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的出現不是偶然,它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新興食品;它不會替代豬肉,它是給我們生活提供的另一種選擇。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問題的信息來源。
「11 月 18 日上午,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在南京冬夜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培養 20 天得到了中國的第一塊人造培育肉,一塊由動物肌細胞培育而成的 5 克人造肉」。
相信大家都有看到,與以往我們吃到的肉(傳統肉食)不同。
人造培養肉主要依託於生物科 技技術,生產地是實驗室。相比於傳統肉食,這樣一塊人造培養肉的誕生,是我們未來時代在肉食上的真實需求。
下面, 從供應、環境、健康三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
1.飲食人造肉,降低生態環境的壓力
以前,我們食用的傳統肉食主要源於畜牧業。畜牧業的養殖是一個周期長且繁瑣的過程,它需要四分之一的草場(非冰覆蓋土地)來放牧,另外,畜牧業的養殖還需要三分之一種植飼養飼料,我們需要花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投入才獲取到我們想要的肉食。
不僅如此,動物在成長過程中會排放溫室效應氣體甲烷(CH4),綜合統計,畜牧業動物排放的溫室氣體大約佔全球溫室氣體的 15%左右。
以上是畜牧業對環境雙向消耗的過程,也是畜牧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
既然都是產肉,我們花那麼多的資源去獲取傳統肉食,我們為什麼不換一種方式,直接生產肉呢?眾所周知,人造肉的研發環境主要在室內,整個生產過程是直接對動物肌進行培養,土地資 源佔用少,給環境帶來的壓力相對來說較弱,人造肉的出現,從消耗上來說,具有降低生態環境壓力的意義。
2.人造肉,解決傳統肉食供不應求
據公共政策倡導團體 WildAid 的專家預計,2030 年中國人平均每人每年的肉類消費量,有極大可能從現在的 127 斤增加到 181 斤左右。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十年肉類在中國的需求量依然處於強勁的增長趨勢。
另外,據聯合國預測,到 2050 年,地球上的人口將會超過 90 億,以後吃肉的人會越來越多。
結合以上增長數據,哪怕傳統肉食可以保證供應不出現問題,一塊肉三個人分變成一塊肉六個人分以後,肉類的供應依舊無法滿足未來生活需求的。
人造肉出現,增加了肉類的供應量,吃肉的人變多,人均吃的肉量變大,我們可以在人造肉的生產上增加,供不應求不會是我們未來肉類索取的問題。
再者,傳統肉食供應出現問題,比如今年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豬肉的供應量降低,從而導致國內豬肉大幅度增長,連帶其他肉類增長。
11 月 9 日,國家統計局披露了 10 月份的全國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數據顯示,除了豬肉價格,牛肉、羊肉、雞肉、鴨肉和雞蛋的價格在本月也都出現了 12%至 21%不等的同比上漲。如果這個時候有多一個類似於人造肉這樣的新興食品,肉類供應得到緩解,這些肉價的漲幅可以得到緩衝。
3.人造肉,讓飲食更健康
以前我們吃肉,傳統肉食裡面有什么元素,我們就吃什麼,肉類的脂肪、熱量以及一些其他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一併被我們吸食。今年 11 月份,在《第二屆未來食品高峰論壇》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有分享到,70 年以來,中國人的膳食結構變化太大,目前是以動物性食物蛋白為主,這種變化也導致了疾病譜的變化。例如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患病率直線上升,尤其在農村這種上升的幅度更為明顯,這些營養攝入不均衡導致的疾病。
人造肉的出現以後,我們在未來時代裡面吃肉,可以結合身體營養物質需求選擇肉食的飲用,從而促進身體的健康,人造肉,讓飲食變得更加健康可控。
說了這麼多人造肉的好處,那它的出現能否代替豬肉呢?
雖然近幾年肉類市場大事頻發,但人造肉不會替代豬肉,人造肉只是結合生態壓力、肉類供應、健康、為後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更加科學的食材,它更多的是為人們提供一種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關於「人造肉」這個新興事物,還需要人們慢慢去了解和接受。相信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將會開發出感官和味道更接近,甚至超越傳統肉類的「人造肉」。相信距離「人造肉」真正 走上每家每戶的餐桌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