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製出玉米全基因組SNP晶片Maize6H-60K並得到...

2020-12-05 食品夥伴網

  11月22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DNA指紋及分子育種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分子檢測團隊在國際知名植物學期刊The Plant Journal(IF=6.141)在線發表題為「New resources for genetic studies in maize (Zea mays L.): a genome-wide Maize6H-60K SNP array forbid its application」的研究論文,報導了Maize6H-60K SNP晶片研製過程及其在玉米種質資源評估、分子鑑定、分子育種中的應用。


  儘管玉米已有較多分子標記可用,但是種質資源的有效評價、品種的精準鑑定、高效低成本地進行大量材料的基因分型仍然具有挑戰性。為了推進玉米高密度、高效率SNP基因分型技術的應用,研究人員基於全球收集的388個玉米自交系的全基因組重測序數據,研製了Maize6H-60K SNP晶片。首先在核基因組上挖掘定位到了160M個SNP位點,建立原始SNP位點信息集。經過測序數據覆蓋度、位點質量分值評估,獲得25.6M個SNP位點,形成優異SNP位點池。並行開發了100個葉綠體基因組位點,併入到優異位點池中。將上述優異位點基於側翼序列保守性、晶片平臺兼容性、位點雜合率進一步篩選評估,並將玉米核基因組按照100kb窗口劃分為20,599個bins,每個bin內隨機選取約10個SNP位點,最後獲得候選位點199,875個,形成篩選晶片位點組合。進一步採取更加嚴格過濾參數,篩選高質量、高多態、均勻分布的位點組合,最終確定61,282個位點,形成Maize6H-60K晶片(圖1)。晶片包含60K位點均勻分布在玉米10條染色體上,35%的位點位於基因內區域,其中21%位於編碼區(圖2)。


  圖1、Maize6H-60K 晶片包含的位點篩選評估流程圖



  圖2、Maize6H-60K包含的SNP位點在玉米基因組上的分布


  利用329個代表自交系、221個國審雜交種、34套三聯體(父、母本及F1)以及育種群體材料對60K晶片進行多維度評估。結果顯示80%的位點被評估為高質量、高效率位點,超過85%的位點MAF值大於0.20;利用60K晶片對329份自交系的類群劃分結果與已發表種質資源評估結果和已知系譜關係一致,並能進一步細化國內種質材料的分群。221個雜交種之間的遺傳距離分析顯示SNP和SSR標記結果具有極高的相關性,數據點集中分布,並成線性關係(圖3)。


  圖3、玉米雜交種鑑定SNP和SSR指紋數據相關性分析


  60K晶片在分子輔助育種中具有較高的應用潛力。DH系和RIL群體後代與奠基者材料之間遺傳背景關係分析顯示,由群間自交系、群內自交系構建的群體材料多態位點比例分別為35%和25%,並且多態性位點相對均勻分布於基因組上(圖4)。


  圖4、育種群體後代材料的遺傳背景分析


  所研製的全基因組、高密度Maize6H-60K晶片是玉米分子遺傳研究的重要輔助工具,是集品種鑑定、品種確權、分子育種等多用途為一體的新型晶片。該晶片已授權生產10萬張,通過科企合作聯合體模式已在多家大型種企進行規模化應用,累計檢測玉米雜交種、自交系、種質資源、DH系、育種群體等3萬多份樣品,通過大量材料的應用進一步驗證了Maize6H-60K晶片具有高質量、高鑑別力、高兼容性、高靈活性等特點。


  田紅麗博士、楊揚博士、易紅梅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趙久然研究員和王鳳格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相關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學者計劃的支持。


  原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pj.15089

相關焦點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中心在鮮食糯玉米遺傳多樣性和系統發育方面...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中心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JCR 分區Q1)上發表題為「Sequence polymorphism of the waxy gene in waxy maize accessions forbi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waxy allele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基因組編輯團隊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再獲新進展
    12月16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DNA指紋及分子育種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基因組編輯團隊在Frontiers系列新期刊Frontiers in Genome Editing上發表題為「Genome engineering in plant using an efficient CRISPR-xCas9 toolset with an expanded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完成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與破譯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宣布完成了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與破譯,該研究成果於2012年11月25日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影響因子為35.53)上在線發表。
  • 科學家繪製出歐洲玉米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歐洲玉米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9 22:42:04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Klaus F. X.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玉米南方銹病抗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DNA指紋及分子育種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分子育種團隊在國際主流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發表題為「Identification forbid Fine Mapping of RppM, a Southern Corn Rust Resistance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謝華/姜全團隊合作解析桃扁平果形調控機制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謝華/姜全團隊在桃高質量基因組組裝和基於結構變異圖譜解析桃扁平果形遺傳機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果形圓/扁是桃果實最重要的外觀品質之一,受6號染色體上S位點控制,此位點果形決定基因一直是研究熱點。
  • Molecular Plant|西北農林與中國農科院揭示棉子糖可調節玉米與擬南芥的種子活力
    論文第一作者李濤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讀博士,通訊作者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趙天永教授和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王國英教授。參與論文研究的還有美國肯塔基大學Bruce Downie及其實驗室成員。棉子糖是由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結合而成的一種三糖,其在玉米種子內的含量僅次於蔗糖。由於受到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棉子糖能否調控種子活力長期不能確定。
  • 一個轉錄因子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陳化榜研究員團隊聯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趙久然研究員團隊在Molecular Plant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ctivation of Mitochondrial orf355 Gene Expression by A Nuclear-Encoded DREB Transcription
  • ...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左進華團隊聯合英美科學家揭密蛇瓜基因組...
    12月1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左進華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諾丁漢大學Donald Grierson教授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團隊、美國康奈爾大學BTI研究所費章君教授團隊聯合在農林科學Q1區Top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IF:5.404)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Snake
  • 寧夏農林科學院研發出智能化產羔房
    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對網際網路條件下的產羔房進行了重新定義。由該研究所承擔的全產業鏈創新示範項目——物聯網技術在寧夏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中的示範應用,研發出一種智能化產羔房,已獲得國家專利。
  • 福建農林大學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
    央廣網福州5月5日消息(記者萬存靈)記者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日前在全世界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福建農林大學在全世界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
    原標題:福建農林大學菠蘿基因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成果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 遺傳學》在線發表   拓展閱讀:菠蘿基因組項目主要研究成果   菠蘿是世界上僅次於香蕉的主要熱帶水果,有85個國家生產,種植面積達100多萬公頃,每年給全球帶來86億美元的直接經濟價值。
  • 玉米象RNAi抗蟲玉米
    嚴重為害玉米生長。此外,玉米象還為害大豆、花生和其他作物。廣泛的宿主和地理範圍,加上高繁殖力,使玉米象成為農業生產的嚴峻問題。最近,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研團隊通過RNA幹擾策略培育了抗玉米象的轉基因玉米,並分析了其轉錄組和代謝組的變化。研究人員選取玉米象Snf7基因作為幹涉靶標,構建了表達MhSnf7雙鏈RNA的轉基因玉米。
  • 崔波到寧夏農林科學院調研
    原標題:認真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 不斷提升我區農林科研質量水平 8月18日至19日,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崔波到寧夏農林科學院調研工作,自治區副主席曾一春參加調研。 崔波一行先後來到農林科學院作物所新基地、作物所本部、現代農業科研基地,仔細了解水稻、苜蓿新品種選育及玉米結構調整實驗研究,枸杞、瓜果、葡萄、果蔬種質創新及新技術展示示範,並召開座談會,聽取農林科學院改革工作推進情況匯報。崔波指出,近兩年來,農林科學院認真貫徹自治區改革意見精神,科研能力不斷提升,科研成果不斷湧現,內部機制更為科學,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
  • GATK4.0全基因組和全外顯子組分析實戰(修改版)
    本文使用的是GATK4.0.2.0,參考了其他人編寫的GATK3x和GATK4x教程,對全基因組和全外顯子組的每個步驟都進行了講解並放上腳本,但讀者還是要略作修改才能本地運行成功,所以具有基本的生信知識和編程、Linux技能才能更好的學習這篇教程,下面開始正文。
  • Nature Genetics:GWAS分析與玉米性狀相關的遺傳變異
    近日由來自康奈爾大學、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局(USDA-ARS)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第一次在玉米基因組中鑑定了與玉米性狀相關的遺傳變異。兩篇研究論文均在線發表在2011年1月9日的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第一篇研究論文主要是由康奈爾大學和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局的研究人員領導完成。
  • 遺傳發育所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研究取得進展
    細胞質雄性不育也是研究細胞核與線粒體相互作用的利器,不育基因由線粒體基因組編碼,而大部分恢復基因由核基因組編碼。兩套不同的基因組如何協同調控花粉粒的育性,甚至植物生長發育,其中分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探明。近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陳化榜研究組鑑定了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CMS-S)系的不育基因orf355,並進一步鑑定出一個在花葯中特異表達的轉錄因子ZmDREB1.7。
  • 群體水平揭示玉米DNA甲基化變異對表型的貢獻 | Genome Biology
    作為一種較為穩定的遺傳信息,DNA甲基化既可由DNA序列變異誘發,也可獨立於DNA序列產生純表觀遺傳變異,這種獨立的程度和DNA甲基化對基因表達以及表型變異的影響一直是研究熱點。 近年來,高通量測序技術和基因型檢測技術的發展極大促進了作物遺傳改良,育種家可以根據大量的SNP數據建立模型,預測表型和進行基因組選擇,這一做法的前提是性狀變異由DNA序列變異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質標中心在微塑料-有機農藥複合汙染研究方面取得...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質標中心農田環境研究室團隊在環境領域著名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 6.792)相繼發表了題為「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orption kinetics and isotherms of fipro
  • 福建農林大學率先破譯菠蘿基因組
    本報福州11月3日電(林智仁記者陳強)記者今天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明瑞光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11月2日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標誌著福建農林大學在菠蘿基因組和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