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2020-07-31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2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近日建設完成國內首個面向衛星應用的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首次實現對全國典型生態環境下葉面積指數的全國範圍、長時間持續地面觀測。

所謂葉面積指數,是指單位地表面積上方植物單面葉面積之和。在田間試驗中,葉面積指數是反映植物群體生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控制著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植被蒸騰、碳循環、降雨截留等陸面過程,其大小直接與最終產量高低密切相關。同時,葉面積指數也是全球生態研究的重要輸入參數,在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

我國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部分已安裝站點數據採集節點分布圖。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

據中科院空天院專家介紹,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科學家便開始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全球及區域尺度的葉面積指數產品生產,並取得巨大的進展,但由於缺乏持續的大範圍和長時間地面觀測,葉面積指數產品真實性驗證成為長期困擾科學家的難題。

前不久,在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陸地觀測衛星共性應用支撐平臺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空天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開展葉面積指數地面觀測網絡系統建設工作,該項目自2018年底開始建設,目前已完成15個站點的儀器布設,全部站點儀器運行正常,並經受住了北方極寒、南方高溫高溼天氣的考驗。截至2020年7月,項目已獲取有效原始數據共計1200萬餘條。

來自中科院空天院的消息稱,面向衛星應用的葉面積指數地面觀測網絡系統,彌補了傳統地面測量方法在時空解析度上的不足,其所積累的豐富數據,將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精準農業等領域的科研與實踐產生重要影響。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來源:人民日報本報北京8月3日電 (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完成國內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首次實現對典型生態環境下葉面積指數的全國範圍、長時間持續地面觀測。 葉面積指數是指單位地表面積上方植物單面葉面積之和。
  • 我國首個面向衛星應用的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近日,在「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陸地觀測衛星共性應用支撐平臺項目」支撐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完成國內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首次實現對全國典型生態環境下葉面積指數的全國範圍、長時間持續地面觀測,彌補了傳統地面測量方法在時空解析度上的不足。葉面積指數,是指單位地表面積上方植物單面葉面積之和。
  • 國內首個面向衛星應用的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科研人員已建成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可彌補傳統地面測量方法在時空解析度上的不足,其數據將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精準農業等領域的科研與實踐產生重要影響。
  • 中國建成首個面向衛星應用「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
    葉面積指數地面觀測網絡全國布設站點圖。(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葉面積指數地面觀測網絡全國布設站點圖。(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29日發布消息說,該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近日建設完成國內首個面向衛星應用的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首次實現對全國典型生態環境下葉面積指數的全國範圍、長時間持續地面觀測,彌補了傳統地面測量方法在時空解析度上的不足。
  • 國內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已獲1200萬條數據
    圖集 圖為部分已安裝站點儀器實物圖 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供圖新華網北京7月29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近日,該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完成國內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
  • 國內首個面向衛星應用的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近日,在「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陸地觀測衛星共性應用支撐平臺項目」支撐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完成國內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首次實現對全國典型生態環境下葉面積指數的全國範圍、長時間持續地面觀測,彌補了傳統地面測量方法在時空解析度上的不足。
  • 瑞安市建成溫州首個立體氣候梯度氣象觀測站
    近日,瑞安市建成溫州地區首個立體氣候梯度氣象觀測站。該站的投用,將提升瑞安市生態氣象監測分析預警、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生態保護等技術水平,進一步強化瑞安市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積極推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發展。
  • 我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近日返回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建成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範圍內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實現1小時1次實時傳輸。
  • 赤峰建成首個城外全自動氣象觀測站
    赤峰建成首個城外全自動氣象觀測站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3年11月01日11:01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董煥軍 季颺報導
  • 全球首個!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網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潘建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證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
  • 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在西太平洋建成
    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在西太平洋建成 (1/4) "← →"翻頁
  • 我國計劃明年組建全球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
    9月21日13點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海洋二號03星由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是我國第2顆海洋動力探測系列的業務衛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
  • 甘肅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在肅南縣建成
    中國甘肅網10月18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甘肅省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建設完成。該中心的建成對完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氣象觀測網絡、提高衛星遙感為主的生態氣象綜合應用能力及助力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起到積極作用。據了解,前期,肅南縣局聯合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在祁連山北麓腹地海拔1800至2800米之間建成三處生態氣象監測站,用於監測大氣溫度、區域降水、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地表溫度(LST)等10餘項生態氣象監測要素。
  • 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建成
    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廣東省海域遼闊,是全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多發。
  • 南方電網首個變電站WAPI網絡建成投運
    南方電網首個變電站WAPI網絡建成投運 發布時間: 2021-01-08 00:00:00   來源:南方電網報  作者:   220千伏琅東變電站的戶外WAPI信號發射器。
  • 廣東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
    本報訊(記者 孫安然 通訊員 肖乃花)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
  • 中國車谷建成國內首個自動駕駛主題景區,武漢又創一項「全國之最」
    計程車、觀光車、穿梭巴士、售貨車、環衛車穿行於山水之間,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龍靈山生態公園變身為全國首個自動駕駛主題景區。至此,武漢自動駕駛商業化應用在7個領域同步推進,打造了迄今最豐富的自動駕駛商業應用場景。
  • 我國首個海上定標場觀測系統通過驗收
    在這一超級工程附近,又一國之重器——萬山雷達高度計海上定標場觀測系統近日已通過現場驗收,標誌著珠海萬山定標場正式開始業務運行。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介紹,這是全球第五個、我國首個業務化運行的衛星雷達高度計定標場。
  • 我國建成世界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
    我國建成世界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覆蓋我國領土和領海,可用於地震預測據新華社武漢1月12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近日建成了世界上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其探測半徑達數千公裡,探測深度達十公裡,形成了可覆蓋我國領土和領海的高信噪比極低頻電磁波信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