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已獲1200萬條數據

2020-12-05 瀟湘晨報

圖集

圖為部分已安裝站點儀器實物圖 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供圖

新華網北京7月29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近日,該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完成國內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首次實現對全國典型生態環境下葉面積指數的全國範圍、長時間持續地面觀測,彌補了傳統地面測量方法在時空解析度上的不足。

科研人員介紹,葉面積指數是指單位地表面積上方植物單面葉面積之和。在田間試驗中,葉面積指數是反映植物群體生長狀況的重要指標,控制著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植被蒸騰、碳循環、降雨截留等陸面過程,其大小直接與最終產量高低密切相關。同時,葉面積指數也是全球生態研究的重要輸入參數,在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

據了解,從上世紀末開始,科學家便開始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全球及區域尺度的葉面積指數產品生產,但由於缺乏持續的大範圍和長時間地面觀測,葉面積指數產品真實性驗證成為長期困擾科學家的難題。

針對這一問題,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陸地觀測衛星共性應用支撐平臺項目」支持下,開展了葉面積指數地面觀測網絡系統建設工作,在全國規劃布設15套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葉面積指數無線傳感網絡系統,其中定點測量系統14套、移動測量系統1套,覆蓋農田生態、森林生態、草原生態等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後續還將不斷完善提升觀測布局。

科研人員介紹,2018年底開始建設以來,項目已完成15個站點的儀器布設。目前,這些站點的儀器運行正常,經受住了北方極寒、南方高溫高溼天氣的考驗。截至2020年7月,已獲取有效原始數據共計1200萬餘條。該觀測網絡積累的豐富數據,將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精準農業等領域的科研與實踐產生重要影響。

責任編輯: 王瑩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國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2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近日建設完成國內首個面向衛星應用的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首次實現對全國典型生態環境下葉面積指數的全國範圍、長時間持續地面觀測。所謂葉面積指數,是指單位地表面積上方植物單面葉面積之和。
  • 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來源:人民日報本報北京8月3日電 (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完成國內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首次實現對典型生態環境下葉面積指數的全國範圍、長時間持續地面觀測。 葉面積指數是指單位地表面積上方植物單面葉面積之和。
  • 國內首個面向衛星應用的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科研人員已建成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可彌補傳統地面測量方法在時空解析度上的不足,其數據將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精準農業等領域的科研與實踐產生重要影響。
  • 中國建成首個面向衛星應用「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
    葉面積指數地面觀測網絡全國布設站點圖。(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葉面積指數地面觀測網絡全國布設站點圖。(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29日發布消息說,該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近日建設完成國內首個面向衛星應用的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首次實現對全國典型生態環境下葉面積指數的全國範圍、長時間持續地面觀測,彌補了傳統地面測量方法在時空解析度上的不足。
  • 我國首個面向衛星應用的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近日,在「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陸地觀測衛星共性應用支撐平臺項目」支撐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完成國內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首次實現對全國典型生態環境下葉面積指數的全國範圍、長時間持續地面觀測,彌補了傳統地面測量方法在時空解析度上的不足。葉面積指數,是指單位地表面積上方植物單面葉面積之和。
  • 國內首個面向衛星應用的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近日,在「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陸地觀測衛星共性應用支撐平臺項目」支撐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完成國內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首次實現對全國典型生態環境下葉面積指數的全國範圍、長時間持續地面觀測,彌補了傳統地面測量方法在時空解析度上的不足。
  • 瑞安市建成溫州首個立體氣候梯度氣象觀測站
    近日,瑞安市建成溫州地區首個立體氣候梯度氣象觀測站。該站的投用,將提升瑞安市生態氣象監測分析預警、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生態保護等技術水平,進一步強化瑞安市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積極推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發展。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海洋中的每組數據都非常重要,今天的數據明天不可能重現。」中國近海觀測網絡黃海站、東海站站長劉長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的浮標和潛標從設計、建造到布放、維修和大修,都是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可靠。」
  • 赤峰建成首個城外全自動氣象觀測站
    赤峰建成首個城外全自動氣象觀測站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3年11月01日11:01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董煥軍 季颺報導
  • 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在西太平洋建成
    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在西太平洋建成 (1/4) "← →"翻頁
  • 郭守敬望遠鏡觀測數據對外發布—新聞—科學網
    記者今天(9月16日)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臺已將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巡天觀測所獲得的數據對外公布,供國內用戶和國外合作者使用。
  • 中國LAMOST一期巡天成果豐碩 已發布光譜901萬條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供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8月7日在北京舉行LAMOST一期巡天科學成果新聞發布會稱,LAMOST已圓滿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共發布光譜901萬條(每條光譜對應一個天體),其中高質量光譜777萬條,並確定534萬組恆星光譜參數。LAMOST發布的光譜數是世界上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其數據集已於2017年底對中國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
  • 中國車谷建成國內首個自動駕駛主題景區,武漢又創一項「全國之最」
    計程車、觀光車、穿梭巴士、售貨車、環衛車穿行於山水之間,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龍靈山生態公園變身為全國首個自動駕駛主題景區。至此,武漢自動駕駛商業化應用在7個領域同步推進,打造了迄今最豐富的自動駕駛商業應用場景。
  • 國內首個國產大飛機交付中心建成
    日前,由中鐵十八局參建的國內首個國產大飛機交付中心——中國商飛江西生產試飛中心基本建成並具備了相應功能。據悉,該中心位於南昌航空城核心區域,規劃總佔地面積24.5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交付中心、完工中心等16個建築單體及可停放11個機位的停機坪、道路等。
  • 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建成
    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廣東省海域遼闊,是全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多發。
  • 南方電網首個變電站WAPI網絡建成投運
    南方電網首個變電站WAPI網絡建成投運 發布時間: 2021-01-08 00:00:00   來源:南方電網報  作者:   220千伏琅東變電站的戶外WAPI信號發射器。
  • 廣東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
    本報訊(記者 孫安然 通訊員 肖乃花)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
  • 中國建成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科技傳播熱度榜單TOP10
    4、中國建成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 ←入榜理由我國近日建成了世界上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其探測半徑達數千公裡,探測深度達十公裡,形成了可覆蓋我國領土和領海的高信噪比極低頻電磁波信號源中國自主建設的首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商用16. 字節跳動闢謠2019年營收超1400億元17. 2019我國共處置網絡有害信息1113萬條18. 2020中國軟體產業年會召開19.
  • 肩負存儲和分析研究重任,國內建成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國家天文臺將肩負起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後長期存儲和實驗室分析與研究重任,目前已建成國內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具備「地外樣品」存儲、處理和分析的能力。據介紹,國家天文臺負責科學探測和樣品採集計劃的制定,有效載荷在軌業務運行管理,探測數據接收、處理、解譯和管理,月球樣品存儲、製備和處理,組織開展探測數據與月球樣品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