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2月16日電題:一個種棚能手的「沉浮記」
新華社記者陳灝、邵魯文
「過去俺家是貧困戶,現在成了村裡的富裕戶、科技種棚『示範戶』。幾年時間,俺頭上的『帽子』換了三頂!」摘掉「窮帽」、戴上「富帽」和「科技帽」,53歲的山東省高唐縣蔣官屯村村民朱長貴說話底氣又回來了。
朱長貴腦子靈活是村裡公認的。25歲那年,他就緊跟市場風向開始種植大棚蔬菜。「咱村那時種大棚的有好幾個人,就數老朱種得好、賣得好!」63歲的資深「大棚戶」薛金芝說起當年,仍對朱長貴佩服不已。
種了兩年大棚,朱長貴家的好日子剛開始就陡生變故。他三歲多的次子不慎摔傷頭部,從此精神異常。東奔西走給孩子治病的20多年裡,朱長貴不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欠下五六萬元的外債,還荒廢了大棚種植。「窮帽子」牢牢罩在一家人頭上,種棚能手朱長貴也一蹶不振。
2014年,當地鎮村扶貧幹部走進了朱長貴的家門。村支書李守江對朱長貴說,你把大棚再種起來吧。現在用地、租金都有扶持政策,你也有經驗,一定能掙到錢還債。
在扶貧幹部的鼓勵下,朱長貴拿著親友借給的錢和政府部門的扶貧貸款,再次建起了冬暖式大棚。村裡給他免除了土地租金,縣裡的農技專家也送來了科技種棚技術。忙不過來的時候,村幹部還常帶著鄉親們義務幫忙。不到兩年時間,他的10萬元投資就收回了成本。
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門道,朱長貴一家人越幹越帶勁兒。大棚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產出年年攀升。2018年底,朱長貴還清了給孩子治病和建大棚欠下的外債,甩掉了罩在頭上多年的「窮帽子」。
如今,「二次創業」的朱長貴再次成為村裡的「種棚冠軍」。從僅有的一個冬暖大棚起步,他的種植規模已經擴大到3個冬暖式大棚、7個拱棚。10個大棚成方連片,頗為壯觀;大棚內,西紅柿、黃瓜、辣椒長勢正旺,一片生機勃勃。他告訴記者,儘管今年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是掙10萬元沒有問題。
「現在不僅是生活寬鬆了,種大棚也比以前輕鬆了。手機上就能看到大棚裡的溫度和溼度,坐在家裡就能調節。」穿行在黃瓜藤蔓之間,時隔多年重操舊業的朱長貴有了不一樣的體驗。在當地農技部門的指導下,他成了村裡的科技種棚「示範戶」。其他種植戶遇到問題,都習慣向他請教。他也來者不拒,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術一一傳授。
「大家幫著俺摘了『窮帽』,俺也要幫著大家把大棚種好,讓鄉親們一起富起來。」朱長貴信心滿懷地說。(完)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