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樹脂基複合材料增韌材料--納米纖維層間增韌薄膜

2020-08-28 航空新材料

纖維增強的聚合物複合材料正在迅速普及,成為飛機、太空飛行器、衛星、飛彈製造的首選材料。特別是,近年來,已在全球多個航空航天項目中用作主要結構材料,碳纖維具有耐腐蝕、符合輕量化的發展趨勢、低熱膨脹係數等優點。碳纖維複合材料憑藉優異的力學性能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航空航天工業。

航空領域:

過去十年,在航空複合材料領域一直在降低成本,提高零部件性能並減輕零部件重量,複合材料現已在飛機中獲得公認的地位,而碳纖維增強材料已成為輔助組件如(機翼活動翼,襟翼,擾流板,方向舵,直升機葉片,座椅,肋骨,室內裝飾,舷窗,扶手等),並已進入主要結構組件,例如主翼,機尾,機身,完整的水平穩定器和垂直穩定器結構。已大量使用在波音787和空客A350、A380等。


航天領域:

衛星結構對強度、剛度以及使用環境的要求與飛機結構有明顯差別,衛星結構設計在滿足強度的條件下主要解決剛度的問題,因此需要採用具有一定強度的高模量複合材料。

目前已廣泛用於航空航天,火箭,飛彈和飛行設備及發射裝置。

用作航空和太空飛行器的結構材料,如(火箭排氣錐,發動機罩與殼體;衛星結構,太陽能電池板和天線,運載火箭等)。

碳纖維複合材料在飛彈中用於舵面、天線罩、整流罩、進氣道,飛彈彈頭,彈殼等。


碳纖維複合材料具有重量輕,強度高和彈性模量高的特點。它可以將傳統鋁合金結構的重量減少30%。它對改善武器裝備的性能做出了巨大貢獻。它被廣泛用於飛機機體,發動機,飛彈殼等的製造。現在美國F-22和F-35戰鬥機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比例分別為24%和36%,這使戰鬥機具有超高音速巡航,超視距作戰,高機動性和隱身性的特點,以A350和波音787為代表的新型大型民用飛機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比例超過50%。

航空航天在利用碳纖維的特性不斷地獲得新的技術優勢,但是碳纖維目前也面臨著眾多的挑戰和障礙,其中最重要問題是分層。脫層是指複合材料層緩慢彼此分離的狀態,在大多數情況下,分離是由於衝擊和反覆的循環應力造成的。除了分層以外,碳纖維在製造階段時也可能會起皺。起皺導致纖維變硬,並且作為多米諾骨牌效應變弱。

Xantu Layr納米纖維薄膜可以用在碳纖維預浸料層間增韌,用於改善斷裂韌性(抗分層性),衝擊強度之後的壓縮(損傷容限)和複合材料分層的抗疲勞強度。納米纖維膜在層間區域充當脆性樹脂基體的納米級增強物質,最終形成更堅韌的樹脂,在受到壓力或衝擊時不易發生微小裂紋。

紐西蘭公司Revolution Fibers已通過獲得AS9100c認證,成為首家達到航空航天工業標準的納米纖維生產商,這將使該公司能夠進一步為其航空航天客戶開發納米纖維產品,已有合研項目在與空客一起進行。

確切的說,Xantu.Layr 不是複合材料中纖維增強的物質,而是作為樹脂的增強劑。 例如:代替樹脂中使用的增強顆粒,Xantu.Layr可以作為樹脂韌性增強物質放置於每一層預浸料或者增強纖維之間。

Xantu. Layr使用簡便,適合190℃和260℃高溫固化。通常有三種規格,重量分別為1.5gsm, 3.0gsm, 4.5gsm. 厚度分別為8μm,16μm和24微米,標準寬度為1m,也可根據實際應用進行定製。

通過實驗,使用Xantu. Layr的預浸料在為易脆的樹脂提供納米級的增強膜來改善複合材料的性能,納米纖維很容易被樹脂浸溼,由於增強了疏水性,不會吸收水分,避免基體產生空隙,有效提高了複合材料層合板的抗分層特性、衝擊強度之後的壓縮和抗疲勞特性。

第三代複合材料中普及推廣了層間增韌的技術, 目前有3種增韌技術用於碳纖維預浸料,分別為顆粒增韌、薄膜增韌和納米纖維增韌。 與其他一些常用的增韌系統不同,複合材料的物理和機械性能,如溫度、層間剪切強度、彎曲強度和模量、拉伸強度和模量,不會受到納米纖維膜的影響。

通過實驗我們可以發現,使用不同規格的納米纖維膜對複合材料層合板的斷裂韌性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4.5gsm Xantu. Layr可以提升156%。複合材料的斷裂韌性可提高69%,疲勞壽命提高394%。衝擊後的壓縮強度(CAI)即複合材料層合板的損傷容限能力顯著提高,使用納米纖維膜後,在衝擊和壓縮實驗中納米纖維膜吸收裂紋的能量,進而提升了CAI,通過實驗數據可以發現,同一層合板在使用納米纖維膜後衝擊能量可以由10J增加到30J。

實驗結果表明,聚醯胺(PA66)納米纖維膜Xantu. Layr 在幾乎不增加任何厚度和重量的情況下,對於複合材料起到了增韌增強的作用。目前,Xantu. Layr可以用於航空航天、風電葉片、複合材料槍筒、體育競技(如釣魚竿、滑雪板)等民品行業。同時適用於需要打孔或剪切的複合材料結構件,做到局部增韌。

碳纖維作為先進的複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領域的需求不斷增長,甚至碳纖維應用的數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在航天領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納米纖維膜作為繼增韌顆粒之後的新一代複合材料韌性增強物質無疑為航空航天行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本文意在傳播新材料資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複合材料樹脂基層間增韌新材料-納米纖維聚醯胺薄膜
    第三代複合材料中普及推廣了層間增韌的技術, 目前有3種增韌技術用於碳纖維預浸料,分別為顆粒增韌、薄膜增韌和納米纖維增韌納米纖維增韌膜使得層間附著力強,樹脂流動性好,明顯優於上述兩種增韌方式,同時複合材料的物理和機械性能,如溫度、層間剪切強度、彎曲強度和模量、拉伸強度和模量,不會受到納米纖維膜的影響。
  • 航空發動機用理想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
    陶瓷基複合材料是指在陶瓷基體中引入增強材料,形成以引入的增強材料為分散相,以陶瓷基體為連續相的複合材料,它具有耐高溫、耐磨、抗高溫蠕變、熱導率低、熱膨脹係數低、耐化學腐蝕、強度高、硬度大及介電、透波等特點,在航空、航天等眾多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 連續纖維增韌碳化矽陶瓷基複合材料研製成功
    由國防科工委主辦的連續纖維增韌碳化矽陶瓷基複合材料技術發展與應用研討會近日在西北工業大學召開。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張立同院士科研創新團隊研製成功的「連續纖維增韌碳化矽陶瓷基複合材料」,技術突破了研究「瓶頸」,填補了國內空白,技術成熟,以該材料工程化工作探索發展途徑與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
  • 2020上海國際復材展大連義邦多功能結構輕量化防雷和增韌材料
    展會期間前來交流和面談的人流絡繹不絕,本次展會大連義邦攜帶五款國際先進復材增韌、防雷和屏蔽等材料參加上海國際復材展,為新一代高標準軍民融合在建項目注入了新的解決方案,同時也為更好的滿足國內諸多領域對結構輕量化的材料需求,下面讓我們一起回顧大連義邦展會中的精彩瞬間。
  • 科學網—螳螂蝦錘擊貝殼 矛與盾增韌材料
    本報訊(記者楊凡 通訊員桂運安)受自然界「螳螂蝦錘擊貝殼」的捕食現象啟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倪勇、何陵輝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將螳螂蝦內的「扭轉」結構與貝殼珍珠層內的
  • 【中國科學報】螳螂蝦錘擊貝殼 矛與盾增韌材料
    本報訊(記者 楊凡 通訊員 桂運安)受自然界「螳螂蝦錘擊貝殼」的捕食現象啟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倪勇、何陵輝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將螳螂蝦內的「扭轉」結構與貝殼珍珠層內的「磚泥」交錯結構相結合,設計了一種具有高斷裂韌性、對裂紋取向不敏感的非連續纖維扭轉複合結構,提出了裂紋取向不敏感、裂紋扭轉和纖維橋聯協同的增韌機制,給出了具有最優斷裂韌性的此類複合材料結構的參數化設計策略。
  • 前沿|當石墨烯「遇上」碳納米管,原來增韌機理是這樣!
    前沿|當石墨烯「遇上」碳納米管,原來增韌機理是這樣!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在纖維增強陶瓷複合材料界面設計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結果表明,當碳納米管引入至裂解碳中間層內部時,碳纖維/裂解碳/碳化矽絲束複合材料的拉伸強度和斷裂功與無碳納米管的複合材料相比皆有顯著提升,分別增加了54.9%和130.3%;同時,該複合材料拉伸樣品斷裂的微觀形貌顯示,所拉斷的纖維表面呈現出碳纖維/裂解碳、碳納米管/裂解碳以及裂解碳/基體等多種界面協同增韌的現象。
  • 【科研進展】國外玻璃纖維等抗彈材料的研究進展
    ZnO納米線強化了纖維的拔出性能,進而也提高材料的彈道衝擊保護水平。研究人員等研究了納米顆粒填充劑對抗衝擊複合材料的影響,對研磨碳纖維和納米顆粒(碳納米管和核殼橡膠顆粒)同時填充的纖維複合材料進行了V50彈道測試。結果顯示,納米核殼橡膠顆粒填料由於空穴作用對衝擊過程中的能量吸收有效,同時也使彈道性能顯著提高。
  • 科學家揭示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科學家揭示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1:56:15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David Kisailus研究團隊發現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 大自然給予科學的靈感,仿生學製造的高強複合材料
    自80年代以來生物複合材料及仿生的研究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重視,並已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通過研究珍珠貝殼的精緻層合結構和力學機理,並將其用於研究陶瓷-聚合物和陶瓷-金屬基複合材料;模仿在木細胞中發現的螺旋結構做成的玻璃纖維/環氧樹脂仿木複合材料,結果斷裂韌性有大幅度的提高;對甲蟲的前翅進行研究發現其組成成分和排列結構從而進行仿生學材料的開發。
  • 環氧樹脂膠粘劑粘結的Al2O3/Al層狀複合材料
    1∶0.8時,膠粘劑的粘結強度最大;在粘結接頭中間添加不同表面研磨處理的鋁薄片後,當進行單向研磨時環氧樹脂膠粘劑的粘結強度較大.層狀複合材料的顯微結構顯示,該複合材料的層間結合緊密;力學性能測試表明,該複合材料的抗彎強度雖比氧化鋁稍低,但斷裂韌性和斷裂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這得益於裂紋擴展過程中形成的多裂紋特徵.
  • 知識科普 | 樹脂基複合材料的界面(一)
    圖1 碳纖維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界面層示過去曾把複合材料界面設想成一層沒有厚度的面,但實際上複合材料界面是具有納米以上尺寸厚度並與基體相和增強體相在結構上有明顯差別的新相,稱之為界面相或界面層。在樹脂基複合材料中,界面層的形成分為兩個階段:1)基體與增強纖維的接觸與浸潤階段;由於增強纖維對樹脂基體分子的各種基團或樹脂基體中各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它總是要吸附那些能降低其表面能的物質,並優先吸附那些能較多降低其表面能的物質,因此界面聚合層在結構上與聚合物本體是不同的
  • PC/ABS的無滷阻燃與增韌
    以往研究中使用較多的磷系阻燃劑是雙酚A雙(二苯基磷酸酯)和間苯二酚(二苯基磷酸酯),這兩種阻燃劑常溫下均為液態,在實際生產中需要專門的液體泵來將這兩種液體阻燃劑加入到雙螺杆擠出機中,整套設備成本較高且日常維護較為繁瑣。
  • 專家觀點 | 新材料及其在航天的應用——航天防熱材料
    NASA在研究氧化的過程中基本將材料分為四層,表面氧化層、氧化過渡層、SiC耗盡層以及基體層,並且指出對於沒有添加劑的材料,氧化增重是準線性的,說明氧化機制在升溫過程中基本沒有變化,而對於添加了C,以及添加了增韌纖維的材料,氧化增重卻是起伏不定的,氧化過程比較複雜。對於其它製備工藝的材料,其抗氧化機制都具有各自的特點,但總的來說抗氧化性能都有不用程度的降低。
  • 這種陶瓷材料,對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意義重大
    超高溫陶瓷基複合材料是指在2000℃以上的高溫環境下能保持物理化學性能穩定的、以陶瓷相為基體的高溫結構材料,具有密度小、耐磨損、高溫物理性能優異、熱化學穩定性好、抗熱震性能良好等突出優勢,超高溫陶瓷基複合材料被認為是製造太空飛行器熱防護部件最具前景的材料。
  • 簡析氧化鋯陶瓷的相變增韌機理-越飛陶瓷
    t相數量對陶瓷韌性的提高有直接影響,全t相的TZP材料是相變增韌效果最明顯的材料。t相穩定性隨晶粒直徑減小而增大,因此,只有d>d1的室溫亞穩t相才會對相變韌化作出貢獻。b、微裂紋增韌部分穩定的ZrO2陶瓷在冷卻過程中,存在相變,在基體中產生分布均勻的微裂紋。當材料受力時,主裂紋擴展過程中碰到原有微裂紋會分叉和改變方向,從而分散主裂紋尖端能量,提高了斷裂能,稱為微裂紋增韌。
  • HRL 實驗室發表陶瓷基複合材料3D列印新工藝
    來源:HRL3D列印陶瓷技術的挑戰HRL 實驗室在近期發表的研究論文中指出,所有增材製造-3D列印工藝所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陶瓷的低固有韌性是否會限制對於孔隙、缺乏熔合、層間附著力和表面粗糙度等缺陷的容忍度,因為這些缺陷之後會在結構上損害最終的陶瓷零件。
  • 螳螂蝦錘擊貝殼丨中國科學家「自相矛盾」設計出新型高韌性複合材料
    受自然界「螳螂蝦錘擊貝殼」的捕食現象啟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倪勇、教授何陵輝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將螳螂蝦內的「扭轉」結構與貝殼珍珠層內的「磚泥」交錯結構相結合,利用3D列印技術設計了一種高斷裂韌性和對裂紋取向不敏感的非連續纖維扭轉複合結構,並提出斷裂力學模型揭示了裂紋取向不敏感、裂紋扭轉和纖維橋聯協同的增韌機制
  • 田禾院士團隊《AM》: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調控室溫磷光材料中的氧...
    層狀納米粘土結構優良的阻氧層抑制了環境氧的猝滅效應,拓寬了聚合物基體的選擇範圍,使其達到較低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同時提供了更好的機械性能和加工性能。此外,可以通過改變聚合物/納米粘土的比率來微調薄膜內的氧氣滲透和擴散,從而實現RTP信號的可編程保留時間,用於瞬態信息存儲和防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