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盤面存在上下沿伸5萬光年的巨大對稱氣泡

2021-01-15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圖中是結合X射線和伽馬射線觀測到的銀河系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幾十年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在爭議銀河系的神秘氣泡是近而小,還是遠而大,目前最新X射線全天觀測數據表明,銀河系中心存在兩個高溫氣泡,其上下延伸大約5萬光年,比之前發現的費米氣泡更大。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彼特·普雷德爾首次看到宇宙最熾熱天體地圖時,立即意識到神秘氣泡是銀河系一場大災難之後形成的,一團亮黃色雲在銀河系中心盤面升起,向上延伸大約2萬多光年,同時,在銀河系中心盤面之下,還有一團顏色較暗的孿生雲,向下延伸大約2萬多光年。

普雷德爾說:「該氣泡結構非常清晰,呈明顯的對稱狀,我們要做的就是進行深入分析。」該項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9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將一個幾十年前的想法從邊緣地帶引入主流理論當中。

上世紀50年代,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一個噴射電波的弧狀結構懸浮在銀道面之上(或者銀道面北側),此後幾十年時間裡,這個「北銀極電波支(North Polar Spur)」開始變得有點像宇宙「羅夏墨跡測試」,部分研究人員觀測到相對距離較近的前恆星內部分散結構,部分研究人員認為這是更大規模宇宙爆炸的證據。

這樣的爭議讓天文學家們十分困惑:凝視太空,卻無法深度洞悉宇宙謎團,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員考斯塔夫·達斯說:「目前我們能夠將3D宇宙結構繪製成2D地圖!」

幾十年以來,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北銀極電波支」是銀河系附近區域,一些研究得出結論稱,它與附近的氣體雲相連,其他人觀察到其背景恆星的扭曲狀況,並推斷它是超新星的殘留物——一團塵霧標誌著死亡恆星的墓碑。

然而,日本東京大學天文學家Yoshiaki Sofue一直認為,對於恆星碎片雲而言,北銀極電波支看起來有點怪異,最終他將這條弧線想像成一個巨大的無形結構,呈現橫跨銀河系中心的一對氣泡。他在1977年進行了一項模擬實驗,模擬出數位化雲層與北銀極電波支排成一線,此後他描述稱北銀極電波支實際是在銀道面上方盤旋,延伸數萬光年,這可能是數百萬年前銀河系一場災難產生的膨脹衝擊波。

如果Yoshiaki Sofue是正確的,那麼銀道面南側應該也有一個對稱結構,天文學家並未觀測到銀道面南側對應結構,大多數天文學家也不相信。

2010年,費米太空望遠鏡觀測到兩個巨大的垂體結構,釋放出微弱的伽馬射線,兩個垂體結構都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2萬多光年,但由於射線伽馬射線太微弱,無法實時跟蹤北銀極電波支,但除此之外,它們看起來就像Yoshiaki Sofue所預測的星系等級大小的熱氣體雲。天文學家開始思考:如果銀河系至少有一對氣泡,那麼極電波支可能是第二組對稱結構嗎?

日本早稻田大學天文學家Jun Kataoka說:「發現在費米氣泡之後,情況發生了戲劇性變化。」新的圖像進一步鞏固了觀點的改變,該圖像是由eROSITA軌道X射線望遠鏡拍攝的,eROSITA發射於2019年,用於跟蹤分析暗能量對星系團產生的影響,2020年6月,eROSITA研究小組發布了一份初級地圖,是基於該望遠鏡前6個月的觀測數據獲得的。

該地較跟蹤分析X射線氣泡,其延伸大約4.5萬光年,吞噬了伽馬射線費米氣泡,這些X射線源自超高溫氣體(300萬-400萬攝氏度)以每秒300-400公裡速度向外膨脹的過程中。而且正如Yoshiaki Sofue所預測的那樣,銀道面北側氣泡不僅與北銀極電波支完美對齊,其鏡像也非常明顯,我特別高興地看到銀道面南側氣泡結構清晰地呈現出來,這與我之前的模擬結果非常相似。

然而,對所有關於北銀極電波支觀測的完整解釋仍然很複雜,例如:附近的超新星殘骸可能偶然停在X射線氣泡的正前方。2020年9月,達斯和同事使用先進設備對遙遠恆星進行觀測分析,發現450光年之外有一些塵埃,以銀河系作為標準進行衡量,這是非常近的距離。

但是eROSITA望遠鏡觀測到的蘑菇雲結構非常清晰明確,大約1500萬-2000萬年前,銀河系中心發生了爆炸,該時期地球上出現了鬣狗和黃鼠狼。普雷德爾參與eROSITA望遠鏡研發設計25年時間,他說:「我認為當前科學家對銀河系神秘氣泡的爭議基本上已經結束了。」

銀河系發生怎樣的爆炸?

基於如此龐大、熾熱氣體雲所需的能量,當前有兩種可能性來源,一種可能性是,數萬顆恆星短時間內誕生並發生爆炸,這與所謂的星暴星系現象十分相似,銀河系中心持續不斷地產生新的恆星、古老恆星陸續死亡,銀河系中心是高密度區域,不斷誕生新恆星,同時部分恆星也接近壽命終點,它們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結束生命。最新觀測到的氣泡內高溫氣體所含能量相當於數萬顆超新星能量總和,相當於大約2000萬年時間裡,10萬顆超新星爆炸,意味著每1000年僅爆發一顆超新星,事實上,但這些氣泡看上去相當「純淨」,缺少爆炸恆星應該布滿的「重原子彈片」,Jun Kataoka說:「這裡的金屬豐度非常小,所以我不相信曾發生過星爆活動。」

另一種可能必是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現今這個相當於太陽質量400萬倍的龐然大物非常平靜,但如果曾有一大片氣體雲距離黑洞很近,黑洞可能會像一盞聚光燈一樣被打開,它會吞噬途經的氣體雲,導致該氣體雲沿著銀道面一切為二,氣體雲會在銀道面上下延伸,使X射線氣泡或者費米氣泡發生膨脹。

天文學家曾觀測到其他星系也存在類似現象,沿著星系盤面上方和下方都有噴射流,目前他們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比銀河系黑洞活動更劇烈,之前觀測的費米氣泡,以及現今觀測的eROSITA氣泡,兩者之間的差異主要取決於時間的變化。(葉傾城)

相關焦點

  • 最大的「氣泡」有多大?美科學家發現「銀河系氣泡」,長5萬光年
    銀河系是一個直徑達16萬光年左右的龐大星系,擁有著1000~4000億顆恆星,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就身處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要了解銀河系的形狀並不容易,不過天文學家們仍然通過對銀河系這片區域中的物質和能量分布掃描而大致了解了銀河系的形狀,認為它是一個有著多條旋臂的棒旋星系。
  • 首次測量到:可見光譜中的費米氣泡,在銀河系中心綿延5萬光年!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利用H-Alpha Mapper望遠鏡,天文學家首次測量了可見光光譜中的費米氣泡。費米氣泡是從銀河系發出的兩個巨大高能氣體流出,這一發現加深了我們對這些神秘氣泡性質的理解。
  • 爆發於銀河系的費米氣泡,具有哪些特性和奇怪的反應?
    呈現出扁球體、擁有巨大的盤面結構,是我們對銀河系外觀最深刻的印象,但你或許有所不知,早在2010年的時候,就有科學家通過費米大面積望遠鏡,發現了位於銀河系中心的突出物質,並將其最終被命名為費米氣泡。它們就像是兩個集中在銀河系核心的巨大斑點,不僅擁有神秘的起源、令人驚嘆的擴展速度,甚至還能與亞原子發生相互作用。那麼,爆發於銀河系的巨型氣體間歇泉到底具有哪些特性,在它的內部又發生了哪些奇怪的事?
  • 人類祖先剛出現在地球上時,銀河系發生了一次巨大爆炸
    ,爆炸產生的能量衝擊到了20萬光年之外的地方,或許路過的大小麥哲倫星系也經受了一場被「擊落」的考驗。但科學家們研究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和ROSAT衛星的圖像後,卻發現銀河系盤面上下有兩個巨大的伽馬射線和X射線輻射的對稱費米泡,延伸達50000光年——上下各25000光年。這意味著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我們現在已心如止水的銀河系內心,曾發生過一次空前巨大的電離能量爆發!
  • 天文學家發現了從銀河系中巨大外流氣泡的來源,但仍不清楚其起因
    費米氣泡是由星系中心噴射、由高能氣體組成的大質量爆發。它們被稱為費米氣泡,是因為它們在2010年首次被費米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發現。這些氣泡尺度很大,從銀河系盤面延伸至5萬光年之外,其傳播速度達到了每小時幾百萬英裡。
  • 人類祖先剛出現在地球上時,銀河系發生了一次巨大爆炸!
    大約350萬年前,當人類祖先和黑猩猩分道揚鑣,正式作為人類這一支演化到南方古猿的時候,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心發生了一次巨大的爆炸,爆炸產生的能量衝擊到了20萬光年之外的地方,或許路過的大小麥哲倫星系也經受了一場被「
  • 原來銀河系是這麼漂亮你知道嗎,不看後悔
    銀河系(英文:Milky Way Galaxy),是一個巨型棒旋星系(漩渦星系的一種),Sb型,呈橢圓盤形,具有巨大的盤面結構,最新研究表面銀河系擁有四條清晰明確且相當對稱的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太陽位於銀河一個支臂獵戶臂上,至銀心的距離大約是2.64萬光年。
  • 銀河系直徑12萬光年,分布著4000億顆恆星,你敢想像嗎?
    我們生活的星球叫做地球,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太陽系很大,直徑距離大概有120億公裡。但是對於銀河系來說,太陽系的直徑距離簡直微不足道。棒旋星系,呈現橢圓盤形狀,具有非常巨大的盤面結構。
  • 太陽系的盤面和銀河系的盤面是在相同平面上嗎?
    另外,黃道面一般指的是地球所在的公轉軌道平面,但不同行星的軌道平面與地球黃道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夾角,所以太陽系的行星並沒有完全統一的軌道平面。在銀河系中,恆星以及星雲等普通物質都在差不多在相同的平面上繞著銀心公轉,所以可以認為銀河系也是呈現為盤狀。但銀河系還是有厚度的,只是相比直徑短了很多。銀盤的平均厚度大概有兩千光年,而銀盤的直徑至少有十萬光年。
  • 銀河系的輻射範圍有多大呢?新研究:直徑達190萬光年!
    此前有研究指出,科學家算出了銀河系的重量,確定銀河系總質量約 1.5兆倍太陽質量。但是銀河系究竟有多大呢?目前銀河系直徑最精確的估計值約26萬光年。不過實際上,看得見的銀河系外還有一片看不見的暗物質暈,而這些物質的引力影響範圍有多廣?根據一篇新研究,直徑190萬光年內其實都在銀河系引力影響範圍內。
  • 英媒: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銀河系巨大氣泡中的可見光
    參考消息網6月9日報導英媒稱,人類觀測到了神秘宇宙氣泡發出的光。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6月8日報導,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了費米泡——位於銀河系平面兩側的巨大氣團——發出的可見光。新發現的光是由氣泡內帶電子或電離的氫氣發出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家達內什·克裡希納拉奧和同事們在6月3日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在線新聞發布會以及5月29日發表在阿奇夫論文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這一發現。報導稱,費米泡最初是在2010年被觀測到的,釋放出被稱作伽馬射線的高能光。
  • 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心發現兩個能發射無線電波的巨大「氣泡」
    據外媒Cnet報導,銀河系的中心通常被認為是非常奇怪的,由於科學家在銀河系中觀測到的兩個迄今為止最大的結構,它變得更加怪異。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已經發現了兩個「能發射出無線電波的氣泡」,這些氣泡綿延數百光年,形成了巨大的一種宇宙「沙漏」,使銀河系中心的其他物質相形見絀。
  • 20萬光年外,巨大氣體流環繞銀河系!質量是太陽的10億倍
    和二十年前相比,銀河系在我們眼中的形象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看似形狀規則的銀河系,其實還有著許多神奇的結構。我們發現了銀河系比想像中大了一倍,也發現了銀河系兩側巨大的費米氣泡,還發現了銀河系邊緣的翹曲造型。除了這三個發現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在銀河系20萬光年之外,一個巨大的氣體流環繞在銀河系的周圍,那就是著名的麥哲倫星流。
  • 呈現出X狀,還有巨大氣泡和環
    科學家們一直努力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希望能夠了解星系的磁場,這對於我們了解自己的銀河系也有著重要的幫助。為此,法國斯特拉斯堡天文數據中心的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Yelena Stein選擇了星系NGC 4217,作為人類探測星系磁場的新嘗試。NGC 4217距離我們大約6700萬光年,和銀河系一樣,它也是一個漩渦星系,因此是我們間接研究銀河系的一個重要參考。
  • 銀河系中心的巨大光點是什麼?
    在北半球夏季的夜空中,如果觀測條件非常好,通過肉眼很容易就能看到一條白色的光帶橫跨整個天空,這就是銀河系的盤面。人馬座方向的銀河看起來最厚最明亮,因為那是銀河系中心的方向,恆星分布比較密集。那麼,銀河系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身處銀河系之內,無法直接看到銀河系全貌。
  • 最新研究:我們在一個直徑為2.5億光年的巨大「氣泡」中運動!
    地球、太陽系、整個銀河系和距離我們最近的幾千個星系在一個直徑為2.5億光年的巨大「氣泡」中運動,那裡的物質平均密度是宇宙其他地方的一半,這是日內瓦大學(UNIGE)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提出的假設毫無疑問,物質在銀河系內的分布與在銀河系外的分布不同。然而,更難想像物質平均密度的波動,是以比星系大幾千倍的體積來計算的。
  • 銀河系需要多久才會到達2億光年外的巨引源?
    從目前的觀測結果來看,我們的銀河系位於直徑為5.2億光年、擁有10萬個星系的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之中。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引力中心位於長蛇-半人馬座超星系團的矩尺座星系團部分,那裡存在巨大的引力異常,天文學家將其稱之為巨引源。
  • 銀河系十大謎團:地球僅過了18個「銀河年」
    《國家地理》雜誌近日報導,銀河系有十大未解之謎有待進一步探索。「大燈泡」又稱「費米泡」,為2010年發現的兩個巨大高能量射線泡,其中三分之二成分是伽瑪射線,這些射線的發射速度達到每小時320萬公裡。從銀河系側面看,「費米泡」在銀河系中心上下對稱分布,像安在那裡的兩顆明亮燈泡,每個燈泡的長徑達3萬光年。科學家至今無法判斷這些強大伽瑪射線的具體來源,即為什麼突然出現數量如此龐大的高能量伽瑪射線。
  • 銀河系的形狀的「進化」,從漩渦星繫到棒旋星系!
    1755年,著名哲學家康德進一步闡述了銀河系的盤狀結構,他的解釋是當我們沿盤面方向看時,難以計數的恆星便密集成銀河,而在朝盤面以外方向觀察時,看到的就是一些離散分布的近距離亮星。康德和萊特一樣,認為所有恆星都繞銀河系中心轉動。不久,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認識到,應該通過實測來確認銀河系的真面貌。