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金匱:將金匱分成中醫8法!

2021-01-16 全科學苑

《金匱要略》一書為漢代醫學家張仲景所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研究雜病的專書,千百年來一直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究其治法,處處體現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精神,例如療黃疸,法當退黃,但因其表裡寒熱虛實之不同,其具體治法亦異:如桂枝加黃芪湯之汗法、瓜蒂湯之吐法、大黃硝石湯之下法、柴胡湯之和法、小建中湯補法、茵陳蒿湯之清法等等均為不同的退黃之法。又例如下痢、痙病、腹滿、宿食等不同疾病,當有胃家實的特點時,均可用大承氣湯一方治癒。真所謂「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本文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歸類以疏之,並參驗有關著述、方書合而議論。

一 汗法

汗法,乃祛除病邪有效之法。系《內經》「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和仲景「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的具體運用。它在雜病治療中主要適用於經絡受邪未入臟腑;皮膚所中未血脈相傳的病證,它能使病邪從汗而解。1.發汗解痙適用於痙病證治。痙病多為外感風邪,幹忤經絡;或為誤治傷陰,筋脈失養所致。本病多從太陽開始,有發熱惡寒的見證,臨床以口噤不語,項背反張為特徵;若病柔痙者,則汗出,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治以疏解風邪,滋養筋脈,用栝蔞桂枝湯,取微汗,若不汗,可啜熱粥以發之。若病剛痙者,則無汗,而小便反 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者,宜用葛根湯解肌生津,覆取微似汗,但不需啜熱粥,以免過汗傷津,於病不利。2.發汗祛溼  適用於溼邪犯於肌表之證治。溼病,有內溼、外溼之別,而發汗祛溼法適用於外溼之證,其以身體疼重為主證。若寒溼困表,身煩疼而重,惡寒無汗者,宜麻黃加術湯發汗散寒,健脾祛溼;若風溼鬱表,一身盡痛,發熱以日晡所劇者,宜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輕清宣化,解表祛溼。若風溼在表而陽氣虛弱者,又當分別風 重、溼重和風溼並重進行施治;風邪偏勝者,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虛而澀,宜用桂枝附子湯通陽化溼,方用附子三支,伍桂枝溫經助陽,使溼邪得 陽氣蒸發而從外散;溼邪偏勝者,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宜用白朮附子湯助陽逐溼,方用附子一枚半,伍以白朮,意在溫陽散寒,共逐皮間水氣;表裡陽氣俱虛, 風溼偏勝者,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身微腫,治宜標本兼顧,用甘草附子湯溫經除溼,方用附子二枚,合桂枝、白朮助陽溫經,散風祛溼,使溼邪內外分消。

水氣病,即水腫病,它與《痰飲篇》中的溢飲有區別,不能混為一談,痰飲是水飲瀦留於局部的疾患,具體是指:「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渭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而水氣病是水液泛溢於周身的病證:「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為水氣病的治療大法。水腫病用汗法,早在《素問·湯液醪醴論》中就有:「開鬼門,潔淨府」的記載,若風水挾熱,證見一身悉腫,脈浮惡風,口渴,自汗出,身無大熱者,用越婢湯發越水氣,兼清鬱熱。若一身面目諸黃腫,按之沒指, 小便不利,脈沉者,知病變已由肺及脾,為「裡水」,治之又當分別有熱無熱為要:如挾熱者,則伴有汗出口渴,用越婢加術湯發汗清熱,健脾除溼;如無裡熱者,則多伴有無汗,口不渴,宜用甘草麻黃湯宣肺散水。若腎陽虛弱,水氣蓄結,證見腹滿而喘,脈沉小者,宜麻黃附子湯溫經發汗,去上逆之水以救急,然後再議治病 本。3.發汗解毒適用於陰陽毒病的證治。本病多發生於時氣溫毒侵入營血所致,邪在營分者為陽毒,邪入血分者則為陰毒,兩者均以發斑,咽痛為主證。病陰毒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用升麻鱉甲湯以清熱解毒祛瘀。病陽毒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宜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以解毒散瘀;從升麻鱉甲湯方後注云:「老小再服,取汗」可知,其意在借升麻之走表發汗,因勢利導,使陽毒從汗而解。4.發汗祛瘧適用於溫瘧證治,證見發熱多,微惡寒,骨節疼煩,時嘔,脈弦。《素問·瘧論篇》謂本病:「得之冬中於風,寒邪藏於骨髓之中……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可用白虎加桂枝湯溫服取汗,使邪氣外出為患時隨汗而解。5.發汗解痞適用於氣分病之陽氣不行,寒氣不散的病證,證見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以溫陽散寒,通陽化氣以消痞。6.發汗退黃  適用於黃疸初起在表和黃汗病溼邪鬱表衛陽不伸的證治。尤在涇云:「夫黃疸之病,溼熱所鬱也,故在表者汗而發之,在裡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黃疸初起,有惡寒發熱,脈浮自汗者,是黃疸在表之象,宜用桂枝加黃芪湯發汗祛溼退黃,服湯後須飲熱粥以促藥力。黃汗病為外溼侵襲,表陽被鬱,溼熱蒸於營分,水溢於皮膚所致,證見汗出粘衣,色黃如柏汁,身腫,發熱,不惡風,胸中室,不能食,反劇痛,暮躁煩不得眠,小便不利,若同時出現周身汗出者是表氣已虛,可用芪 芍桂酒湯緩取微汗則愈;若為汗出不透,腰以上有汗,腰以下無汗者,可用桂枝加黃芪湯發汗祛溼以治之。7.祛風解肌  適用於產後中風持續不解的證治。證見頭痛,惡寒發熱,汗出,胸悶,乾嘔等,雖延續時間久,而陽旦證續在者,可與陽旦湯調和營衛,祛風解肌。陽旦湯與陽旦證為何?歷代注家其說不一:有謂即桂枝湯證者;有謂為桂枝湯加黃芪之證者;也有認為陽旦證是風熱陰虛,陽旦湯是桂枝湯加附子增桂;但目前多數認為陽旦湯證即是桂枝湯證,且與方後原注相吻合。

8.扶正發汗適用於正氣不足,邪氣盛實的病證;此時若單純扶正,則易留邪,單純祛邪又更傷正氣,故必須兩法同時兼顧。臨床上可根據具體病情或以祛邪為主,扶正為輔;或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如虛勞諸不足,致風氣百疾者,宜用薯蕷丸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方中以參術苓棗草等藥益氣調中,歸芎芍地、麥冬、阿膠養血滋陰,柴桂防風祛風散邪,杏仁、桔梗、白斂理氣開鬱。又如產後正氣大虛,陽氣被傷,而復感風寒,以致正虛邪實,證見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者,宜用竹葉湯以 祛邪為主,扶正為輔,方中竹葉、葛根、桂枝、防風、桔梗發汗祛邪,參以固護陽氣,姜棗甘草調和營衛。9.發汗散飲平喘  適用於溢飲和支飲偏咳喘的證治。病溢飲者,飲從熱化,證見發熱惡寒,身體疼痛,煩躁,不汗出而喘,宜用大青龍湯發表清熱;若病溢飲而飲從寒化者,證見 惡寒發熱,身體疼痛,胸痞,不嘔,咳喘;或病支飲而證見咳逆倚息不得臥,復又外感寒邪者,均可用小青龍湯發表消飲。此外肺氣脹滿,因外感風寒,內有飲邪鬱熱所引起者,證見寒熱無汗,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弱,則可用小青龍湯加石膏以解表化飲兼清鬱熱。10.表裡雙解  適用於表證未解,而裡證又急之證。如病裡實腹滿兼發熱,脈浮而飲食如故之表證者,可用厚樸七物湯解表攻裡。方中取桂枝湯去芍藥以解表,合厚樸三物湯以通裡。又如寒疝兼表裡皆寒,證見腹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者,宜用烏頭桂枝湯解表溫裡,方中以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表散寒,合烏頭祛寒止痛。

二 吐法

吐法,是運用催吐的方法,解除停留在胸膈之上的病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其高者因而越之」,朱丹溪曰:「吐中就有發散之義」。其具有催吐痰涎,宿食,毒物等有害物質的作用。仲景運用本法,在《傷寒論》中用於治療痰厥證和胸中有寒之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在治雜病中,用於治療黃疸之病 邪蘊結上焦和宿食停滯於胃脘之證。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擴衝運用,用於中風,癲癇,喉痺等痰壅咽喉;乾霍亂之欲吐不得吐者,誤食毒物尚在胃腸者均取得了良如 的效果。但必須注意,吐法乃攻伐之劑,能耗胃液,故以「快吐為度而止」,諸亡血家及虛家不可運用。1.催吐退黃適用於酒疸而病位偏上的證治。酒疸乃溼熱內蘊於胃所致,一般多具有心中懊忄農 而熱。但亦有「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者,以及「心中熱,欲吐者」其脈浮,此時病勢趨向於上,可因勢利導,使病邪從上而解,故原文有「其脈浮者先吐 之」,「吐之愈」;然有其法,竟無其方,查篇後附方云:「瓜蒂湯,治諸黃」。考王燾《外臺秘要》中有瓜蒂湯療天行熱毒,通貫臟腑,沉伏骨髓之間而為黃疸, 黑疸,赤疸之記載;《成方切用·湧吐門》亦有瓜蒂散「治諸黃,急黃」,故此,餘認為瓜蒂湯可斟酌使用。2.湧吐宿食適用於宿食停滯於胃上脘的證治。證見噫氣酸臭,胸悶欲吐,宜用瓜蒂散因勢利導,吐其宿食。

三 下 法

下法,能攻逐在裡的病邪,具有通大便,排除腸道燥屎、蟲、瘀等積滯,蕩滌臟腑實熱,攻逐胸腹水飲及寒積等作用,它是《內經》「其下者引而竭之」,「留 者攻之」的具體運用。適用於寒熱燥溼諸邪內結,影響宿食、蟲、瘀、水飲等有害物質不得排洩所引起的病證。

1.攻下實熱適用於外邪入裡化熱所致的剛痙,實熱下痢;宿食壅積胃腸,鬱久化熱成實;產後瘀血內阻,熱結陽明等病證治。外邪內傳,鬱於陽明為患,若表現為熱盛傷津,筋脈失養而成剛痙,證見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齒介齒,可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成方切用·攻下 門》雲「此證入裡之熱極深極重,陽熱既極,陰血立至消亡,小小下之尚不能勝,必大下之以承領一線之陰,陰氣不盡為陽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既有下多亡陰之 大戒,復有急下救陰之活法」。若表現為腹滿不減,減不足言,是氣滯與燥屎內結,積和脹俱甚的裡實證,此時運用大承氣湯是取「攻積攻其堅」;若表現為燥屎內 結陽明,熱結旁流,證見下痢,譫語,按之心下堅者,宜用大承氣湯急下之,取「通因通用」之法。   產後瘀血內阻,惡露不盡,少腹堅硬,不大便,煩躁發熱以日晡時甚,脈微實者,是兼陽明之證,此時血結於下,而熱聚於中,如單治其血,則瘀血未必能去, 而陽明實熱不能急除,使病情加重,可用大承氣瀉熱通便,往往可收一舉兩得之效。宿食積滯較久,胃腸氣滯不通,證見腹滿拒按,脘腹脹滿,噫氣酸臭,下痢不欲食,脈數而滑或浮大有力,重按反澀者,可用大承氣湯下之,是「攻氣者攻其聚,聚可散也」。

2.潤下熱結適用於脾約證治。因胃熱氣盛,胃陰被傷,使脾陰不足,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腸道失運,津液偏滲膀胱,證見大便乾結,小便短數而黃,方用麻子仁丸洩熱潤燥,緩通大便。3.溫下寒實適用於寒實內結證治。寒實內結,陽氣不足,邪實正虛,證見腹痛或脅下偏痛,大便不通,惡寒肢冷,脈浮弦,宜用大黃附子湯溫下寒結。4.攻逐水飲適用於嚴重的水飲病證治。但因水飲之邪停聚的部位和臨床表現不同。具體治法亦異,如水飲內停,上迫於肺,外溢於表,證見咳喘,身腫,小便不利,脈沉者,宜用澤漆湯逐水通陽,止咳平喘,方中澤漆即大戟之苗,能消痰逐水,生薑、半夏、白前降逆化痰止咳,桂枝、黃芩平調寒熱,人參、甘草扶正培脾。若水飲停 於胸膈而為支飲者,則阻礙氣機升降,出現胸(腹)滿,宜用厚樸大黃湯滌痰除滿。若水飲停於脅下而為懸飲,證見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脈弦者,以及支飲 重證體質尚未虛,證見咳煩胸中痛者,均可用十棗湯破積逐水。此外婦人產後水與血俱結於血室,證見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口不渴,治宜大黃甘遂湯破血逐 水,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云:「產後得此,乃是水血並結,而病屬下焦,故以大黃下血,甘遂逐水,加阿膠者,所以去瘀濁而兼安養也」。

5.攻逐痰飲適用於痰濁壅塞而形證俱實之證治。若肺癰初起,濁唾涎沫,壅塞於肺,證見胸滿而脹,喘不得臥,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甚則一身面目浮腫者,或支飲阻於胸膈,痰涎壅塞,證見胸悶喘咳,呼吸困難不得息者,均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瀉水逐痰,開洩肺氣,本方乃瀉肺峻劑,虛者禁用,如兼有表證應先解表,故方後注云:「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若痰濁壅肺,證見咳嗽氣喘,但坐不眠,時時吐濁,宜用除痰最猛的皂莢丸滌痰決壅,以防痰壅氣閉之險,此乃刺激性祛痰猛 劑,只適用於體實稠痰粘滯不暢的患者,因此不可多服久服,孕婦及體質虛弱者雖有乾咳無痰或吐涎沫者則非所宜,醫者注意及之。6.攻下瘀血  適用於瘀血停聚腸道和下焦的證治。病腸癰者,系熱毒內聚,營血瘀結腸中,證見少腹腫痞,拒急拒按,發熱惡寒,自汗出,宜用大黃牡丹湯解毒排膿,蕩熱逐瘀。若瘀血內結下焦,致婦人經水不利,男子膀胱滿急,少腹硬滿結痛,大便色黑易解,小便自利者,治宜抵擋湯破血逐瘀。若產後氣滯血瘀或婦人瘀血停積而致經水不利,證見小腹疼痛如刺,痛而不脹,拒按者,宜下瘀血湯攻逐瘀血。7.洩滿導滯  適用於實熱腹滿證治。實熱內積,氣滯不行,證見腹部脹滿疼痛,脹甚於痛,大便不通,治宜厚樸三物湯行氣通下。然厚樸三物湯、小承氣湯、厚樸大黃湯三者 藥味相同,但因主藥和分量不同,主治亦異,厚樸三物湯重用厚樸為主藥,意在行氣除滿;小承氣湯重用大黃為主藥,意在攻下實熱;而厚樸大黃湯重用厚樸、大黃為主藥,意在開胸洩飲;由此可知仲景立方命名,實賅辨徵施治之意。8.瀉下退黃  適用於黃疸病溼從燥化,實熱特甚之證治。《黃疸病篇》云:「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是使用下法的原則;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是內熱極盛之象,宜大黃硝石湯通腑瀉熱。黃疸久病不愈,津枯血燥,證見少腹滿,大便秘結,宜豬膏發煎潤燥通瘀。一般黃疸多忌重油,以免留邪難解,因此 用豬膏發煎治黃疸似有疑惑之處,然徐忠可云:「此為黃疸之谷氣實者設也……予友駱天遊,黃疸腹大如鼓,百藥不效,用豬膏四兩,發灰四兩,一劑而愈,仲景豈 欺我哉」。從藥味功能來看,豬膏潤燥,發灰消瘀,故此筆者認為本方治諸黃,實適用於蓄血發黃而致津液枯燥者為佳。

四 和 法

戴北山云:「寒熱並用謂之和,補瀉合劑謂之和,表裡雙解謂之和,平其亢厲謂之和」。和法,具有和解表裡寒熱,調和臟腑功能的作用,其方藥組成以寒熱並 用,攻補兼施為特點。正如《成方切用》所云:「凡病兼虛者補而和之,兼滯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溫而和之,兼熱者涼而和之」,以達其和解表裡,調和臟腑,平衡陰陽的目的。《醫方新解》認為:和法既可通過清熱解毒之抗菌、中和毒素等作用以祛邪,又可通過溫裡補益而調動機體抗病能力以扶正;既有興奮中樞,健胃,保 肝作用以補其不足,又有鎮靜,靜痛,解痙等作用以平其亢,緩其急迫。

1.和解少陽

適用於病邪傳入少陽的證治。《傷寒論》指出:「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因此,凡屬病邪傳入少陽,出現往來寒熱,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 食,口苦,咽幹,目眩之見症者,均可用和解少陽之小柴胡湯治療。如《嘔吐篇》中「嘔而發熱者」可應用之;產後血虛陰虧兼感外邪,陽氣上冒,邪犯少陽,證見 鬱冒,但頭汗出,大便堅,嘔不能食者亦可應用之,使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得和,身氵戢 然汗出而解」;《醫宗金鑑》謂:「大便堅,嘔不能食,用小柴胡湯,必其人舌有苔,身無汗,形氣不衰者始可,故病得解,自能食也;若有汗當減柴胡,無熱當減 黃芩,嘔則當倍姜半,虛則當倍人參」,故醫者當變通為要。此外婦人月經適來或適斷,感受外邪,或熱病中月經雖未來,而邪熱乘虛侵入血室,使少陽樞機不利, 證見往來寒熱如瘧狀,發作有時,甚至兼有神志症狀者,亦可用小柴胡湯清解內陷之熱,使病邪從少陽樞轉外出而解。黃疸病,腹痛而嘔者,是邪在少陽,宜柴胡湯,然《黃疸病篇》原文中未明示是小柴胡湯或大柴胡湯,《醫宗金鑑》對此認為:「嘔而腹痛,胃實熱也,然必有潮熱便硬,始宜大柴胡湯兩解之;若無潮熱,便軟,則當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和之可也」。因此,臨床可根據具體病情。斟酌選用。2.和解少陽 通腑瀉滿適用於熱結在裡,邪在少陽陽明之證治。證見往來寒熱,鬱郁微煩,胸脅苦滿,按之心下滿痛者,宜用大柴胡湯兩解表裡。目前臨床上運用本方隨證加減治療急腹症,取得了良好療效。3.寒溫並用 調和胃腸適用於寒熱相雜胃腸之證治。病邪乘虛內陷,寒熱互結於胃,中焦痞塞,下痢,宜用半夏瀉心湯寒溫並用,調中和胃。若蛔阻胃腸,以致升降失常,寒熱互見,證見 煩躁吐蛔,心腹劇痛,得食則劇,吐涎沫,手足厥冷,呈發作性者,宜用烏梅丸寒溫並用,安蛔止痛。4.和肝降逆  適用於奔豚氣病及肝鬱化火的證治。肝氣鬱結化熱上衝,並影響少陽樞機,證見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者,宜用奔豚湯,方用李根白皮止逆下氣,《別錄》云:「李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煩,逆奔豚氣」,可見李根白皮為治奔氣之要藥,伍川芎、當歸調肝和血,姜夏降逆,生葛、黃芩生津清熱,芍藥、甘草緩急止痛,共奏養血平肝,和胃降逆之功。5.肝脾兩調  適用於肝脾不調之胎動不安的證治。「養胎之要,首重肝脾」,若婦人妊娠,腹中拘急綿綿而痛,為血虛不能養肝,肝逆侮脾所致,治宜當歸芍藥散調肝養血, 滲溼健脾,方中重用芍藥以平肝止痛,與小建中湯之重用芍藥意同,故在《婦人雜病篇》中用本方亦主婦人腹中諸疾痛。若妊娠素體虛弱,髒氣不和,不能正常養 胎,治之亦應調理肝脾,以正氣血之源,為養胎之本。如素體陰虛,形瘦而溼熱不化,側重在肝者,宜用當歸散補肝健脾,清化溼熱。如素體陽虛,寒溼逗留,側重 在脾者,宜用白朮散健脾調肝,溫化寒溼。

五 溫 法

溫法,又稱祛寒法,適用於寒滯經絡、臟腑虛寒及亡陽厥逆等證的治療。《醫方新解》言其「對神經、內分泌、循環、消化等系統,大多具有興奮作用,能增強 全身機能,旺盛新存代謝,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消化吸收,故常用於各系統功能低下以及機能衰竭的病證」;然寒之為病,有傷於表者,有生冷傷於內者,有直中臟腑者,亦有臟腑功能失調,寒從內生而為患者;因此,臨床運用時各有不同。證如《成方切用》所云:「以散兼溫者,散寒邪也;以行兼溫者,行寒滯也;以補兼溫 者,補虛寒也」。

1.祛風除溼 溫經散寒適用於歷節病證治。歷節病是以遍歷關節疼痛或腫大為主證,其成因有肝腎不足,汗出入水者;有氣血不足汗出當風者;也有厚味不節,肝腎俱傷者;雖然臨床表現有異,一般可分為風溼與寒溼二種,如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重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為風溼偏勝,兼化熱傷陰之證,宜用桂枝芍藥知母湯祛風除 溼,溫經散寒,滋陰清熱。如見不可屈伸疼痛者,屬於寒溼偏重,宜用烏頭湯溫經散寒,除溼解痛。

2.通陽宣痺適用於胸痺、心痛病的證治。胸痺、心痛以「陽微陰弦」為總病機。胸陽不足,而陰邪乘虛上乘,陰乘陽位,二者相互搏結使然,故原文云:「所以成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治之以通陽宣痺為總原則。然其病邪有痰、飲、寒、溼和水氣的不同,加之病者體質有差異,病情有輕重,故具體治療時亦異。胸痺,證見喘 息咳唾,胸背痛,短氣者,是陽氣不足,痰飲停聚之象,宜括蔞薤白白酒湯通陽散結,豁痰下氣,如兼有心痛徹背,不得臥者,可知病情又重一層,乃痰氣阻滯所 致,治宜於上方加半夏滌痰逐飲;如見緩則痛減,急則痛劇,呈發作性者,是上焦陽虛,寒溼阻滯,治宜薏苡附子散緩急止痛。  胸痺,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者,又審其虛實為要,偏實者,為痰濁壅塞,氣滯不通,其症以胸滿較著,宜祛邪為先,用枳實薤白桂枝湯;偏虛者,為陽虛正衰,大氣不運,屬於無形之氣痞為患,其症以心痞較甚,宜扶正為急,用人參湯。若胸痺僅表現為胸中氣塞,短氣,而不見有胸痛或痛亦輕者,屬輕 證,有水氣在肺,以胸滿,短氣為主者,宜茯苓杏仁甘草湯宣肺化飲;有寒氣在胃,以心下痞塞為主者,宜橘枳薑湯散理氣。至於心痛之證,輕者,心中痞,諸逆, 心懸痛,是寒阻氣逆,宜用桂枝生薑枳實湯散寒消痞;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是陰盛陽衰,陰寒痼結,宜用烏頭赤石脂丸峻逐陰寒。

3.溫陽行痺適用於血痺證治。血痺以肢體局部麻木為主證,《內經》雲此為「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邪入於陰則為血痺」,可見本病的發生為氣血不足,感受外邪所致,是故「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治以黃芪桂枝五物湯溫陽通痺。

4.溫肺散寒適用於虛寒性肺痿和寒飲鬱肺,咳而上氣之證治。虛寒性肺痿,《金匱要略方論本義》:「肺葉如草木之花葉……有冷之痿,如霜殺之則幹矣,此肺冷之所以成痿也」,此陽氣不能化氣,上虛不能制下,證見多涎唾而不咳,不渴,小便數,或遺尿,頭眩,宜用甘草乾薑湯溫肺復氣。若內有寒飲,復外感風寒,以致寒飲上 逆,氣道被阻,證見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者,宜用射幹麻黃湯散寒解表,溫肺化氣。

5.破積逐寒適用於寒疝證治。寒凝腹中,搏結不散,證見繞臍腹痛,發則冷汗自出,手足厥冷,脈沉緊,宜用大烏頭煎破積逐寒止痛,本方藥性峻烈,用時應如法煎服:「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煮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報,不可一日再服」。

6.溫中止痛適用於中焦虛寒,氣不攝血之吐衄,便血之證治。若為中氣虛寒,不能攝血,證見吐衄經久不止,面色無華,舌淡,脈虛者,宜用柏葉湯溫中止血。若為中焦脾氣虛 寒,統攝無權,證見先便後血,或為吐衄,血色紫暗,腹痛喜按,面色無華,神疲懶言,手足不溫,舌淡脈細者,宜用黃土湯溫脾攝血。

7.溫中止嘔適用於中陽不足,寒邪上逆之嘔吐證治。若胃中虛冷,寒飲上逆,證見乾嘔吐逆,吐涎沫者,宜用半夏乾薑散溫中止嘔;若寒邪阻遏於中,胃失和降,證見乾嘔 呃逆,手足厥冷者,宜橘皮湯溫陽散寒,和胃降逆;本證手足厥是胃陽被鬱不能布達四末所致,與陰盛陽微,呃逆厥冷之證不同,故不需四逆輩之大劑溫補回陽。若婦人妊娠,為胃虛寒飲惡阻,證見嘔吐不止者,宜用乾薑人參半夏丸散寒化飲,補中降逆。然方中乾薑、半夏俱為妊娠禁藥,而胃虛寒飲惡阻者又非此不除,這正是 《內經》「有故無殞」之法;陳修園云:「半夏得人參,不惟不礙胎,且能固胎」,從方藥法度來看:半夏、乾薑、人參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是薑汁之性殺 半夏之性也,故無礙。然雖雲若是,但對素有胎漏和體弱之人胎氣不固者,仍當慎重為要。

8.養血溫中散寒適用於血虛寒疝及產後腹中拘急綿綿而痛的證治。肝藏血,血不足,氣亦虛,氣虛則寒自內生,證見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而產後血虛,寒氣搏結,證見腹中拘急 綿綿而痛;此二者均屬血虛內寒,其疼痛必綿綿而痛,喜溫喜按為特點,可同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治之;對寒多者,加重生薑用量,以增溫散之功;痛而嘔多者,加橘 皮、白朮以健脾理氣。

9.溫中散寒祛溼適用於腎著病的證治。腎著病乃寒溼痺著於腰部所致,證見身重,腰中冷痛,小便自利,腹重等,宜用腎著湯(甘姜苓術湯)溫散寒溼。然腎著之病乃屬下焦, 何以用腎著湯治上可愈?其一腎為水,脾胃為土,從生克關係上說土可以制水;其二病在軀體下部,雖屬下焦,但腎臟尚無病變,故無須治下,只需使其寒溼散則腎 著可愈!故方中重用乾薑配甘草溫中散寒,白朮伍茯苓健脾祛溼,共奏散寒祛溼,培土製水之功,此系仲景燠土勝水之妙法也。而後世醫家以之治療慢性胃腸炎、腸 功能紊亂、妊娠下肢浮腫,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遺尿、婦女年久腰冷帶下等病證屬於脾陽不足者,而有寒溼之象者效佳,是為臨床運用之發展。

10.溫陽散寒適用於虛寒性腹滿之證治。虛寒性腹滿者,以腹滿時減,復如故,按之不痛,脈微弦為特點,但因其溼、飲、寒的偏重不同,應予以分別論治,若脾胃虛寒,偏 於水溼內停,證見腹中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清涎者,宜用附子粳米湯溫中散寒降逆;若脾胃虛寒,陰寒上衝者,證見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上下攻痛不可 觸近者,宜用大建中湯補氣溫陽;尤在涇認為此系:「陰凝成象,腹中蟲物乘之而動」。據報導,臨床上用大建中湯治療蛔性腸梗阻,屬於虛寒性者確有良效。若脾 腎陽虛,水飲上逆,證見腹痛,四肢厥冷,嘔吐,心動悸者,宜用赤丸溫陽止痛,化飲降逆。

11.溫陽平衝適用於腎氣上衝之奔豚氣證治。腎氣上衝可分為水氣衝和寒氣上衝之不同。「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為下焦水氣乘虛上衝欲作奔豚之象,宜用苓桂甘 棗湯通陽利水,防止其奔豚發作。若發汗傷陽復加燒針,針處被寒,下焦寒氣乘虛上衝,則必發奔豚,此時陽虛陰盛,內外皆寒,宜灸其核上各一壯以溫經散寒,內服桂枝加桂湯溫陽散寒,以控制奔豚發作。然漢代使用桂枝與肉桂沒有明顯的區別,歷代對桂枝加桂湯的認識亦異,有主張加桂枝者,有主張加肉桂者;一般認為如 因外邪引起腎氣上衝者,則加桂枝以解外邪為要,如因陰盛陽虛腎氣上衝引起者則宜加肉桂以溫陽平腎為佳。

12.回陽救逆適用於陰盛格陽的證治。虛寒性嘔吐患者,證見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四肢厥冷之陰盛格陽之危急證候時,或虛寒性洩瀉患者,證見下利清谷,腹脹 滿者,均可用四逆湯急救回陽。若虛寒性洩瀉患者出現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四肢厥冷者,是陰寒內盛,格陽於外之象,此時有頃刻亡陽之險,治宜通脈四逆湯大劑回陽之品,以急救回陽。

13.溫澀固脫適用於陽虛下利之滑脫證治。若虛寒性腸滑氣利,大便隨矢氣而排出者,是氣虛不固所致,治宜訶犁勒散溫澀固脫,臨床運用時可於本方加入補中益氣之品則效 果更佳。若洩利日久,而致虛寒性滑脫,證見下利便濃血,色暗不鮮,舌淡脈細弱者,治宜桃花湯溫腸澀腸以固脫。

14.溫陽散飲適用於痰飲證治。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則行,故「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然痰飲為患,乃本虛標實之證,臨證時要具體分析病情的標本緩急以投 之。如標證突出者,宜汗、下、行、消以除之。若心下有痰飲,證見胸脅支滿,目眩者,宜用苓桂術甘湯溫陽利水,培土製水。若水飲微而不甚,短氣,屬於中陽不運,不能化水者,必兼見心下逆滿,起則頭眩,小便不利,亦宜用苓桂術甘湯培土製水;屬於腎陽不足,水氣上泛者,必兼有畏寒足冷,小腹拘急,腰痛,小便不利,宜用腎氣丸溫腎化水。此外下焦陽虛,水氣不化,津液不升,證見小便不利,其人若渴,小腹覺冷者,治宜括蔞瞿麥丸溫陽化氣利水,然其與五苓散、豬苓湯同 治小便不利兼口渴之證,但五苓散以治水與熱互結膀胱,膀胱氣化不利之證;而豬苓湯以治熱病傷陰之證,三者當區別運用為是。

15.溫陽降逆 散寒止嘔適用於胃虛寒凝,或肝寒挾飲上逆的證治。胃虛寒凝,寒飲內停,胃氣上逆,證見乾嘔,胸滿等,或肝寒挾飲上犯胃,並循經上犯巔頂,證見乾嘔,吐涎沫,頭 痛等,以上諸為陽氣不足,陰寒上逆,治宜吳茱萸湯溫陽散寒降逆。

16.溫經祛瘀適用於衝任虛寒兼血瘀引起的崩漏證治。證見下血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治宜溫經湯溫補衝任,養血祛瘀;本方在婦 科雜病中的運用較廣,諸如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月經不調以及產婦惡露不盡,屬於本病機者均可用本方加減運用。

六 清 法

《內經》「熱者寒之」,「溫者清之」,簡言之,清法,就是運用寒涼藥物治療熱證。熱證,以虛實言之,分為實熱、虛熱;以表裡言之分為表熱裡熱;以病證 言之分為外感熱病,雜病熱證等;其外感熱病之虛實表裡之熱證治法,在《傷寒論》中已有詳細論述。然清法運用於雜病的治療,除應區別虛實外,還應根據不同髒 腑的生理功能施治之。實者因其火邪、毒邪、暑邪和溼邪的兼挾不同,應分別運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清解暑熱和清熱燥溼之法。虛者因其氣虛、血虛和陰虛之 異,又當分別配伍益氣、養血和滋陰之品。《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寒之而熱者取之於陰」,王冰《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注文:「寒之不寒是無水也」, 因此對於陰虛發熱患者,又當使用滋陰補水,使陰復而熱退。

1.清解裡熱 益氣生津適用於熱盛傷津之證治。太陽中日曷 ,證見身熱而渴,汗多惡寒,脈大乏力者,是暑傷津氣,衛表空疏所致,它是《素問·刺志論》所云的「氣虛身熱,得之傷暑」之證,應與後世所云:忽然頭痛壯 熱,汗出大渴,無氣以動,昏暈悶倒之中暑區別,中日曷 者,治宜人參加白虎湯清解暑熱,益氣生津。此外消渴患者,證見渴欲飲水,口乾舌燥,是肺胃熱盛,津氣兩傷,亦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止渴,益氣生津。

2.養陰清熱適用於百合病證治。「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此病可因熱病轉化而來,或情志不遂,暗耗陰血引起;其主要表現為心肺陰虛,致百脈不和,神志 被擾,出現神志恍惚不定,語言、行為、感覺失調和陰虛內熱的見證,臨床上一般以神志恍惚去來,莫可各狀,口苦,小便赤,脈微數為辨證要點,治宜百合地黃湯 養陰清熱;如系誤汗後,則宜百合知母湯清熱生津;誤下後,宜滑石代赭湯清熱降逆;誤吐後,則宜百合雞子湯補虛安中。如果病證經久不解轉變成渴者,可外用百合洗方以利百脈,內服百合地黃湯;其後仍渴不止者,則宜括蔞牡蠣散以生津止渴,若轉變成陰虛發熱為盛者,宜用百合滑石散補虛清熱,使熱從小便而出。

3.清熱利溼退黃適用於溼熱黃疸的證治。若胃熱脾溼,谷氣不消,搏結於中焦而發黃者,則病為之谷疸,應分辯溼熱之偏重分別論治之:溼熱內盛,證見寒熱不食,食即頭眩, 心胸不安,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者,宜茵陳蒿湯清洩溼熱;溼邪偏重,證見頭身困重,胸痞,嘔惡,苔微黃者,宜茵陳五苓散利溼化濁,佐以清熱。因嗜酒過多胃中 溼熱內結而發黃者,為病酒疸,證見心中懊忄農 而痛,身熱,大便難,小便不利,治宜桂子大黃湯清洩溼熱。

4.清熱止利 和胃止嘔

適用於熱利兼嘔的證治。邪熱內陷,下迫於腸,上逆於胃,證見乾嘔而利;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認為:「此傷寒熱邪入裡作利,而復上行為嘔者之法;而雜病肝胃之火,上衝下注者,亦復有之」,治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5.清熱補虛 降逆和胃適用於胃虛有熱的證治。胃虛有熱,氣逆上衝而證見噦逆者,治宜橘皮竹茹湯。《成方切用·治氣門》雲此:「治久病虛羸,嘔逆不已;亦治吐利後胃虛噦 逆」;並引「徐忠可曰:此胃虛而衝逆多噦……故以參甘培胃中元氣,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溫下其上逆之氣,以姜棗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陽漸暢而下達,謂上焦受於中焦,而中焦亦稟氣於上焦,上焦即宣,中氣自調也」。

6.清熱除煩適用於熱擾胸膈的證治。下利後,餘邪未盡,無形之邪熱結聚胸膈,證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宜用梔子豉湯透邪洩熱,解鬱除煩。據報導本方運用於急性膽 囊炎,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胃炎,食道炎等有胸中鬱悶,心煩不安者配合使用有較好療效。

7.清熱燥溼 解毒止痢適用於溼熱痢疾之證治。溼熱交結,迫於大腸,證見下利後重,瀉下膿血,肛門灼熱者,治宜白頭翁湯。如產後熱利下重或陰虛血弱而熱痢下重者,可於上方加 甘草、阿膠以治之。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白頭翁湯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並能殺滅阿米巴原蟲滋養體,因此本方用於急性菌痢,阿米巴痢,急性腸炎, 以及某些慢性腸道疾患均有較好的作用。

8.清熱燥溼 解毒瀉火適用於浸淫瘡證治。浸淫瘡,似與現代之膿皰瘡、溼疹相類,小兒多見,多從起逐漸向下蔓延至頸下、腋窩、腹股溝等處,皮膚奇癢,搔之出水,甚至感染化 膿,病情往往遷延難愈,治宜用黃連粉,但方未見,目前多認為系黃連一味。《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故取黃連苦以燥溼,寒以清熱而直拆 心火。

9.清肝安神   適用於虛勞病,虛煩不得眠的證治。《靈樞·口問篇》「陽氣盡,陰氣盛,則目螟;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虛勞病肝陰不足,陰虛陽勝,虛熱內擾,故 虛煩不得眠,治以酸棗仁湯養陰清熱,安神寧心,使陰陽平衡協調而煩去眠安。

10.清熱潤燥 化痰降逆適用於虛熱肺痿證治。《臨證指南》云:「唾久不已,幹者自幹,唾者自唾,愈唾愈幹,痿證成矣」。肺痿一證其病位在肺,而其源在胃,為胃陰不足,胃虛有 熱使然;熱在上焦,肺胃津液耗損,虛火上炎,證見咳唾涎沫,氣喘短氣,咽幹口燥,舌幹紅少苔,脈虛數,治宜麥門冬湯益胃潤肺,化痰降逆,使胃得其潤,肺得 以滋,則虛火自降。

11.清熱滋陰利水

適用於水熱互結而陰已傷的證治。本病因熱邪入裡較久,水熱互結,而鬱熱傷陰,證見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治宜豬苓湯滋陰利水。

七 消 法

消者,散其積也。《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堅者削之」,「結者散之」,消法,具有使氣血痰火溼食所結成之病邪漸消緩散的作用,仲景運用消法於雜病證 治中尤較其他治法為多,各種病邪積結所引起的病證均可運用消法。《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篇》云:「諸病在髒,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因此,在臨 床具體運用時,應根據體內氣結、瘀血、痰積、溼積、水積、火積、宿食等有害物質,而分別施以行氣、活血、化瘀、祛溼、利水、瀉火、消食等法。

1.消症化積適用於瘧母不消的證治。瘧病經久不愈,致正氣偏衰,瘧邪借血依痰,結成痞塊,居於脅下而為瘧母,證見肝脾腫大,脅下有痞塊,寒熱時有發作,治宜急以鱉 甲煎丸軟堅散結,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本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組織完密周到,臨床上凡肝脾腫大屬於血瘀氣滯者均可選用。

2.化瘀消症適用於婦人症病下血的證治。婦人素有症病,現復受孕,未到三月,忽漏下不止,臍以上胎動者,是為症痼害,宜用桂枝茯苓丸去其症積,使新血得以養胎。筆者認為:本方證以治婦人症病下血較為妥當,因為素有症病之婦,雖雲可孕,但必竟是極其少見的,且從臨床實踐來看:本方不僅對治宿有症病而復孕下血者有效, 同時對婦人症病下血者亦有良效。餘曾治一婦人,停經三月餘,忽見陰道下血不止。初,有類早孕反應,經某縣人民醫院尿妊娠試驗(+),診斷為先兆流產,治以 安胎之法,二日無效。復邀餘診治,詢其下血似屋漏水樣,間或有紫暗色血塊,自覺小腹部冷痛,脈沉遲。餘亦認系症病復孕而被寒襲所致。處桂枝茯苓丸加艾葉, 阿膠二劑。進一劑下血更多,而家人更慌,復邀餘同往診視,詢其血色暗紅,此為佳象;次日進二劑盡,致晚流下一塊約6×8cm大小的血塊,其後流血減少,遵 原方調治三日而愈。後復去人民醫院做尿妊娠試驗陰性,如是豁然,此乃瘀血症積,復受寒襲,內阻子宮所致,非孕也。故醫者治疾應不拘於假象,當「觀其脈證, 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3.活血化瘀適用於瘀血為患的證治。如虛勞日久,經絡氣血運行受阻,以致瘀血停留於體內而成幹血,證見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食,肌膚甲錯,兩目黯黑,治宜大黃庶蟲丸 補虛活血化瘀。仲景在雜病中運用蟲類藥祛瘀還有抵擋湯和下瘀血湯,然彼二者均為內有瘀血,身體未虛,故純用攻逐;而此為五勞虛極,內有幹血,而宜攻補兼 施,峻劑丸服,以達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傷正。若產後氣滯血鬱,氣機不通,證見腹痛而煩滿不得臥者,宜用枳實芍藥散行氣活血。若婦人月經期或產後,風邪乘 虛侵入腹中,與氣血相搏,以致血滯不行,證見腹中刺痛者,宜用紅藍花酒通經活血,行氣破滯,「治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然方中雖未用治風之藥,而實治其 風也。若瘀血內停致婦人經水不調,證見少腹滿痛,按之有硬塊,月經量少,色紫有塊,舌質紫暗,脈澀者,治宜土瓜根散以活血通瘀。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推而廣 之,如清代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根據瘀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有通竅活血湯、身痛逐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等證治的記載,臨證時可以 隨證選用。

4.活血化瘀 利尿洩熱適用於瘀血挾熱之小便不利和皮水兼厥的證治。瘀血挾熱,內阻膀胱氣化失司,證見:小便不利,尿道疼痛,甚或血尿者;宜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魚散化瘀利竅洩 熱。《水氣病篇》「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可知病皮水者,內有鬱熱,而水邪外盛,陽氣不布於四末,亦可用蒲灰散治之,此乃仲景宗《素問·湯液醪醴論》 「去菀陳 」的治法,使鬱熱得以清,水邪得以消,而陽氣可伸則厥自愈。

5.通絡散結適用於肝著病證治。證見:胸脅脹,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若時,飲熱可解,宜旋復花湯下氣散結,活血通絡。此為肝臟氣血鬱滯著而不行,若氣滯偏甚者,可選 用《聖濟總錄》蹈胸湯,方用枳實、薤白、橘皮、桔梗、生薑、甘草等;若血瘀較甚者可選用血腑逐瘀湯。

6.散結逐飲適用於瘀飲聚結胃腸和支飲久伏膈間之證治。痰飲聚結胃腸,若病偏於上,水飲停於胃,證見心下堅滿,自利反快,脈伏,雖利而心下續堅滿,宜用甘遂半夏湯 散結逐水;若病偏於下,飲結腸間,證見腹滿,腸嗚而便秘,口乾舌燥,宜己椒藶黃丸前後分消,使腸間水氣從大小便分利。支飲久伏膈間,肺胃氣機被阻,營衛運 行不利,正氣已傷,證見:喘滿,胸下痞堅,面色黧黑,脈沉緊,宜用木防己湯蠲飲散結補虛;若服湯後仍痞堅結實者,為正虛邪實之候,宜用木防己去石膏加伏苓 芒硝湯導水下行,軟堅散結。

7.利水散飲適用於一般支飲偏於嘔吐眩悸之證治。支飲停於心下,嘔吐反不渴者,宜用小半夏湯治之。《嘔吐篇》「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說明本方為止嘔之 祖方,從藥物功能來看:半夏滌痰降逆,生薑健胃止嘔且能殺半夏之毒性,二者伍用共奏散飲降逆、和胃止嘔之功,確為止嘔之要方,仲景每以此隨證化裁治嘔,其意亦然。若膈間有水,清陽不升,或上凌於心,或下停於胃,證見:嘔吐,心下痞,頭眩,心悸者,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利水降逆,以治眩悸;若心下有支飲,使清 陽不升、濁陰上冒,其若冒眩者,用澤瀉湯利水升清。

8.化飲降逆適用於飲停中焦以致氣逆於上的證治。若寒飲搏結於中焦,使上焦陽氣閉鬱,氣機受阻,證見: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自覺心中煩悶不已者,宜用生 姜半夏湯辛散寒飲。《素問·五常政大論》「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故運用本方時應注意「小冷分四服」的反佐方法,使藥物能持續發揮作用,則胃中寒飲逐漸消 散。若胃中停飲,脾失健運,證見:吐而渴欲飲水者,宜用茯苓澤瀉湯化飲健脾利水。

9.補脾消痞

適用於氣分病之中陽不運,飲邪痞結之證治。脾弱氣滯,失於輸轉,致水氣痞結於胃,證見:腹痛痞脹,心下堅,大於盤者,宜用枳術丸行氣散結健脾利水。

10.排膿解毒適用於肺癰成膿的證治。風熱鬱肺,痰瘀蘊結,肺葉腐潰,證: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宜用桔梗湯排膿解毒。肺癰相當於今之肺膿瘍,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一般認為:桔梗湯用於重症患者常嫌藥輕,因此多主張用桔梗湯合《千金》葦莖湯,驗之臨床累效。《經方實驗錄》則認為治肺癰之方「殊有輕重層次之分,葦莖湯最先而輕,桔梗湯為中,葶藶大棗瀉肺湯最後而重」,其說亦可供臨床參考。

11.解毒排膿 滲溼清熱適用於孤和近血證之證治。二者同為溼熱鬱結,以致瘀血內積所致,故可同用赤小豆當歸散治之。如孤病 溼熱鬱遏,蓄血不解,溼熱不化釀成癰膿,證見:脈數,微煩,汗出,默默但欲臥,目赤如鳩眼,目四眥黑,能食者,宜用當歸赤小豆散祛瘀生新,解毒排膿。近血證,因溼熱蘊結於大腸,迫血下行所致,證見大便下血鮮紅,先血後便或兼膿液,大便不暢,苔黃,脈數,亦可用赤小豆當歸散清利溼熱,活血化瘀。

12.排膿破瘀 辛熱散結

適用於慢性腸癰化膿偏陽虛之證治。證見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脈伏,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者,宜用薏苡附子敗醬散;臨床上多用本方治裡虛而熱不盛、體虛脈弱之慢性闌尾炎已成膿未潰者最宜。

13.通陽利水適用於水飲之邪,停聚體內,陽氣被遏的證治。如皮水患者,乃脾病水液瀦留於四肢皮膚,陽氣被阻,證見:四肢腫,肌肉聶聶動者,宜防己茯苓湯通陽化氣, 表裡分消;如水飲內停,肺氣閉鬱,胃失和降,上凌於心,心陽被遏,證見:心下悸動,喘嘔者,治宜半夏麻黃丸發越陽氣,蠲飲降逆,如痰飲結於下焦,膀胱氣化 不引,水氣上逆,讓見:臍下悸,吐涎沫癲眩,小便不利者,治宜五芩散通陽化氣利水。

14.開結化痰

適應於「梅核氣」證治。本病乃因七情鬱結,痰凝氣滯,上逆咽喉,證見自覺咽中梗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者,治宜半夏厚樸湯開結化痰以降逆氣。

治血虛內寒之寒疝和產後腹中痛等等,均為補虛祛邪之實例,已如前法述,這裡就不再作贅述。

八 補 法

補法,是遵《內徑》「勞者溫之 」,「損者益之」,對虛者進行補益的治療方法。它由滋養強壯一類藥物組成。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增強人體機能活動,補充精血,津液等營養物質的作用,適應於身體虛弱,精神疲倦,血液虧損,律液不足等病證,仲景運用補法,突出表現在重視脾腎,蓋腎為先天之本,是真陰真陽所寄,脾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腎不足,實為各種虛之根本。在虛實挾雜的情況下,即強調扶正,又注意祛邪,使之無犯「虛虛實實」之戒,「補不足,損有餘」,在用藥配伍上,則根據 「氣為血帥,血由氣生」,「陽生於陰,陰生於陽」的相互關係,又特別注意剛柔相濟,使之補而無過,補而不膩,則氣血陰陽之生化無窮矣。

1.補中益氣 調和陰陽適用於陰陽兩虛之虛勞證治。證見: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幹口燥,治宜小建中湯建立中氣,以調整陰陽之偏勝;若陽氣較虛,兼見自汗或盜汗,身重或不仁者,宜用黃芪建中湯。《何氏虛勞心傳》認為「所以仲景治虛勞,惟用甘藥建中氣以生血化精……蓋脾胃之強弱,動關五臟,況土 強則金旺,金旺則水充」,尤在涇亦謂:「欲求陰陽之和者必求於中氣」,因此,使中氣建立,而氣得以四運,則可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俾陰陽得以協調,諸寒熱 錯雜之證可愈。

2.補陽攝陰止遺適用於陰陽兩虛之遺精或夢交之證治。失精家,陰虛及陽,精血衰少,證見:男子失精,女子夢交,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芤動或微緊,治宜桂枝 加龍骨牡蠣湯潛鎮攝納,調和陰陽。《成方切用·表散門》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證引「徐忠可曰:陰虛之人,大概可助腎,故以桂枝芍藥通陽固陰,甘草姜棗和中上 焦之營衛,使陽能生陰,而以安腎寧心之龍骨牡蠣為補陰之主」。

3.溫補腎陽適用於腎氣不足的證治。臨床上凡虛勞腰痛,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頻數,遺尿,浮腫,痰飲咳喘,消渴等屬於腎氣不足者均可選取用腎氣丸治 之。如虛勞腎氣不足,膀胱氣化不利,證見:虛勞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可用腎氣丸助陽之弱以化水,滋陰之虛以生氣。又如下消證,腎陽衰微,不能化氣 以攝水和蒸騰津液上潤,證見: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鬥,小便一鬥者,可用腎氣丸溫腎化氣;又如婦人轉胞,因腎氣虛弱,膀胱氣化不行,水氣不化,飲邪上逆 所致者,證見:不得溺,煩熱,倚息不得臥,而飲食如故,亦可用腎氣丸振奮腎氣,使氣化復常,小便通利,其病自愈。

4.安中益氣適用於產後虛熱煩嘔之證治。婦人產後,津氣虛弱,陰血不足,致虛火內擾,胃氣上逆,證見:煩亂嘔逆者,宜用竹皮大丸安中益氣,方中重用甘草以益氣,與 桂枝伍用更能辛甘化氣,棗肉補益中焦,竹茹,石膏甘寒清熱,降逆止嘔,白薇性寒以退寒熱。若熱重者,倍用白薇清浮熱,煩喘者,宜加柏心寧心潤肺。

5.養陰寧神適用於髒躁證治。髒躁證似今之癔病,皆因情志過激,以致肝鬱化火傷陰,內臟陰液不足,虛熱躁擾。證見:精神失常,喜悲傷欲哭,數欠伸,甚或呈癲癇樣痙 攣發作,象如神靈所作者,《內經》「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宜用甘麥大棗湯以養心安神,補中緩急。

6.調補衝任 固經止血適用於婦人衝任脈虛,陰血不能內守而致下血的證治。證見:月經淋漓不斷之漏下者,或為半產後下血不止者,均可用膠艾湯一方通治。蓋本方即可調補衝任之 不足,和血止血,又可暖宮調經,故為婦科中常用的有效方劑。臨床上凡婦女崩漏,胎漏,痛經,或月經不調屬於血虛衝任損傷者均可用本方加減運用;但本方中當歸、川芎、艾葉乃辛溫氣勝之品,故血分有熱,或肝火過旺者,則非所宜。

此外,如汗法中的薯蕷丸治虛勞病之風氣百疾,溫法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治血虛內寒之寒疝和產後腹中痛等等,均為補虛祛邪之實例,已如前法述,這裡就不再作贅述。

相關焦點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十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金匱要略》:此方「解肌祛邪,潤燥養筋」,是筋脈失養的良劑
    瓜蔞桂枝湯是《金匱要略》中治療柔痙的方劑,以瓜蔞根加桂枝湯組成。柔痙是因外感風寒,過汗或誤下,耗傷津液,致筋脈失養所造成的。桂枝湯解肌祛邪,瓜蔞根(即天花粉)能滋養津液而潤燥養筋、舒緩筋脈,以治柔痙。痙病其實就是抽,民間所說的抽風,但痙病在《金匱要略中》有剛痙和柔痙的區分。「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中風重感於寒,外寒閉塞營衛,故出現惡寒、無汗、頭痛、發熱、脈浮而緊等證。風寒之邪滯鬱經脈,經脈氣血不利,則出現筋脈拘急的項背強急、口噤不開等證。「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太陽中風,風邪化熱,熱傷血脈,筋無所榮,故頸項強急,甚則反張。
  • ...國醫大師何任誕辰一百周年紀念畫冊首發,浙中醫大兩所新研究院...
    浙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溫成平說,除了臨床經驗豐富,何老還是著名中醫理論家,對中醫四大經典之一《金匱要略》的研究著述甚豐,他主持編撰的《金匱要略校注》曾被原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專家們稱之為當今《金匱要略》的最佳版本。此外,何任甘當中醫衛士。當代中醫發展史上著名的「十老上書」「八老上書」,何任均名列其中。1984年,「十老上書」呼籲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全國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金匱要略試題
    全國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金匱要略試題課程代碼:02981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
  • 《傷寒論》中1兩到底等於3克、8克,還是15克?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中的藥物劑量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懸而未決。現就近年對這個問題的幾種不同看法進行討論,並提出我們自己的觀點。—1—根據臨床常用量估計  1979年出版的湖北中醫學院主編的《傷寒論選讀》具體地把 《傷寒論》中漢代的1兩折合為3克,1升折合為60—80毫升或18—30克。
  • 中醫是不是科學,現代人很難評價
    本文理論依據:《實用中醫風溼病學》、《經方觀止》、《金匱要略》、《中醫病因病機學》、《中藥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 中醫五行檢測——論五行檢測為生命把脈的原理
    28星宿五行 中醫五行檢測——論五行檢測為生命把脈。中醫發明於岐黃,祖述於仲景。歷代賢哲多有著述。《黃帝內經》是中醫學裡的基礎學科,《金匱要略》《傷寒論》是中醫的應用學科,易醫五行中醫是中醫的技術學科。
  • 煎藥之法,最宜深講!古人對煎藥用的水真講究!
    中藥中醫古人智慧煎藥用水江水井水雨水河水夜讀《本草品匯精要》,其中那些栩栩如生的關於煎藥用水的描寫讓人久久不能移開目光。古代中醫煎藥,對用水的認知和要求,遠高於煮茶釀酒。《醫學源流論·煎藥法論》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 面對洪水的思考:水與中醫
    【水與中醫】時光的河入海流,2020年註定是與「水」息息相關的一年「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治水的哲理中,也蘊藏著中醫的道理。宜疏不宜堵:從「歪了」的三峽大壩說起近期,一條三峽大壩「發生變形並可能潰壩」的消息,在一些微信群裡被廣泛傳播,這張用來「造謠」的衛星地圖顯示,三峽大壩壩體有明顯扭曲。
  • 歷代中醫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經驗
    導讀本文是魯賢昌教授的口述記錄,魯賢昌是浙江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教授、國家級名中醫。擔任浙江省中醫外科主任委員、全國中醫外科學術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中醫外科學術委員會顧問、全國中醫甲狀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擔任浙江中醫學院中醫外科教研室主任,兼浙江省中醫院中外科主任。
  • 「院士首富」60年校慶之際捐出1000萬給南中醫
    吳以嶺院士今年65歲,出身中醫世家,自幼隨父習醫,1966年上高一時因「文革」輟學,1977年恢復高考,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河北醫科大學中醫系。1978年入學,在短短的一年內便考取了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金匱要略》專業碩士研究生。
  • 錢學森:中醫是國之瑰寶,是頂級的生命科學
    作者將這個問題的答案,留給所有看過此文的人。但作者仍然忍不住要舉一個例子:前些年,我還沒有戒酒的時候,一次喝酒之後朋友開車送我。在高速上,我嫌車內太悶,故此開窗吹了一下風。沒想到,得了一個怪病——面癱!就是那種半邊臉喪失了神經運動功能的病!
  • 古今醫案研讀:上海中醫學院張伯臾教授治療五年臍腹部脹痛案
    1924年承業於江南名醫丁甘仁,並在仁濟善堂任中醫內科醫師。1925年重返故裡開業。建國後參加上海市邑廟區第一聯合診所,1956年進上海市第十一人民醫院、曙光醫院任內科醫師,1978年任上海中醫學院內科教授。撰有《張伯臾醫案》,《中醫中藥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經驗》等。【醫案】張伯臾治療五年臍腹部脹痛案周某。男,52歲。1976年2月12日初診。
  • 傳統中醫和現代藥學認為生薑有什麼作用?醫生這次說明白
    (當然中醫並不是按照呼吸道、消化道這樣分類,而是根據肺、胃分類,具體的還牽扯陰陽五行表裡等等對應的臟器。)生薑用於解表,主要為發散風寒,多用治感冒輕症,煎湯,加紅糖乘熱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預防感冒藥物。我們小時候,冬天感冒發燒,常常會熬點薑湯,加點糖水,自製薑糖水喝,喝完發發汗,也能退燒,感冒也能減輕或好轉。即使現在我們也會使用這個辦法。
  • 揭秘奧運會出風頭"中醫神技"拔火罐:吃驚
    從中醫院、按摩屋、足療店,到街頭、百姓家,形形色色的「拔罐」隨處可見,民眾不僅在思想上普遍承認這是一種可以驅除病邪、有益健康、簡便易行的治療與保健方法,並且觀念意識上視其為歷史悠久的「中醫」與「傳統文化」。但實際上,這不過是世界各種醫學知識體系的一種「除邪通術」,並非中國傳統醫學特有的「神技」。
  • 《孫子兵法》影響中醫發展,學者總結:三個方面具有借鑑意義
    定「勢」確立治法,故而才有「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只須涼血散血」。治法與病情發展存在著直接因果關係,也就是兵家所說的「因利制權」。對於「勢」,兵法進一步提出了「任勢」的要求:「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這裡的任勢就是把握戰機和戰地。在中醫的「論治」思想中,「戰機』「戰地」也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