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老照片】中國最早的人造石油工廠

2021-01-14 撫順晚報

作為中國最早的人造石油工廠,撫順石油一廠被譽為中國煉油工業的搖籃。

  20世紀30年代中期和40年代初,中國第一套熱裂化裝置和第一套常減壓蒸餾裝置在這裡相繼建成投產。後來,這裡煉出新中國第一桶頁巖油。中央政府批准撫順為我國人造石油的重要基地後,撫順石油一廠又承擔起國防工業建設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

  撫順石油一廠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1951年10月,朱德同志到撫順視察,專程來到正在生產航空汽油的撫順石油一廠。在撫順石油一廠的生產車間,他與工人親切交談,詳細了解生產和安全情況,勉勵大家為新中國的國防事業做貢獻。朱德同志親筆題詞:「工友同志們,為了鞏固國防任務,必須努力發展人造石油工業。」

  朱德同志先後六次到撫順視察,每次都會到石油煉化工人中間,關心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1956年,他視察撫順石油一廠時,詢問身旁工作人員:「一廠的副產品都有什麼?」工作人員回答:「國防工業用的石蠟和軍用潤滑油還有……」朱德聽了點點頭,親切叮嚀道:「我們國家現在的石油還是缺少的,要千方百計增產節約,搞好群眾性的增產節約運動。石油的副產品缺少,因此要搞好綜合利用。一廠有這個條件,要珍惜資源,把能拿出的東西一步步都拿出來。這對國家貢獻就更大了……」


文章來源於家鄉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石油真的可以人造?
    石油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使其被大量開採,而廣為流傳的觀點認為石油為不可再生資源,因此為避免陷入資源短缺的困境,人們急需尋找石油的替代品。 於是,在許多材料都能通過人造產生的時代,人們自然而然的希望能通過人造方式產生石油。然而,石油真的可以人造嗎?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石油的成分,以及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 期海拾貝——天然原油與人造石油小知識
    新中國最早的人造石油項目由於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沒有找到大型的油田,所以要「發展人造石油「。作為中國最早的人造石油工廠,撫順石油一廠被譽為中國煉油工業的搖籃。1870年,梅熱穆耶在法國的普瓦希開辦了一家生產人造黃油的小型工廠,但是還沒有開工,法國就在普法戰爭中戰敗了。1871年,梅熱穆耶以6萬法郎的價格將人造黃油的配方賣給荷蘭的于爾根公司(聯合利華公司前身之一。當時荷蘭沒有實行專利法),同一年德國製藥商貝內迪克特·克萊因在法蘭克福開辦了世界上首家人造黃油工廠。1873年,梅熱穆耶在美國和德國也取得了人造黃油的專利權。
  • 老照片;最早的中國搖滾樂隊「萬李馬王」
    #老照片隨著改革開發,搖滾在中國開始出現。1979年冬天,萬星(鼓手)、李世超(貝司)、馬曉藝(主唱)和王昕波(隊長)四名年輕人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立了他們的樂隊「萬李馬王」.「萬李馬王」是最早的中國搖滾樂隊。
  • 「人造石油」面面觀
    的確,人們對石油的需求量巨大,但地球上的石油量卻是有限的,人們一邊通過大量的石油開採來保障供應,一邊也在努力尋找石油的替代品。石油是一種天然的資源,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根據「羅蒙諾索夫」假說的觀點,石油是上古時期江河湖海中的生物死亡後,歷經漫長的演化而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這種珍貴的資源可以再生嗎?
  • 中國「人造石油」取得重大突破?多國尋求合作,美震驚:這不可能
    ,所以現在石油資源就變的尤為珍貴和稀少。所以為了預防資源匱乏,如今許多國家都在想方設法的尋找新的資源,可以替代石油,我國也不例外。這不就在近日,就有消息稱,我國在這個「人造石油」技術上取得了突破,吸引了許多國家前來合作。中國的發展速度眾所周知,我國這幾年發展迅速,尤其是在工業方面和經濟方面,真的是突飛猛進。
  • 宿州石油:老照片回望過去 新目標展望未來
    12月30日,宿州石油舉辦「傳承石油精神,凝聚奮進力量」照片展。此次照片展承載的是宿州石油成長的記憶,員工們在歷史變遷中回憶過往,翹首展望輝煌的將來。  宿州石油成立之初,面臨著諸多困難。公司堅持弘揚「苦幹實幹」「三老四嚴」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財富,不畏艱難奮勇前行;以「服務社會,發展企業」為宗旨,主動履行央企政治責任、社會責任,肩負皖北地區成品油市場供應的使命。
  • 人造石油,這事兒真的靠譜?
    來源:中國石油(ID:CNPC-online)石油不僅是重要的能源
  • 中國大力開展「人造太陽」工程,石油枯竭後,可惠及全人類
    它就是中國近年來大力開展的「人造太陽」工程,其在科技領域的地位等同於第一顆爆炸的原子彈,該成果自問世以來就備受關注,以至於美日兩國媒體連呼中國科技實力藏得太深,人造太陽計劃在2020年正式投入運營,未來等全球石油枯竭後,太陽清潔能源可惠及全人類。
  • 海水變石油?中國「人造太陽」讓各國眼紅,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之前歐盟帶頭,聯手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成立了研究小組,意在製造一個「人造太陽」,實現核聚變能的商業運營,惠及全人類。實際上,早在1985年,全球就啟動了一個「人造太陽」計劃。可是由於項目太龐大,參與國家過多,大家各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使得項目進展一拖再拖。
  • 潘家園「偶遇」地質學家袁復禮:一張珍貴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無論春夏秋冬,每到周六、日,這裡的人們最早迎來曙光,南來北往,腳步匆匆,擦肩摩背、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場面異常火爆。「潘家園」三個字已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徵,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的一個符號。 最早的潘家園舊貨市場,遠沒有今日的規模,場地凌亂,人貨混雜,攤位的棚屋參差不齊,礁渣的地面凹凸不平,陣風襲來爆土揚場,弄得遊客灰頭土臉。
  • 北洋政府高薪請美國專家找石油,油沒找到,留下很多珍貴老照片
    今天給大家帶來幾張老照片,說說它們背後的故事。1八名軍人,騎著高頭大馬,一字排列,有的還在整理行裝,他們要做什麼去呢?Clapp)幫忙找石油。歷史書裡就學過,早在宋朝,沈括就在他的《夢溪筆談》裡,提到西北有地方,有黑油冒出,當地人拿來燒,外地人則以之做油墨。還斷言,這玩意兒,以後肯定會大行於世。到得近代,汽車輪船都要用上油的時候,中國卻沒有發現大油田。
  • 海水變石油?中國「人造太陽」讓各國眼紅不已,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人造太陽」在世界上轟動一時,實際上,這項技術是我國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是太陽核心溫度的6倍。「人造太陽」的名字叫做:全超導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而且有著「黑色黃金」的美稱,因為我們國內人口的數量非常大,所以對石油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而且石油資源對我國的市場供應也是嚴重不足。
  • 石油最早是誰發現的?不是美國!
    最早使用「石油」這個名稱的是宋代科學家沈括,他在《夢溪筆談》中將歷史上沿用的各種名稱統一為石油。中國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歷史最遲在公元前11世紀,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國最早記載石油的採集和利用的是張華的《博物志》:「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笪,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然極明,與膏無異。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當時的人們用這種石漆做潤滑油潤滑車軸和照明之用。據考證,中國早在1100年就鑽成了1000米深的油井。
  • 人造太陽會招惹外星人?先看看中國科技實力再說
    而這次中國進行人造太陽放電試驗,又再次被一些媒體炒作,說中國人造太陽超高溫度,產生大量的紅外線輻射宇宙,容易招來外星人的關注。人造太陽是幹什麼用的我們人類目前使用的能源主要還是依靠於石油,石油是工業體系的一個血液,沒有石油的支撐,整個社會將陷於癱瘓,很多機器將無法啟動。
  • 70年代中國老照片:穿綠軍裝非常帥氣
    每一張老照片,都是時光的標本,定格的卻是永恆的故事。點擊標題右下角的【關注】,每天精彩推送!.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對夫妻和一位老大爺翹著二郎腿坐在一條長板凳上。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農村裡的農民正在田地裡幹活,有的在插秧,有的牽著牛在耕田,還有幾個小孩也在田地幫忙。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三個穿著綠軍裝的軍人,非常帥氣,左邊兩人雙手擦褲兜一看就是普通士兵比較稚嫩,右邊這個應該是幹部,服裝多兩個口袋,看著比較穩重。
  • 網絡文學+大會上【有故事de星際郵局】浪漫與野心 | 塔讀文學出品
    網絡文學+大會上【有故事de星際郵局】,是人類的浪漫與野心 | 塔讀文學出品今天,由星際美術館IM(Interstellar Museum)、Longlati Foundation及年輕一代娛樂生活方式平臺Owhat共同發起,星際榮耀i-Space提供全流程航天技術及產品支持,經緯中國及ARTC提供特別支持的IM星際郵局正式營業,塔讀文學作為唯一一個網絡文學平臺參與其中,這一次,我們能夠將人類寫出的好故事
  • 熱點前瞻:雲計算+人造太陽+5G概念+石油板塊
    一、4月3日熱點前瞻熱點一:雲計算邏輯概述:Gartner發布2020年公共雲容器報告,阿里雲連續兩年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企業,並與AWS並列成為全球容器產品最完善的雲服務廠商。相關個股:夢網集團、神州數碼、浪潮信息、數據港、華勝天成;熱點二:人造太陽邏輯概述:中國自主設計的核聚變實驗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東方超環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在1億度超高溫度下運行了近10秒。如果能較長時間維持1億度的高溫,那人類距離解決核聚變商業化應用真的就不遠了。
  • 抗戰時,一杯一杯熬出人造石油 | 尋找新中國科學奠基人
    往後近30年的時間,張大煜始終胸懷「急國之所急」的誓言,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防研究傾注了無數心力。縱使命運跌宕、心潮起落,但他對催化科學、表面化學與工程化學的追求始終鍥而不捨。張大煜走在工業救國的道路上,雖滿懷熱血,卻跌跌撞撞、一波三折。直到1949年4月,他告別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出任大連大學化工系主任兼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前身,以下簡稱大連所)副所長。在那裡,他終於見到了「心之所向」。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
  • 石油用途廣泛但深埋地下,人類最早是如何發現石油的?其形態如何
    但是現在的人類好像從來沒有想過,我們今天使用的能源最早是從何來,是誰發現的這些?石油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很多機器的運作必須要用到石油,石油是目前主要的動力能源之一,可是從來沒有人思考過石油是什麼時候發現,以一種什麼樣的形態?
  • 王玉傑:在功勳井旁,書寫石油的故事
    直到有一天,王玉傑從師傅那裡得知,6008鑽井隊就是打出功勳沙參二井的「敢死隊」,看到了鐫刻著「生死狀」的老照片,聆聽了「再打200米」的感人故事,他不禁淚目,心靈深處的震憾無以言表。「我要在功勳井旁,寫好我和石油的故事。」當天晚上,他在日記本上寫下了樸實的黨員日記。在日出日落中,王玉傑從初出牛犢成長為師傅,在操作、技術和管理崗位成為了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