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提「雷射雷達2.0」,未感科技發布業內首個905nm的400米多線雷射...

2020-12-06 站長之家

首提「雷射雷達2.0」,未感科技發布業內首個905nm的400米多線雷射雷達

  隨著光、機、電、算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人工智慧技術正對汽車和出行服務產生巨大變革。日前,麥肯錫諮詢發布調研報告稱,中國未來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到 2030 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創收將超過 5000 億美元。

  當然,受限於法律法規、技術安全及消費者接受度等客觀因素,乘用車自動駕駛的成熟尚需時日,但這並不影響整車廠和科技公司的創新熱情。目前業界相關企業已經在物流運輸、配送服務、作業和載客等特定場景中,找到了各自商業化的落地方向。

  在此背景下,包括雷射雷達、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和多攝像頭系統等在內的,支撐自動駕駛技術的傳感器市場發展迅猛,相關產業鏈也日趨完善,吸引了眾多創業者涉足。Yole預計稱,雷射雷達的市場規模將從 2018 年的 13 億美元增長到 2024 年的 60 億美元,其中汽車應用佔據雷射雷達市場的70%份額。

  行業痛點明顯,長距離雷射雷達技術亟待爆發

  雷射雷達的技術成熟度將直接關係到自動駕駛的未來前景。儘管處在市場爆發的前夜,但雷射雷達的行業痛點依然很明顯,其中尤以雷達規格最為突出。多年致力於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技術研發的北京未感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未感科技)CEO嚴偉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外主流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產品的探測距離規格集中在 200 米,雨雪霧霾等天氣下探測距離衰減為數十米,無法滿足多種天氣場景下自動駕駛的需求。如果雷射雷達的探測距離規格達到 500 米,那麼在低能見度天氣下仍可以保持 200 米以上的探測能力。而高速無人卡車的制動距離遠,如果雷射雷達的感知距離能夠達到500~ 1000 米,不但安全性更高,而且卡車也能高效自如地行駛,降低油耗。

  國內投資機構對雷射雷達的行業觀點與嚴偉振的認知相一致。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曾表示,未來的長距離規格雷射雷達將是無人駕駛領域的重要風口。國內目前可以供貨較高線數雷射雷達的企業,甚至包括美國頭部廠家,其主要雷射雷達產品規格都是 200 米。而未感科技解決了500~ 1000 米遠距離雷射雷達的探測難題,破解了中高速無人駕駛中探測距離不足、易受天氣狀況幹擾等痛點。

  「從技術演進路徑上而言,現有主要雷射雷達廠家的脈衝飛行時間(ToF)方案還處在1. 0 的初級階段,產品性能和形態距高級自動駕駛需求尚遠,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嚴偉振認為,要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再升級,就必須首先實現在長距離雷射雷達產品上的突破。

  因而,未感科技提出了雷射雷達2. 0 概念。嚴偉振解釋稱,在雷射雷達2. 0 階段,通過採用新架構和物理層算法,雷射雷達可以比擬人眼,達到500~ 1000 米的測量範圍。即便是在雨雪霧霾等低能見度的天氣下,雷射雷達2. 0 依然能保持 200 米以上探測距離,可以滿足全天候的實際使用需求。該種新體制超越了傳統的ToF方法,借鑑了在光通信和雷達領域已經成功商用的物理層信號處理技術,也是未感科技目前獨家掌握的技術能力——以高算力的物理層算法晶片為核心,在使用相同光電器件以及保持人眼安全的雷射功率的條件下,大大提高探測性能。

  不僅作為雷射雷達2. 0 概念的提出者,未感科技同時已經研發探測距離規格為 500 米級別的雷射雷達。

  發布業內首個 400 米多線雷射雷達,未感科技讓自動駕駛更智能可靠

  在雷射雷達2. 0 概念下,未感科技於日前發布的波長905nm的 16 線雷射雷達樣機demo達到了探測距離規格 400 米(反射率約為20%),並且同時滿足class1 雷射人眼安全標準。該系列產品旨在拓展無人駕駛的應用場景,並支持提高車速。

  (產品demo外觀)

  得益於雷射雷達2. 0 新體制新算法帶來的噪聲抑制、幹擾消除和回波信號重建,未感科技分別在室內和長度 400 米的測試場地成功進行了三維點雲的構建,其實驗結果均達到了預期水平。

  ( 400 米測試場地點雲)

  ( 400 米測試場地照片)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大學電子學系教授、博導、光通信和光傳感專家王子宇在實地參觀了未感科技的進展後評價說,該項目應用了高級的物理層算法,這是提高雷射雷達探測性能的一個有效途徑,對行業發展具有極大的借鑑意義。例如雷達裡的SAR算法等,都可以用來大幅提高雷射雷達的性能。

  團隊方面,未感科技創始人嚴偉振擁有北京大學電子信息本科和光通信碩士學歷,此前曾先後供職於富士通和華為海思。核心技術團隊則來自全球領先的光電企業華為、中興、富士通,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在光電、算法、通信等領域擁有多項原創性技術,累計發表 100 多篇學術論文、國內外發明專利 30 餘項。

   2018 年 11 月,未感科技完成了高性能方案第一版的實驗室驗證,並於 2019 年 5 月獲得了中科創星領投、久友資本跟投的千萬級天使輪融資。嚴偉振透露說,我們跨界運用華為做高端光模塊的方法和流程進行雷射雷達研發,同時團隊擅長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具備豐富的量產經驗。

  談及未來規劃,嚴偉振表示,隨著研發的持續投入和推進,未感科技下一步將繼續發布更高性能的多線雷射雷達,以更好地滿足全天候的高速高級別自動駕駛。同時未感科技業已制定並實施「雷射雷達3.0」研發,依賴光學相控陣技術和雷射相干檢測技術的組合,採用高度集成化的形式,將可以滿足前裝量產的乘用車的自動駕駛需求。

消費日報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 凡本網註明「來源:消費日報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消費日報網。如轉載,須註明「來源:消費日報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註明 「來源:XXX(非消費日報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消費日報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消費日報網書面反饋,並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並審核後,會採取相應措施。
4. 消費日報網對於任何包含、經由連結、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5. 基於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導致的服務中斷,或者因用戶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損失,消費日報網不負責任。
6.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在文章刊發後 30 日內進行。
7. 聯繫郵箱:xfrbw218@163.com&nbsp電話:010-67637706

免責聲明:「站長之家」的傳媒資訊頁面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自媒體人、第三方機構發布或轉載。如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刪除或處理。稿件內容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更不對您的投資構成建議。我們不鼓勵任何形式的投資行為、購買使用行為。

相關焦點

  • FMCW和TOF在車載雷射雷達中各有什麼優勢?
    這種方法讓公司的雷射雷達傳感器不僅可以測量光返回需要多長時間,還可以測量光返回時的頻率。 FMCW雷射雷達獲得的信號的處理可以通過「嵌入式處理硬體」來處理,這同樣有助於降低系統的成本。目前,布萊克莫爾的雷達射程大於200米,速度測量±150m/s,解析度為0.2m/s。
  • 多線雷射雷達與單線雷射雷達有哪些區別?
    多線雷射雷達是指同時發射及接收多束雷射的雷射旋轉測距雷達,市場上目前有4線、8線、16 線、32 線、 64 線和128線之分,多線雷射雷達可以識別物體的高度信息並獲取周圍環境的3D掃描圖,主要應用於無人駕駛領域。
  • Ouster 的數字雷射雷達到底是什麼?
    在此基礎上,Ouster 再在雷射雷達內部加入旋轉裝置,讓其能夠在 360 度方向上實現掃描。這就是所謂的「旋轉起來的固態雷射雷達」。「數字雷射雷達」體積小、重量輕。比如 Ouster 中距離產品 OS1 系列在不到 400 克的重量內,可實現從 16 線到 128 線的解析度。
  • MEMS雷射雷達被視為最快落地技術的三個原因
    今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 2019,中國雷射雷達領軍企業速騰聚創和禾賽科技分別推出自家的MEMS雷射雷達:RS-LiDAR-M1和PandarGT 3.0。在此之前,速騰聚創和禾賽科技是機械式雷射雷達技術路線的佼佼者。在從機械式雷射雷達向固態雷射雷達的演變過程中,一些企業選擇直接進入全固態雷射雷達,也有許多企業深耕於混合固態技術路線——MEMS雷射雷達。
  • 工程師最關注的產品系列之:國內主要雷射雷達廠商及其產品
    而傳統機械式雷射雷達已逐漸向固態雷射雷達方向轉變。在價格方面,無人駕駛領域的雷射雷達少則上萬,多則幾十萬元,普遍要高於機器人及AGV等領域價格。 Pandora是全球第一套專為自動駕駛場景設計的多傳感器環境感知、融合與識別系統。核心硬體包括一個禾賽科技40線機械式雷射雷達、四個廣角黑白攝像頭和一個彩色攝像頭。
  • 一文看盡CES上的雷射雷達
    「Horizion(地平線)」,用於距離260米左右的近距離探測,水平視場為 81.7 度,可覆蓋 10米距離處的四個車道。其效果與傳統的 64 線機械雷射雷達媲美;Tele-15探測距離可達500 米,具有 15 度的圓形視場,並且可以在 0.1 秒內掃描該區域的 99.8%,效果相當於 128線機械式雷射雷達。
  • 一文看懂雷射雷達
    截至 2019 年底,全國共有 25 個城市出臺自動駕駛測試政策;2020 年 2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髮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這是繼《中國製造 2025》之後又一個重磅的戰略發布;2020 年,國家發改委首次官方明確「新基建」七大板塊,雷射雷達作為終端傳感器設備,在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智能交通、智慧城市領域的作用不斷凸顯。
  • 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初次海試!
    2020年9月,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光電分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了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與自主研製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組織的航次實驗,搭載於「潤江一號」科考船,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進行了海試實驗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原創 請收藏 浙江大學近日,由浙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從上天到入海,探索雷射雷達的「海洋夢」長1.5米、寬0.7米、高2米,重量約300千克,如果你初次見到浙大團隊研製的這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系統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近日,由浙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與自主研製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與模型研究」航次,搭載於「潤江一號」科考船,
  • 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固態雷射雷達,為什麼2018沒有火?
    禾賽新發布的第三代固態雷達PandarGT 3.0可否解決這些難題?本文將逐一給出答案。遲遲沒有出現的固態雷射雷達元年雷射雷達行業有個怪現象 —— 每年CES,都會有人會煞有介事地說,機械雷達要被淘汰,明年會是固態雷射雷達的元年!
  • 雷射周界預警雷達測距傳感器原理及應用領域
    事實上,預警功能同樣重要,能起到提前警示、勸告,給工作人員更多反應時間的作用,這類產品叫周界預警雷達。周界預警雷達,少不了的就是距離分區探測,它是根據什麼原理來工作的呢?跟我一起來看看。雷射雷達作為一種主動遙感探測技術和工具已有近50 年的歷史,目前廣泛用於地球科學和氣象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生物學與生態保持、軍事等領域。其中,傳統意義上的雷射雷達主要用於陸地植被監測、雷射大氣傳輸、精細氣象探測、全球氣候預測、海洋環境監測等。
  • 廉價化雷射雷達的希望:MEMS雷射雷達 vs 固態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
    Waymo(谷歌自動駕駛)和Uber(收購自Otto)自研機械旋轉式雷射雷達的嘗試會在後文提到。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北科天繪、鐳神智能等中國公司也湧入低成本車用雷射雷達領域。有公司傾向於取消機械旋轉結構、根本性降低雷射雷達成本的手段,方法之一就是利用MEMS微振鏡(MEMS指的是微機電系統),把所有的機械部件集成到單個晶片,利用半導體工藝生產。
  • 全新升級·縱橫股份大鵬雷射雷達2.0版發布
    硬體雷射雷達硬體的升級是此次發布會的重點和亮點,是縱橫股份十年來技術積累的集中體現。縱橫股份此次發布的全新雷射雷達掃描系統有兩款,即JoLiDAR-LR長程雷射雷達掃描系統和JoLiDAR-Mini雷射雷達掃描系統。
  • 中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探測性能,比美同類設備,提升了三個數量級
    說起當下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量子技術必然能夠佔領一席之地,當然該領域能夠成為各國爭相研發的焦點,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受當下國際環境和局勢所影響,畢竟對於運用前景十分廣泛的新興領域來說,一個國家能夠在該領域實現重大科技突破,必然也將賦予該國家經濟和安全上的優勢,所幸近期我國在該領域也取得了重大進展
  • 不同於特斯拉的路線蔚來ET7搭載的雷射雷達是什麼?
    此外,機械是雷射雷達依靠機械組件實現水平方向的掃描,這些旋轉部件,如齒輪、馬達等,容易產生磨損,影響雷達精度,因此需要定期維護。目前採用機械是雷射雷達的主要廠商包括:Velodyne(VLDRUS)、Sick(未上市)、禾賽科技(未上市)、思嵐科技(未上市)等。
  • 雷射雷達全面分析(二):五大關鍵技術,發射掃描,光束控制,分類
    這是「汽車人參考」的第184篇原創文章隨著無人駕駛熱度逐漸上升,雷射雷達相關新聞撲面而來,這項技術雖然已應用多年,但在無人駕駛領域並不成熟,目前公開的技術資料不多,也很零碎。汽車人參考計劃在春節期間,用萬字長文,共四個篇章全面系統分析雷射雷達,本文為技術篇,主要包含雷射雷達的關鍵技術,技術路線,分類以及一個視頻。
  • 雷射雷達的中場戰事丨深度
    幾年間,他通過對攝像頭等傳感器的不斷驗證,逐步對比製圖和測量技術,最終確認了雷射雷達的路線,並對產品進行不斷改進,進而推出了一款安裝在車頂的雷射雷達傳感器——HDL-64,其用於光測距,由一個小型電機和驅動旋轉的64個雷射束組成,在體積和重量方面都有顯著降低。目前業界主流應用的雷射雷達分為單線和多線兩種類型。
  • 中科院院士:我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比美國設備探測能力提升三個數量級
    前幾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導的團隊首次實現了高緯度量子隱形傳態,這是國內在量子科技領域的又一個重要突破。在這個領域中,國內除了研究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之外還展開了量子雷射雷達研究,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稱中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的探測性能比美國同類設備提升了三個數量級。
  • 汽車自動駕駛之雷射雷達行業深度報告
    截至 2019 年底,全國共有 25 個城市出臺自動駕駛測試政策;2020 年 2 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髮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這是繼《中國製造 2025》 之後又一個重磅的戰略發布;2020 年,國家發改委首次官方明確「新基建」七大板塊, 雷射雷達作為終端傳感器設備,在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智能交通、智慧城市領域的作用 不斷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