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祝福的話中,有一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為什麼是「福如東海」,而不是西海、北海、南海?為什麼是「壽比南山」,而不是東山、西山、北山?
當然了,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有典故的。也就是說,這個話在古代文獻中是有出處的。同時,還有相關的民間傳說。
不過,就算這個話在古代文獻中有出處,還有相關傳說。卻並不證明,就一定得是東海是南山,而不是其它海其它山。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出處和民間傳說。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出自於《荊釵記》《清平山堂話本》等一些文獻。《荊釵記》上說:「齊祝讚,願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清平山堂話本》上說:「壽比南山,福如東海,佳期。從今後,兒孫昌盛,個個赴丹墀。」
這兩個典故,明明白白寫了這句話。但是同樣有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文獻要寫「東海」「南山」,而不是寫其它海其它山呢?
關於民間傳說,「福如東海」是這樣記載的。珠崖郡的崖縣有一年發生大旱,老百姓顆粒無收,饑寒交迫。沒有辦法,他們只好到海裡打魚。但海裡也打不到什麼魚。於是有個叫做阿富的勇敢青年,去東海打魚,並且打到了一條大魚。回來以後,他就把這條大魚切成幾塊,分給鄉親們,他自己只得到一點小小魚頭。
阿富回去正燒火做飯的時候,突然有個衣衫襤褸的討口老太婆到他的門前。阿富看見了,趕緊把僅剩的那點魚頭,也分給老太婆吃,他自己則什麼也沒吃到。老太婆吃後,突然變成了一個漂亮的仙女。她告訴阿富,她是東海龍王的三女兒。它讓阿富帶領村人去東海喝三口水回來,乾旱就會解除。
阿富帶著村人去東海喝了三口水後,回來在地裡一挖,地裡立刻就冒出泉水。這樣乾旱就解除了,莊稼又豐收了。而阿美也從此留在人間,和阿富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壽比南山」的傳說是這樣的,瓊州(海南島)原先和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突然遇到了狂風暴雨,大概是發生了地殼運動之類,瓊州脫離了大陸,漂泊到海裡,成了一座島。住在瓊州島上的居民,被狂風暴雨和洪水席捲著,居無定所,危在旦夕。但是,島上的一座叫南山的高山上,住的人卻安然無恙。於是,人們紛紛湧到那座山上。而最終住在山上的人,都延年益壽,甚至成了神仙。
這兩個民間傳說故事,雖然流傳很廣,但是帶有非常明顯後人根據典故,按照自己的目的演繹的味道。比如「福如東海」的故事,那就是一個關於「好人有好報」的故事。阿富因為無私,愛幫助人,不但讓整個村莊解除了困境,同時自己也娶到了仙女。這顯然也是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夢想和願望。
「壽比南山」的故事,講的則是一個關於「彼岸」的問題。我們生活的世間,都是充滿苦難的,找到一處彼岸,可以讓我們幸福美滿地生活,並且長生不老,就是古人的一個夢想。也正是在這個夢想之下,「南山」成為一個充滿幻夢的地方。
當然了,在歷史傳說中,關於「南山」,還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南山並不是瓊州的南山,而是終南山。而且,說是終南山這種說法,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那麼,究竟為什麼這個典故中要說「東海」和「南山」呢?
我們首先要明白這裡用「山」和「海」這兩種大自然中最壯闊的事物來表達,就是要把「福」和「壽」具象化。在地球之上,再沒有比山更高,比海更闊的事物了。本來「福」和「壽」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但有了這個具象化以後,「福」和「壽」在我們心中就有了質感。
這種方式古人是經常做的。比如他們用蝙蝠代表「福」,用梅花鹿代表「祿」等,就是一樣的道理。
既然用「山」和「海」是想表達「高」與「闊」,因此,自然就要用最高和最闊的。最闊的海,毫無疑問是東海。而最高的山,無疑是南山(瓊州島上,自然是南山最高)。
當然了,除了這個原因之外,用「東海」和「南山」,還體現著一種尊敬。
我們知道,這兩句話是祝福語,祝福語要表達的,就是尊重。在古人想像的四大海中,東海自然是老大,是「長」。而在各種各樣的山中,南山(終南山)又是最貴重的。因為它在長安最近,住著神仙,貴重無比,因此就是「尊」。
在古人的文化中,「尊」和「長」都是被尊重的,因此,用「東海」和「南山」,也就最恰當了。
(參考資料:《荊釵記》《清平山堂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