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書話生活
86版《西遊記》從當年開播就火遍大江南北,萬人空巷,為千萬男女老少所喜愛,至今熱度不減。而《西遊記》小說更是文化精粹中的經典之一,被各種翻拍、研究、討論,不僅僅是那美輪美奐、雲霧繚繞的仙境和充滿安定人心梵音的佛界,層出不窮的奇幻法術,還有那九九八十一難中的艱難險阻,每個人在這段取經之路中的性格形象的展現和轉變,以及背後所映射的人物心理和社會背景,引發了讀者無限的呼應和感慨。
透過取經的表象看本質,很多人通過對《西遊記》結局的思考,悟出了不同的感受,有正面,也有負面。
積極的人看到的是成熟與圓滿。
不得不說,書裡的菩薩,書外的吳承恩,都是獨具慧眼的人,將五個經歷和性格各異、在我們看來完全揉不到一塊的人偏偏組合在了一起,去完成自我修行和普渡天下的重任。雖然經歷經歷了分分合合,聚聚散散,最終還是一心向佛,不僅功德圓滿,還將解救眾生之苦的大乘佛法帶回了東土,不得不說是一件曠世之功。
師父唐僧,一念慈悲向西走,不度眾生不回頭,代表的是人性中的善與誠。他可以為了一條魚的性命不辭辛勞翻山越嶺去河邊放生,也可以為了普渡眾生放棄一身的富貴榮耀前往西方,可以不厭其煩地教導幾個妖精徒弟,還可以在被惡人和妖魔欺負後依然堅持對其加以寬恕,這是他的善。憑著凡人之軀就敢獨自上路,一路被猛獸強盜妖魔嚇得半死,甚至多次瀕臨死的邊緣,都沒有動搖他去往西天求取真經的信念,這是他的誠。
大徒弟孫悟空,眼破世間混濁,棒打玉宇不平,代表的是人性中的勇與義。他為破解猴族的生死輪迴而遠渡重洋求取長生之道,甚至闖入地府修改生死簿;他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蕩平世間不公之事;他被冤枉責罵,去而復返,只為解救師父之危、兄弟之難,這是他的義。獨自一人面對十萬天兵依然面不改色,遇見妖精總是第一個衝上去搏鬥廝殺,即使人微言輕,也敢與玉帝爭辯,與佛祖論理,這是他的勇。
二師兄豬八戒,貪恨嗔痴見本性,體胖心寬與人和,代表的是人性中的真與和。他雖然是一隻從天而降的不平凡的豬,卻吃著人間的五穀雜糧,呼吸著大地上的空氣,會偷懶,也會嘴饞,會垂涎美色,還會沒事搬弄小是非,他就是一隻隨時會流露七情六慾的普通豬,這是他的真。他被師兄欺負慣了也不放心上,最多只是嘴裡嘟囔幾句,該說笑的時候依然說笑,他還是隊伍裡的開心果,時不時調節取經路上沉悶的氣氛,關鍵時刻他還是能出力的一把好手,這是他的和。
三師弟沙僧,默默無聞挑蘿擔,無怨無悔守師父,代表的是人性中的順與忠。他雖然也擁有一身通天徹地的本領,卻不與師兄相爭,甘願在隊伍的末尾,挑著最沉悶的蘿擔;他從不與師兄爭著出去放風運動,從來只默默做著整理行李和給師父端茶遞水,這是他的順。一心一意跟著師父的腳步向西而行,師兄不在的時候總是緊緊守著師父以免遇到危險,這是他的忠。
還有白龍馬,默默無聞只扛著唐僧向前奔跑,任勞任怨,關鍵時刻才化為龍身一顯神威,這是他的勤。
最終他們都得到了應有的回報,功德圓滿,或成佛,或修成金身。
消極的人看到的是無奈與失去
有人說,孫悟空從威風凜凜的美猴王,到循規蹈矩的鬥戰勝佛,所經歷的取經之路其實一場思想和人性的壓制束縛。從前的孫悟空自由自在,敢與天鬥,敢與佛爭,無懼無畏,有自己的夢想和活力,就如《悟空傳》裡的那句:「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那時的猴哥,是何等的意氣風發,雄心壯志!可是被五指山壓了五百年,被緊箍咒箍了十萬八千裡,終於是把人性裡的自由與夢想丟掉了,這是一個從充滿生機到死氣沉沉的對生活的屈服之路。
有人說,「年少不懂沙和尚,中年方知沙僧難」,感嘆的是沙僧所代表的中年人在面對未來發展時的無奈和尸位素餐。當年的沙和尚也是天界的一名神仙,卻因打碎一個琉璃盞,被貶為妖精,還要時時受穿心之苦,這象徵著逐漸被世代左右和拋棄的大齡人群,隨時面臨著被淘汰的危機,在面對生活的選擇和打擊時,早已無可奈何,無力對抗;而沙僧在取經路上更是表現得過於平凡,安分守己,不爭不搶,為的是明哲保身不犯錯誤,只求安心到達靈山,修成正果頤養天年就心滿意足。這是一個被生活壓迫得不敢有任何想法和衝動的中年人。
還有人說,西遊世界其實是仙佛兩大集團所主宰的體制世界,天地間的一切生物的命運都已有安排,任何人抗爭不得。比如取經五人團,說的好聽是取經渡人,其實是體制借他們的手清除一切不應存在的事物,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都逃不過天地的掌控,無論有多大能耐,只要上天不認可,就不算。孫悟空只是一個代表,還有取經路上每一關的妖魔鬼怪,有背景有靠山的犯了事,東窗事發後依然可以逍遙法外,而勢單力薄的小妖,哪怕只是稍微動了動心思,或者本身什麼也沒做,便要被清除出這個法則世界,因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不被天地容納的錯誤。任何人任何事都要聽從號令,按照規矩辦事。
所以對於他們而言,整個成佛之路,其實是一場拋棄人性、失去自我的「葬禮」。
生活無所謂好壞,關鍵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選擇的過程
電影《黑客帝國2》中尼奧在見到造物主時曾說過一句話:「choice,the problem is choice(選擇,關鍵在於選擇)!」人活在這個世界,就永遠跳不出這個世界的規則,就像電影本身所展現的,活在造物主所創造的世界中的每個人,都會按照這個世界的法則來生活,西遊世界亦是如此,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亦是如此。然而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一項最大的權力,代表著自由和自我意識的選擇權,儘管這個選擇權是受世界規則限制的,但規則之下每個人卻可以活成不同的模樣,結果無關對錯好壞,關鍵在於過程中的選擇,即對待自己所選人生的態度。
成大事者不是因為結果而偉大,而是因為過程中的態度偉大《西遊記》的世界剛出現的時候,滿天神佛的框架已然成型,如來、玉帝已然成為世界的主宰,於是人們便會認為作為世界的掌權者,他們無疑是位高權重的,決定著天上地下所有人的命運,而後來妄想修仙成佛的人,都要依他們的規則行事,這就產生了世道艱難的觀點,其實他們當初也是從普通的修行者開始的,歷經千世萬劫,方才得以修成正果。
《玉皇本行集》中記載了玉皇大帝的修行之路:當年在昊天世界,光嚴妙樂國國王和王后誕下太子,太子聰慧慈善,散盡珍寶救濟黎民百姓,而後憐憫眾生疾苦,放棄王位,前往山中修道,歷經八百劫成道,道成後又經歷八百劫廣施仁義、扶危助困,而後又經過八百劫,修忍辱行,救度眾生,甚至不惜亡身殞命,舍已血肉。就這樣總共修行了三千二百劫,才修得金仙佛果,之後又演經說法,教化諸多小乘菩薩,頓悟大乘正宗,再修行了上億劫,前後歷經一百幾十億年,方才登上玉帝之位。
而佛祖如來的成佛之路,與玉皇大帝類似,也是歷經重重磨難方才有此結果。儘管作為世界的主宰,他們的結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要經歷腳踏實地的每一步,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得到最後的果,所謂有果必有因,就是這個道理。作為後輩,才修行了短短若干年的時光,才遭遇數次挫折便覺天地不公,未免心胸有些狹隘。
從另一方面來說,玉帝和如來的得道之路,雖然最終修成了正果,但結果卻在他們漫長的修行中早已變得無足輕重了,真正變得重要的是他們為什麼目的而修行,他們對這種修行的態度,這才是他們修行所得到的真正的果,也是他們能受天地敬仰、能與天地並齊的真正原因。
圓滿未必就是得到一個形式上的果,內心滿足也是一種圓滿世間的路有千萬條,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走法,不必非得走到一個成仙成佛的盡頭才算是圓滿,走的過程符合自己期望的才是最好的。
唐僧的求經之路是他一開始內心的選擇,當化作老和尚的觀音站在他的面前給他說起西方大雷音寺的大乘佛法時,他就知道,這輩子,再也離不開成佛和普度眾生了。與其說是觀音選擇了他,不如說是他自己主動選擇了佛,願意成佛度化眾生,他願終生與佛相伴,且樂在其中,這是他對自己所選生活的一種滿足。
而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雖有被迫保護唐僧西去、以便將自己從苦海中的嫌疑,但他們的所作所為無不體現著自己的態度和選擇。比如孫悟空,明知師父要求自己不要隨便動手,卻在看見妖魔作惡時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憤,即使是被金箍擠得頭痛欲裂,對他而言,成佛不是目的,贖清自己的罪孽也不是唯一目的,但求能斬妖除魔,澄清這乾坤,此生便已圓滿。而豬八戒的夢想就是有吃有喝還能休息,娶個媳婦享受天倫,縱使成不了佛他也不在乎,享受人間煙火和樂趣就是他想要的一生。沙僧呢,忠厚勤懇也好,尸位素餐也罷,受盡了人生起伏,求得一座金身安享太平,這就是他的人生追求,又有什麼錯呢?當我們奮鬥半生,從清晨到日暮,激情消退的時候,所求的不也是如此嗎?只是對生活的看法不同罷了。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王菩薩為救因貪吃而死後墮入地獄的母親而發下如此大願。即使成佛與否只在他一念之間,當別人都輕輕鬆鬆地在靈山聽如來講經時,他卻要用自己的靈魂為地獄孤魂野鬼超度往生。可是有著人性弱點的人無窮無盡,墮入地獄的靈魂永遠也不會斷,又豈是那麼輕易渡得完的。肯定有人認為他傻,他自己卻不這麼認為,因為他希望自己的一生,就是在無休無止為靈魂超度中度過,每送走一個鬼魂,他的人生便圓滿一分。
還有那些「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凡人,甚至是偷下凡間的神將仙女,在他們看來,高高在上不得自由的神仙,不如過自由自在、閒雲野鶴的普通生活,這也是他們對於生活圓滿的另一種態度。
即使是成佛得道,結果未必就是結束,也是另一種開始
有句話叫「結束一段旅程,是為了開始另一段」,真正偉大的仙佛,不是為了成佛而成佛,得道而得道,而是為了成佛得道後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實現更宏大的目標。
佛教菩薩中大概以大慈大悲、救濟眾生的觀音菩薩最廣為人知。觀音菩薩的來歷傳說眾多,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是出自縣無仟的《悲華經》,講述的是阿彌陀佛曾做過轉輪王無諍念,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叫不眴,他出家在寶藏佛前發願如果眾生遭受苦難時能夠念及他的名號,便為他們免除種種煩惱,寶藏佛便授命他為觀世音;二是觀音原名妙善,妙莊王之女,為救身染重疾的父親,奉上自己的手和眼作為藥引。佛祖感念其孝心,賜她「千手千眼」,世人奉她為「觀世音」。
觀音雖不是天地間最大的仙佛,但她在民間所受的尊敬和信仰,是其他神佛所不如的。佛典說觀音菩薩有萬千化身,隨著祈禱之人的感念,化為不同的身相現身相助。當她還是普通人的時候,便身體力行救人於疾苦,然而畢竟凡胎肉體能力有限,於是努力成佛;成佛之後的她也未止步於此,不同於其他待在自己的道場專心修著自己的身和法,兩耳不聞人間事的佛陀,而是再次深入人間,借用成佛之後的無邊法力,隨時隨地普度眾生。對她而言,成佛才是她可以進一步開展拯救萬民心願的開始,她的人生沒有結果,沒有結束,永遠走在拯救的路上。這才是她受敬仰的關鍵所在。
莎士比亞曾說:「一切快樂和幸福就在過程之中,當我們達到目標的時候,幸福可能也就結束了。 」對於那些明明已經修成正果卻仍孜孜不倦繼續前行的人來說,他們的快樂和幸福就在一段段重新開始當中,這不是具體利益或結果所導向的,而是他們已經將生活的重心放在實現自己的精神願望上,這種願望是永不停止、沒有結束的。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活法,有的人終其一生都為了實現自己偉大的目標而不斷奮鬥,活力四射;有的人甘於平凡,願意過著平平淡淡的日子;有的人能成為偉人,而更多的人一輩子籍籍無名。但無論過的是哪種生活,走的是什麼路,對待生活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只要符合自己的心願,無怨無悔,無問西東,人生真正的「果」就算是修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