畢竟產品毛利率足夠高(有的超過90%)。算上品牌的直播展示和流量利益,你不會太吃虧。

壞消息是,如果你賣的是小零食、日用品,慘了,產品毛利率大概10%左右,如何支付高額的紅人帶貨抽成?你只能相當於是賠錢打廣告了。

2

紅人大V會不遺餘力討好粉絲

哪怕帶貨紅人的收入來源於品牌公司,但是他們特別清楚,品牌公司願意支付這個價錢,是因為紅人對粉絲(消費者)的強大影響力,所以,他們在粉絲情緒、品牌利益之間,明顯是傾向前者的,品牌公司的利益往往會犧牲很大。

曾經,李佳琦用全網最低價賣了87%的雅詩蘭黛「雙11」眼霜產品,對於品牌公司來說,這更多只是一場熱鬧,實際好處非常有限。

那麼,什麼才是紅人直播帶貨的長遠之計?

我認為,紅人帶貨的真正長遠之計是「U盤化生存」,每一個紅人大V都是一個U盤,在各自的細分生活領域,對粉絲群體有不同程度的號召力、影響力,在一個「超級接口」的幫助下,隨時隨地插拔到各種品牌的營銷策略當中。

什麼意思呢?知名KOL(意見領袖)可以是一個U盤,頭部紅人可以是一個U盤,腰部紅人可以是一個U盤,初級紅人、素人都可以是一個U盤,這些不同層次的營銷資源,自由組合插入一組接口當中,構成一個消費品牌獨特的傳播矩陣。

為什麼要在不同層次的多個紅人大V(U盤)要建立傳播矩陣?

回顧Facebook以及「閱後即焚」應用Snapchat,是怎麼從微小人群產品做到世界級的?無非就是運用了1:9:90法則,1是頭部紅人,9是腰部紅人,90是初級紅人、素人,他們從身邊人開始,讓「身邊人」都喜歡使用,再利用人類模仿的天性,實現流行。國內的完美日記、喜茶也是採取類似策略迅速崛起的。

我們正在將IMS打造為紅人新經濟時代的超級接口公司,通過整合海量的紅人資源進行科學的數據價值評估,將紅人「去中心化」,而非「再中心化」,並針對中小商家、品牌客戶的具體需求,進行U盤化(即插即用)的商業服務,目的是幫助品牌低成本的建立高效傳播矩陣。

我認為,只有「去中心化」才能提高企業的營銷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直播帶貨更不是品牌的救命稻草,要做直播前先做好你的復購率。紅人經濟時代「去中心化」的價值,一定是資源合理定價,帶來長期(而非一時)高復購率,並使多方長期受益,成為產業鏈上下遊最受歡迎的賦能因素。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你的直播帶貨賠錢了 | 李檬相對論
    >2020開年以來,紅人商業、直播帶貨持續處於風口當中。一邊是主播頻發戰報、品牌方狂秀戰績,另一邊是直播帶貨造假、刷量、欺詐新聞不斷,從年初持續到年尾,也讓越來越多的商家陷入不安。特別是在雙11之後,這種兩面性愈發凸顯,這可愁壞了眾多老闆們,直播帶貨難道最後只是帶了個寂寞?主播們也不講武德了?最後,有朋友實在忍不住了,就跑來問我,「李檬,都說你們是紅人新經濟第一股,那你告訴我,直播帶貨到底有沒有用?」
  • 直播帶貨的C位遷移|李檬相對論
    此前的廣州地方政府出臺的《廣州市直播電商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近期的杭州餘杭發布的「直播電商12條」,都顯示地方政府在下大力氣發展本地的紅人經濟生態,尤其將優質的紅人主播視作這個商業創新的絕對C位,廣州決心培訓10000名帶貨達人,杭州餘杭甚至支持一流的直播電商人才可以按照最高B類人才享受相關政策。
  • 相對論Vol.48丨一個「歪果仁」,為什麼要在海外電商平臺直播帶中國貨
    視頻做得好好的,為什麼要來直播帶貨?中國興起的直播帶貨模式,海外用戶會買帳嗎?……11月28日中午,央視新聞《相對論》走進了一個特別的直播帶貨現場。正值海外促銷季,「歪果仁」高佑思要把中國好貨,以在中國興起的直播帶貨模式,推廣到海外電商平臺。為此,他已經籌備了一個多月,「雙十一「裡練了手(點擊回顧高佑思的「雙十一」>>>),也立下了自己的Flag,《相對論》全程記錄他的這次海外直播帶貨初體驗。
  • 直播帶貨概述
    其最重要的目的是,沉澱自己的直播帶貨的經驗和技能,形成可以複製的知識體系。在全國,這麼多年下來,我們有龐大的公會聯盟圈子,大家都在各自的基礎和資源上,紛紛試水直播帶貨,一些有實力的公會,甚至徹底轉型直播電商,建立直播電商基地。也有不少公會兼做帶貨培訓。
  • 想做好直播帶貨,必看的100條直播帶貨建議!!!
    疫情之下,直播帶貨幾乎成了所有公司賣貨的唯一選擇:人人重進直播間,從員工到CEO,從餐廳等傳統公司到理髮器等消費公司,直播帶貨已經滲入到公司經營的各個環節,無孔不入。淘寶直播的主要帶貨品類淘寶直播基本覆蓋了所有行業類目,其中,女裝、珠寶、美容護膚佔比最大、增速最快,這是淘寶直播女性用戶佔比較高所導致的。2018-2019年,淘寶開播場次獲得了顯著增長,商家腰部化、用戶年輕化、市場下沉化、帶貨品類多元化成為趨勢。12.
  • 李小璐抖音直播帶貨達四千七百多萬,直播帶貨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4月20日晚上,曾經的演員李小璐,現在的網紅主播,在抖音開始了自己的直播生涯。直播當晚引來了近1600W網友關注,榮登抖音熱度榜一。而帶貨數據更是讓人驚訝,當晚她們直播間的銷售額是四千七百多萬,最高同時93W網友在線圍觀,這個數據可以說是抖音帶貨一姐也不過分。現在的直播帶貨市場這麼好麼?
  • 一個「歪果仁」,為什麼要在海外電商平臺直播帶中國貨
    相對論Vol.48丨一個「歪果仁」,為什麼要在海外電商平臺直播帶中國貨  視頻做得好好的,為什麼要來直播帶貨?  中國興起的直播帶貨模式,海外用戶會買帳嗎?  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解與裂痕,要靠什麼來撫平?
  • 郭廣昌直播不帶貨背後,拼的是什麼?
    早在4月1日,郭廣昌嘗試了一次微信端直播間線上直播帶貨,10分鐘內,化身「吃播」,全程互動不停,並打趣「疫情期間生意難做,只好老闆親自上場」。當場松鶴樓螃蜞餛飩秒賣出624隻(39盒),開啟他在直播間「帶貨生涯」的第一單。隨後還「帶貨」出了一隻價值28800的LANVIN女包。
  • 戳破泡沫,如何放平心態看直播帶貨?
    直播就像一陣疾風,乘風者順勢而上,一有疏忽卻可能粉身碎骨,因此,把握風向,放平心態看帶貨非常重要。01 直播帶貨,到底誰才是贏家?從直接獲利角度講,主播是直播帶貨中最大贏家。直播電商的本質其實是線下導購的線上化。在線下導購的消費模式中,品牌和商家是承受風險的終端。一線BA拿底薪+提成,商場固定收租,一旦人流減少影響最大的就是商家。
  • 深度解讀:直播帶貨中「人貨場」到底是什麼意思?
    因為淘寶直播李佳琦薇婭,快手的辛巴,抖音羅永浩等少數頭部帶貨主播的爆紅,外界看來直播賣貨已經一片「紅海」。疫情期間,很多行業都出現了銷路受阻的情況,越來越多的商家也把電商直播看做作自家產品銷售的標配。不過,面對抖音、淘寶直播這些渠道的快手崛起和新一波流量紅利,想要布局直播帶貨的傳統商家們卻不得要領。
  • 直播帶貨平臺開發,直播帶貨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直播+」的形式越來越豐富的出現在大眾視野,直播+帶貨、直播+電商的形式更是逐漸發展為「直播+」潮流中的砥柱,直播帶貨平臺開發也成為網際網路企業的需求。本文來看看關於直播帶貨平臺開發都要做些什麼。支持平臺運營者或者商家在帶貨平臺添加產品到商品池,如果商家要開啟直播進行帶貨時,去商品池中找到需要帶貨的產品連結,輕鬆實現用戶邊看直播邊購物的體驗。5. 分銷系統直播帶貨平臺開發支持人人分銷功能,可以增強商品曝光率,同時也可以讓更多的用戶參與到商品的推廣,助力平臺和商品的推廣,提高商品轉化率。
  • 相對論Vol.48丨一個「歪果仁」,為什麼要在海外電商平臺直播帶中國...
    央視新聞客戶端視頻做得好好的,為什麼要來直播帶貨?中國興起的直播帶貨模式,海外用戶會買帳嗎?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解與裂痕,要靠什麼來撫平?……11月28日中午,央視新聞《相對論》走進了一個特別的直播帶貨現場。
  • 直播帶貨就是打價格戰?談談直播帶貨的主要特徵
    今年以來直播帶貨好像很火,但是有的人可能認為直播帶貨,現在最主要的特點可能只是東西賣的比較便宜,或者主要就是打價格戰,但是直播帶貨雖然許多的東西可能賣得比較便宜,但是個人認為直播帶貨確實可能會成為一種新的銷售的方式。
  • 萬字復盤2020:8個趨勢、3個洞察、1種信仰 | 李檬相對論
    在我的記憶碎片中,瞬間湧現了下面8個趨勢熱點:1、「後浪」崛起;2、明星紅人化;3、新國貨;4、宅經濟;5、社群賣場;6、下沉市場;7、紅人算法化;8、CEO帶貨。 再將上述8個碎片關聯起來,清晰呈現了3個行業洞察:1、「去中心化」是大勢所趨;2、品效合一是必然選擇;3、「紅人」職業化,「職業」紅人化。
  • 流量焦慮、數據造假……直播帶貨,一場亂鬨鬨的盛宴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低價促銷已經成為當前直播帶貨的底層邏輯,電商直播最大吸引力並不是粉絲經濟,而是折扣。「看似火爆的市場背後,是以價格戰為主導的同質化競爭。」澎湃新聞的一篇評論犀利指出,不管是頭部主播,還是「野生」主播,動輒「全網最低價」,試圖在用戶秒殺中獲得驚人業績,「這種無底線的價格競爭,會帶來『共輸』局面。」
  • 送給羅老師的100條直播帶貨建議
    疫情之下,直播帶貨幾乎成了所有公司賣貨的唯一選擇:人人重進直播間,從員工到CEO,從餐廳等傳統公司到理髮器等消費公司,直播帶貨已經滲入到公司經營的各個環節,無孔不入。  術業有專攻。直播帶貨面前,絕大多數公司都在起跑線上,知道它,理解它,接受它,實踐它。  它所涉及的環節遠不止100個。
  • 直播帶貨下半場,牛鬼蛇神大混戰!
    4 月 1 號,羅永浩在抖音進行了首場直播帶貨活動,三個小時的直播時間裡,支付交易總額1. 1 億元,創下抖音直播帶貨新紀錄。從此,抖音系、快手系、淘系紛紛加入大戰,主播、網紅、企業家、甚至官員們,各個頂級流量紛紛下場,直播帶貨變成全民創富的戰場,硝煙四起。
  • 明星直播帶貨:是一時風口,還是大勢所趨?
    明星帶貨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有的明星帶貨創造了銷量奇蹟,有的卻頻頻翻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明星直播帶貨能走多遠?本文作者將從三個方面展開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 0粉帶貨608萬,私域才是視頻號直播帶貨的財富密碼?
    視頻號直播帶貨又破新紀錄了!據禾葡蘭官方戰報,昨天(12月2日),在經過8小時的不間斷直播後,銷售額突破608萬。更關鍵的是,用於這場直播的視頻號「禾葡蘭美膚專家團」還是一個零粉帳號,從準備到開播也只用了2個星期。
  • 直播帶貨莫讓「騙」字帶偏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自媒體行業風生水起,人們紛紛通過自媒體了解世界,分享生活,網絡直播帶貨也應運而生,其初衷是使消費者足不出戶便能滿足購買慾望。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常有主播為多賣一單貨而把「賣場」變「秀場」,譁眾取寵,以誇張的表演吸引眼球,達到售賣的目的;更有甚者將商品價格惡意標高,再以「打折、血漏」的形式促銷,實則高價出售給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