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期待的2021年已拉開序幕,我決定為2020這一年中值得思考和回味的事情做個總結。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說:如果你不覺得去年的你是個蠢貨的話,說明你進步慢了。
2020年的紅人新經濟領域,究竟經歷了哪些有價值的改變和進化?
在我的記憶碎片中,瞬間湧現了下面8個趨勢熱點:1、「後浪」崛起;2、明星紅人化;3、新國貨;4、宅經濟;5、社群賣場;6、下沉市場;7、紅人算法化;8、CEO帶貨。
再將上述8個碎片關聯起來,清晰呈現了3個行業洞察:1、「去中心化」是大勢所趨;2、品效合一是必然選擇;3、「紅人」職業化,「職業」紅人化。
收集碎片,遵循規律,知行合一,我們漸漸踩準了時代趨勢。沒有預約,時代的機遇也不用刻意安排。
約翰·列儂有一句話:「所有的事到最後都會是好事。如果還不是,那就是還沒到最後。」史蒂夫·賈伯斯作為約翰·列儂的狂熱粉絲,在執掌蘋果公司的那些年裡,將「長期主義」一以貫之。
什麼叫長期主義?「長期主義」的英文叫Long-termism,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不賺「短期的錢」,不接受「無戰略的盈利」,產品被視作「價值觀和信仰的載體」。
8個趨勢熱點,3個行業洞察,和長期主義信仰,作為我這裡復盤2020的基本脈絡。
如果還沒有把復盤、反思當作習慣,也許你的工作還沒正式開始。行動時尊重未來的自己,復盤時尊重過去的自己。
01
盤點2020年的8個趨勢熱點
有人用一句話回顧2020年:「我們無數次凝視深淵,也無數次被深淵凝視。」我們何曾想過,某些時間買個口罩那麼難,回一趟家那麼難,電影院開個門那麼難,奧運會開個幕那麼難......
哪怕挑戰多多,2020年的新經濟熱點和亮點仍是層出不窮。
1
趨勢熱點之:「後浪」崛起
2020年是一個重要時間窗口,95後、00後的年輕世代,即「後浪」們,正在形成新的流量中心。
你在抖音、B站、快手上看到的,儘是一些諸如「爺青回」「有內味了」「AWSL」「真香」這類新詞,類似李子柒、朱一旦、華農兄弟這些網絡紅人,不斷創造很多新的、有趣的東西掀起了「後浪」們的熱情。
「後浪」們眼中的有趣,是隨心、隨喜的。比如,華農兄弟在院子裡宰殺動物,一隻公雞無意中路過,進入了視頻畫面,觀眾們一看,像是來送終的,於是「送終雞」的彈幕流行起來(跟韓國演員宋仲基的名字發音一樣),成為華農兄弟走紅的一個標配。農村生活的平淡無奇,可以在「後浪」粉絲的篩選、反饋之下,成為一個一個傳播力甚廣的紅人標籤。
任何可以調侃的素材,刺激笑點的瞬間,在「後浪」們眼裡,都可以作為話題,作為一種小眾愛好,凝聚粉絲,積聚流量。他們時刻想知道,這世界上還有哪些未知的生活方式。
流量向哪裡遷移,商業也隨之發生變革:流量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誕生了亞馬遜、淘寶和京東商城;流量從PC端轉移到移動端,由於移動端可以隨時在線、隨處定位,誕生了美團、餓了麼和滴滴;流量從四面八方向紅人、意見領袖身上轉移,天下秀、B站、完美日記逐漸成為焦點。
2
趨勢熱點之:明星紅人化
2020年,很多一線紅人逐漸「明星化」,部分一線紅人「帶貨」流量遠超過一線明星,有淘寶主播、有脫口秀紅人主播活躍於熱播綜藝,受關注度都不輸影視明星。
很多影視明星在疫情之前就遭遇「失業潮」了,他們不斷尋求新的出路,比如主動進入直播電商領域,商業效果反而不敵那些一線紅人,於是出現了「明星失業、紅人補位」的聲音。
影視明星是否真的被草根紅人打敗?這不是重點。明星主動進入電商直播間給消費品牌「帶貨」,已經不是新聞了。
明星帶貨和紅人帶貨的消費邏輯大不相同:紅人帶貨就是物美價廉,高性價比,鄰家女孩真誠推薦;明星帶貨則撬動了粉絲們的「養成心態」,粉絲要支持偶像(愛豆)成長。
直播帶貨的最大商業阻力,大概就是「人紅貨不紅」了。很多影視明星的粉絲量特別大,也積極嘗試直播帶貨,但翻車的情況不少。影視明星往往太過表現自己,搶走了觀眾本該對產品(品牌)的注意力。
這就像演員和推銷員的區別,一個推銷員可以成為很棒的演員,可是演員不一定能成為很棒的推銷員。因為推銷員要同時做到讓人鼓掌叫好,讓人願意掏錢買單。演員就不擅長做後一點,這就是隔行如隔山。
重點是讓產品成為關注焦點,而不是賣東西的人本身成為關注焦點。很多重要的內容細節,建議參考我之前的文章《為什麼你的直播帶貨賠錢了》。
3
趨勢熱點之:新國貨爆發
在2020年天貓「雙11」成交過億的品牌裡,有16個是入駐天貓不到3年,其中大部分是新國貨品牌。同時,諸如大白兔奶糖、回力運動鞋、謝馥春、百雀羚、馬應龍這等祖母級品牌,也正在經歷一輪復甦。按照《彭博商業周刊》的觀點這背後的最大推手就是95後、00後新世代消費者,因為從2019年開始,95後和00後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費群體,這個趨勢會一直持續到2030年。
95後、00後是中國「正常」一代的開始,他們沒有物質匱乏的記憶,也不缺機遇,所以,不用顧慮這顧慮那,而摺疊自己、迎合別人,屈就周圍環境。他們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好自己。
95後、00後是「去中心化」的一代,他們眼中已經沒有大眾品牌、國民偶像了,他們接受信息的來源主要是社交網絡、紅人社群,他們買東西、看東西,幾乎都會給自己打標籤,將自己與芸芸眾生區別開。
「後浪」們對品牌認同度普遍降低,不是品牌變得不重要了,而是品牌觸達「後浪」消費者的路徑不同以往了。現今,在年輕消費者的購物「決策鏈」中,從興趣激發(即「種草」),到研究比價,到下單購買,最後到分享裂變,處於中心位置的,是社交APP和社交紅人。絕大多數的「後浪」消費者在進入銷售渠道前已經做好了購買決定,在美妝和3C數碼品類,這種趨勢尤其明顯。
過去,品牌公司那種廣告轟炸+明星代言的常規做法,依然可以奏效,但是效費比已經大大不如從前了。在這個變化中,娛樂圈也大受衝擊,已經不可能再打造類似「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那樣的全民偶像。相反,紅人主播、紅人博主、紅人UP主們更加契合「後浪」們的胃口。
4
趨勢熱點之:宅經濟效應明顯
「宅經濟」是2020年一個熱詞,新聞媒體談了很多。「後浪」們的孤樂主義持續升級,宅起來,線上解決一切問題。
2017年,美團外賣服務了1.3億單身「孤宅」人群;2018年,國內的遊戲總用戶數達到6.26億,其中「孤宅」用戶貢獻了一大半銷售額;2019年,天貓「雙11」最受歡迎的進口商品,不是嬰兒奶粉,不是高科技產品,而是進口貓糧;2020年,紅人新經濟迎來引爆式增長,遊戲主播、紅人博主UP主開始成為一種成熟職業,諸如導購、教師甚至菜農等360行紛紛「紅人化」。
「後浪」們普遍有一種「孤樂主義」心態,與其在人群中委曲求全,寧願選擇自己宅起來。阿里研究院的數據顯示,95後、00後人群當中,一個人看電影的比例高達54%,一個人叫外賣比例達到了33%......所以,阿里電商系統開始推一人食、一人租、一人旅行、一人火鍋以及迷你小家電、自助唱吧等等。這是一種「單人的樂活模式」,更是一種新的商業布局。
這個商業生態更是包括眾多頭部、腰部和精緻的納米紅人,以及背後的7億粉絲群體,構成了線上最具人氣的商業流量中心。
當城市越來越大、新經濟生態越來越成熟、人際交往越來越虛擬的時候,「孤獨的城市動物」正在催化各種商業創新。
5
趨勢熱點之:社群賣場興起
2020年,紅人導購已經成為零售行業的重要武器。紅人導購最關注的,是社區團購,就是圍繞一個線下社區,以近距離社交為起點,來發起團購。
每一個導購員就是一個帶貨紅人,早上在社群裡推「超划算的爆款產品」用於鞏固鐵粉,晚上發布打折信息,定時發問候紅包(現金+菜品折扣)用於培養用戶習慣。
一位叫香帥的金融課紅人教師,講過一位「皮皮媽媽」,特別能幹,她與附近幾個小區的團長合作,沒有依靠任何平臺,利用微信群建立了近千人規模的「團購合作社」——他們幾個團長,本身有超市採購、機場免稅店、糧油食品企業的工作背景,有很多供應鏈資源,可以與廠商直接對接。他們每周組織團購5次左右,商品品類覆蓋蔬菜、水果、肉蛋奶,甚至是羽絨服、化妝品、奢侈品包包。
傳統零售的接觸用戶過程,是漏鬥型的一級一級篩選用戶,先要廣泛搜羅用戶,然後從眾多用戶裡進行精準定位,找到並影響目標用戶,從目標用戶裡篩選潛在用戶,再找到普通用戶,最終獲得忠誠用戶。
社群零售的接觸用戶過程,是寶塔型的一級一級影響用戶,要先去找到忠誠用戶,通過忠誠用戶去找到並影響普通用戶,通過普通用戶再去影響潛在用戶,最終向廣泛的目標用戶擴大影響。
傳統零售是「越篩選越小眾」,社群賣場是「越影響越大眾」。
6
趨勢熱點之:深挖下沉市場生態
過去,很多創業者總是講「工匠精神」,要精工細料、要死磕細節。但這是要成本的,產品貴到了一定程度,你的市場很難走出北上廣深,商業的可複製性也沒有了。比如,30元一杯的星巴克是無法下沉到小縣城、小鄉鎮的。
如果你有打江山的那個霹靂手段,將效率做到感人,將價格壓到骨頭,從一線都市到六線縣城鄉鎮,你都有辦法搞定,讓現存的、潛在的對手都怕你,那就算你厲害。
看看中國地圖,查查政府官方網站,可以清楚看到未來消費市場新的增長引擎,主要來自於國內2856個「縣」,41658個「鄉鎮」,662238個「村」,他們沒有高房價或高租金的困擾,可支配收入並不低。甚至有人直言,藏在縣城的萬億生意,尚未被充分發掘。
現在的下沉市場越來越好,一個賣大雞排的本土品牌,門店數量已經超過麥當勞,一個做刨冰起家的本土品牌,門店數量也超過了星巴克。
我看,突破下沉市場的核心方法論就一句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拉客賣貨。這個巨人就是當今中國強大的數字商圈生態。
有人認為,騰訊、阿里巴巴、天下秀、滴滴、美團都在做一件事,就是「線上商圈基礎設施建設」,它們在各自的領域裡「鋪路」和「修橋」,而且這個「線上商圈」是沒有城鄉界限的。現今1美金的平均快遞成本就可以通運全國,品牌也可隨時隨地觸達8億網購用戶。超過100萬的紅人,透過IMS天下秀平臺直線對接萬千消費品牌,紅人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且大受歡迎的新興職業。
現今,想要開創一個新消費品牌,包括產品的研發設計、製造、物流、營銷等環節,都會出現專業化的服務商。你只需要專注洞察、連接及服務好用戶,將用戶或者消費者變成粉絲,集中精力做品牌就好了。
哪怕你身處遙遠的深山、疆域的邊緣、城市的角落,只要你懂需求、會表達、能溝通,就可以打造個人IP,直連消費品牌,除了紅人主播可以帶貨,可能一篇好文章、一張好圖片甚至一曲好音樂,都可以賦能品牌,都可以帶貨。很多農村小哥、小鎮青年、偏遠地區的民宿業者,靠短視頻帶貨賺錢,或是打農家樂廣告招徠遊客,已經非常普遍了。
7
趨勢熱點之:紅人算法化
2020年9月,《人物》雜誌刊登了一篇熱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近幾年來外賣平臺通過算法系統壓縮送餐時間,建立了一套「超時罰款」規則,使得騎手的工作難度越來越大,甚至越來越危險。
送餐小哥活在了算法裡,壓力很大,網絡紅人可能也不輕鬆,紅人要怎麼當,算法來告訴你。
2020年,幾乎所有網際網路平臺都拋棄了按照純時間線排布內容的算法,改用打亂時間線的智能算法推薦(最保守的微信公眾號也邁出了這一步)。
比如B站首頁默認就是推薦模塊,哪怕用戶訂閱列表裡的所有紅人全停止更新了,也不影響消費者(粉絲)獲取源源不斷的感興趣內容。
比如抖音的分發機制也變得更加務實,紅人創作的內容投餵給算法,算法再分發給用戶,用戶不會在乎哪個紅人創作的,用戶只在乎自己的口味。
創業者們一定要知道,內容消費,就是當我們刷抖音、微博、微信看到內容的時候,這些消費是目前為止網際網路裡面最大的消費,而這些內容的源頭是紅人博主、主播、UP主。最終靠什麼發掘其中的商業價值?
答案是,算法。
Google的商業算法,很好理解,就是用戶在搜尋引擎裡搜過內衣,好的,網頁打開之時,就會看到很多內衣的消費選擇。
Facebook的商業算法,就是另外一種套路,用戶可能曾在社交平臺上對一個汽車產品點讚,但他的個人頁面上,可能會出現完全沒什麼關係的度假村內容,因為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知道你是誰,就必然需要什麼。
紅人新經濟時代的算法策略,將紅人和場景當作「廣告位+新貨架」。你看到的那些紅人,本質上是一個個算法。
你透過直播互動的數據沉澱,清楚知道用戶(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在一種生活方式的背景下,用戶想要什麼,就很清楚了。
紅人為什麼會變成算法?
在一個時間段內,哪一個產品最好賣?哪一個定價最好賣?哪一些臺詞最好賣?哪一些包裝最好賣?同時,如何應對直播用戶的問答?怎樣的問題需要怎樣的臺詞、演示細節進行匹配?如何持續改良行為模式,提高直播效率?......
這些都是靠背後動態沉澱的大量數據,進行矯正、優化的。如何駕馭這些數據,靠的就是一套好的算法。「一線紅人們」的一言一行、一個眼神,都是基於直播間人氣、銷售轉化等等數據指標,進行算法矯正的。所以,「一線紅人們」就是一個一個人格化的算法。
Google、Facebook以及紅人新經濟時代的商業算法,決定了用戶最終會看到什麼內容。
Google的推薦系統,基於用戶搜索行為,包括搜索的歷史記錄等等;Facebook獲取的,是用戶的社交信息,像是居住地、性別、職業,還有用戶在平臺上的點讚、留言;紅人直播模式獲取的,是基於紅人、粉絲互動呈現的生活方式數據。
搜索商業算法,瞄準你想要什麼;
社交商業算法,瞄準你是誰,然後一定會需要什麼;
紅人商業算法,瞄準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自然需要什麼。
需要更多深度觀察,請參閱我之前的文章《算法時代,偉大的公司如何痴迷於客戶》。
8
趨勢熱點之:CEO帶貨潮
2020年的消費市場,典型特徵就是「看人下單」,每一個內容帳號的背後,每一個紅人主播、博主、UP主的背後,都是一個細分消費市場。
「後浪」消費群體主要透過社交分享,實現了基於人與人之間信任關係的購買。淘寶的直播帶貨,快手的達人賣土特產,小紅書的大V種草,西五街的新品測評,以及拼多多的熟人推薦,都是看人下單(而非看品牌下單)的邏輯。
CEO們(甚至很多政府官員)紛紛走上一線,親自進直播間賣貨,不一定是要拿到多少銷售額,更重要是,贏得需求洞察上的話語權、產業鏈上的主導權、公司命運的主宰權。
需求洞察方面,近年快速崛起的喜茶、完美日記,幾乎都是CEO直接主管內容團隊,每天都在網上跟消費者接觸,沉澱了更多源於用戶的意見,這就有了在需求洞察上的話語權。
尤其是那些年輕創業者,因為預算有限,會選擇低成本、紅人化的品牌推廣,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紅人(意見領袖),把流量導向產品銷售,經過多次轉發、傳播,這些紅人CEO不僅給企業省下巨大的廣告開支,也讓年輕消費者覺著他們和自己貼得更近了。這個商業效果,是不能用帶貨金額來計算的。
產業鏈話語權方面,很多紅人主播直接繞過了品牌,讓廠家直接供貨,李子柒、薇婭是這樣。也有一些紅人主播甚至直接繞過廠家,自己做供應鏈。
多年以前,比爾·蓋茨曾經表示:」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可是,現在已經不是B2C了,而是直接繞過商家,從供應商那裡買東西,甚至自己做供應鏈。紅人直播帶貨給電商運營效率,帶來了革命性的升級。
組織動員方面,CEO親自直播賣貨,也是要贏得公司命運的主宰權。這給人一個清楚信號,「老闆都直播帶貨了,這麼拼,你為何不積極跟上?」這不僅是一種廣告效果,更是一種「全員營銷」的動員能量。
總體看來,CEO主動直播帶貨,主動參與內容創作、與粉絲(消費者)對話,這種迅速收集消費需求、匯攏資金、按需生產、分發商品的模式,效率遠高於傳統電商。
可以預期,未來紅人直播帶貨將會成為新消費品牌的新常態,而CEO直播帶貨也將成為給公司「立人設」的一種靈活方式。需要更多內容細節,請參閱我之前的文章《董明珠直播帶貨20萬,其實是賺到了「2個億」》。
02
面向2021年的三大洞察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紐斯林·福爾哈德說過:「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收集到足夠數量的碎片,並努力積累到這些碎片之間的關聯性。」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直言:「經驗是華為最大的浪費。」不要輕易放過一段經歷和經驗,如果能夠從每一段經歷和經驗中沉澱一點未來可能用得上的思考,積累下來就是大智慧。
2020年的趨勢熱點當中,可以呈現三大洞察:
1
流量「去中心化」是大勢所趨
去年疫情期間,物流受阻,電商平臺的效率發揮不出來,「社區團購(紅人導購)」進來補位;孩子上學的節奏受影響,紅人教師(和助理們)可以P2P(一對一)進行輔導;公司難以集體辦公了,小團隊一個個可以自行組織工作任務,即「去中心的自組織」......
紅人新經濟領域的「去中心化」,十幾年來是一以貫之的。十幾年前的紅人,主要是傳統媒體(營造出格事件)催化走紅的;後來,有了博客、視頻網站,你要走紅還得靠平臺的編輯優先推薦;有了社交媒體,諸如Papi醬、雪梨等人,靠生活調性走紅;現今,大量紅人主播承接了短視頻和直播興起的勢能,比如李子柒、手工耿、李雪琴,主要靠優質內容走紅。
紅人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呈現方式,除了紅人、意見領袖之外,某個物品、某個品牌、某個地方、某樣美食、某一首歌,甚至某個虛擬形象都可以成為紅人主體,進而與粉絲建立起穩定關係,促進了消費變現。
什麼叫「去中心化」?我舉兩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