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即燃!種族主義的幽魂從未離開美國

2020-12-02 山城君

據央視網消息,當地時間8月11號晚開始,數千名白人種族主義者在維吉尼亞州的夏洛茨維爾舉行大規模集會,集會者手持火炬,高喊著帶有明顯種族主義色彩以及極右翼意識形態風格的口號保持隊列的姿態進行示威遊行,這是美國10-20年裡都比較少見的情景。集會在12日演變成了暴力衝突事件。12日下午,一輛汽車還蓄意衝入反對種族集會的人群,目前事件已造成至少1人死亡,34人受傷。

突然急速衝向反白人種族主義者人群的轎車

還記得2015年6月17日,美國就已發生過白人種族主義者襲擊事件。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市,白人至上主義者迪倫茹夫(Dylann Roof)闖入一座黑人教堂,槍殺了九名正在誦讀聖經的黑人信徒,其中包括州議會參議員克列門塔品克尼(Clementa Pinckney)。

在美國南卡,多種族人群並沒有友好的相處在一起,相反,隨處可見紀念南方邦聯的旗幟,州府大樓前的廣場上,竟也屹然聳立著一桿巨大的南方邦聯軍旗,與州府穹頂的美國國旗、南卡州旗相對飄揚。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部分美國南方人看來,這個旗子象徵的不是奴役黑人,而是美國南方人的精神與風骨,更體現了南方人不同於北方人的獨立精神。也有人認為,這個旗子反映了美國南方的歷史,還有緬懷內戰中死去的南方士兵的含義。

所以,雖然有民調不斷顯示,南方"邦聯旗"在全美國範圍內並不受歡迎(超30%的人厭惡,僅9%的人喜歡),但因為大部分美國人覺得這不算是個事(超50%的人覺得無所謂),又因為當年內戰後的「和解」等歷史原因,這個旗子就一直被沿用至今了…

但是,這面旗幟的背後,是美國數百年來的種族主義血淚史。

美國政府公開進行種族歧視的時期

從1619年販賣進北美大陸的第一批黑奴開始,美國政府就開始了對黑人的種族歧視。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時,奴隸制在北美十三個殖民地是合法的。這個毒瘤在美國聯邦憲法制定時,就引起相當大的麻煩。當時的矛盾主要是在大州與小州、聯邦主義者和州權主義者之間。但從根本上講,地方主義即南方和北方的爭奪主導了制憲過程,其中奴隸制是核心問題。

歷史上的美國黑人奴隸。 資料圖片

18世紀80年代,美國人口中的奴隸數量佔到了七分之一。那時,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政治家們懷疑奴隸制在美國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出於其他利益的考量,他們也只能默認其存在,結果就出現了權宜性的妥協。北方州代表希望把奴隸計入人口總數內,目的是增加各州應繳納的聯邦直接稅。

南方州代表也希望把奴隸計算在內,但意在增加自己州在眾議院中的議員名額。雙方為達到各自目的實行了妥協,其結果就是「五分之三」條款,即黑人奴隸的人口折為五分之三後,計入各州人口總數。這個妥協實際上是南方的勝利,因為直到內戰爆發前,國會很少徵收聯邦直接稅。

當然,反奴隸制的呼聲還是有所收穫:憲法規定了美國參與國際奴隸貿易為合法的最後截止日期,國會後來在1808年通過了這項法律;到1800年,絕大多數的北方州要麼廢除了奴隸制,要麼已經開始實施黑奴的逐步解放。

美國的廢奴運動

19世紀20-30年代,美國社會中廢奴運動逐漸高漲。運動的社會階層主要包括三種人:自由黑人、基督教教友派信徒、激進的白人。從運動的派別而言,也主要有三類:殖民派、逐步解放派和立即解放派。

具有資產階級思想的改革家認為奴隸制的存在對自己和國家的尊嚴實為奇恥大辱;人道主義者無法容忍的是奴隸主對黑奴的鞭笞和黑人家庭的支離破碎;民主黨人則抗議對奴隸政治權利和民權的徹底剝奪;所有的完美主義者對奴隸根本沒有機會改善自己感到悲哀和絕望。

19世紀20年代,很多人認為,不通過革命,在美國廢除奴隸制絕無可能。1820年,《密蘇裡妥協案》通過以後,很多反奴隸制的北方白人終於明確了自己的思想:奴隸制是錯誤的,絕不能容忍這樣的制度存在於美國。而且,雖然《密蘇裡妥協案》禁止在路易斯安那購買的絕大部分土地上實行奴隸制,但沒有任何一項觸及奴隸制在南方繼續存在的現實。

19世紀20年代,報紙《全面解放的天才》編輯班傑明蘭迪提出,在南方要用勸說而非聯邦幹涉的辦法解決奴隸制問題,他也曾考慮把自由黑人和奴隸移民到海地和加拿大的可能性。當然,蘭迪的思想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他於1831年創辦報紙《解放者》,並使它成為美國最主要的反對奴隸制的出版物。

事實上,在白人的反奴隸制鬥爭產生一定影響之前,已出現了很多黑人反奴隸制人士。弗來德裡克道格拉斯是來自馬裡蘭州的逃奴,曾受盡奴隸主的毒打和種種凌辱。道格拉斯堅持認為:黑人的自由不僅僅是獲得解放,而是要求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完全平等。

19世紀的美國南方依靠黑人奴隸進行生產

廢奴運動中有多種主張,加裡森作為最革命最激進的「立即廢奴派」領袖,追隨者雖不多,但影響力卻十分強大。不同於那些主張對黑人解放採取循序漸進、分期推進方式的改革家,加裡森認為廢奴不只是中產階級的改革運動,更是一場革命。他指出,僅僅解放黑奴是不夠的,讓黑人取得種族平等、獲得完全公正的待遇才是廢奴主義者的最終目標。

同時,加裡森對「立即解放」黑奴的綱領在南方將產生怎樣的反應並不放在眼裡,所以他痛斥道: 「所有南方白人都是惡棍。」他的追隨者也對奴隸主大加鞭笞,認為「奴隸制與殘酷是同義詞」、「奴隸主不屬於人類」。當他看到美國北方種族平等思想的局限和南方白人極度輕蔑的態度時,他得出結論說:「美國社會爛透了。」因此,他拒絕向現存的宗教和世俗的制度讓步。

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和道德上的絕對主義者,他執著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天國」。然而,他最終還是走上通過政黨政治達到目標的道路。這是廢奴運動從道德改革性質走向政治領域的第一步,也正是這一步引向了 19世紀50年代共和黨的成立。

美國的南北戰爭時期

19世紀50年代中期,還是因為新州的屬性問題,奴隸制問題成為南北分裂的導火線。因為《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南北方之間終於發生了武裝衝突。南方奴隸主組織武裝暴徒衝入堪薩斯,北方工農奮起戰鬥,持續數年,史稱「堪薩斯內戰」,這被視為美國內戰的前奏。

1858年,主張逐步廢除奴隸制的共和黨人林肯發表了《分裂的房子》的演說。

1859年爆發了約翰布朗起義,北方人對烈士約翰布朗殉道式般的犧牲表現出了巨大的悲痛,使南方奴隸主在震驚之餘對北方的懷疑和恐懼進一步加深,從而把美國進一步推向內戰的邊緣。

林肯總統

經過內戰和戰後共和黨人的激進重建,黑人終於得到了真正的歷史機遇。

1862年,時任美國總統的亞伯拉罕林肯正式發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解放叛亂州種植園主的奴隸,並特別豁免了邊境州和聯邦徵服的前邦聯地區的奴隸。

1865年,作為北方的勝利成果之一,第十三條修正案被納入美國憲法。它的最大成果是在美國及其實行管轄的地方廢除「奴隸制和不情願的苦役」,即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奴隸制。然而內戰結束後,黑人依然遭遇著巨大的不平等,其根源是白人頑固的種族主義思想傳統。

黑人在長期的苦難環境中形成的心理狀態也變得恍惚不清,各階層對自己境遇的反應更不完全一致。有些人開始反思是否應當對自己的種族驕傲,即後來的「黑人民族主義」的調整;有些人則徹底失望,試圖重啟非洲殖民運動,徹底逃避這塊折磨身心的「自由樂土」。

美國的很多黑人仍然不放棄鬥爭哲學,如紐約《時代》雜誌的編輯和非洲裔美國人同盟的建立者,號召黑人挺起腰杆爭取充分民權,如條件較好的學校和公平的工資,並同任何形式的種族歧視進行鬥爭。

羅伯特李將軍

1861年3月4日,林肯宣誓就任總統。他在就職演說中,保證不幹預已經實行奴隸制的各州裡的內部事務,但同時拒絕承認由所有的州組成的聯邦中的任何一個州單獨宣布退出聯邦的權利。面對南方各州的武裝叛亂宣布戰爭,戰爭危機不斷迫近。

維吉尼亞州長約翰萊瑟在4月17日召開的一個特別會議上該州宣布脫離聯邦。作為美國的誕生地、南方最富裕的州,維吉尼亞的倒戈無疑對局勢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帶動了南部諸州第二次退出聯邦的浪潮。維吉尼亞的首府里奇蒙取代蒙哥馬利成為邦聯首都。

而最重要的是,堪稱美國最優秀軍人的羅伯特李就是維吉尼亞人。

羅伯特李

羅伯特李並不認同奴隸制,反對南方諸州退出聯邦。在戰爭前夕,林肯提議由李指揮聯邦軍,但李拒絕了任命。他說:「我的家鄉的議員們正在辯論是否脫離聯邦,我祈禱上帝不要讓維吉尼亞州脫離聯邦,但是無論結局如何,我必須為維吉尼亞服務,因為我生為維吉尼亞人,而且永遠是維吉尼亞人。」

4月19日,他得到家鄉維吉尼亞脫離聯邦的消息後,徹夜未眠,最終做出了南下的決定。他給他的北方朋友們寫了一封告別信:「我無法與我的出生地、我的家園、我的家鄉子弟兵戎相見。最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我們之間的分歧能夠得到和平解決……無論是什麼樣的結局,我預計這個國家將經歷一場浩劫,這是對我們國家的罪孽所做的必要的清算。但願上帝指引我們從良向善,也保護你們和你們所擁有的一切。」

有人說,南方如果沒有羅伯特李,戰爭在1862年夏天就會結束。南方之所以堅持到1865年,正是因為李的存在。在統軍的三年時間內,李始終處於絕對劣勢,但他一次又一次地從絕境中翻盤,幾次把林肯推到自殺的邊緣。

而對於李的選擇,絕大多數過去和今天的美國人是理解的,因為在那個時代,軍人的忠誠首先是獻給自己的家鄉。同樣,來自維吉尼亞的軍需官約瑟夫 E強斯頓也寫道:「儘管我現在做的事是最最不仁不義之事,我必須向著南方。我今天有的一切都是美國政府給的。政府給了我體面的教育和穿戴。要離開崗位實在是無奈之舉,但是我只能走。」

每天都有南方人陸續離開華盛頓,為南部打仗去了。在正規陸軍的每三個軍官中,就有一人南下。林肯後來回憶:「大量的滑膛槍和線膛槍,流入那些脫離州,並都被用來對付政府……聯邦陸海軍的軍官們紛紛辭職,在這些辭職的軍官中有很多人已拿起武器反對政府。」

林肯無法強迫維吉尼亞重返聯邦,但該州西部各縣由於經濟結構和東部不同,奴隸制並不普及,所以並不支持從聯邦分離。聯邦軍隊在麥克萊倫的領導下,控制了西維吉尼亞。1863年西維吉尼亞被國會接納為美國的第35個州。

受維吉尼亞及李的決定的影響,其他三個淺南州阿肯色、北卡羅來納和田納西州也脫離了聯邦。但在田納西州東部,那裡的人仍然忠誠於聯邦,他們想像西維吉尼亞一樣分裂該州,但是南方邦聯總統戴維斯下令軍隊佔領了那一地區,阻止了這一行為。

吉姆克勞法

《吉姆克勞法 》(Jim Crow laws)泛指1876年至1965年間美國南部各州以及邊境各州對有色人種(主要針對非洲裔美國人,但同時也包含其他族群)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

《吉姆克勞法》名字的起源是在19世紀初,美國南方有一個叫做託馬斯賴斯 (Thomas Dartmouth Rice) 的白人演員,他擅長於說唱逗笑,並專靠假扮黑人來取悅觀眾。他替自己取了一個使人覺得有趣的舞臺藝名:吉姆克勞老爸 (Daddy Jim Crow) ,靠在四處流動的小舞臺上表演維生。

因為在每場的演出中,賴斯的拿手戲碼就是汙辱黑人的歌曲,時間飛逝,他的本名反而逐漸被人遺忘,多以他的舞臺藝名吉姆克勞稱之。久而久之,吉姆克勞一詞,也就演變成了美國白人嘲笑與藐視美國黑人的代名詞。

比如專載黑人的火車,白人呼之為吉姆克勞火車,黑人群聚的社區,呼之為吉姆克勞社區,黑人專用的廁所,呼之為吉姆克勞廁所,順理成章地,所有歧視黑人的法律,即呼之為《吉姆克勞法》。

1865年至1876年期間,聯邦法律為南方的自由黑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民權保護。1870年後,南方各州政府、立法機構及法院重新被南方白人所掌控,一系列吉姆克勞法被通過來隔離種族。

1945年後,美國民權運動興起,民權團體用聯邦法律來抵抗吉姆克勞法。例如著名的「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局案」於1954年由美國最高法院作成判決,終止了公立學校中的種族隔離;美國國會隨後在1964年通過《1964年民權法案》及《1965年投票權法案》,禁止法律上有任何形式的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吉姆克勞法在法律層面上正式走入歷史。

其中阿拉巴馬、亞利桑那、阿肯色、佛羅裡達、喬治亞、肯塔基、路易斯安那、馬裡蘭、密西西比、密蘇裡、新墨西哥、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俄克拉荷馬、德克薩斯、維吉尼亞、西維吉尼亞和懷俄明等州,大肆推廣《吉姆克勞法》,還各自通過所謂《吉姆克勞法》條例。

美國內戰剛告結束,南方種族歧視最為嚴重的阿拉巴馬州通過了6大條《吉姆克勞法》州法:

第1條:在黑人留院治療的地方,無論是公共的或是私人的機關,任何個人或公司不得要求白人女護士為黑人提供服務;

第2條:所有在本州的汽車公司,必須要將其車站的候車室或買票窗口,分開為白人的和有色人種的;

第3條:每一節火車廂的列車員,有權安排每一乘客的座位到用屏風隔開的座位,或是各種種族使用不同的車廂;

第4條:在城市內,白人與有色人種如果在同一餐廳內吃飯,是為非法,除非該餐廳是從地面上建起一面不低於7尺的屏風,將之完全隔開,並有著從大街上單獨而分開的入口;

第5條:在任何的撞球室裡,黑人陪伴白人或者一起玩球,是為非法;

第6條:所有的僱主,必須要提供黑人男性和白人男性分開使用的廁所。

亞利桑那州除了制定了各種各樣的《吉姆克勞法》外,還從根本上將非洲裔美國人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他們通過的《異族婚姻法》說:任何具有高加索白人血統者如果與黑人、蒙古人、馬來人或印度人結婚的話,其婚姻是為無效。

佛羅裡達州不讓阿拉巴馬州獨自專美,亦通過了4大條《吉姆克勞法律》:

第1條:所有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婚姻,或者一個白人與一個包括有四代之內黑人血統的黑人之間的婚姻,自此以後將永遠禁止之。

包括有四代之內黑人血統的黑人的定義,是在佛羅裡達州的法律框架下,就算是黑白混血兒已經混了長達四代之久,就算是已經混得金髮藍眼,也不管用,還是被視之為有色人種;

第2條:任何黑種男人和白種女人,或者任何白種男人和黑種女人,並非處於婚姻關係,而在夜間習慣性地居住和使用同一房間,各自必須懲罰監禁12個月以下,或者罰金500元;

第3條:白種人孩子的學校和黑種人孩子的學校,必須要完全分隔開來;

第4條:建築物必須要分開,一是給白種人孩子,一是給黑種人孩子。建築物之間必須保持四分之一裡的距離。任何情況下,白種人孩子不可以與黑種人孩子一起交際或者是工作。

除以上之外,還有許多類似條例,不一一列舉。這些法律上的種族隔離強制公共設施必須依照種族的不同而隔離使用,且在隔離但平等的原則下,種族隔離被解釋為不違反憲法保障的同等保護權,因此得以持續存在。但事實上黑人所能享有的部份與白人相較往往是較差的,而這樣的差別待遇也造成了黑人長久以來處於經濟、教育及社會上較為弱勢的地位。

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頭10年,美國黑人爭取平等自由的運動只限於由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在法院進行的鬥爭。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國黑人掀起了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爭取平等權利的大規模鬥爭及運動。

美國黑人是美國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長期受到種族歧視,處於社會最底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亞非國家有色人種爭取民族獨立鬥爭勝利的鼓舞以及工業化進程推進,大批黑人流入城市,黑人的社會地位問題成為全國性問題,這進一步導致了黑人民權運動的興起。

美國黑人反對乘坐公交車種族歧視的鬥爭

1954年5月17日,美國最高法院為改變美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就布朗控訴託布卡教育委員會一案作出判決:公立學校所實行的種族隔離教育是不平等的,違反《憲法第14條修正案》。

1955 年12月1日,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城黑人帕克斯夫人在公共汽車上拒絕讓座給白人,被捕入獄。在馬丁路德金的領導下,全城5萬黑人團結一致,罷乘公共汽車達一年之久,終於迫使汽車公司取消了這種極不平等的種族隔離制。

1957年,馬丁路德金及其支持者組成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將運動深入到美國南方社會的各個領域。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 馬丁路德金

1958年南方21個主要城市組織集會,發動黑人爭取公民權利。

1960年2月1日,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伯勒城4名黑人大學生進入一家餐館,白人服務員命令他們走開,但他們卻靜坐不動。這一英勇行為立刻得到美國南部廣大黑人學生的響應,發展成為大規模的靜坐運動,迫使近200個城市的餐館取消了隔離制。

1961年5月,種族平等大會又開展了自由乘客運動。不久,在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的參與下,得到許多白人的支持,逐漸發展成為全國性運動,迫使南部諸州取消了州際公共汽車乘坐上的種族隔離制。

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的現狀

美國雖然先於南非終結了種族隔離制度,從頂層設計和制度層面廢除了種族歧視,但在現實生活中,種族歧視的現象卻比比皆是。

2007年11月16日,美國黑人民眾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街頭參加反對種族歧視的遊行。 資料圖片

麻省理工學院與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在2003年的調查中發現,當地的工作單位在招聘時普遍存在著種族歧視現象,那些名字「聽起來像黑人」的應聘者得到面試的機會比名字「聽起來像白人」的應聘者少50%。調查結果被研究者視為種族偏見已經植根於美國不公平歷史的強力證據。

但是現在黑人所受到的社會福利要遠遠好於其他族裔,由於美國政府的政策偏向於黑人,所以有很多工作崗位都必須招聘黑人,如同一學歷的黑人會比白人更容易被優先招聘。同時,黑人歧視亞裔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如在1992年洛杉磯事件中,黑人針對亞裔特別是華裔的打砸搶事件,就致使許多亞裔的資產遭受損失。

其實,種族歧視的表現形式既有公開的、顯現的、合法的,也有隱蔽的、潛在的、非法的。根據《經濟學人》雜誌的數據,美國精英大學亞裔學生的數量1993年為20%左右,此後不升反降。而全國大學本科學生的組成比例,1984年亞裔為4%,24年後,終於增長至6%。但在此期間,拉丁裔和非裔卻增長至15%。同樣,亞裔的SAT成績必須比黑人高出 450分(滿分1600分)才能被錄取。

回到本文開頭的維吉尼亞騷亂事件中,白人至上主義者高喊的口號「blood and soil」完全是當年納粹德國的那句德文口號「bult und boden「的英文版,是「血與土」的意思,是當年納粹的反猶主義口號,意思是德國土地上面用汗水和血勞作的雅利安人所創造的財富,都已經被那些經商的,不從事工農業直接生產的猶太人給巧取豪奪了。所以雅利安人應該把一切從猶太人手裡搶奪回來。到了21世紀的美國,一撮白人又在重新高喊口號「血與土」,又在打算從什麼人手中搶奪什麼東西呢?

本次事件在維吉尼亞夏諾茲維爾(藍色區域,自由派佔大多數)爆發,直接原因就是今年2月,夏諾茲維爾政府當局通過了一項決議,將會拆除當地的一座紀念南北戰爭時期的南方著名將領羅伯特李的雕塑。並且要把放置「李將軍雕像」的公園更名為「解放公園」,而這裡的解放指的是黑人解放的意思。這就引起了白人至上主義者的不滿,以及數個月以來的一系列行動。

據央視網消息:在美國維吉尼亞州12日發生大規模集會衝突後,川普當天發表聲明對暴力事件予以譴責。但美國輿論普遍批評說,川普的聲明不但來得太晚,內容也很含糊。

整理自:熊坤新、何玲濤等美國種族歧視的歷史考察與現代啟示,《中國民族報》;黃金生:「為家鄉效力還是為聯邦效力:南方人的抉擇」,《國家人文歷史》;高勝寒:「《吉姆克勞法》:美利堅的恥辱」;梅傑曹:「分裂美國的旗幟,正在美國這個州政府前飄揚...」beerhead:「美國爆發種族主義衝突 白人至上主義聲勢浩大」等。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來,歡迎添加小馬哥個人微信

一起「談天說地」

歡迎在下方

【留言 】

聊聊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美國教授稱如果黑人像亞裔那樣優秀且守規矩,就不會存在種族主義
    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5日的報導,當地時間6月3日,美國中央佛羅裡達大學(UCF)的心理學教授查爾斯·內吉在其社交平臺上發表了關於「黑人特權」的種族主義言論,他聲稱美國白人和白人文化正在受到圍困,同時還對美國黑人進行了種族主義的定位。
  • 呂文浩:潘光旦剝離優生學與種族主義的努力
    顧近年來風氣漸變,真正愛國者,始知設無真正品質健全之國民,即不能有真正穩固之「民氣」,即不能有真正強有力之政治組織,亦即不足與言真實之競存;而真正健全之國民,猶之良馬嘉穀,因緣於血種者多,憑藉於境遇者少;而向之力主以改良境遇之治標政策者乃分其餘力於改良民種之治本政策矣。民為邦本,教民富民而外,尤不能不知所以育民之道,此則顯然為新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所不可不講求者也。
  • 細數新《倩女幽魂》的9處改動,其中這一點比張國榮王祖賢版好
    由張國榮、王祖賢主演的《倩女幽魂》於1987年上映。從此成了不可超越的經典。33年過去,豆瓣依然有超過50萬人打分8.7分,位列豆瓣最佳第119位。如今,《倩女幽魂》再度重啟。《倩女幽魂:人間情》於五月一日上線,3天播放量過億。證明了這個經典IP旺盛的生命力。雖然這33年間,出現過大大小小各種打著「倩女幽魂」名號的影視作品。
  • 耿直哥:逆向種族主義!美國白人終於喊出這個詞
    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刊登的一篇文章在美國和英國的白人群體裡引起了不少共鳴。文章針對的目標,是美國最著名的「好萊塢」,稱好萊塢正瀰漫著一股「逆向種族主義」的「有毒氣息」,白人反而在遭到「種族主義」和「法西斯式」的對待。 逆向種族主義!
  • 種族主義!美國黑人男星稱白人是野蠻人,沒進化完全更接近動物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7月14日報導,美國著名歌手、主持人、流行天后瑪利亞·凱莉的前夫尼克·卡農在接受採訪時抨擊白人,稱白人皮膚 「少了一點」黑色素,所以「沒進化完全,更接近動物」,聲稱「猶太人都想變成黑人」。目前,他正面臨反猶太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指控。
  • 千瘡百孔的政治正確背後:從古典種族主義到文化種族主義的世界
    本尼迪克特師承美國人類學家、文化多元論的創始人佛蘭茨·波阿斯,學生是以對太平洋土著民族的研究而知名的瑪格麗特·米德。本尼迪克特在中國以《菊花與刀》知名,但她關於種族主義的研究和普及工作要更早,影響也更久。1939年她休研究假的時候,正值二戰爆發,人類學家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她寫作了《種族:科學與政治》,1940年出版,成為二戰時期美國學界和公眾了解這個問題的簡明讀本。
  • 美國韋氏詞典將修改「種族主義」一詞定義
    海外網6月10日消息,在美國抗議示威活動持續蔓延之時,一位22歲的大學畢業生致信出版著名韋氏詞典系列的梅裡厄姆·韋伯斯特公司,要求對方修改「種族主義」(racism)一詞的定義。在經過幾番交流後,公司最終同意了這一要求。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紐約郵報》等美媒報導,這位名叫甘迺迪·米查姆的密蘇裡州女子在弗洛伊德案後聯繫了出版公司。
  • 你可能還不知道,美國的種族主義,曾被德國納粹奉為榜樣!
    惠特曼教授在前言裡寫道,儘管在此領域裡研究的史學家有著不同的觀點,但是不可否認希特勒早在1925年出版的《我的奮鬥》裡就表達了對美國種族主義社會的崇拜之情,並且日後德國納粹從美國種族隔離法案裡得到了極大的靈感來修訂他們的《紐倫堡法》。在自傳《我的奮鬥》一書中,希特勒寫道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國家,對於移民已有更好的構想和些許進步。
  • 國際視野丨美國政客操弄「種族主義」,必將自食惡果
    編輯:淺陌審核:樂一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美國人民在不負責任的美國政府的領導下,在死亡生命線上苦苦的徘徊。美國政客操弄「種族主義」,也必將會自食惡果。根據一項數據顯示,在美國,黑人的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率要比白人高得多。「種族主義」再次被美國政客打響。
  • 美媒:「種族主義暴力致死」寫在美國基因裡
    距離上個世紀美國出臺《選舉權法案》已經過去五十多年,該法案規定,在美國公民進行投票時,各州不得因投票人的種族或膚色而剝奪其投票的權利。但直到今天,美國種族主義的痼疾仍然存在。她27日在《今日美國報》寫道:「作為美國的非洲裔記者,我對這些(種族歧視)事件的報導最後都化為了虛無。這種傳統在歷史上已經紮根,每一次看到這種暴力畫面,我都會陷入短暫的抑鬱,我懷疑自己的工作是否起到了作用。」
  • 《歷史評論》付成雙:白人種族主義幽靈並未遠去
    2020 年5 月,美國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暴力執法,造成黑人青年喬治·弗洛伊德死亡,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不僅是美國,近年來歐洲許多國家也時常爆出排斥海外移民、欺壓有色族裔的種族衝突事件。西方國家接二連三的種族衝突警示我們: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白人種族主義並未遠去。
  • 從紀念館的懸掛紀念板到紀錄片,看美國面對種族主義的藝術
    近期,由於美國警察等暴力執法及引出的抗議活動,使得美國社會已然備受折磨,種族平等的話題再一次被放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紐約時報》的作者們推薦了關於種族主義的作品,包括紀念館的紀念板,影像,紀錄片,戲劇等。
  • 總統顧問:美國存在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和不平等現象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在美國多個城市因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依德之死而爆發騷亂的背景下,美國總統川普的顧問凱莉安·康威(Kellyanne Conway)對記者表示,美國存在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和不平等現象。
  • 《星際戰甲》希圖斯幽魂怎麼刷 希圖斯幽魂速刷攻略
    導 讀 星際戰甲之中,希圖斯幽魂是一個所有玩家都需求很大的一個東西,可以用來製作指揮官增幅器等有用的道具
  • 美國登月,有一點無法解釋,NASA從未正面回應
    隨著我國嫦娥五號任務圓滿完成,美國登月再次成為焦點,始終有人認為50年前人類的技術,無法實現登月,所謂的登月壯舉,是美國在攝影棚裡完成的。其實美國的國旗並不是飄揚狀態,而是美國國旗利用類似塑料的材料,加上摺疊產生的皺紋,加上利用L形支架展示,且在月球這樣接近真空狀態下的環境,只要稍觸碰就能懂很久,就給人看似飄揚的錯覺。
  • 星際戰甲希圖斯幽魂怎麼獲得?希圖斯幽魂獲得方法
    星際戰甲希圖斯幽魂怎麼獲得?相信有的朋友還不知道,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遊戲《星際戰甲》中,希圖斯幽魂的獲得方法是在夜靈平野的河流附近拾取獲得。希圖斯幽魂會在小範圍中移動,但當玩家觸碰到它時就會被玩家拾取。
  • 三界新徵程 《倩女幽魂》手遊全新CG震撼曝光
    網易第一玄幻網遊《新倩女幽魂》官方手遊《倩女幽魂》(官網:qnm.163.com)1月7日開啟刪檔技術封測,首發甲士、射手、異人、魅者、醫師、方士六大職業,關寧校場、一條龍、劇情、採薇、吉星高照等經典玩法均已開放,並新增全新天賦技能系統
  • 美國作家批評《指環王》中含有種族主義,歧視半獸人
    美國科幻小說家安迪·鄧肯接受電視臺採訪時,直言《指環王》中存在種族主義,引發網友熱議相信大部分人都看過歐美的魔幻大作《指環王》(小說名又稱《魔戒》)《魔戒》的作者託爾金為大家塑造了一個龐大而且嚴謹的魔幻架空世界,因此該小說與衍生電影也獲得了諸多獎項,享譽國際殊榮
  • 《魔戒》的作者也被扣上「種族主義」 原因是:歧視半獸人……
    俄媒是這樣說的:在萬事皆為種族主義的2018年,一名美國的科幻小說作家指責託爾金在《魔戒》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種族主義)。這名美國作家拿《魔戒》中的半獸人形象和現實中的移民與難民類比,稱「他們只是被誤解了」。那麼,就有必要介紹一下這位美國作家口中「被歧視」的半獸人了。在託爾金的小說中,半獸人是一種被刻畫成冷血、食(人)肉的類似哥布林的人型生物。
  • 《倩女幽魂:人間情》:三千水河,一瓢飲破腸
    小北,今天到大家介紹最近播出的電影倩女幽魂,三千弱水河,一瓢飲心碎。《倩女幽魂:人間情》改編自1987年張國榮,王祖賢版本《倩女幽魂》,講述學者寧採臣睡在蘭若寺廟,邂逅女鬼聶小倩。《倩女幽魂:人間情》的編劇是阮吉芝,即1987的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